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14

第14章 聊斋志异

蒲松龄(清代 1640—1715)

清代短篇小说艺术的高峰

一部中国传统思想史

(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蒲松龄是清代没落地主家庭里走出来的一位广获殊荣的小说家,他爱写诗,诸体兼备,独具风骨,算得上是一位大诗人。而在利用俚曲这种民间说唱文学形式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爱好和要求方面,他同样驾轻就熟,可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家。而他的散文,抒情、写景与政论相结合,同样独具匠心。这位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而又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饱尝酸甜苦辣,阅历极为丰富,再加上切肤刻骨的体验与细致入微的观察,使之在古典笔记小说这种文体上,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多年来对人世沧桑的感悟,让他写成了《聊斋志异》,也因此创造了中国短篇小说文学中如此完美动人的故事。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的代表《聊斋志异》,以其近500篇作品容量,显示了内容的博大精深和思想的多元意蕴,是蒲松龄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以及一部中国传统思想史,涵盖了儒、释、道等三大经典主流思想。这部儒家的仁爱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著名小说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之广阔,提出的社会问题之重要,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多样,水平之高超、艺术风格之独特,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都可谓空前绝后。此外,小说还注入了启蒙主义思想,30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外专家们无不认为,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鬼狐仙怪的传奇故事历来是中国文人所热衷表现的主题。而把这人鬼天地的故事描绘到极致的,莫过于一部《聊斋志异》。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共包含小说431篇。据说当年蒲松龄为了写成这部惊世之作,在家门前自摆茶摊,免费给南来北往的过客提供休息之处,同时从往来之人口中广泛搜集奇闻逸事,日积月累,终于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小说也因为来源于最真实的民间生活而无比生动鲜活。

华文精选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情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一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西爵,唯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

(《崂山道士》)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聊斋志异》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或者是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比如《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或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或是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以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比如《鸦头》、《细侯》等;或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启示意义,比如《画皮》、《崂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不但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于艺术品质上评判,更是一部积极浪漫的小说集。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其中讲述的大量鬼狐精灵与凡人的恋爱故事,具有十足的浪漫情调。这些故事也让读者记住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比如红玉、婴宁、娇娜等。而且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大量上天入地、缥缈变幻的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理顺的矛盾。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下观照,可以发现大量西方名著——比如乔叟的《坎特伯雷的故事》、塞万提斯的《惩恶扬善集》、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是在新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由短篇小说开始,开辟了西方小说史的一个新时代;而在中国,却是以蒲松龄的这部《聊斋志异》为始,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时代。不仅如此,《聊斋志异》更以深远的魅力,进一步影响到美术、戏剧、曲艺、电影、文学等众多领域的创造——比如已经为人熟知的聂小倩、婴宁、阿宝、席方平、崂山道士等人物形象千百年来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这便进一步促使《聊斋志异》家喻户晓并走出国门,成了海外许多国家的读者竞相欣赏的短篇名著。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艺术自由的生命艺术化

蒲松龄生命存在的内在欲求,就是要走仕途之路。但生存的路径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使他无法实现“他所想要的”,导致了他现实生命的不自由。但他却可以“做他想做的”,于是,他便拼命地去创造《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创造诗歌、戏剧、俚曲。虽然,他没有实现现实的追求,但在生命艺术化的追求中,在这种境界中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从而从个体的不自由中走向了生命艺术的自由。

在《聊斋》世界中,蒲松龄艺术地展示着生命的自由,从而创造着生命的自由境界,使他的主体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实现。罗丹说:“美,就是性格的表现。”我们可以说,《聊斋》世界就是蒲松龄性格的表现。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这就是说,不择“人籁”和“地籁”之音,而择其弦外之音,但这的确是调适心灵,消解矛盾,寻找新生的一种艺术的自由。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同样是以“荒唐言”,感发痴狂情,抒写“心酸泪”。不过他似乎比曹雪芹更逍遥,更自由,因为他可以超越现世,转向冥间,向梦幻境界中,向花草虫兽,鬼仙妖魅中去寻求自身的自由。他在《阿宝》的“异氏史曰”中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在《聊斋》的自由世界里,他是志凝、文工、技良的,但在现实中他却是个落拓者,所以他的痴是他艺术自由的表现。他的痴,实为不痴,是更明智,更超拔,更具有生命力,他的狂更易于使他去寻求自由的彼岸。他可以在这种痴狂中自由地批判、抨击他所看到的社会痼疾,以及曾使他潦倒终身的科举制度。像《促织》、《席方平》、《考弊司》、《梦狼》、《于去恶》、《司文郎》等等,在这里他可以痛骂那些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招牌下的,巨齿獠牙的“虚肚鬼王”们,可以哭诉“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可以尽情地以小谢、婴宁的痴和笑去赞美无数纯情女子的纯真与美好。在《瑞云》中瑞云的情会使贺生大为感动而发出肺腑之言:“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因此,在这种自由的世界里他可以找到本真的自我。

蒲松龄是位跨世代的人物,他的创作可说是中国16至17世纪文坛划时代的标记。

——罗马尼亚汉学家 蒋冬妮

(《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

蒲松龄撰写《聊斋志异》,在语言文字上确实是下过苦功的。在穷年累月的创作实践中,他在遗词命意上做到了千锤百炼、字斟句酌,这种刻苦自励的精神,并不亚于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当代学者 孙一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当是中国古代“神、仙、鬼、怪”文学的杰出代表。它以其博大的胸怀、亦正亦奇亦真亦幻的世界、美丽而理想的神仙鬼怪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因素,尤其是人民思想情感的大载体。

——当代学者 李新华

在《聊斋》世界中,蒲松龄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以清远生命来赞美那种清纯的女子世界。这是自由生命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这是蒲松龄最自由的天地。面对生存世界的污浊,蒲松龄不能只是一味地愤,还要清。同现实中无法实现他痴狂的生命一样,清远的生命自由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在《聊斋》世界中却可以实现。同他使用草木花狐是托意一样,他创造清纯的女子世界也是托意,意在抒发他的这种生命的追求,批判社会,反衬命运的不公,消解内心的矛盾和苦痛。

华文精选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种梨》)

因此,他艺术化的极尽渲染,使用了无尽的溢美之词,不仅赞其容貌、肌肤,而且超凡脱俗地赞誉女人超人的智慧、才干,爱憎分明的情感,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将人性中不足的地方,用自然物的优良之处来补足。因此,他不断地选取狐、莲、牡丹、菊花、耐冬、蜂等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与人情、人性相勾联,是有着他深刻的美学追求的。在现实无法统一的,在《聊斋》世界中都得到了统一。就像英国美学家贡不里希说的:“世界看上去不像一幅画,而一幅画看上去却像一个世界。”

(盖光)

对女性传统意识的反思

由于统治思想的长期浸染,中国女性群体并无意识去对自己命运进行思索,去有意识地追求自身的个性发展。但蒲松龄却在用另一种方式来设想,且看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天性是如何展现的。

《婴宁》中主人公是作者尽情赞美的“这一个”。婴宁一出场,就“携婢出游”,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自由空气。她“捻梅花一枝,笑容可掬”。当她见到独自漫游的王子服对自己注目不移时,她“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后王子服在巧访其家时,婴宁又是“含笑捻花而入”。笑,仿佛是婴宁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纵笔铺写婴宁的笑,有捻花含笑,倚树憨笑,有“咤咤叱叱”的笑,纵情大笑。特别是在与王生相处的时候,她更是“且行且笑”,“边说边笑”,仍至笑不可抑。真是一路笑来,一路笑去。封建礼教为束缚女性而制的清规戒律,对婴宁丝毫不起作用。我们从这笑声里看到的是一个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可爱少女形象。作者笔锋一转,写婴宁与王生结合后,现实中世俗的种种非难,却使婴宁很不容易笑下去。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专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是限制妇女天性自由发展的羁绊。

《侠女》是写官至司马的女儿,因父陷于仇人之害,全家被戮,唯她与母逃生,隐姓埋名,三年后报仇的故事。侠女的独立个性是在同顾生的友谊和爱情中展示出来的。她与顾生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在患难中相交,当顾生向她求爱时,她默然谢绝。但随着他们相知的深入,她却主动同顾生“私下欣然交往”,过后又“冷语冰人”,完全一副自决自断,我行我素的样子。她先施剑术斩淫狐为顾生除恶,以报知己之恩,后又提仇人之首与顾生作别隐去。这里作者不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是官场倾轧,邪恶四伏;更主要是为我们塑造出一个罔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刚烈侠女形象。它不同于一般的侠义传奇,也不同于获得爱情后的才子佳人故事。它旨在反思作为女性如何在维护自己本体意识中的主动精神,也对封建传统意识要求女性逆来顺受,做男性附庸的落后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伟大的作家不仅是自己时代的思想者,也是时代进步思潮的表现者。尽管蒲松龄不曾在其作品中系统地发挥其进步思想,对社会本质、宗法文化和妇女问题诸方面缺乏更深刻的认识,但他试图通过歌颂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闪光点,并把它凸现出来,以使它不至于淹没于鬼狐神怪故事之中,自是用心良苦。他用肯定的笔调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一定理想追求和一定人格的女性,是要唤起人们对妇女问题的重视。这恐怕也为他身后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全面探索女性全新形象开启了先河。

(黄德烈)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蒲松龄(1640—1715)

中外文学史上常有一些大作家,从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取材写出不朽的作品,蒲松龄便是其中之一。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1640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颇有名望的大族,只是后来,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很有才华和名气,但在科举场上很不得意,始终没有考取举人,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与同人办过诗社,又接受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去高邮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也正是这次偶然经历的幕僚生活使他对官场和世故人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回到家乡后,蒲松龄长期在乡间做私塾老师。幸运的是,他设馆的主人家中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不但有机会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自然科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在清朝初年,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想要出人头地,唯有通过科举一条路。而科场的失败却使蒲松龄悲愤万分,他没能够走顺科举的“坦途”,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一面,但更有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终身郁郁不得志的他,牢骚满腹地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聊斋”,在聊斋写自己的志异,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事实上,这部小说集的创作从蒲松龄年轻时代就开始了,熔铸着他一生的心血。

愤世嫉俗的蒲松龄利用谈狐说鬼来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揭露清朝贵族集团和官场的罪恶,批判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和婚姻制度。歌颂人间的真善美,鞭笞世上的假恶丑。此外,他还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俚曲,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等。这些俚曲运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一脉相承。除了这些小说和俚曲,蒲松龄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这位文学大师在晚年的逆境中,仍不忘主持正义,扶危济贫,为当地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了许多好事,直到1715年,他于寂寞孤老中倚窗危坐逝世。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除《聊斋志异》之外,清代影响最大的短篇小说集。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笔记小说组成。纪昀从六朝志怪小说朴素的记事观念出发,以妖怪鬼狐为主,于人事异闻,边地景物,诗词文章,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运用六朝志怪的笔法,叙事简淡,为文不求文辞华美,而别具六朝风味,与《聊斋志异》的描摹细腻、委曲动人大异其趣。

※※※※

《搜神记》是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作者为东晋的干宝。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特别兴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搜神记》是其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虽然写的多是神灵怪异的荒诞故事,但也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韩凭夫妇》、《干将莫邪》、《三王墓》等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歌颂了反抗者的不屈精神。《李寄斩蛇》记述少女李寄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事迹。《搜神记》的内容庞杂,描写细致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初具小说的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