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不可不知的科幻名著
82631800000009

第9章 《2001:太空漫游》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译者:郝明义

推荐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阿瑟·查尔斯·克拉克(1917—2008),迄今最负盛名的科普、科幻作家,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当代世界科幻“三巨头”,或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他曾第一个写文章提出通信卫星的概念并证实了其技术可行性,因此被誉为“世界通信卫星之父”。

1945年,克拉克发表了第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救援队》。战后,他进入伦敦金斯学院获理学士学位,毕业以后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在其后的20年,他的名字常出现在畅销书榜单上。《童年的终结》和《2001:太空漫游》把他推上了事业的顶峰。1968年,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太空探险》拍摄完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太空漫游”四部曲成为克拉克最脍炙人口的作品。《2001:太空漫游》和《童年的终结》、《城市与星星》并称为克拉克的“人类文明三部曲”。

克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救援队》(1945),《太空探索》(1951,获国际幻想小说奖),《太空序曲》(1951),《火星沙洲》(1951),《地球反照》(1955),《绵亘的山脉》(1957),《月球尘暴》(1961),《历史课》(1949),《捉迷藏》(1949),《神的九十亿个名字》(1953),《童年的终结》(1953),《星》(1955,获雨果奖),《白鹿诉说的故事》(1957),《与拉玛相会》(1973,获雨果奖,星云奖,坎贝尔奖)等。

内容精要

三百万年前,人类还没有开化,只有猿人每日茹毛饮血地生活着。望月是猿人中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个,也是他那一个族群的首领。每日都是他带领其他的猿人喝水,找吃的,躲避野兽的攻击。因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也不能吃肉,猿人每日只能吃浆果充饥。但它们只能充饥,却不能吃饱。由于体力很差,智力的发展水平也不高。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导致猿人的数量有限,寿命也不长。

在一个夜晚,望月听到了奇怪的声音,但他无法理解是什么。第二天早上,在猿人饮水的河边,他们发现了一块黑石——光滑平整的巨型石碑。石碑检测着猿人的智力,并最终启蒙了猿人中智力水平较高的一群。猿人从此学会了吃肉,学会了用武器与野兽搏斗,学会了用兽骨作为武器取得部落之间战争的胜利。从此,开始了人类的进化之旅。

三百万年后,人类已经可以在星际之间自由翱翔,文明高度发达。科学家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被急招向月球,因为在月球的环形山下发现了一块奇怪的黑石,没有人知道它为何会存在以及它出现的原因。人类发掘了黑石,黑石却在被发掘出的同时向土星发射出了电磁信号。黑石最后被确认为由外星的智慧生物制造,人类因此第一次获得了外星生物存在的证据。此事被认为是高度机密,政府对公众隐瞒了此事。

由于黑石向土星的土卫八发射了信号,人类无法确定此举的后果,于是派出宇宙飞船“发现者号”飞往土星查看。飞船上有5个人,包括两名飞行员和3名科学家,他们都处在冬眠状态下。飞船主要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哈尔9000控制。两名飞行员鲍曼和普尔首先醒来。由于此行的任务是高度机密,甚至连两个飞行员都不知道,鲍曼为了防止机密泄露,谋杀了普尔和3名在冬眠中的科学家。鲍曼想办法关闭了哈尔,自己控制飞船向土星飞去。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到达土卫八后,鲍曼发现了一块更大的黑石——星门,还有成队的飞船。鲍曼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房间,里面有着和人类世界一样的一切设置。鲍曼不知不觉睡着了,在睡眠中,鲍曼经历了宇宙的过去与未来,看到了星孩。所有的一切都融化在宇宙中,变成了宇宙的一部分。星孩开化着宇宙中的星球,为它们带来重生。

影响和评价

《2001:太空漫游》是阿瑟·克拉克很有名的一部作品,它几乎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同时推出,影片一上映,就极受欢迎。在书中,作者以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构架出未来的图景,给观众探究外星生物的可能。作品寓意深刻,充满了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宗教情怀以及海明威式的强硬笔触。观众在书中跟着作者,从远古走向未来,从地球走向太空,从自然走向心灵。由于作品中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该作品引发了西方社会对形而上学的空前热情。

有人说,《2001:太空漫游》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甚至是一部史诗。阿瑟·克拉克只用1000字,就解决了人类往何处去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断进化、终结的一部分。

作品中有着一种神性,那就是当承载着灵魂与思维的肉身灰飞烟灭的时候,意识和知识将永存。黑石,就是天启,也是上帝,它没有肉身,只有意志。它不仅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甚至掌控着整个的宇宙。

虽然作品曾被人批评晦涩难懂,哈尔的行为也缺乏理论的说明,大段的对于科技,景物的描写和陈述让作品显得枯燥。但大多数读者都认为,故事的发展顺理成章,有着深刻的主题,其中描写的景色绚烂动人,而又充满了原始的色彩,即使是在夸张的情节中也没有失去作者的主题思想。作品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而是如此的平凡实在。

对于晦涩难懂的批评,阿瑟·克拉克曾说过,你若看一眼就明白,那只能证明我们的失败。也许,这也是这部小说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原著选读

大卫·鲍曼在睡眠中辗转不安。他没醒过来,也没做梦,却并不是完全没有知觉。有什么东西像森林中的晨雾一般侵入他的思想。他只是朦胧中有所感觉,因为全面理解的冲击会毁掉他,正好像此刻在四壁之外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在造物者不带感情的考察下,鲍曼既不抱有希望,也不感到惧怕;一切情感都已被滤干净了。

他似乎是在自由的空间中飘浮,在他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着黑色线条组成的几何方格图形,线条上移动着小的光点——有的移动缓慢,有的快得使人眼花缭乱。

这种形象或者幻觉只持续了片刻。接着,晶体状的平面和格线,以及那些互相交错移动的光点的构图,都很快消失;而大卫·鲍曼也随着进入一种没人经历过的意识领域。

开始时,似乎时间在倒流。甚至这种奇迹他也准备接受,但他马上意识到,实际情况还要微妙得多。

记忆的源泉疏通了;在受到操纵的情况下,他重又经历自己的过去。旅馆套间——宇宙舱——红太阳的燃烧景色——银河的明亮核心——他重新回返宇宙时所通过的大门。不仅是形象,还有他的一切感觉印象,当时的一切情感都在倒流着,而且越流越快。他的一生好像一架磁带录音机,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倒着重放一遍。

现在他又一次回到“发现者号”上,土星的光环横亘在天际。

再往前,他又重新同哈尔进行那最后一次对话;他看着弗兰克·普尔离开去执行他最后一次任务;又一次听到地球的声音,向他保证一切都顺利。

甚至就在他重新经历这些事件时,他也知道一切的确是顺利的。时间在沿着时间的长廊倒退回去,正在被洗掉头脑中的知识的经验,被送回童年。当然,什么也没有丢失;他一生中每一刻所经历的,正在被安全地储存下来。一个大卫·鲍曼停止存在的时候,另一个大卫·鲍曼正在得到永生。

越来越快地,他重新度过已经遗忘的岁月,回到了更为简单的世界。他曾经喜爱过的、后来以为已经毫无印象的面孔,又在他眼前呈现出甜蜜的笑容。他高兴地以微笑作答,并不感到任何痛苦。

现在,那一个劲儿地倒退终于放慢速度;记忆的源泉已近于干涸。时间流动得越来越缓慢,渐渐趋向停滞——好像运动中的钟摆,摇到弧线的极限,一时似乎完全停顿,然后又开始新的振幅。

完全停顿的一刹那终于过去;钟摆向反方向摆过去。离开地球两万光年的一颗双星上,飘浮在火焰中的一间空室里,一个婴儿睁开了双眼,开始呱呱啼哭。

后来,婴儿安静下来,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单独一个人了。

一个闪光的可怕长方形在空气中形成。长方形凝固成晶体板块,由透明转变成浸透着乳白色的寒光。轮廓不清、时隐时现的影像在晶体板块的表面和深处游动。影像聚合成条条光柱和阴影,又复交叉成车轮条辐状,向四面放射,并开始旋转,其速度和这时充斥着整个宇宙的颤动节奏一致。

这种奇观当然会吸引任何儿童——或者任何人猿。但正如三百万年前那样,它只是力量的外在表现,不那么容易被清楚地了解。它只是个扰乱感官的玩具,而其真正作用则发生在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