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学会勤劳俭朴的故事
82633600000002

第2章 导言

诗人陆游说:“天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勤俭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动力,奢靡则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节约,是对家庭幸福的义务,更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俭作为美德。崇尚俭朴,提倡廉洁,反对奢侈,摈弃浮华,多少年来,以此修身,齐家,治国,相沿相袭,蔚然成风。早期的经典文献《周易》中,就有这种思想的总结,即“节以制度,不伤材,不害民”;孔子也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君子惠而不费”。从传说中的尧、舜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各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从上古时期到大清帝国的各个朝代,从封建君王到改革家、文学家的各类历史人物;从各国政治家、物理科学家等著名人物的身上也都不难找到勤劳节俭的故事,可见,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勤以立志,俭可养德”这是做人之美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就是说:俭,是德的根本;侈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源。俭则无欲,无欲则刚。唯其廉洁,才能克己奉公。无论居朝在野,还是各行各业,都在倡俭尚廉,鄙弃奢侈。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住茅屋,吃野菜,与民共甘苦;舜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禹十年辛苦,治理洪水;战国时的墨子主张“节用”、“节葬”;三国时期,孙吴的是仪,官至尚书仆射,却“服不精细,食不重膳”,一生俭朴,粗菜淡饭……可见,勤俭在古往今来,都为人民所赞扬和歌颂。

“克勤克俭,开源节流”这是治家之法宝。勤俭是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一个人、一个家庭只有勤劳生产,才能得到生存所必须的生活用品,正所谓“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同时,如果对有限的财富进行消费时没有节制,不能借鉴,财富必然亏空。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里,就记载了“量入以为出”的施政方针。虽个人如此,对一个家庭更是如此。一方面要辛勤劳作,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要省吃俭用,减省开支,这样才能家庭富裕。

“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是安邦治国之大道。西汉文帝崇尚节俭,萧何廉正治国;东晋的吴隐之,饮“贪泉”而不渝清操,为官俭洁,“卖狗嫁女”已成佳话;杰出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居士”苏轼,一生为民造福,筑堤防洪,开发岭南;宋代大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不思财帛,勤于政务,堪为“一代廉士”,司马光为官40年,戒奢戒侈,“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素有“于青菜”的雅号,足见其何等自奉菲尊,克勤克俭……凡此等等,勤劳节俭的故事举不胜举。

“勤如摇钱树,俭如聚宝盆,勤劳又节俭,富裕长万年”。历史走过5000余年,告别20世纪,又迈进21世纪。历数家珍,勤劳节俭仍是宝,世世代代离不了。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已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