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流传至今的古代名篇
82636400000011

第11章 召工谏厉王止谤

《国语》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矇诵[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弗听[27],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召(shào)公:姬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弭(mǐ):消除。

[7]障:堵塞。

[8]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导。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12]瞽(gǔ):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3]史:史官。书:指史籍。

[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16]矇(méng):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8]庶人:平民。

[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20]耆(qí)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21]悖(bèi):违背道理。

[22]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

[23]兴:兴起。

[24]阜:丰盛。

[25]夫(fú):发语词,无意义。

[26]与:语助词,无意义。

[27]弗(fú):不。

[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召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29]流:放逐。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简析

这篇文章记载的是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百姓的指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悔改,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批评的舆论。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此文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文章语言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极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