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
82636700000007

第7章 不要带着偏见看人

缺点:与人交往总是带着偏见

偏见是一种很主观的信念,因此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偏见,只不过有轻重而已。病态的偏见观念,如同一副有色眼镜架在你脸上,让你看不清事情的真相而做出许多让你后悔莫及的事。

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思维,其实就是偏见。所谓偏见,指的是人们对某事持有的观点或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与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偏见是一种很主观的信念,因此带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严重的偏见所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消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从家庭纠纷到同事之间的矛盾,从种族歧视到性别虐待,从宗教纷争到国家之战,都无法摆脱偏见的作祟。法西斯主义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其实正是偏见使然。

有一个运动员,他爱上一个女孩,那个女孩也很爱他,可是那个女孩的父母死活反对,理由是运动员四肢发达,大脑平滑,而且性格轻率。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两个人终于不欢而散。后来,那个女孩草率地嫁了人,过着谈不上幸福的生活。尽管这个女孩的父母的观点明显站不住脚,但他们却很坚信这一点。一个人的偏见可能非常强,以至于很难用逻辑的推论和事实去反驳它。

偏见较强的人常常处于这样一种思维状态之中,即他们忍受不了思维的多样性。在他们看来,事物是非黑即白的,没有中间的过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们的认知来说是一种负担。从道德态度来说,这样的人缺少宽容,他们不承认人类选择的多重性。他们固守于僵化的道德信条,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他律而不是自律的。

偏见的形成来自于自身人格的僵化,人格僵化的原因来自以下多个方面。

1.光环效应

一位演讲者在一所学校两个班级分别做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个班的学生与演讲者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同一个人结果何以相异悬殊?原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做的一个心理实验。演讲前凯利对一个班的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平易近人。而对另一个班则说,演讲者是如何冷峻严肃、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学生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期望看到的,这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在认识他人时影响很大。这就提醒我们,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前,切不可太重于事前得到的印象。

2.首次印象效应

心理学家洛钦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拿出两段描写一个叫吉姆的人的性格的文字材料,一段描写吉姆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勇武好斗;一段描写吉姆性格内向,闭锁沉静、退缩无争。洛钦斯把材料分成两组,一组将描写吉姆性格外向的文字放在后面,一组将描写吉姆性格内向的文字放在前面。然后请两组水平相等的中学生阅读,请他们对吉姆的性格作总的评价。结果表明,阅读先描写外向性格的一组学生,有70%认为吉姆是个比较外向的人;阅读先描写内向性格的一组学生,只有18%认为吉姆是个比较外向的人。这一结果在后来对人的评价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这就是“首次印象效应。”

这一效应提示我们,一方面我们在初次和人交往时应当尽量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能太受别人首次印象的影响,而把它仅仅看成是一次感觉而已。

3.定势作用

在一所小学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小同学。这个同学向老师报告,老师一听马上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他欺负你这不可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定势作用,就是拿以往对一个人的印象去代替他的现实。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了稳固的印象时便很难改变,好的白璧无瑕,坏的一无是处。这也许是人的一种惰性吧?所以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应当灵活一些,防止定势作用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4.刻板印象

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总是受着社会的团体的影响,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某一类型的人的看法相似程度到了惊人的地步。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心理学家吉尔巴特,他发现,当时的大学生对英国人的普遍看法是: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和保守;对黑人的看法是:爱好音乐、无忧无虑、迷信无知、懒惰;对日本人的看法是:聪明、勤劳、有进取心、机灵、狡猾。

其实,当你真正和具体的某一个英国人、黑人、日本人交往时,你就会发现,这一刻板印象是会常常碰壁的,就如同我们总认为胖子乐观、瘦子悲观、穿着花俏的人浮躁而不勤奋、留长发的男人一定带有流气常常与事实不符一样。然而刻板印象往往是相当顽固的,因为它是许多人的印象,并且常常与事实相吻合。因此,要克服这一影响,最好是懂得对整体来说,哪怕只有1%的例外,而你碰上了就是100%的例外,还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为好。

5.自比作用

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你猜测他的品质、性格特征等,你知道最大的可能性是什么吗?心理实验证明,最大的可能性是把他估计得和你一样。人们有一种倾向,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相仿时尤其如此。自己好客也猜测别人好客;自己喜欢聚会也认为别人喜欢聚会;自己喜欢运动也估计别人喜欢运动;自己肚子饿了,也会相信其他人也饿了,其实,其他人可能感到今天饭开得早得离奇。

自比作用在估价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时,准确性当然会高一些,但也不完全可靠,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完全一样。而遇到和自己不相似的人时,危险性就更大了,误解往往由此而产生。我们往往不能理解和满足与我们不同的人的需要和愿望,去越俎代庖。所以,在认识他人的时候,要防止成见和偏见,也必须注意克服自比作用的影响。

除了心理上的原因以外,还有许多别的因素助长了偏见。比如愚昧无知也常常容易导致偏见。另外,社会本身对某些事物的僵化的态度也常常容易被个体接受下来,形成个体的偏见。

特别提示

凡事学会换位思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