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终生受益的古训故事
82637800000004

第4章 苏轼为民谋利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同时,他又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时刻不忘百姓的好官。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就任徐州知州不久,徐州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汹涌不可阻遏,已经淹没了45个县,冲毁了30万顷田地,洪水逼近徐州城。苏轼动员全城军民,包括直属中央的禁军,参加到抗洪的斗争中去。这时,暴雨连天,河水猛涨,苏轼就昼夜住在城上,一面督促修城筑堤,一面派人划船援救城外百姓。军民看到知州不辞辛劳,身先士卒,斗志大增。苏轼采纳能人的建议,疏堵结合,终于战胜了洪水。事后他又上报朝廷,加固徐州城池,防患于未然,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百姓的爱戴。

在杭州就任知州后,苏轼筹集多方力量,兴修水利,引水灌田千余顷;开挖水井,使当地人喝上了甘甜的泉水;疏浚西湖,使它不会干涸淤塞,重现碧波千顷的美景。在疏浚西湖的过程中,他因势就便,利用淤泥在湖中筑就了一条大堤,不仅解决了淤泥的堆放问题,还使交通更为方便。大堤上种上柳树,堤中有桥,成为西湖著名景观之一。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将此堤命名为“苏堤”。

苏轼无论到何处为官,都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次年,惠州粮食丰收,米价大跌,官府收税要钱不要米,农民要贱卖往年粮食的两倍才能凑足税款。苏轼得知后,就给地方官写了封信,指出这无异于敲诈农民,并建议准许“任从民便,纳钱纳米”。这一问题不久便得到了解决,使惠州及周边10多个州的农民受益匪浅。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官声”,却与其不朽的“文名”一道流传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