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思想家的青少年时代
82639000000002

第2章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的身世

孔子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之一,是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的第七位,还是世界四大哲人之一。美国加州,把他的生日作为那里的教师节。在中国,孔子更被奉为圣人,备受尊崇。孔子离开人世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他在世的时候并不走运,恐怕他不曾想过,在自己死后会赢得世人这样的敬仰和爱戴,会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当然,他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的确是非常杰出的,他的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孔子原本并不姓孔。孔子祖先宋微子启原是殷王室贵族。殷商祖先为契,契因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赐子姓。殷人姓子,直到春秋末年人们仍称宋为“子商”。人们的姓氏当承继于先人,孔子的祖先姓子,因此应该说孔子姓子,并不姓孔。孔父嘉之孔并非姓,孔父是字,嘉是名,仍为子姓。只是在他以后,其子孙才“以孔为氏”,到秦汉以后姓氏不分,才说孔子姓孔。

孔子的父亲名纥,字叔梁,是鲁国有名的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他作战十分勇敢,膂力过人,且武德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一次是公元前563年,鲁国大将孟孙蔑奉命攻打偪阳城,大军兵临城下,结果却中了空城计。副将堇父率军冲进城内后,守城武卒突然把城门上吊起的悬门放下来,意在将先入城的队伍拦截在城里,并一举歼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壮士挺身而出,用高大的身躯擎起了正在落下的城门,使先入城的鲁军迅速撤出,避免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危险。这个武士就是孔子的父亲孔纥。此战七年之后,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击退了齐国的侵扰,由此名声大振,受人景仰。孔子的父亲孔纥后来做过陬邑大夫。

叔梁纥一生有子嗣十一人。《孔子家语》说,叔梁纥娶鲁国施氏为妻,生九女无子,又娶了个妾,生子孟皮,孟皮有脚病。当时社会生产能力低下,人们都重男轻女,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父业,孟皮跛足,不任继嗣,叔梁纥希望有个健康的儿子作继承人,于是在晚年又向颜家求婚。《家语》记载,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名叫颜征在,她的父亲认为叔梁纥虽然地位不是很高,但他是先圣及宋王的后裔,况且身高九尺,武力过人。两个姐姐均不表态,征在表示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颜征在的父亲便把她嫁给了叔梁纥。他们结婚时,叔梁纥已年过六十四,颜征在不过十五六岁,是典型的老夫少妻。从优生学的角度讲,这有利于下一代。

孔子父母叔梁纥与颜征在,都很希望得到一个儿子。叔梁纥在结婚的当天晚上就曾对颜征在说:“你看,我家就跟个女儿国一样,求求你给我生个儿子吧!”为此,他们曾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祷告。

公元前551年9月22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尼山坤灵洞。相传,孔母到尼山祈祷之后,在山脚下东侧一个山洞里休息,生下孔子。据说,颜氏在生孔子时,朦胧中,仿佛看见有一只金光灿灿的凤鸟飞进洞内。结果,孔子出生后,果真是百鸟朝圣。这个山洞后人称之为夫子洞,旧时洞内曾有石床、石枕及孔子像,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在洞上方建尼山孔庙,至今此洞犹存。

孔子所以名丘字仲尼,就是因为祷于尼丘山而生的缘故,加之孔子出生时,头上有个小凹,周围高出来,样子像个小丘因此取名为丘。仲则表示他排行第二,那时排行以伯仲叔季计算。

据说,孔子小时候,聪明伶俐,十分可爱。满周岁时,家中为他举行庆宴,抓周。小孔子先是抓了一件礼器鼎,然后又扑向一把琴。众人见状都纷纷说孔丘将来必是一个礼乐有成的人。抓完周后,颜征在要把他手中的鼎器取下,结果孔子死死抓住不放。

传说孔子在肚子的时候就接受过胎教。据说,只要颜征在一弹琴,孔子便在腹中踢动。孔子的早期教育是很好的。母亲抚琴,他侧耳细听。另外颜征在还教孔子诗。孔子三岁就会背诵《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少年立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孔子只有3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亡故了。而颜征在这时还是一个年方20岁的少妇。他们的结合本已特殊,丈夫又过早故去,征在在家中失去依靠。

为了避免妻妾们的嫉妒、子女间复杂关系的家庭矛盾,使孔子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孔子7岁时,征在带着幼年孔子离开夫家,从陬邑迁往鲁国都城曲阜定居。

曲阜,是鲁国的都城,是一块历史文化圣地,又是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早在春秋时就已赫赫有名,因为它是周公的封地,其子伯禽就任,首封鲁君,他带来了大批典籍礼乐,因此说,曲阜是“礼的圣地”。颜征在来到曲阜为的就是让儿子接受这礼的熏陶。征在母子住在如此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里,对孔子未来的教育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来到曲阜后,颜征在变卖了所有的首饰,才购得茅屋两间,勉强居住。颜襄听说女儿携子流落曲阜,急忙设法找到门上,要征在母子搬回娘家去住。颜征在谢绝了父亲的美意,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抚育儿子成才。她在门前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种些五谷杂粮和菜蔬,勉强可以糊口,还给人拆补浆洗,做些零活。冬天夜长,就在菜油灯下编草鞋,赚些零花钱。从此,颜征在起早贪黑,养蚕、纺纱、织布、种菜,带着孔子艰难度日。虽然生活清贫,但颜征在却不畏艰辛,一心教子,使孔子成长得很快。

颜征在把在书上看到的和在娘家听父亲讲的故事一个个讲给儿子听。从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许许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听母亲讲了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非常认真地攥着小拳头说:“周公太好了,娘,我长大了也要当周公那样的人!”颜征在高兴地抱起孔丘,亲吻着他的脸腮说:“好孩子,真有出息!”两行激动而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就是说孔母在孔子幼小时常买礼器给他做玩具,因此,孔子不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摆放贡品用的方形的俎和圆形的豆排列出来,模仿大人行礼的动作,并且做得维妙维肖,十分严肃认真。

孔丘的到来,使曼父心里开心得很。这曼父是个机灵鬼,比孔丘大几岁,常领着孔丘溜进周公庙去看祭祀礼仪,指指点点地告诉孔丘:圆的叫鼎,方的叫簠,高的是豆,粗的是鬲……

这天,两个伙伴玩得正得意,忽听到钟鼓齐鸣,一群人庄严肃穆地走进大门。曼父赶紧拉着孔丘躲在西庑墙下偷偷地观看,他悄悄地告诉孔丘说:“这是祭祀祖宗的,可好玩了!”孔丘问:“是谁的祖宗?”曼父说:“谁祭祀,就是谁的祖宗。别说话,他们来了。”先进来几个穿着黑色礼服戴着黑色礼帽的人,他们抬进一些大的鼎鼐俎豆,把全牛全羊放在坫上,然后把一个3岁的男孩装扮成祖先样子放在祭坛上,叫做“尸”,也就是代表祖先受祭的意思。在门窗以南铺上竹席,放上用美玉装饰的几案;在西墙的东面放上缀有花纹的竹席;在东墙以西铺上画着云彩形状的莞席和用刻玉装饰的画案;在西堂西房的南面铺上竹皮的席,席前放上一张漆几。接着他们把镇国宝器陈列出来,还有玉器、瑁以及红色的宝刀,精美的玉璧、玉圭。西面放上舞衣、大贝、大鼓。东面放上戈、弓和竹箭。在祭坛前放置了一排鼎、尊、豆、敦、笾等青铜礼器。两个戴紫色礼帽执矛的人在庙门站下,四个戴青黑色礼帽拿戟的人站在门庭两旁的台阶上。东堂和西堂的前边各站着一个执三尖矛的人。一个戴着麻制礼帽、穿着花纹礼服的人在宾客和重要官员的簇拥下走进庙门。

曼父低声对孔丘说:“快看,这就是鲁公。”“鲁公是什么人?”孔丘问道。“就是管着我们的国君呀。”曼父边说边指着从大殿里走出来的穿着猩红色礼服的三个人说:“那个捧大圭的是太保,捧酒杯和瑁的是太宗,拿册书的是太史。”太史拿着册书从西阶走上丹墀露台,站在鲁公面前,用极缓慢庄重的语气一字一拖腔地说:“继位的王啊,听我宣讲先王临终之命。你君临周邦鲁国,报答文武之道统吧!”鲁公揖拜,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说道:“予渺渺小子,岂能治乱西方。以敬天威。”鲁公又慢慢向前走了三步,把一杯酒倒在香草上,散出一股醉人的气息,在大殿中冉冉飘溢。然后又把另一杯酒洒在地上,再向后退三步,又说:“君王啊,请饮此酒!”太保代鲁公接过酒杯,历阶而下,然后洗了手,用璋瓒之尊自酌了一杯酒,又交给助祭人一杯酒,鲁公回礼答谢。台阶上人分东西阶而下。诸侯国君在门前等候,见大祭礼已毕,纷纷上前,拿着朝觐玉圭,分别献上不同贡物,接着行礼叩头,鲁公又回到台阶上回礼答拜。躲在西庑偷看的孔丘,看到这庄严肃穆的宏大场景,简直呆住了。虽然他这时不知道什么是“礼”,但心灵里深深地嵌上了这幅“礼”的图画,陶醉于那宏大、庄严的祭祀场面。

第二天傍晚,颜征在做熟了饭,正在院子里耘瓜苗,忽听到隔壁曼父娘正在大骂曼父,接着传来曼父的哭喊声:“哎呀,打死我了,婶子快来呀!”颜征在心里“咯噔”一下,放下手中活计,赶忙跑了过去,只见曼父娘一手拽着曼父,一手用烧火棍打曼父的屁股。颜征在看到孔丘,大吃一惊,只见他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一块一块的脏泥巴,全身像个泥猴似的。颜征在忙问怎么回事,孔丘用手指了指南院墙下,颜征在过去一看,只见墙根一排泥捏的礼器:鼎、簋、簠、盨、盘、匜、壶、豆、卮等,简直是一个礼器铺子,手工艺品商店。曼父很神秘地说:“婶,我们俩捏了礼器做游戏。”“不,是学祭礼!”孔丘急忙纠正。说着他迈着方步,一进三退,三拜九叩地做起祭礼的动作来,那认真严肃、活灵活现的样子惹得征在高兴地笑了。她爱抚地摸着两个孩子的小脑袋说:“孩子,学祭礼没有错,只是你们弄得身上太脏了。过些日子,我去买些陶烧的祭器和你们一起玩。”

颜征在说:“这周礼可是大有学问,是周公制定的,我们鲁国就是他的封地。周公庙就是他的儿子伯禽为了祭祀他才建立起来的。他帮助成王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富裕,人人互尊互敬,可不像现在这样,你争我斗,打来打去。”

征在那典雅柔和的声音,似乎具有极大的魅力,吸引着孔丘和曼父母子,把他们带到了遥远的理想时代……十天以后,颜征在果然买回了一大堆陶烧的礼器,教孩子们陈俎豆,设礼容。她把自己的衣服找出来,让孩子们穿上做礼服。6岁的孔丘穿起母亲的紫红上衣,又宽又大,包着脚跟,走起来一摇三晃,惹得征在笑个不止。有时高兴了,征在自己也扮演某一角色,同孩子们一起演习祭礼:燔柴、献爵、奠帛、行三拜九叩礼、读祝……

孔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曾托子礼带孔子去王宫观礼乐。后来又提着两只小鸡,带孔子去拜宫廷乐师师襄子学琴。不仅如此,她还花掉所有积蓄带孔子去见曲阜官学校长晏平仲。曲阜官学是国立学校、贵族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在此就读。因为孔子是英雄后代,校长就批准他入学。从此,孔子开始读官学。只是这样苦了他母亲颜征在。她不得不为昂贵的学费而发愁。

一天中午,孔丘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想心事,午饭也不吃。母亲以为他患病了,忙过来摸摸他的脑瓜:“怎么,孩子,你感到哪儿不舒服吗?”“娘,我没有病。”孔丘将脸扭向一边。孔丘噘着小嘴问母亲:“娘,你每天教哥哥读书认字,为什么总不肯教我呢?你这样厚待哥哥,薄待我,是合周礼的吗?”母亲被儿子问笑了,她笑儿子小小年纪,尽会胡乱联系,居然也拿周礼来责怪自己的不是,忙解释说:“你还小,不到上学读书的时候。”“娘,你看我还小吗?”孔丘走到哥哥跟前,拉起正在写字的孟皮和他站在一起,“我比哥哥还高呢。”儿子要求读书识字,做母亲的自是欣喜万分,当即答允。

颜征在准备了二百个蝌蚪字,要儿子在一个月内学会,做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谁料不到半天工夫,孔丘就完成了任务。颜征在见儿子聪敏过人,欣喜若狂,乘兴再教,从二百到四百,再增到六百,直至一千,弄得颜征在手忙脚乱,疲于奔命,犹如一个无能的厨师在供给一个大肚汉,累得腰酸腿软,也还是填不饱他的肚子。不出十天,颜征在已开始教儿子读诗识文了。

一天,孔丘对母亲说:“娘,我要学文王八卦。”“那《周易》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了的,你外公一辈子学《易》,至今还弄不明白,你小小年纪能学得懂吗?”“娘,我早说过,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孔丘不服气地说。颜征在好像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仔细地打量着他,心想,这孩子怎么永远不知满足呢?难道他头上的圩顶象征着知识的无底洞吗?“娘,你就教给我吧!”孔丘哀求着说。颜征在见儿子一副真诚恳求的样子,只好说:“我知道的不多,先给你讲一些普通道理,日后你自己再钻研吧。”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木梗在地上划着:“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就是八卦。”

孔丘跟着问道:“八卦是怎么演算出来的呢?”颜征在回答说:“演卦用蓍草,生十岁而百茎,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我们这样人家,只能用五尺之蓍。蓍草共五十策,即大衍之数五十。用四十九策演算,分为两份……”听母亲讲到这里,孔丘忙说:“娘,你先等等。”他飞快地跑了出去,找了一些草棍,不一会就折成五十根,每根寸把长,说道:“娘,你接着往下说吧。”颜征在口叙,孔丘就在地上演算。“把四十九策,分为两份,余下一根,放在一边不用。把其余之策,四策为一组分开,余下奇数夹在手指间。取另一部分,四策一组,数至最后,余策夹于指间。取指间策而挂之,余者如前所述再演叫二变,再演二策之余策叫三变。三变毕初爻成。每卦八兑,依初爻之演而得,六爻成卦,每爻三变。故十有八变而卦成。”颜征在讲完了,见儿子停止了演算,在托腮沉思,忙问:“丘儿,你怎么不学了?”孔丘回答说:“娘,你讲了这么多,其实筮法不过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为二以象二,挂一以象三,摭之以上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而再扐而后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十有八变而成卦矣。”颜征在听完儿子的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慢慢地站起身来,脚步踉跄,身子摇晃。孔丘见母亲样子反常,连忙上前扶住了她:“娘,你怎么了?孩儿说错了什么吗?”

颜征在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嘴唇一张一闭地翕动着,但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双目泪如泉涌——这是激动的泪水,快慰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潜意识告诉她:儿子是一个聪明而有才能的人!从那时起,孔子爱上了《易》学,在他的一生中,曾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这门古老的学问,直到“晚而喜《易》,韦编三绝”。

渐渐地,颜征在的知识满足不了儿子的要求,她常被问得张口结舌,只好将丘儿送给他外祖父教授。颜襄博古通今,早年在外为官,告老后聚徒讲学,征在的知识,全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她深信,父亲渊博的学问定能够填饱儿子这个大肚汉。孔子从小长得聪明伶俐,很得外祖父的钟爱,因此,颜襄不顾年迈体衰,欣然收下了这个他一生中最后的弟子。孔子在外祖父家受教,不到三年,就把这位闻名遐迩的博学大师腹中的学问掏空。颜襄临终时,指着这位异相奇才的外孙对女儿说:“孺子可教也!……”

父亲去世以后,颜征在断绝了娘家经济上的资助,又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更加艰难了。她常年节衣缩食,身体渐渐变得极端虚弱。有一天,孔子与哥哥从乡学回家,竟见颜征在昏倒在草鞋堆中。孔子见状放声大哭,喊来隔壁的曼父母子,几个人七手八脚地将颜征在抬到床上,脱去湿淋淋的衣服。曼父跑回家去又抱来了一床棉被,连同孔子家的两床,一同盖到了征在的身上。曼父娘烧了一碗姜汤,撬开颜征在的牙齿,灌了进去,蒙上被,让她出透了汗。第二天上午,颜征在的神志才渐渐清醒过来。

孔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守候在母亲身边,煎汤熬药,喂水喂饭。直到这时,他才注意到,母亲刚三十出头年纪,眼角就布满了鱼尾纹,艰辛的岁月和心灵的创伤开始染白了她的鬓发……他几次抚摸着母亲那千年古松般粗糙的双手流泪,他崇敬母亲,疼爱母亲,为母亲的身世和不幸而垂泪,欲以自己的刻苦攻读,迅速成才来熨平母亲的心皱,报答母亲胜过北海的深恩。但他更痛恨自己,恨自己堂堂男儿,为什么不能为母亲分担家庭的重负,排解心中的忧愁,至今仍需母亲昼夜辛劳来供养自己;他恨自己为什么时至今日才发现母亲与年龄不相称的衰老,才听到了母亲痛楚的心声;他更恨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和义务,从母亲那里,从外祖父那里所学的诸多知识,所听到的许多道理,竟像油花似地浮在水的表面,没有渗透在行动里。他决定从此不再上学,要像曼父哥那样边劳动,边学习,赚了钱奉养母亲,尽量让母亲生活得安逸一些,欢乐一些。他知道母亲不会支持自己的这个打算,为了不使病中的母亲伤心,暂且先将这个念头埋在心底。

颜征在病倒的第四天,孔子又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从此以后,他每天放学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圈、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和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他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浆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孔子虽年岁尚轻,但身大力不亏,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行家里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体质也一天天在恢复。

一天,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便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这是为什么?”颜征在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老头子,”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不要说不及外祖父万分之一,比娘也相差很远……”“胡说!”征在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颜征在较平和地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孔子告诉母亲,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校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是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尽可以借来阅读。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征在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叙,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是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其实,孔子何尝不知道放牛、当吹鼓手之类的鄙事与自己的身份不和呢?家庭的熏陶、乡学的教育、社会的习染,早已在他心灵深处形成了贵族阶级的等级观念。然而,现实毕竟是家里穷得等米下锅。他知道要想说服母亲,是不可能的,只好暂且瞒过。

从此,孔子真的到叔孙氏家放牛去了,而且说定条件,叔孙氏家中的藏书任他借阅。牧童们都愿与孔子结伴放牧,一则因为他身高九尺六寸,被誉为“长人”,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便没有人敢欺侮;二则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他腹中装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胜似上学读书。因此,孔子所到之处,便牧竖尾随,牛羊成群。

春是幸福的使者,送来了和煦的薰风,送来了温暖的阳光,送来了醉人的气息……这时的孔子,独坐在一棵大柳树下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搏击。他看得是那样的出神入化,超然物外,心里没有春天,没有泗水,没有牛羊,没有伙伴,也没有他自己……“救人哪!……”突然,一阵凄惨的呼救把孔子从沉醉中唤醒,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只黑色公牛,撅着尾巴,腾起四蹄,在追赶一个十四五岁的牧童。牧童哪是公牛的敌手,跑了一程,便跌倒在地,公牛向他俯冲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孔子一个箭步斜窜过去,紧紧地拽住黑公牛的尾巴,疼得那公牛原地转了两个圈。公牛见后边有人袭来,放弃了追逐的目标,转过身来对付孔子。孔子窜上前去,奋臂抓住公牛的两只角。只见那公牛瞪着两只血红的大眼,一心要和这大铁塔比个雌雄,赛个高低。草地上,孔子与公牛僵持着,一会公牛将孔子推着后退,一会孔子捺得公牛让步,你来我往,数十回合不见分晓。爬上树的孩子跳下来了,潜入水底的牧童钻上来了,大家呐喊着围拢过来,给孔子加油助威,可是谁也不敢靠近。

公牛毕竟是畜生,只有勇力,而无智谋。只见孔子拽着牛的双角主动后退,那牛以为孔子已经败阵。孔子顺势一转,用尽了平生力气,飞脚踹那公牛的前腿。公牛疼得前腿跪倒,伏卧在地,大肚子一鼓一鼓地喘息着。孔子飞身骑上了牛背!

牧童们欢呼着蜂拥而至,齐声喊道:“打死这畜生!”“狠狠地惩罚它!”孔子并没有这样做,见黑公牛不再挣扎,跳下牛背,任牛爬了起来。黑公牛瞅瞅孔子,并不报复,也斜着眼睛走掉了。颜路忙向孔子跪倒,感谢救命之恩。孔子将他扶起,表明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这时孩子们才发现,孔子的衣服被撕破了,脸上、手上都在淌血……

孔子回到家里,颜征在见状大吃一惊,还认为儿子在学校里与人打架斗殴弄成这个样子呢。孔子兴奋地向母亲讲叙了斗公牛、救颜路的经过,当然,他只能说是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遇到的,隐瞒了泗水河畔放牧的真相。颜征在闻听,不胜欢喜,和儿子并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双手捧着他的脸看了又看,瞧了又瞧说:“你真勇敢!多像你的父亲呀!……”颜征在给儿子讲起了偪阳之战丈夫叔梁纥手托悬门的故事。孔子听了母亲的讲叙,激动得热泪盈眶,搂抱着娘的脖子撒娇地摇晃着说:“父亲的力气真大,真勇敢!”母子沉浸在快慰、甜蜜和幸福之中!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一个骄阳似火的傍晌,颜征在正盼着儿子放学回家,忽听街上鼓乐喧天,人声鼎沸。曼父娘跑来告诉说,是大贵族郈昭伯家在办喜事。她边说边挽着颜征在的手臂走出门去。街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墙头上都骑满了人,树枝上还挂着顽皮的孩子。大队盛饰的车马款款而来,旗罗伞扇,好不威风!大队的吹鼓手在拼命地鼓噪着,待来到跟前,眼尖的曼父娘首先认出了那个吹唢呐的大个子正是孔子。只见他满脸热汗涔涔,两腮鼓得老高,不断地摇晃着身躯,喇叭口一会向左,一会朝右,一会向下,一会朝天,内行人一眼就会辨出,他是这支乐队的主角。曼父娘羡慕地对颜征在说:“大妹子,你看咱们丘儿吹得多带劲,多中听!这孩子,就是样样能!……”颜征却只觉得头“轰”的一声,接着便两腿瘫软,双眼发花,步履蹒跚地回到了家里。

这天中午,孔子没有回家吃饭。太阳落山的时候,孔子照例抱着竹简回家。刚跨进门槛,颜征在劈头便问:“丘儿,你今天干什么去了?”“读书呀!”孔子煞有介事地回答。“中午为何不回来吃饭?”颜征在追问道。“我帮老师抄文章,老师就留我在学校里吃了。”孔子解释说。“胡说!”颜征在劈面给了儿子一个耳光,“饘家办喜事,你去当吹鼓手,我已亲自目睹,你还敢撒谎!你都瞒着娘干了哪些鄙贱之事?快说!……”孔子长到这么大,母亲这还是第一次打他。儿子长跪于地,抱着母亲的腿,呜呜咽咽地哭诉:“孩儿欺骗了娘,是个不肖之子,娘狠狠地惩罚孩儿吧!”孔子一一向母亲承认了自己何时辍学,怎样牧牛,如何给人赶马车和当吹鼓手。最后,他说:“孩儿也知道不该去干这些,可是不能总让娘受苦,让娘养我一辈子呀!孩儿心想,为生计所迫,一时做些鄙事,也无关紧要。忍辱负重,古圣贤是有先例的……”

颜征在怔怔地看着儿子,默默不语。突然,她打开箱子,从里边拿出了一个精制的小木匣,木匣里边是一个红绸包裹。解去几层丝绢,一个黄橙橙的铜鼎呈现在眼前。孔子莫名其妙,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呀,忙问:“娘,这是从哪弄来的?”“你先读读这鼎上的铭文!”颜征在命令道。孔子遵命,捧鼎在手,读了起来:“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孔子读完,疑惑地盯着母亲。“你明白这铭文的意思吗?”颜征在问。孔子回答说:“这意思是说,每逢接受任务、提升职位时,都是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然而谁也不会侮慢我。我用这个鼎煮饘和粥,聊以充饥而已。”孔子解释完,忙问:“娘,这鼎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颜征在给儿子讲述了叔梁纥的宗族和家世。

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启。微子启死后,由弟弟微子仲继位。这微子仲就是孔子的远祖。从微子仲到孔子共十五代。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宋缗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缗公死时君位不传给儿,而传给了弟弟熙,是为炀公。鲋祀不服,杀了熙。炀公死后,按规定应由长兄弗父何继位,但弗父何不受,让给了鲋祀,即宋厉公。弗父何因让国而声誉大振,世为宋大夫。孔子的第七代祖先正考父,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见称。他曾连续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和宣公,不但不骄傲奢侈,反而越发谦逊俭朴,这个鼎上的铭文就是他作的,相传《诗经》中的《商颂》也是他和周太师校订的。孔子的第六代祖先孔父嘉为宋司马,在一次宫廷政变中为太宰华督所杀,家臣怀抱其子奔鲁避难。

最后,颜征在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丘儿,这就是你的家世,这就是你的祖先,你瞒着娘去做这些鄙贱之事,不觉得愧对先人吗?百年之后,你怎么有脸见先人于地下呢?娘也死有余辜呀!”颜征在说着,重新将那铜鼎包好,放进匣内,双手托着递给儿子说,“这是家传的至宝,今天,娘代表你父亲将这宝鼎传给你。记住,不要辱没先人,要成大器,要做一个高贵的人!”颜征在的身体本来就虚弱,整日咳嗽不止,今天的事情对她的刺激太大了,自此颜征在一病不起。孔子他四处奔波,请医生给母亲诊治。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昼夜给人做工。他多才多艺,无所不能,力气又大,凡能赚钱,无论多么鄙贱的事,他都乐而从之。

然而颜征在终于还是告别了儿子和众人。孔母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丧夫之后,她怀着沉重的心情,既要操心维持母子生计,又要教育孤儿,耗尽心血,这位伟大的母亲刚刚步入中年,便过早地辞别了人世,享年32岁。

后人在推崇孔子的同时,对颜征在也不断加封。曲阜孔庙大成殿后边“启圣王寝殿”便是专门供祀孔母的地方。尼山孔庙之东还设有一座孔母雕像。历代诗人多有佳句赞美颂扬她,如“有开必先,克昌厥后”;“颜母山高接天”等等。她为中华民族培养了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母亲死时,孔子以头撞床,哭天喊地。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而母亲颜征在生前以为她与丈夫的结合礼仪不够完备,而少年孔子又逐渐懂得礼仪,所以没有告诉孔子父亲坟墓在什么地方。因此,孔子只好长跪问葬。当时是大雪纷飞,他从早跪到晚。后来,后来陬邑一个车夫的母亲来找孔子,他是与孔母颜征在有交情的邻居,告诉孔子他的父亲葬在防山,这样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于防山。

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中,孔子从此开始独立谋生。

青年孔子

孔子3岁丧父,长期生活于一个单亲家庭。孔子的幼年是孤苦的,孤儿寡母,寄人篱下,遭人白眼。因此说,孔子从小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于是,他养成了谨慎、敏感,善于应付人,遇事善思的性格。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他的一生。虽然他长期生活于歧视和冷遇之中,难免孤独和苦闷,然而可贵的是,孔子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昂扬的斗志以及健康的心理。他好读书,勤钻研,坚持奋斗,持之以恒,终于三十而立。

青年的孔子,长得高大且透着一种少有的文气,并不是如后来被神化的那种五官与身体的怪异形象。曾经亲临曲阜采集过孔子事迹的司马迁,这样描绘他:“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周尺要小于现在的市尺,按周尺一尺折合现代公制十九点九厘米计算,则孔子身高为一米九一。可以想象,他既继承了勇士父亲的魁梧威风,又比父亲多了一份沉稳秀气。

这样一个博学而又威武挺拔的青年,在19岁时就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一年之后,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儿子。

那时的孔子在鲁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了吧。不然,鲁国国君鲁昭公也不会专门派人送来祝贺的鲤鱼。生活的艰辛、家境的困顿与自己渴望立业救世的理想,都会让孔子对当权者怀着一种期待。何况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孔子来说,更会对于世事怀着某种美好的向往。于是他便为自己新生的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国君的一条鲤鱼,让儿子连名带字全派上了用场。或者,孔子的取舍,也正埋下了他坎坷而又悲剧人生的伏笔。

有了家室与儿子的孔子,就要在谋生与学习的路上,挑起更重的担子了。家道中落,又没有资格承袭官爵,让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学会了生活与做事的本领,坚强了面对困境时的意志,也锻炼出了承担苦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同时,也让他有机会能够看到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的真实状况,这也为他日后思考人生与国家的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

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季孙氏常常设宴招待地方名士,正当孔子居丧未满之时,季氏又要宴请阙里的名流。孔子虽个性内向谦逊,但也怀才自负。他以为并不比别的士人逊色,应该有资格出席这个宴会,他在修养、技艺、学问各方面都有长进,况且又是著名勇士叔梁纥的儿子。不过他的腰间仍然系着麻带。孔子还是和其他士人一样向季氏家走去,主持宴会的是季氏的家臣阳虎,他非常傲慢地呵斥孔子:“季氏设宴招待文学之士,你有什么资格参加!”孔子便只好退了出来。这对孔子实在是莫大的屈辱和打击。孔子毫不灰心,默默地忍受下来,经过这番挫折,他反而更加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公元前531年,孔子21岁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看似容易,做好却难。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并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如此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因为这是一份管理饲养放牧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工作。身大力不亏,加之孔子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

孔子任委吏,做乘田,成绩卓著,表现了非凡的才干,加以昭公赐鱼声誉满城,季平子擢升他任司职吏,司吏人口。春秋诸侯纷争,人口大量死亡,人口多寡,常常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司职吏表面上是调查人口,但实质上更重要的任务却是繁殖增加人口。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

孔子一就任司吏职,季平子便给他出了个难题:三月内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增加人口的章程。孔子一向忠于职守,又有超人的才干,所以,不足十天便交了“答卷”:一、轻赋税;二、轻徭役;三、慎刑戮;四、倡节俭;五、定婚嫁。季平子看了,觉得颇有道理,但又不尽解其意,忙派人去将孔子召来。

来到丞相府,季平子以礼接待,孔子彬彬有礼,侃侃而谈。他说:“赋税苛重,人们衣食无着,就会迁徙别处。抽取壮丁,摊派杂役,人们恐惧临阵身亡,也要逃亡他邦。滥用刑罚,人们行动无准绳,不知所措,只好逃亡。用度不知节俭,生活则易艰难,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就要流离他乡。反之,做到了这四条天下人便会闻讯来投,何愁人口不增?最重要是莫过于定婚嫁,此乃繁殖人口之根本所在。男婚女嫁无定期,生男育女必不多,人口何望剧增?……”季平子听得津津有味,孔子稍一喘息,他便急忙追问:“仲尼言之有理!但不知如何定法?”孔子微微一笑,接着说:“定婚嫁指的是成婚年龄和排场大小。早婚,男女发育未足,生出不健全的后代,遗害无穷;晚婚,生育必少,这两条都不可过分。男子十六岁发育阳通,六十四岁萎阳。女子十四岁成熟阴通,五十岁绝育。这样算来,男子应在二十岁至二十二岁成婚,女子应在二十岁成婚。周礼规定男子三十岁而婚,未免有些过分。再者,现时婚礼耗费太甚,不少人家缺‘六礼’之费不能成婚,影响人口的繁殖,应大力倡俭。凡到了成婚年龄而不婚嫁者,要治其父母之罪……”季平子听得眉开眼笑,赞叹不已。

季平子奏禀昭公,颁布全国,一时鲁国人人奔走相告,外邦人纷纷迁入,鲁国人口剧增。孔子的名声也因此大振。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从少年起,为了谋生,就操持各种各样的工作。孔子曾经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我小时候贫穷没有地位,所以能够干许多被人认为鄙贱的事,我不能出仕,所以才学到了许多技艺。的确是这样,他为自己与母亲的生活而奔忙,过早地接触社会,认识人生。

孔子日见其长,15岁时,他已意识到自己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因而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于是就立下了学习知识,继承周代文明的志向。一志既立,如清泉涌出、浊流回避。他从此更自觉地在学问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志向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始终精力充沛的原因之一。

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士,必须掌握六门基本功才能算做全才。这就是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学)、数(算术)。“执御”即赶车,是六艺中最易学的,孔子说自己仅会赶车,足见其为人的谦虚。孔子从小勤奋好学,青年时期他已经圆满地掌握作为士的六门基本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二十余岁孔子做过两次小吏:不是什么行政官员,而是做一些具体工作。他在辛苦劳作的同时,认真学习。他学无常师,广泛地吸取他人之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向人请教学习的机会。

由于他的刻苦努力,逐渐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有一次他在曲阜城西叫做矍相圃的地方练习射箭,由于他箭法纯熟,围观者众多,就像一堵墙似的。在孔子住地阙里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那里的人赞扬他,认为孔子真了不起,那样博学,他会的技艺简直叫不出名堂。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言极是,只要留心,总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不管是谁,只要他有所长,就应向他学习。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虚心求教。

孔子27岁这年秋天,鲁国的附属国——郯国的郯子前来朝见鲁昭公。昭公和他一起宴饮。昭子(名叔孙婼)询问他:“少皋氏用鸟名作为官名,这是什么缘故?”郯子作了详细回答。他列举了黄帝以云记事、炎帝用火记事、共工用水记事、太皋用龙记事的例子。他们所设置的职官则分别用云、火、水、龙命名。郯子的高祖少皋挚即位的时候,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就用鸟记事,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鸟来命名。孔子听到这个消息,便立即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皋氏时代职官制度的历史情况,并且颇有收获。不久以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的古代王官制度失传了,而这种学问却还保存在四夷边远的小国。这话是可以相信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向郯子学习的故事。

孔子爱好学习的故事很多,孔子青年时曾经向当时著名的一位名叫师囊子的琴师学习弹琴的技艺,从而掌握琴艺的实践和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得以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实践和验正,成为一套极为完美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方法。

乐师师囊子教授给孔子一曲调进行练习,孔子记住了曲谱以后,一连反复弹奏练习了十天,专心致志地演习,并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师囊子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调你已经全部掌握了,可以学习新曲了。”孔子却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部乐曲,但是还并没有熟练地掌握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又过了些时候,师囊子又对孔子说:“我听你弹的曲子,你已熟练掌握了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下一步可以学新曲子了。”然而,孔子还是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意蕴,我还需要继续在弹奏中深入地体会出来。”又过了些天,师囊子再次问他:“这个意蕴,看来你已经完全领会了,你的琴声里面,已经表达了曲谱的感情和意蕴。”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将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体会出来,我还需要继续练习。”师囊子觉的孔子讲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催促了。又过了些天,师襄再次来到孔子跟前,却看到孔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沉于扶琴之中,面色肃穆沉静,好像在沉思着什么;接着又好像心旷神怡,显出了洞穿幽远深遂的表情。而后抚琴一按,开口高兴地对师襄说:“我感悟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遂,好像一个统治四方候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听了以后,赶快恭敬地离开座位,给孔子施礼,拜了两拜,说:“原来我的老师教我这个曲子时,就说过了,此曲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呀!”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孔子的学习态度是何等认真,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孔子一生喜爱音乐,并常常弹琴唱歌,以咏其志。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首。

孔子的学问与修养,不单向别人直接请教,春秋时代有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名闻诸侯,孔子或多或少都受到他们影响。这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子产是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他使处在晋楚双重压迫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定,并受到各国的尊重。他十分博学,熟悉当时的诗歌,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征求意见,再同足智多谋的裨谌到郊外去研究,然后请善于判断的冯箭子加以决断,最后让擅长外交的游吉去办理。经过这样审慎的准备,子产执行政务很少失当。孔子说他是一个对人有恩惠的人,对他极为赞扬。郑国有个“乡校”,平日一般士人聚集在那里议论朝廷政治,于是有人主张毁掉它。子产不肯,他认为:人们在那儿议论朝政,很有好处。他们觉得好的,我就实行;不喜欢的,我就去掉。人们的议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把乡校毁掉呢?子产说,用权势来防止人们议论,犹如防止江河流水一样,难于办到,弄得不好,洪水冲来,伤人必多,且无法挽救。不如加以疏导,让他听到议论从而对症下药。孔子听到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别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后来子产死时,郑国举国悲咽,孔子听说后也很伤心。

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这是孔子一生中关键的一年,他自己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师襄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从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研究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通过向文献学习,向社会学习和实践活动,这时他不仅精通了一般贵族应该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通晓了以高级六艺(汉以后尊为“六经”,即《书》《诗》《易》《春秋》《礼》《乐》)为代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诸侯纷争,天下无道的师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研究和体察,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地开展文化教育事业。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例。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他正礼乐,修《春秋》,孜孜不倦。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礼》《乐》《周易》《春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孔子一直是极受我们推崇、尊重的。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道统的一个代表。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