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追梦人
82640300000010

第10章 二次创业路擦亮老字号

——记东莞市邓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经理邓沛林

1981年出生的邓沛林是厚街邓福记茶楼经理。18岁那年的邓沛林在桥头村治保会当上了一名治安员。2003年底,当了几年治安员的邓沛林决定与父亲一起经营邓福记茶楼,将品牌做大。邓沛林现在已是邓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并被评为厚街镇“十佳创业青年”。

在厚街桥头村人陈发枝所写的长篇传记小说《旱龙乡》第九章中有关于“邓德记”的描写:“时值午后的邓德记茶楼分外热闹。胡品和老太爷败落凤凰不如鸡,一脸丧气上了二楼……堂倌上了茶,胡品叫了一小笼包子……”通过这么几个小人物的描写,当初“邓德记”生意红火的景象跃然纸上。

书中描写的“邓德记”,即1929年在莞邑竹溪桥头乡(现在的厚街镇桥头社区)开设的一间茶楼,创始人叫邓德恩。茶室开业时仅是制作包子、糖莲子、糖柚皮等甜点出售,作为养家糊口的行当。物转星移,岁月流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今日的“邓德记”已从一间简陋的普通茶室发展成为专门制作马仔王、鸡蛋卷、龙凤礼饼、中秋月饼等饼点和拥有QS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化管理的食品生产企业,成为厚街传统甜点的老字号。1989年6月,企业获得国家商标局许可使用“邓德记”注册商标,是厚街较早的名列国家商标局的商标之一,邓德记成为东莞市食品行业协会成员,2011年又荣获东莞老字号牌匾。

现在,“邓福记茶楼”已是东莞市八大老字号之一,将企业香火顺利地传到了第三代。

子承父业,做大做强家族事业

邓沛林对小时候的生活还有模糊记忆。那时父亲邓永福刚接手“邓德记茶楼”不久,自他记事起,便常看到远近慕名而来的客人,来茶楼喝茶、品点心。上世纪80年代中期,茶楼还比较少,当时的厚街也仅他们一家茶楼,加上他们家茶楼点心味美,因此客源不断。随着邓沛林长大,上学之余也能帮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搬搬凳子、打扫卫生等。

转眼到了2000年,18岁的邓沛林中专毕业了。长大了的邓沛林不愿意呆在家里坐吃山空,于是出去找工。不久,他在桥头村治保会找到了一份治安员的工作。

当治安员的日子可想而知,每天不计日长夜短地在外巡逻,日晒雨淋,吃足了苦头。但邓沛林还是坚持下来,因为他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但是,时间一长,日子未免枯燥,心想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简单而乏味的劳动,能有什么出头之日呢?2003年,几经思考与掂量,在社会上已摸爬滚打了几年的邓沛林,决定帮助父亲一起经营“邓福记”食品,将家族的生意做大做强。

从小事做起,成为合格接班人

上世纪50年代,“邓德记茶室”被接管,邓沛林的爷爷邓德恩只能去供销社打工,一直到邓德恩退休,都没能再重新经营“邓德记茶室”。

1984年,邓德恩的儿子邓永福重新接管了“邓德记茶室”,更名为“邓福记茶楼”,1989年正式注册商标为“邓德记”,成为厚街较早名列国家商标局的商标之一。子承父业,邓沛林的父亲在接手“邓德记茶楼”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打造了闻名一时的“邓福记茶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桥头村附近的茶楼越来越多。1984年时,还只有他们一家茶楼,之后便有了3家。也因为茶楼是坐商,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在市场压力下,邓沛林的父亲于1994年关掉了茶楼,专做食品生产。食品厂创设之初,“邓德记”食品只能说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庭小作坊,父子3人齐上阵便组成了那时所有的工人,而产品主要限于桥头市场,“最远不会出厚街”。

2003年,邓沛林初到父亲的茶楼打工,虽说这是未来的少掌柜,但还是得从普通员工做起。尽管从小对这些甜点的制作过程耳濡目染,但真正操作起来,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依靠勤奋和努力,邓沛林用惊人的毅力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邓德记”各款饼点的制作技巧。但由于是传统手工工艺,做工真不是一般的辛苦。比如沙琪玛的制作,从和面开始,到油炸、熬糖、捞糖、切割、包装,一整套工序下来要六七个小时,累得他腰酸背痛。创业初期万事艰,由于只是个家庭作坊,采购、生产、送货,邓沛林每天都忙得筋疲力尽。

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只有中专学历的邓沛林很快就意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为了弥补知识的缺失,他加倍学习,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父亲讨教,向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学习。在父亲的茶楼里,他先后做过揉面工、糕点师傅、推销员等等,可以说,凡是公司里面有过的职位,他都做过一遍。

随着市场变革,食品管理越来越严格,全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简称QS)的要求使很多食品企业面临生死关头,“邓福记茶楼”也是如此。为了使生产的各项产品符合要求,邓沛林担任起了家族事业的操盘手角色。

没有食品包装,那就找广告公司设计;场地太小,那就将正常生活的空间腾挪进去用作工厂;对食品检测要求不了解,就亲身去学习研究。那时,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事,因为年轻,他硬撑了下来。正是这股好学的劲头和较真的态度,博得全体员工的赞扬,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随后获任公司经理。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邓沛林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正是凭着一股“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的蛮劲,2009年,“邓福记茶楼”终于顺利经过QS验收,他这才松了口气。至此,邓沛林也在磨砺中由一名少不更事的青年发展为家族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第二次转型时,邓家保留了‘邓福记茶楼’的招牌,食品商标采用了“邓德记”,早在以前,邓沛林的祖父擅长于制作玲珑角之类的甜点,但如今喜欢吃的人已经不多了。他的父亲邓永福接手茶楼后,创造了邓德记沙琪玛和蛋卷,并使之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拳头产品。

扩大产品销路,建立企业品牌

“邓德记”深受顾客喜爱的各款饼点都是人工制作,只有蛋卷是半机器化操作。自邓沛林的父亲邓永福执掌“邓德记”后,他坚持不让“邓德记”出产的饼点在超市或商场上售卖。不仅如此,多年以来还走“以单出货”的路子,每天限量生产,售完即止。

然而,“邓德记”注定要参与市场竞争,面对优胜劣汰。邓永福的做法,一度被同行取笑为“不懂赚钱”,不过,这种“保守”却保留了家传秘方。

为了使产量提升上去,邓永福决定亲自推销产品。一开始,由于知名度还不够,推销有一定难度。有一次,邓沛林进到一家商行,带着自家精心制作的糕点请商行老板品尝,没想到那老板一看是推销,尝都没尝就把他赶了出来。

有朋友劝邓沛林趁年轻早点转行,已经成为“邓德记”第三代掌门人的他却选择了坚持。他说:“邓德记到我这一代是第三代了,我这么轻易放弃很可惜,如果到了我这一代失传了,问心有愧。”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邓沛林从推销失败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怎样打响品牌,提高竞争力呢?邓沛林又动开了心思。

为了拓展市场,扩大销路,邓沛林采用在坚持传统工艺和优良品质的基础上,重新包装产品,改变推销方法。有一次,邓沛林再次经过一家商行,他走进去和老板商量,放了一些产品在他那里试卖。一些顾客尝过后觉得不错,这样口口相传,“邓德记”的名声大起来,销路慢慢打开了。

除此之外,邓沛林还看中了各种各样的食博会和美食文化节,这些都是宣传自家食品的大好时机。自2005年起,各类食博会及食品文化节上,都可以看见邓沛林忙碌的身影。

现在,“邓德记”打破了“以单候货”的传统,产品供不应求,不会再被动地等候订单再生产。

偏安一隅的“邓德记”原生产车间只有700多平方米,摆放十几台机器。向来被认为“保守”的父亲邓永福有了新的想法,雄心勃勃的邓沛林也欲将作坊以一个中型企业重新定位,将其打造成现代化企业。于是,父子俩暗自寻觅新厂房,准备开发什锦菜、厚街腊肉、糖果等新产品,还萌生了开设分店的念头。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寻找厂房一直受挫,直到2011年初才有了转机。东莞首批老字号8家企业出炉,“邓德记”名列其中。也在当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邓沛林的创业事迹引起当地团委的重视,他被评选为厚街镇“十佳创业青年”。人气旺办事也方便,2011年7月初,位于厚街珊瑚路35号的邓德记分店正式开业,这是邓德记82年来开设的第一家分店,走出了连锁经营的第一步。这家120平方米的新店装潢十分现代,产品摆放也显得干净利落,入口处“东莞老字号”的牌子十分显眼。

分店开张后,“邓德记”的销量明显提升,却也带来了新的压力:由于厂房一直没有落实,家族作坊仍维持着以前的规模,产能跟不上。尤其是每到中秋、春节等过节时,邓德记产品供不应求,很多订单都不敢接,因为生产不过来。

随着产量的增加,邓沛林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艺和管理,如今,邓德记已从家庭小作坊演变为企业化管理,产品已由本地销售扩大到畅销粤港澳等地。目前,他们也正在研制两款新产品,并筹划购置设备、扩大厂房,把茶楼升级为有限公司,做大做强“东莞老字号”。

家族企业,延续传统文化

今天,邓沛林依然坚持所有饼点全部人工制作,这不仅是为了保持产品的良好品质,更是为了延续传统饼点的制作工艺。在他的努力下,邓氏招牌越来越亮,生意越做越大,不但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有人慕名前来购置礼品,在湖南、四川等外省也有不少顾客挑选邮购,乃至香港、澳门都有人为了一尝“邓德记”的传统风味,特地驱车前来购买。

现在,邓家的食品厂固定的工人有十几名,旺季时可扩至四十几名。在工作上“严”字当头的邓沛林,生活中却很平易近人,特别是在对待员工上。邓沛林始终认为,员工是邓德记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决胜未来的宝贵财富。作为经理的他,每当员工有什么困难,他都会给予极大的帮助。无论哪位员工得病,他都会亲自或安排人员去看望并为员工筹措资金。邓沛林对员工的真诚,感动了公司每位员工。

回顾几年来创业的实践,邓沛林坚信一个道理: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永远没有回报。在经营企业中,邓沛林恪守一条准则:信诚志专谋经营,创新创业求发展。他深有感触地说,“创业是时代的召唤,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繁荣的活力,是青年实现自身价值的绿色通道,是千千万万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搭起致富之桥的星星,人们称之为创富新星,也成了今日中国之脊梁。如果有志的青年都能自主创业,把握机遇与时俱进,用现代理念不断推动自身和家乡的发展,带领周围乡亲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这才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新青年的目标和理想”。邓沛林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目标,他正用青春的热血、坚韧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在青年自主创业领域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