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语言学者或者语言学家几乎只承认唯一直接的民间创作。他们崇敬浪漫性的解释,即意识外的和自发过程的无过错和绝对正确性……我们不否认“自然力量”、物理和心理实质的“无过错性”。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意识世界自发过程的某些产物可能与我们有意识提出的目的不相符合。
这种浪漫性的崇拜集群本能的无过错性或者绝对正确性已经从精神—社会或者心理—社会的其他领域中消失。在法律领域也已经不存在。因为成文的法规和宪法取代了一般的法律和长官意志。在教育领域、教育学领域中都不存在这种现象。艺术领域、诗学领域和文学领域都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已经从理论思维领域消失。在这个领域,因为“自发的”创作形成的传奇和集群知识的位置被个性化及个性—集体性的科学所占有。
如今,该轮到语言顺序了。语言作为不可触及的、摆脱了意识干涉的某种现象,被解释为比所有社会现象都长久的现象。如果语言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独立于人的“有机体”,如果语言只是社会心理的工具,如果不是人为语言而存在,而是语言为人而存在,如果人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完善所有自己的工具,那么,显而易见,语言正是这种如此重要的和必要的,需要完善的工具。
因为语言与人是不能分离的,并且经常伴随着人,相对于社会心理生活或者社会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而言,更应当掌握语言,使其服从自己的意志。
如果人利用了自然力量,使得“人工”产物能够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么为什么他不以此目的去利用心理世界的成分呢?
……
Ⅴ.人工语言的可能性。语言学中的分析与综合。人工语言的不同类型:
1)从有意识的创作参与人工语言的角度。
2)从人工语言产生的目的角度。
3)从人工语言与传统语言关系角度。
谁坚持意识外,语言的自发产生与变化是唯一的观点,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应当宣传“不能创造语言”的教条。但是这个教条已经被现实所推翻。我们已经有意识干涉语言生活的铁铮铮事实的存在。当出现文字时,当在语言生活中出现视觉表象时,当出现正字法和正音法,即如何正确写和说的艺术时,当出现追求理想语言形式的愿望时,在语言生活中就会出现人的意识。
在只有一些细节发生变化的语言和全部都变化的语言之间只有量上的区别,而绝不是质的差异。
在语言方面,部落之间的任何混合,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任何语言妥协情况的产生,都会有以某种方式简化形式的情形出现,就像这些简化被“人工语言”创建者有意识地利用一样。妥协的语言汉—俄语(恰克图语)、汉英语等等,都是“无意识地”、“自发地”产生的人工语言范例。但是,在构成这些人工语言时,有意识创作的成分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有一些“人工”语言是“无意识”,在“自发”过程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社会集体劳动的成果。但是在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确认有意识的目的性或者目的性的意识的共同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意识和目的成分是一些封闭、有独立意义的小组和团体中程式化的、规约化的语言所固有的。而严格意义的人工语言,则是由个别发明者,或者一群人杜撰出的,用于履行世界语言功能的语言就是完全有意识地选择和思考的结果。
按照库蒂拉的术语,在组成这样的语言时,使用两个对立原则:
1)先验性原则是发现和确定思想特殊的,而且尽可能地独立于语言材料的符号。通过这条途径,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而只能产生逻辑上有序的象征。显然,这样的符号艺术不适合于替换一般符号。
2)经验性原则,也就是利用现有语言提供的材料去创建“人工”语言。而这种语言只是从这些语言中提炼出的精华或者它们的简化形式。
还可能有第三条途径,折中的途径,也就是联合这两个原则,这正是沃拉普克语创建者所走的途径。他利用了现有语言的材料,将其改变至无法辨认的程度,遵守了一些任意确定的刻板模式。还有其他人工语言的“作者”,尤其是著名的“蓝色语言”(голубойязык)创建者,巴黎的商人波拉克也利用了像沃拉普克语那样的原则。
很多“人工”语言的创建者坚持经验性的原则。不需要发明世界语,只需要发现,也就是从现有语言中区分出就足够了。它们中最普及和最受欢迎的语言就数柴门霍夫医生的“世界语”。它不仅是一个多多少少研究成的语言方案,而且是完整的和现成的并能够全面应用的语言。
由于要求国际性的最大化,几乎在所有经验式的人工语言中,拉丁—罗曼语的成分在外来语中的词根占据优势,因此,这些语言,就像世界语,给人留下新罗曼语言方言的印象。
为了不同目的,可能产生广义的“人工”语言。其中一些是某些团体或者独立于其他人类的,某些群体的交际手段。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尽量保守语言的秘密,只在那个社会团体的参加者面前使用、显现自己的知识。在这里谈到的“人工”语言与这样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对于传统存在的部落语言和民族语言而言,这些人工世界语的创造者为自己提出了不同目标。天主教牧师施莱尔,沃拉普克语的创建者,幻想将自己的语言当作母语强加给全人类,消灭掉所有存在的语言。这时他的出发点就是“全人类拥有一种语言”。显而易见,这是天主教口号的变体:“一个羊圈,一个牧人”。这样的口号或许任何时候都不会实现,但人类却要为此承担诸多的不幸和灾难,为了这个心理病态的“思想”流无数的鲜血。
目前,可能只有公开认可的狂热者可以以类似的幻想来寻开心。如果存在无法排除的、无法压制的追求世界语情形的话,那么也只能像追求在极端情况下使用的“辅助”语言那样。这时应考虑欧美交际的需求,但是世界语也在日本人中找到了许多追随者。
Ⅵ.比较通过自发途径产生的“自然”语言与创造的“人工”语言。
这两组语言的共同之处在哪里,每一组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相对于“自然”语言而言,“人工”语言的优势所在。
无论在世界语中,还是在根据经验方法构建的其他“人工”语言中,都没有借助于传统、“自发”的途径而继承的自然语言中不存在的东西。无论“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拥有同一些成分和方向,只是顺序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数量上的相互关系不同而已。这个范畴的世界语和其他“人工”语言的所有成分都是取自于“生活”。这是我们的语言,雅利安语言、罗曼—日耳曼—斯拉夫语言思维的语言。所以,这样的“人工”语言拥有现在语言的所有特征。
这涉及发音方面,同样也涉及语言结构、形态方面,接着是词语的意义方面、词源学方面、外来词领域、句法方面,最后,还有书写方面或者书写语言方面。
无论是在“人工”语言,还是在“自然语言”中,书写表象或者文字表象之间的联想关系,语音表象或者发音表象之间的联想关系,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一样的,无论在这里,还是那里,书写表象首先不是与言语器官的某些行为表象发生联系,而只是与某些听觉或者音响表象发生联系。
无论在“自然”语言中,还是在“人工”语言中,一个不可分解的单位在词语中的位置及它与其前一个和后一个单位的关系就是语言结构的成分之一。比如,在世界语中,独立存在的o表示名词。而后缀os——将来时。后缀i是命令式的特征,但在单音节的词语中,mi、ci、li、si、gi、ni、vi结尾的i都与人称代词表象发生联想。在后缀is中,元音i在与s组合时,表示动词的过去时。这种情形也涉及了有意义的成分:e与es,a与as,n与ni等等。
就像在“自然”语言中一样,区分单音节和多音节是世界语的形态中有意义的成分之一。我在谈区分i在单音节的人称代词和多音节中命令式的意义时,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在结构的正确性和清晰性方面,也不能不谈世界语优于“自然”语言的地方。
1)在世界语中,书写和发音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由于历史和层次的偶然性原因,这里没有在“自然”语言中积累的书写的难点。
2)世界语排除了产生误会的可能性。这些误会是由于同音异义词所致,也就是由发音相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所致(上面我举了几个法语的例子。其中很多的同音异义词在书写上是不同的。所谓的词语游戏在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爱说俏皮话的人和说笑话的人因此会失去很多东西,但是首先珍惜语言的清晰性和表现力的一般人会赢得很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