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都市中的青少年:发展危机与社会管理
8271300000009

第9章 中国都市青少年危机: 表现与特征(4)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青少年性行为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初次性经历年龄降低和青少年性行为的大量增加。如在美国,1953年Kinsey等报告,15岁少女只有3%发生过性行为,到18岁也只有14%不是处女。1979年Zelnick和Kantner报告,在大都市中15岁和18岁女孩有过性交经历的则分别已有23%和57%,1971—1979年间,生活在大都市里的15—19岁女青少年婚前有性行为经历的1971年为30.4%,1976年为43.4%,到1979年则上升到49.8%信息来源: 秭归县人口与计生局,。此后年轻人开始有性行为的年龄继续提前,1988年15岁未婚女性有过性行为的达27%,18岁的少女中有2/3的人有过性行为经历。1988年全美国调查资料显示,60%的15—19岁未婚男青少年有性行为。在大城市里,17—19男青少年中有性行为的比例比1979年多了15%。17岁未婚男青少年中有过性行为经历的人由1979年的56%上升到1988年的72%。在男青少年中,17岁有过性行为的比例白人是2/3,黑人为9/10,19岁时85%的白人和几乎所有18岁的黑人都有过性行为经历。

1990年美国CDC调查资料显示: 2/3的男性学生和1/2的女性学生在17岁前都有过性为。在有性行为的青少年中,只有47%的女性和25%的男性报告使用避孕套作为主要的避孕方法。1/4—1/3的性活跃青少年从未使用任何避孕措施。1991年的美国资料显示,54%的高中生(9—12年级)有过性行为。1995年美国文献报告指出: 9年级53%的男生和35%的女生有过性行为。11年级学生中68%男生和56%的女生有过性行为。

性行为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少女怀孕。美国每年有100多万少女怀孕,几乎40%少女在20岁之前都怀过孕。美国1985年统计数据表明,在1031000怀孕少女中有31000是小于15岁的少女。1960年15—19岁未婚少女怀孕出生率占该年龄组出生率的15%,到1988年这一比例数字上升到66%,而且在有过婚前妊娠史的青少年中,不到一年时间内再次妊娠的占1/5。在英国,1980年每1000名13—15岁少女中有7.2名妊娠,妊娠率为0.72%,随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高峰时达1.01%。1993年,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社区调查中发现,在15—16岁高中生中,13%的男生和22%的女生各自有稳固的关系,并存在性行为。15—19岁少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婚先孕。如奥地利,1977年青少年产妇死亡率是20—24岁产妇的5倍。在瑞典,多数研究表明,在16岁的青少年中近一半的男孩和一半以上的女孩都有过性行为。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15—19岁少女生育孩子的数量已占年出生总人口的10%以上。非婚早育不仅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教育报》刊载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在有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21.3%的人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意外怀孕后,选择人工流产者超过86.0%。”在我国,由于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性成熟的年龄下降,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提前,少男少女中性行为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上海1000多名未婚人工流产中,首次性交年龄小于20岁的占47.7%。南京青少年婚前性行为者占35%,妊娠3%。上海市徐汇区妇幼保健所1999年对788例未婚女性生殖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为76.0%,首次性生活年龄最小者为17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调查在1991年到2002年的12年间,前6年每年青春期妊娠引产比例占了所有引产总数的5%—8%,最近6年这个比值已经达到了10%—12%,虽然每年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趋势在不断上升。从门诊人工流产情况来看,青春期妊娠的情况令人担忧,做人工流产的人中有50%未婚,婚前妊娠率为31.8%,未婚人工流产率为27.3%。(张慧,2004)这些冰冷的数字再次揭示未婚先孕和人工流产正在威胁着女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十一二岁做人工流产的女孩子已不罕见,十二三岁女孩做大月份引产的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十三四岁就已生下足月婴儿的。(王宇,2011)

少女怀孕的结果是严重的,它不仅会对少女心理和身体造成直接的伤害,其危害性还可能在今后生活中逐渐暴露出来。有资料显示,16岁以下少女因生育和怀孕引发并发症而致意外的危险性是25岁以上妇女的25倍。少女未婚先孕日趋低龄化,对其学习、日后工作及家庭生活、社会保障等带来较大影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并可能引发婚前性犯罪等社会问题。少女未婚流产极易产生并发症,并对其以后的孕育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因多次人工流产永远丧失做母亲的能力,有的低龄少女怀孕后如在非正规医疗场所求医,身体可能受到伤害甚至丧失生命。

(二) 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

青少年过早的性行为导致了性病、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近20年来,青少年性传播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许多国家性病患者的第一群体都是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少年。WHO的报告表明,在每年全世界新发生的3.33亿性传播疾病患者中,至少有1.11亿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报告,至1999年底,在全世界334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有三分之一是15—24岁的青年人。(肖扬,2001)目前,全球每年新感染的青少年艾滋病260多万例,几乎每一分钟就有5名青年男女被感染。从1986年到1988年,在15—24岁的青少年死因中艾滋病已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截止到1991年3月1日,美国AIDS患者13—19岁组男性为494例,占全部男性患者的比例不足1%;女性为165例,接近全部女性患者的1%。20—24岁和25—29岁男性AIDS患者分别占全部男性患者的4%和16%,20—24岁和25—29岁女性AIDS患者分别占全部女性患者的6%和18%;13—29岁男性和女性AIDS患者分别占全部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20%和25%。

到1993年3月底,上报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13—19岁AIDS病例数为1167例。20—24岁为10946例;25—29岁为44171例,占AIDS总例数的20%。到1993年9月底,上报到CDC的AIDS病例数13—19岁已上升到1415例;20—24岁为12712例;25—29岁为51006例。从感染HIV到发展成AIDS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这些青年很有可能是在青少年期感染上HIV的。1992年CDC年度报告表明,在青少年中STDS的感染是惊人的: 在300万青少年中,每8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STDS。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而青少年是艾滋病主要的受害群体之一。青少年所面临的艾滋病风险在于青少年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较为开放,性成熟年龄提前,性行为呈低龄化趋势。但青少年性健康知识却很匮乏,他们的性行为大多无保护措施。截止到1999年9月,我国艾滋病和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病例为15088例,其中58%的患者为20—29岁的青年人。据2000年统计数据,HIV感染和艾滋病患病者在20岁以下青少年中占5.9%和2.6%,在20—29岁人群中占51.9%和27.5%,并且青少年艾滋病患者以每年30%—50%的速度递增,其传播途径也由血缘传播转变为性传播(罗珊、黄薇,2005),青少年已经成为艾滋病蔓延最迅速的高危人群。艾滋病肆虐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它使近二三十年间人类公共卫生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

除了艾滋病,性传播疾病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新发的性传播疾病病例中(不包括艾滋病),大约有1/3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20—24岁年轻人,其次是15—19岁人群。1997年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全世界约1/3的衣原体感染及淋病患者是青少年,约50%的青少年高危人群患有衣原体感染或淋病或二者皆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为78.28%,未婚人工流产率为39.23%,生殖道感染率为20.65%,性传播疾病患病率为1.12%,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加。(孙红霞,2005;李鼎生,2000)

面对现代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的现象,生殖健康教育却明显滞后,知识的缺乏和现实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对北京城区1012名青少年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分析的调查发现,大约有40%的10—24岁的青少年希望在综合医院设立“青春期专科门诊”,超过5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通过这类专科门诊获得帮助,了解有关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种健康问题,表明我国青少年对生殖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但生殖健康教育在我国却是举步维艰。

(三) 生殖健康教育: 现状—困境—模式探讨

性教育的发展大致经过性教育禁闭阶段、性教育萌动阶段以及性教育发展阶段。1988年全国发文的《关于中小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通知》,标志着青春期教育已正式纳入中小学常规教育计划之中,然而在具体实施《通知》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 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青少年性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针对目前青少年性行为现状,从教育局、学校到家长都认为应当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但是如何教、教什么、何时教,都莫衷一是。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实施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针对青春期教育工作明确指出: 小学阶段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根据年级的高低,指出了教学上的侧重点: 低年级,要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高年级,要教育学生了解友谊的意义,懂得同情、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弱者,学习与他人的合作。《纲要》提出: 在初中阶段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意识。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两类: 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正式途径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些知识,非正式途径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碟片等大众传媒以及同伴间交流。目前各大城市中学的性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初中开设生理卫生课,性教育处于“黑箱状态”。上课方式以教师讲授、看录像为主,其次是自习,对于这种上课方式、内容及其效果,学生和教师评价都不高。据调查,北京有近半数的初中生缺乏对性的基本的正确认知,也缺乏最基本的性卫生保健常识。从性知识的来源看,中国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非正式渠道。2000年杜蕾丝全球性调查的结果显示: 青少年性知识来自正式渠道的比例非常小,性知识来自学校的是15%,来自家庭的只有4%(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更少,只有1%)。非正式途径,即课外读物和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性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来源于书籍、宣传单和杂志的占30%。(林虹,2005)性知识来源于大众传媒的男生比率为37.77%(20世纪90年代为14.39%),女生比率为35.12%(90年代为14.18%)。学校尽管提供的性知识教育比较科学,但还很不够。父母对孩子进行性知识的教育则更少了,不过中国的家长对女孩的教育比男孩相对要严格和谨慎。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对青春期性教育的需求是强烈的,学生们并不认同“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的说法。他们认为,如果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的性教育,长大后对性问题的处理就更加理智,他们渴望从课堂获得青春期性知识。

2. 性教育的困境

性教育应当是一个以性生理知识、性观念发展、性防护、恰当的性行为系列的科学教育。学校青春期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心理教育、生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法制和自我保护教育,但是目前校内青春期教育体系明显不够完善。第一,教学内容涉及更多的还仅限于青春期性生理知识介绍,如生命的诞生、男生的遗精、女生的初潮,但是在性心理、性伦理、性疾病预防、安全性行为等教育上仍然缺失。第二,在学校系统中青春期教育没有设立专职的教师岗位,一般都是由卫生教师、心理教师、生物教师兼职承担青春期教学任务。由于他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第三,性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身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性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科学理念,教师对很多青春期性知识普遍感到难以启齿,经常避讳一些知识和敏感内容,匆匆走过场,难以得到青少年的接纳和信任。第四,青春期相关教育缺乏整体设计,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而是简单地依赖于专题教育和生理知识介绍。

从家庭方面来看,许多家长对青春期性教育的观念滞后于孩子的生理发展。北京地区对中学生家长的抽样调查显示,462名调查对象中,47.0%的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过青春期教育,36.8%的家长“只有在孩子问及时才告诉他或她”,仅有15.2%的家长会“主动积极地向孩子宣传”。在教育内容上,家长在避孕知识、性病防治、恋爱、婚姻、性欲等生理、性生理、性伦理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和避讳。(王宇,2011)对于一些学校开创性的性教育理念和形式,家长们也难以认同,甚至批评阻挠。

3. 性教育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