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33

第33章 郭一清“革命先从自家起”

郭一清,1902年3月出生,江西省信丰县人。1921年秋,郭一清考入设在赣州的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此接受新思想,参加“赣州青年社”,担任《红旗报》主编,经常发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文章和漫画。1924年他担任赣州学联会总干事。1925年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省立第二师范建立中共支部,任书记。

郭一清入党后,由组织安排回信丰县指导开展农民运动,任信丰县工农运动指导员、中共信丰县委宣传部长。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抗租抗息的斗争。仅数日,县农民协会就发展到4000多人,全县2/3的乡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同时,工会会员队伍亦有较大发展。郭一清天天忙于农民协会的工作,只有3公里路的家也顾不上回去看一下。有时,家里亲人到农会叫他回去,也不回去,急得生气了,他就和蔼地陪他(她)们上街边吃面食、茶点边开导。他常说:“干革命哪能不牺牲自己一点利益。”从而使家里亲人通情达理,支持农民协会的工作。

那时,信丰正好闹饥荒,春节刚过,许多农民就没有粮食了。农民们希望农会能帮助渡过难关。郭一清认为,农民的要求合情合理。他与其他党员商量后,选定一天,召开群众大会。他在会上说:“农会是为大家办事的,而今有许多农友饿着肚皮闹革命,我作为工农运动指导员首先是要负责任的。”接着,他把手一挥,激昂地说:“不是说一切权力归农会吗?我们辛苦种出的粮食为什么没有权利享用,要年年挨春荒呢?……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向土豪要饭吃。我家是自耕农,农忙时请几个短工,荒年放两担谷子,也是一种剥削。今天就先开我家的谷仓,如果有人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算是借粮度荒吧。不过,可以老虎借猪——不要还的!”贫苦农民听后,立时欢呼起来。“革命先从自家起”。郭一清带了头,信丰党组织另一位领导人黄达,也公开表示,欢迎农友到他家开仓分粮。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办协会的积极性,几天时间,各乡农民协会的队伍迅速壮大,多的达1.2万余人,少的也有几千人。

1928年1月底,中共赣南特委派丛允中到信丰传达即刻组织农民革命暴动的指示。郭一清等人遵照部署,深入乡村秘密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赤卫队,筹集武器装备和粮草。2月21日晚,中共信丰县委召开了暴动前夕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暴动总指挥部,由黄维汉任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民主选举郭一清担任总指挥,黄达任副总指挥,丛允中和萧凤鸣任党代表,并讨论通过暴动行动计划。

次日夜,按照预定方案,县东、西、北三向乡村一阵紧密的锣声过后,衣领内及武器上都缝扎红布条、左臂佩戴红袖章的赤卫队和农民暴动队员,高举松明火把,分四路向信丰城进发。23日凌晨,4路大队相继打败了城外据点的守敌,全部到达县城外预定阵地。天刚亮,郭一清下令攻城,土炮鸟铳齐向城楼射击。国民党守军凭借机枪、手榴弹等优于农民暴动队的武器顽抗,守住城垛。郭一清当即召开各路赤卫队负责人紧急会议,组织爬城敢死队,利用棺材炮爆破城墙。但因城墙比较坚固,加上守敌负隅顽抗,数天未能攻下,随后反动军队派来一个营的兵力与小河、大塘白区的反动民团一起进行反扑,暴动队腹背受敌。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县委决定立即撤退。在途经崇仙入定南县界的黄柏山庵堂壁上题了一首诗:“拔山盖世眼重瞳,垓下悲歌莫路寻,成败归天谁肯信,乌江自刎亦英雄。”这期间,郭一清还领导了信丰安西农民暴动。

1929年1月底,毛泽东和朱德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转战赣南,在定南龙塘圩与郭一清的红军第二十六纵队会合。根据毛泽东和朱德的指示,第二十六纵队配合红四军一起攻打安远县城。中共安远县委送来紧急情报,国民党军队已在鹤子圩设下布袋阵埋伏。红四军立即改向寻乌进军,第二十六纵队留下继续打游击,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兵力。4月下旬,工农红军第五军遵照于都前委会议决定,从于都返回井冈山。途经信丰时,红五军军长彭德怀决定将郭一清的第二十六纵队编为红五军政治部保卫大队,郭一清任党代表,李寿轩为队长。不久,郭一清又被任命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党代表。自此起,郭一清跟随彭德怀转战湘鄂赣和湘赣边区一年多。1930年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奉命扩编为红八军,郭一清任红八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同年9月初,在第二次攻打长沙时,因敌人已有充分准备,红军被迫退至浏阳门外郊区的猴子石,郭一清所部陷入敌人重围,他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郭一清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一生却是流彩闪光的一生。他作战英勇、果敢,指挥才能卓越。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黄克诚、何长工、李寿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多篇革命回忆录中,感情深厚地频频追述了郭一清的战功战绩。1951年9月5日,彭德怀在朝鲜战场写给郭一清的遗子郭兴让的信中说:“一清同志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早期信丰县委的领导人之一……郭一清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坚决勇敢、艰苦奋斗之精神,永远留于人间,值得我辈学习。”

(撰稿程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