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48

第48章 李却非威武不屈

李却非,又名李树彝、李焕业,1899年9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水南村一户殷实家庭。7岁入家乡水口叶家祠小学读书,10岁进梅岗高小,1917年2月,李却非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是著名进步教育家何炳麟先生创办的。何炳麟也是酃县人,乃前清秀才,曾到日本留学,何校长办学一直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宗旨,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在岳云中学学习期间,李却非受到了民主、自由、科学思想的熏陶。他不但润染了何炳麟的进步思想,还结识了同为酃县人且志向远大的何孟雄、何国诚等进步青年,最终,何孟雄把他引进了革命的门槛。

1921年6月,李却非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甫一入学,他就与学兄何孟雄接上了头。入校后不久,李却非就经何孟雄介绍加入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阅读进步刊物,参与进步活动,结识工人运动领导人。在何孟雄的影响下,李却非对革命、对党有了初步的认识,当年,李却非就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我党领导下最早的团员之一。

1922年春,李却非毅然放弃了不到一年的北大学业,接受中共北方区委和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派遣,担任唐山工运特派员,以职工学校教员的身份到唐山开展工人运动。李却非很善于同工人打交道。他住在工人家里,时常帮工人读报写信,借以联系工人,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李却非还直接参加工会活动,帮助唐山制造厂同人联合会委员长邓培起草文件,做些文书工作。在李却非和工会同志的努力下,唐山工人运动气象更新,越来越多的工人聚集到工会组织的周围。

1922年3月,李却非调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从事工人运动。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临时中央局指示,李却非等主持召开了唐山青年团会议,成立了青年团唐山地方委员会。1922年4月,作为唐山地区青年团的代表,李却非赴广州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了唐山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情况,并在大会上提出了“订正中国劳动歌及劳动旗帜案”。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当年,经北京党组织批准,李却非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1922年10月至11月间,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等厂矿的工人相继举行大罢工。李却非同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领导人罗章龙、王烬美以及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书记邓培等一起,直接参与了对这些罢工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李却非除负责一些罢工文件的起草印刷外,还时常往返于唐山、北京之间,传递罢工的消息和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李大钊的指示,为罢工筹集捐款。11月,外国资本家和反动军阀对开滦煤矿罢工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以邓培为负责人的唐山铁路工人图书馆和各厂工会均被查封,罢工领导者受到监视,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开滦罢工失败后,李却非告别了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工友,离开了工作近两年的唐山,回到北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

1923年5月以后,国共合作积极发展,各地工运、农运逐渐复苏,李却非被派到山东同王烬美一起工作。在济南,他以教书为职业,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年6月党的三大以后,中共山东党组织帮助国民党筹建了省党部,李却非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1924年,安源成为全国工运的重点地区之一,加上安源工运一直坚持很好,党团组织和成员发展较快,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那里急需干部。因具有丰富的工运经验,李却非被组织调往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作,在工人补习学校第三分校任主事,也就是校长。

李却非一到安源,就在刘少奇、李立三等工运领袖的领导下,与陈潭秋、何葆珍等一起,搞家访,编教材,发展党、团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的工人运动引起了路矿当局的恐慌,1925年8月,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加紧策划镇压工人。9月21日,路矿当局勾结反动军阀强行封闭了工人俱乐部及各工人补习学校,打死打伤工人10多人,逮捕了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等30余人,制造了“九月惨案”。李却非也同时被捕。

拘押期间,面对敌人的审问,李却非等一直咬定只是从事教学活动,不漏一丝口风。10月16日,敌人将黄静源押至俱乐部小广场执行枪决,还把羁押的人员和部分工人赶至广场,企图吓唬工运积极分子,但在场的人除了满腔愤怒,均不为所动。黄静源遇难后,敌人苦于没有凭据,只好释放了李却非等被捕教员。之后,他遵照湖南省委的指示,回家乡酃县工作。

1926年8月,李却非在家乡领导组建了酃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中共酃县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期间,他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发动群众。1927年5月,酃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和农民特别法庭,李却非担任农民协会执行委员。1927年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各地反动军警和民团到处搜捕共产党的干部,李却非被迫离开酃县,到长沙寻找党组织。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经酃县水口来到井冈山,准备在这里立下足来,创建一块根据地。工农革命军在茅坪安家不久,李却非就持湖南省委秘密介绍信,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从长沙奔赴井冈山,求见毛泽东。毛泽东会见了他,热烈欢迎他回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并安排他在前委工作。

1928年5月,因叛徒告密,中共酃县县委遭到破坏,县委书记刘寅生等人牺牲,酃县地方党的工作一时陷入瘫痪。6月上旬,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后,毛泽东在宁冈茅坪帮助重新组建了酃县县委,并推荐李却非担任县委书记。随后,湘赣边界特委派遣李却非返回酃县开展工作。回到酃县后,李却非不顾险恶的环境,恢复党的组织,发展新的党员,建立革命武装,成立区、县工农兵政府,开展打土壕分田地运动,建立农民赤卫队。9月,李却非率酃县赤卫队端掉了水口与大汾之间一个豪绅的武装,打通了井冈山与遂川之间的通道,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书面表彰。192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茅坪召开。李却非代表酃县县委参加了会议,由于工作出色,被选为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委员。

1929年1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根据宁冈柏路会议决定,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实施“围魏救赵”,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和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李却非也留在湘赣边界坚持斗争。1月16日,湘、赣两省“会剿”部队向井冈山开进,根据彭德怀、滕代远的部署,李却非率领的酃县赤卫队负责把守双马石哨口和荆竹山一线,这里也是守山部队万一不敌向南突围的生命线。井冈山军民经过三天三夜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根据地失守。敌人攻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疯狂叫嚣“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酃县县委也遭受极大破坏,李却非被迫转移到桂东、安仁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32年6月,随着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的铺开,湘、赣两省敌军大规模进攻湘赣边界,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再一次受到挫折。国民党军纠集地方民团、反水分子、叛徒特务,到处搜捕中共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地方干部很难落脚。

在这艰难危险的环境下,李却非并没有离开安仁,而是化名缪贻仕,隐蔽在安仁县太湖仙一个庙庵里。后来,国民党挨户搜查,李却非不幸被捕。敌人软硬兼施,用尽酷刑,但李却非坚贞不屈,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也没有暴露党的秘密和同志的去向。惨绝人寰的刽子手们见毫无所获,最后凶相毕露,残忍地将李却非的四肢砍断,割掉舌头,把他丢弃在河边的沙洲上。当天傍晚,一位姓林的和尚路过,发现仍有一丝气息的李却非,立即将他抬回寺庙救治。但终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李却非光荣牺牲,时年33岁。

求知亦为求真,救民亦即救国。莫看书生弱,但具有坚定信仰的书生心中照样回荡着英雄的气概,从李却非烈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威武不屈,吾爱吾身,但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史记有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李却非——这个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北京大学生,最后就是受尽比膑刑更惨烈的刑法之后英勇就义的。因为李却非被捕后不肯暴露自己的身份,更不肯供出组织和同志的下落,最终被敌人残忍地砍断了手脚,割去了舌头,壮烈牺牲。谁能想象,一个平时戴着眼镜的文弱书生,最终禁受住了万劫不复的摧残而慷慨赴义。这种义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毅力能够做得到的,这是出于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同志生命的极端尊重和无限热爱,这是领悟生命真谛后的毅然选择。

(撰稿贺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