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74

第74章 兴国红莲李才莲

李才莲(1913—1935),又名李香华,江西省兴国县茶园乡人。1927年加入农民协会,参加农民运动,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相继担任共青团(少共)上犹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广昌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江西省委委员,共青团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共青团中央局委员,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担任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留在江西参与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2月下旬,奉命率红七团转去闽赣边指导当地斗争。他带部队从瑞金铜钵山区突围,经过九堡转闽赣边。途中因情况有变返回瑞金,在铜钵山区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实际上,铜钵山区在这个时候已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1935年3月11日,李才莲率领部队准备突围。部队一出动,即遭到敌人的疯狂堵截。李才莲率领红七团一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经过10余次的大小战斗,8天的日夜兼程、翻山越岭,经会昌到达了汀瑞边的白竹寨。通过侦察发现,该处已被闽赣边敌军重兵把守,严密封锁,根本无法通过,也无法与闽赣省军区取得联系。为避免后面追兵和前面敌军的两面夹击,李才莲审时度势,只好带领队伍,几经周折,于1935年4月折回到瑞金铜钵山区。实际上,在此前的3月中旬,国民党就已经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围攻瑞西特委所在地的铜钵山区。当瑞西特委和直属队发现敌军逼近铜钵山下的岗西、沙心、万田等地时,已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鉴于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又不了解敌人的整体部署,为保存有生力量,瑞西特委决定组织突围,将集中在铜钵山的瑞金独立营、政治保卫队、侦察连等直属部队和机关干部共约1000余人,混编成三个大队,分三 路突围,并约定突围后赶到安治前集中,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第二大队随特委书记赖昌祚、少共特委书记钟德胜(后改名钟民)从铜钵山突围出来后,途经九堡时,再次遭到敌军堵截,最后仅存四五十人。

1935年5月,因敌粤军第一军两个团的突然“清剿”,李才莲当即率小部分红军战士吸引、钳制进攻之敌,同时命令大部立即转移。当敌人快爬上山头时,李才莲手挥驳壳枪大喊:“同志们,打啊!”战士们一跃而起,喊叫着冲向敌人。在与敌军争夺主阵地的“拉锯战”中,红军、游击队的子弹越打越少,伤亡越来越大,最后弹尽粮绝。李才莲一面鼓励大家血战到底,决不投降,一面指挥战士们用石头砸,与冲上前的敌军作殊死肉搏。就在这时,李才莲的警卫班副班长露出了贪生怕死的叛徒嘴脸,从身后瞄准李才莲开枪,并企图抢去由李才莲保管但并不多的革命经费逃跑,李才莲中弹后咬紧牙关,用最后气力将叛徒击毙,自己壮烈牺牲,将鲜血全部洒在了铜钵山区,时年22岁。剩下掩护突围的战士,在李才莲牺牲后,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直至全部战死。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写道:“1935年2月间,中央苏区全部丧失。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机关和第二十四师等红军部队,全部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在于都南部这一狭小地区内。2月下旬,中央红军分九路突围,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及民团的围追堵截和疯狂屠杀。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李才莲、毛泽覃、古柏、刘伯坚、梁柏台、周以栗、杨英、李天柱……一大批党的高级干部都在突围中英勇牺牲,有的下落不明……而李才莲的牺牲,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和怎样遇害的。”这一直是一个谜。

在这段历史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李才莲的遗孀池煜华。他们3天新婚,6天团聚,而池煜华却付出了75个春秋的守望与思念……在这个故事面前,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之类的形容词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多少情,多少爱,统统融进在她守望与等待之中。

一面古老的镜子,日复一日,见证着李才莲爱妻池煜华青丝变白发的长长思念;一道木门槛的豁口,年复一年,陪伴着池煜华凄风苦雨中了无尽期的祈盼。这是一曲生命的辉煌颂歌,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离别时,丈夫说:“煜华,你等我,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接你。”这一诺千金,支持着池煜华度过了75个漫长的春秋,进行了2.7万多个日子的等待。

在无悔无怨的期待中,池煜华心里始终充满着希望。此后她常跑到村口等待或倚门而望。每天,说不清有多少回、多少次,倚门而望,盼望着她心爱的丈夫会突然出现在村前那条弯弯的小路上。她等啊,盼啊,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门槛上踏出了一个深深的豁口,缕缕青丝熬成了满头白发,可丈夫依然没有出现。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李才莲依然杳无音讯……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池煜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呀,一尺多高的木门槛上磨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吃饭,她要给才莲留一双碗筷;睡觉,她把留着才莲体温的白布褂子放在枕边。还是那间房,还是那张床,那里是她和才莲甜蜜梦幻的地方。尽管政府给她修建了一幢新房,可池煜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固守在那间百年老屋里。哪怕到了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放下对丈夫李才莲的祝福,还在等待着丈夫的胜利归来。

回顾历史,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记忆和感动。当这种记忆重新唤醒时,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中国革命有多少像李才莲这样的英雄付出了生命。他们那样的年轻,却过早地承载起了革命的重担;他们也有爱情与亲情,却能为后人的幸福而甘愿舍弃。还有那些故事背后的英雄们,那些数不清的盼儿凯旋的父母、盼望丈夫早日回家的妻子。几十年来,也许这些烈士的儿女在天天念他们,从儿童念到壮年,常为没得到过父爱而自卑;也许他们的妻子在苦苦地盼他们,从青年盼到老年,因胜利后他们无片言碎语而担忧变了心;也许他们深深爱过的姑娘也在深深地爱着他们,因没有能和他们结为夫妻而付出了一生的等待;也许他们那风烛残年的爹娘曾多年卧病在床,等他们去求医抓药、端茶送饭;也许他们曾在弥留之际声声呼唤着您的名字……然而,历史已经久远,烈士无言,石碑无声。

(撰稿肖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