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86

第86章 抗日先驱周建屏

周建屏,名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市倘塘村。其父周义忠因为有文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能干,清末时在云南省宣威县被推荐当了一名小官,娶农家女杨重妹为妻,共育有三子三女,长子就是周建屏。

周义忠很想为国家和民族出力献策,可惜清末的政局使他壮志难酬,于是他把兴利除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当长子呱呱落地的时候,就给取名宗尧,字兴唐,望儿能效法远古传说中的明君唐尧,复兴“尧天”太平盛世。

1909年,刚满19岁的周宗尧,怀着报国为民的心志,更名周建屏,考入云南讲武堂,并参加了新军。1911年至1923年,周建屏随军转战滇、川、粤,参加过著名的云南辛亥起义、护国倒袁起义、反对张勋复辟等重大军事活动,先后任过连长、营长、上尉参谋等职。10余年戎马生涯期间,周建屏怀着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可是他看到的却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一次次的失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仍然处于饥寒交迫和战乱之中。滇军的腐败,他也难以忍受。1923年9月他失望地离开了滇军,解甲归田,回祖籍江西省金溪县双塘左源村闲居。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使周建屏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唤起了这位笃实的青年军官的报国之心。经过认真的考虑之后,他决定还是到军队去,想法拉出一支为工农的军队来。

1925年,周建屏去赣州,在驻守江西赣州的杨如轩师任辎重营营长。为了接触更多的军官,他辞去辎重营长的职务,在师部任少校参谋。1926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到南昌,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周建屏早年在滇军时,曾在朱德部下任过职,思想上受到朱德的影响。朱德一到南昌,周建屏立即拜见阔别多年的老上级。朱德了解这位正直、爱国、有志的青年军官,向他讲述了国际国内的革命形势和工农革命的道理。在朱德的培养教导下,周建屏向朱德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朱德看到这位青年的进步,从心底感到高兴,笑着说:“共产党人可是不能抽大烟的!”周建屏听后,毫不迟疑地把烟戒掉了。后经朱德介绍,周建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立下誓言:跟着共产党,誓死志不移。1927年春他从第三军第九师第二十七团第二营(任营长)调入军官教育团,协助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建屏和教育团奉命作为预备队,参加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负责监视和歼灭驻地附近的敌人。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后,同年10月,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围攻而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周建屏躲避在汕头一座庙中做“和尚”。1927年冬,周建屏从汕头潜回南昌,辗转到达上海找到党中央。之后,在上海、青岛等地工作。

1929年下半年,周建屏改名为周子炎,受党的委派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工作。途经都昌时,与中共都昌县委一起领导了汪家墩武装起义,创建了赣东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9月进入信江红区,10月,他被选为信江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一团团长。7月该团扩编为红十军,他任军长,与方志敏等指挥部队转战于闽、浙、皖、赣边区。周建屏运用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精心组织了关王殿等几次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用红军的战斗胜利推动根据地的发展。他很快赢得了红军指战员和苏区人民群众的爱戴,成为方志敏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得力助手。

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与红一军团第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周建屏仍为军长。他率部与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与其相见。周建屏后来又在资溪石峡见到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并接受指示,率部迷惑调动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创造有利战机。3月,周建屏当选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5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黎川湖坊成立,他当选为主席团成员。6月,调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10月,任红七军团第十九师(由原红十一军编成)师长。1934年3月,任红军独立第二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周建屏带领第二十四师在赣粤边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兼任第七十团团长。1935年1月,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同年3月任粤赣边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因伤病加重被护送到上海治疗。

1936年底伤愈后到达延安,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副旅长。

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驳斥汉奸卖国贼“亡国”的论调,振奋全国人民抗战精神,在八路军总指挥部的领导下,第一一五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晋北平型关向日军发动突袭,周建屏和旅长陈光带领的第三四三旅,在平型关公路南侧担任主攻任务,歼灭日军1000余人。此役共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重创日军板垣师团。

1937年11月,周建屏再次见到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要求他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周建屏愉快地接受了命令,很快做好工作交接,带三四三旅一个连赶到孟县开始了分区的创建。周建屏深知必须发动和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参战,才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他带领部队配合地方领导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他们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改造乡村政权,收编地方武装“联庄会”,并组织部队在战斗中锤炼,几个月时间,扩建了3个相当于团的区队,粉碎了敌人数次“扫荡”和“蚕食”。在温塘战斗中,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使四分区后来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周建屏带着难以忍受的脊髓炎疼痛,总是周密部署着全盘工作,细致安排每一个战斗。为了主动打击敌人,周建屏经常率领部队到外线作战,大家看到他身体不好,年岁又大些,总是劝他留守中心区。每遇这种情况,周建屏总是担负指挥全区的工作。

周建屏重病染身,但是他不顾个人,忘我工作。他上门串户访贫问苦,号召民兵参军参战,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他对部队工作抓得更紧,经常找干部、战士商量工作,谈心交心。

由于环境的恶劣,加之营养不良,周建屏患的脊髓炎越来越恶化。尽管晋察冀军区和当地老乡都作了极大的努力,可是仍然没有能挽救周建屏的生命。1938年6月13日,分区政委刘道生、专区专员邵式平等军政领导都守护在他身边,周建屏望着生死与共的战友,缓慢而又平稳地说:“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参加过打倒三个皇帝(宣统、袁世凯、张勋)的斗争,直到我加入共产党,才算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是党和根据地的人民养育了我。我虽然看不到全中国的解放,但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到那时候请代我向根据地的人民致意,你们替我转告官兵和民众,要抗日到底……”

1938年6月13日下午3时,周建屏因脊髓炎恶化,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逝世,终年46岁。分区宣传队特为他编了一首赞歌:艰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驱,民族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

(撰稿张庆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