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其所长出自《抱朴子?务正》,原文为:“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才也。”役其所长是指使用人才时要发挥其长处,为其寻找适合其发挥的岗位,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有用武之地。针对不同的人分别予以不同的任用,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鸡鸣狗盗出函谷
——出自《史记?孟尝君传》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相田婴之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之一。战国时期,王侯贵族之间兴起了一股收养门客的风气,而风头最健的就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孟尝君广为招纳有一技之长的门客,甚至不惜以重金厚待。后来,孟尝君受困于秦国,正是靠着擅长鸡鸣狗盗的门客才成功脱险,可见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合理发挥他们的长处就能取得成效。
齐相田婴有40多个儿子,其中以田文最有远见和谋略。一次,田文劝谏父亲说:“您当国相已经历经三王,您并没有让齐国的国土扩展,而您的私人财富却越来越多。您的仆人姬妾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而您的门客却缺衣少食,这恐怕是取祸之道啊!”田婴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就让田文负责招揽门客。田文将家中的钱财拿出来厚待自家的门客,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才来投奔田家。不久,田婴去世,田文众望所归地继承了封地和爵位,号为孟尝君。此后,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更加大力地招收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收留下来。就这样,孟尝君的门客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各国都知道了乐善好施的孟尝君手下能人无数。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秦昭王听说了孟尝君的事情后,想挖齐国的墙脚,他派弟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邀请孟尝君到咸阳做客。孟尝君知道秦国历来不守信义,当年楚怀王到秦国做客就做成了“人质”,自己出访秦国也很可能有去无回,就婉拒了秦国的邀请。可秦昭王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他不但反复发出邀请,还动辄以武力威胁齐国,孟尝君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带了一大群门客来到了咸阳。得偿所愿的秦昭王亲自出城欢迎,孟尝君为了搞好关系,把一件价值千金的纯白狐狸皮袍子当面送给了秦昭王。秦昭王一见孟尝君如此“懂事”,就想请他当秦国的相国,一方面可以利用他手下的大批人才治理秦国,一方面还能削弱齐国的力量。可秦国的大臣们越看孟尝君这个“外来户”越不满,就劝秦昭王说:“孟尝君是齐国人,手下又人才济济,他当了秦国的相国,遇事一定先替齐国考虑,这样秦国就危险了。”秦昭王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回答说:“那还是把他送回去吧。”大臣们又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内情他差不多全知道,怎么能轻易放他回去呢?”于是秦昭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孟尝君没想到秦昭王收了礼物还会翻脸,一时间措手不及,被关在了驿馆之中。为了脱困,孟尝君托人向秦昭王的宠妃说情,宠妃叫人传话说:“让我跟大王说好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纯白的狐皮袍。”可孟尝君只有一件白色的狐裘,已经献给了秦昭王,哪里还有第二件送给宠妃呢?就在孟尝君犯愁的时候,一个坐在最下座的门客说:“这件事我有办法。”原来这个门客擅长偷东西,一向有“狗盗”之名。他当天夜里摸黑溜进王宫,从秦国内库中将皮袍偷了出来,送给了秦昭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劝说秦昭王放掉孟尝君。枕边风吹了几次,秦昭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放孟尝君他们回去。孟尝君得到文书后,急忙带着门客们赶奔函谷关。他们到函谷关的时候,正赶上半夜时分,城门紧闭,依照秦国的法令只有鸡叫之后才开门放人。众人正在愁眉苦脸等待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的叫声。可能是他学得太像了,关门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这才打开城门,验过了文书,让孟尝君等人出了关。孟尝君走后,秦昭王果然后悔了,连忙派人追赶。等追赶的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当初在孟尝君府第时,这两个鸡鸣狗盗的门客一向被人瞧不起。现在到了危难时刻,恰恰是他们独有的本事帮助了自己的主君,此后众人都对他们刮目相看。
房谋杜断传佳话
房玄龄(579~648),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李渊太原起兵后不久,房玄龄就投奔了秦王李世民,多次跟从李世民出征,出谋划策。唐军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珠宝,他却全力为秦王幕府搜罗人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在房玄龄的推荐下进入李世民的幕府,也曾多次为李世民决断大事。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命人在凌烟阁中绘下24位开国功臣的画像,杜如晦就名列第三,房玄龄也名列第五。然而对这两大谋士,李世民却采取了不同的任用方式。房玄龄考虑事情全面周到,做事细致认真,但他不擅于决断,提出意见后很难决定以哪条为准,是典型的参谋型人才。杜如晦聪颖过人,天资极高,对大局的把握极准,擅于决断大事;但他勤勉不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李世民采取了役其所长的策略:以房玄龄总领百官,负责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而杜如晦负责参谋大事,决定政略的实施与否。就这样,房玄龄杜如晦分别出任尚书左右仆射,房玄龄出谋,杜如晦决断,典章制度皆俩人所定。两个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李世民,成就了一段“房谋杜断”的千古佳话。
王旦用人取长
王旦(957~1017),字子明,宋真宗时期的宰相,他宽宏大度,知人善任,被称为一代贤相。当时北宋镇守秦州的大将曹玮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位。宋真宗就问王旦,有谁可以代替曹玮。王旦想了想,就推荐了陇州知州李及。大臣韩亿很熟悉李及,知道这个人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机变不足。韩亿觉得秦州地处西北,是国家边防重镇,应该用长于军事和权谋的人去驻守,而不应该用李及这个“老好人”。王旦也不反驳,坚持认为李及可以胜任,于是真宗就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接替了曹玮。李及来到秦州后,当地的将士和官吏都很瞧不起他,觉得他远没有曹玮的能力和声望。不久,集 市上发生了士兵抢夺妇人银钗的案件,地方官吏抓了这个士兵,把他交给李及处置。当时李及正坐着看书,他简单询问了犯法的士兵几句,士兵对罪行供认不讳,李及就按照曹玮订下的法令将其处死,然后继续看书。此后,将士和官吏都知道李及是个严守法度的官员,对他非常敬畏。韩亿听说这件事后,就专门拜见了王旦,详细地说明这件事,并称赞王旦有知人之明。王旦笑着回答说:“士兵当强盗,主将予以处死,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哪里值得赞扬?我推荐李及是出于役其所长的考虑,曹玮治理秦州已经7年,边境地区井井有条,连羌人都畏服他订下的法规。如果派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去接替,一定会改变原来的法度,曹玮已经取得的政绩就会消失殆尽;而李及为人忠厚,不爱招摇,这是他的长处,也只有他才能谨守曹玮的法令,保护一方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