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巨灾时代
8289700000010

第10章 多国大选2012,人类危机与选择 (2)

“俄罗斯是个难解之谜”。不少人包括俄罗斯学者都这样认为。所以如此讲,是因为俄罗斯有许多谜团难以解开,而发生的不少事件又往往很难预测。纵观俄罗斯的历史,俄罗斯有着颠覆一切的传统。赫鲁晓夫之于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之于赫鲁晓夫,叶利钦之于戈尔巴乔夫等。所以在有着这个传统之下的国度,将来发生什么都是不可预知的。而俄罗斯的转变,也注定将让世界为之震颤!人们大多不敢轻易预测俄罗斯的事态发展。预测俄罗斯的人,大多会碰壁。说它是个“难解之谜”也只是透露出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很独特的国度,像风一般忽左忽右,其国情是一个较难认识的现象,不可用衡量、研究其他国家的一般标准和尺度来来对待它。例如,普京继叶立钦的衣钵上台后,俄罗斯曾有一段时间欧亚主义思潮抬头,不久似乎西欧主义又占了上风;经过一段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靠近之后,近些年又同它们拉开了距离;成立并启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正常运转不久,莫斯科发生内务部警察大规模查抄中国商城事件等等,一连串事件,矛盾重重,变幻莫测,往往令人们摸不着头脑,如坠云里雾中。

苏联的解体,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的退出,毁灭性的经济萧条,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对俄罗斯打击是巨大的。俄罗斯作为国际法意义上苏联的继承国,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但其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书中曾形容苏联解体后的俄社会生活状况,“实际上是第三世界国家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重新确立国际地位、并在后帝国时代维持一种利益范围的努力,就不足为奇了。

俄罗斯现在仍然保留着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基本条件,更具备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巨大潜力。首先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俄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雄踞世界第一。俄东西相距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东接亚太,西连中东欧,将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板块连在一起,成为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俄罗斯还是世界资源大国,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评估中,俄的资源实力排名第一。俄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石油储量的13%,煤炭储量的23%。俄罗斯在军事工业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是当今世界唯一能与美抗衡的国家。俄近年来武器出口位列世界第二,成为俄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在人才方面,俄罗斯每1万人中有37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一比例与美国平分秋色。俄罗斯的崛起步伐确实在加快,但仍然面临相当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从自身因素看,俄罗斯目前GDP的增长主要靠石油等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拉动,经济实力并不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呈加速负增长之势,每年人口递减超过90万人,死亡率之高居欧洲之首。按现在俄罗斯人口出生和死亡的速度,2050年,俄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15亿;到下世纪末,俄罗斯将仅存5000万人。俄罗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人口出现了危险的“剪刀差”:即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伴随着死亡率急剧增长,因此,俄人口数量减少现象在本质上区别于欧洲。从长远看,按这种人口发展趋势,21世纪还没有过完,俄罗斯可能就没有士兵来保卫自己偌大的国土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百年前就下过结论:俄国沙皇要保住并开发所占领的土地应至少有5亿人口。此外,酗酒、吸毒和艾滋病等三大杀手也严重影响了俄的人口素质。最近10年来,联合国已经将俄罗斯人力资源发展潜力从第一档划拨到第二档。

此外,俄罗斯又是个排外情绪浓厚的国家,对外来移民深感忧虑。另外,还受车臣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牵制。由于涉及到民族、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车臣问题目前早已超出了一般民族问题的范畴,它的存在将大量消耗俄罗斯的精力和资源。而欧美西方国家现在仍然奉行“遏俄弱俄”政策,竭力挤压俄的战略空间。

从地理考察,俄罗斯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国家。伊凡四世1547年即位时,俄国实际上是一个地处欧洲的内陆国家。然而,从伊凡四世开始,俄国的疆域不断拓宽。1598年,伊凡之子费多尔越过乌拉尔山,吞并失必儿汗国,打开了通向亚洲的大门,使俄国的版图第一次达到了亚洲,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对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沙皇俄国很快便成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俄罗斯领土的四分之三在亚洲,但政治经济中心却远在欧洲;俄罗斯人口的四分之三居住在欧洲,而各种资源绝大部分却集中在亚洲。这使得人们有时觉得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亚洲国家;有时又使人觉得俄罗斯既不是一个亚洲国家,又不是一个欧洲国家。

俄国更深一层的弱点是,尽管它从西方有所借鉴,但在技术上仍然是落后的,在经济上仍是不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上半期,当时的俄国还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农业人口占居民总数的90%,历史上俄罗斯的农奴只有名字或者绰号,没有姓氏。在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之后,曾经的农奴才拥有了完整的“姓名”。直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之后,农奴制被废除,苏联从历史舞台上出现。

众所周知,苏联是以联邦制国家的形象出现,因此在法律上和理论上,无论是1922年苏联成立之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还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的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在其中都应该是普通和平等的一员,但是在实际上,俄罗斯自始至终都是苏联这个大家庭中的“家长”或“老大”。

苏联时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占全苏面积的76%(约1710万平方公里),人口占52%(约1.48亿)。除了在自然条件方面俄罗斯在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中首屈一指外,在社会领域,俄罗斯也是其他加盟共和国无法与之攀比的“巨人”。首先,尽管苏联最终是以列宁的方案成立的,即各加盟共和国以“平等的身份结成联盟”,并以“分权的方式管理国家”,但是,由于列宁去世得早,他的继任者斯大林未能很好地贯彻列宁的上述方针,在后来近70年的岁月里,苏联实际上成了其他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产物,管理国家采取的是集权方式。

1991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独立后的俄罗斯由于国内政治制度变迁和国际环境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从苏联时期的顶峰跌落下来,政局混乱、经济滑坡、外交迷茫,除自然条件外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俄罗斯相信,获得独立就等于甩掉了身上的沉重“包袱”,将会很快复兴,重振雄风。但实际上俄罗斯独立以来,并未像人们想象和希望的那样,真的轻装上阵,一显身手,而是陷入了长期的衰退之中。直到2000年年初普京出任总统,俄罗斯才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在政治领域,独立后的俄罗斯在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却极为复杂,尤其是在关于建立总统制、实行多党制、总统和议会的权力分配等问题上的斗争尖锐激烈。建立起总统制后,政府的组成又成了大问题。

在经济领域,为了尽快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驶上市场经济的快车道,俄罗斯实行了“休克疗法”,结果是只见“休克”不见“疗效”,经济连年出现负增长。实行“休克疗法”那几年,俄罗斯的老百姓尽管尚未落到“民不聊生”的境地,但“今不如昔”却是人们对时局的共同看法。俄罗斯独立后经济的复苏迹象也是在普京担任总统以后出现的。据俄罗斯官方报道,2000年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2004年GDP的增长已达6.8%,人均约4000美元。

在外交领域,独立后为取得西方国家政治上的认同和经济技术方面的援助,俄罗斯频频向西方示好,推行亲西方的外交路线。然而,俄罗斯“西倾”的满腔热情换来的却是欧美国家的“冷眼”。北约东扩的步伐已逼近俄罗斯的家门口。俄罗斯原以为自己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还可以发挥作用,没想到在科索沃问题上却被晾在一边……俄罗斯终于沉不住气了,旋即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奉行“双头鹰外交”,与西方保持一定的距离。

虽然昔日曾与美国争霸近半个世纪的苏联消失了,但苏联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和庞大的核武库还在俄罗斯的手中,俄罗斯是“冷战”后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核大国。

19世纪俄国著名的思想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这是俄罗斯对自己的期许,在人类历史上,它的确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俄罗斯,这是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国度;它地缘广大,兼据欧亚,雄视东西;它文化深厚,拥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大师,足以傲视世界。

它的背后隐忧重重,“突变”、“多重性内在”,是俄罗族民族性格之一,起起伏伏,强盛与羸弱集于一身。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又在极强中迅速衰弱,在衰弱之后,整个民族会再次探寻一条崛起的道路。这一历程到今天都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