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爱心向阳
82899200000004

第4章 碧血丹心郑佑之

郑佑之(1891—1930),号自申,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原宜宾县古罗场)画象嘴人。他5岁入私塾,18岁考入叙府联中。1912年考入成都农业学校殖边科,后来投笔从戎,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织了川南农民暴动——因此被称为“川南农王”。一天,他去党的联络站取“重要情报”时被捕,1931年12月,被敌人杀害于重庆市,年仅40岁!

郑佑之是四川早期优秀革命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革命群众运动著名领导人;是宜宾本土第一个共产党员,曾任宜宾县委书记、合川县委书记、川东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四川省行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从厄运里走向春天

——长篇纪实文学《碧血丹心郑佑之》节选

参加护国军打败袁军

郑佑之正在柳嘉积极筹办学堂时,孙中山领导取得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还不满100天,就被北洋军阀头子、卖国大盗袁世凯夺取。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竟然宣布废除共和制,复辟封建帝制。

从此,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洪流。

郑佑之是铁血青年、铁血护国。他最崇拜孙中山先生,拥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他一听到云南蔡锷将军护国起义,把军队开到了四川的消息后,毅然舍家离妻,停办学校,走出书斋,到宜宾北路一带乡镇,为倒袁护国奔走疾呼,动员广大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袁世凯,粉碎复辟封建帝制的阴谋。

宜宾县人吕超,受蔡锷将军之命,率部积极参加护国战争。他早年就读私塾,1908年赴成都考入四川陆军小学,1910年被保送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在这里深造期间加入同盟会,不久入保定军校学习。他经常与同班同学商讨,如何联络各界志士以谋革命。

在辛亥革命期间,吕超积极参与做出了重大贡献。1914年,吕超在东京加入“浩然庐”讲学时,孙中山鉴于党中意志分歧,决定组织中华革命党,吕超慷慨宣誓加入,唯先生之命是从。

1915年秋,孙中山发动倒袁战争,委任吕超为中华革命军川南区司令。12月,吕超奉命回国,经上海、湘西至宜宾秘密布置任务。

当蔡锷等在云南组织讨袁护国军,通电起义,率军入川时,吕超以中华革命军名义,在宜宾喜捷场举兵响应。他率部出征,沿途招募民团,队伍迅速壮大。

吕超在宜宾附近的喜捷场招兵倒袁时,郑佑之邀约了叙府联中同校同学江绍辅等同窗好友、一批热血青年,投奔被孙中山委任的“中华革命军川南军”的吕超部队。

江绍辅又名汝贤,字用霖,宜宾县越溪人。他比郑佑之大两岁,却比郑晚考入叙府联中一年,是郑的学弟,但他们在中学时就是好朋友。

郑佑之、江绍辅他们投笔从戎投奔吕部,参加了短期的军事训练后,就分入队伍之中。吕超时任川军第五师的团长,当吕团长知道郑佑之是一个读书人,而且很有进步思想,就对郑相当器重,任命郑为团部文书,负责部队文稿起草与保存,参与部队的出谋划策,积极配合护国军在宜宾同袁军作战。

1916年1月,当蔡锷领导的护国军第一军第一团团长刘云峰率两个支队,由昭通盐津县进入宜宾界横江边的双龙镇燕子坡。吕超率部队协助护国军刘云峰,南北夹击,打败了袁军伍祥祯部,迫使伍带着部队逃离宜宾,逃往自贡,吕部占领宜宾。这时吕部改编为护国军四川第二支队,郑佑之继续在支队担任文书。

3月,郑佑之跟着吕部一路打仗节节胜利。吕部攻克了筠连后,使在宜宾南六县境内的“附袁部队”看到了他们的惨败,纷纷抛弃旧主、望风归顺,投奔吕部。

护国军顺利占领宜宾后,将原吕部改编为两个支队,吕超任第二支队长,驻防宜宾三江两岸,协助守卫宜宾,与袁军的江防部队展开了一天一夜的激战,最后取得大胜,袁军江防部队缴枪投降,缴获步枪200余支。随即,吕超又在当地招募兵员,在宜宾扩大了自己的队伍。

郑佑之、江绍辅等青年学生军,他们虽然到了吕部后,没有时间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但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文化水平高,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打过赵尔丰的原保路同志军。因此,他们在参加倒袁护国军的战斗中,边打边学、边打边训、边打边练,而且个个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蔡锷将军乘袁军官兵厌战,物资补给极其困难之机,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进攻纳溪。一路由朱德营长率领一支队伍,担任主攻棉花坡的战斗任务,这一场战斗惨烈,打了三天三夜,狠狠地打击了敌军,取得了棉花坡的伟大胜利。从此,能攻善战的朱德,在宜宾被称为“常胜将军”!

一路由吕超率领一支队伍,从纳溪以东向白节滩发起进攻。郑佑之、江绍辅跟随吕部一路英勇作战,打到了江安,有力地牵制了袁军,为其他护国军消除了障碍,打通了进攻的通道。

19日,护国军全线突破袁军前沿阵地,歼敌一部。至3月底,倒袁护国军陆续收回失地。袁军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

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5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命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将军谈判议和,妄图退保总统地位。蔡将军坚持袁不退位,无调停可言。与此同时,袁世凯内部又分崩离析,陕西、四川、湖南纷纷对外宣布独立。

6月6日,袁世凯在恐惧和怨恨中猝死。

袁世凯暴死后,孙中山发表了《临时约法宣言》,促请恢复国会,息纷争、搞建设。随后各省相继宣布取消独立,服从中央,拥护孙中山先生。

29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时,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护国战争宣告结束。

郑佑之参加护国讨袁战争8个月后,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在旧军队里,看见当时地方军阀割据,官兵勾结,沆瀣一气,欺压老百姓;同时,军中相互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豪强霸道……对此种种乱象,郑佑之深深地感到厌恶,灰心而丧气。

一天,郑佑之见到了江绍辅,两个昔日同学、军营战友聚在一起。郑就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了江。郑说:“我原以为从军可以保家卫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没有料到打败袁世凯后,仍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枪杆子虽然能打天下,但也能乱天下!”讲到这里时,郑佑之握紧拳头,狠狠地在自己的胸口上砸了几捶。

见郑佑之气愤难忍,江绍辅也嘴发牢骚:“在军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就凭着手中掌握的枪杆子,不好好地为国为民,只用于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导致当今中国的局势混乱,惨不忍睹……”

“我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兴办教育,开启民智,实现教育救国。只有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让他们强大起来,才能民富国强。”

“佑之,你是打算解甲归田?”

“正有这个想法?你呢?”

“我也不想在军队干了,回家另谋出路。”

郑佑之从那天同江绍辅交心之后,他就更不想继续留在军队里。于是,他不顾吕超的竭力挽留,毅然脱掉军装,回到了画象嘴……

赋闲教书为人仗义

中国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期间,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下,国势日渐衰落,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中国无数志士仁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国的侵略,改变国弱民贫的面貌,前仆后继,反复摸索,试图寻找一个救国救民的最佳建国方案,但都没有成功。辛亥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大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它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之而来的却是盘踞在中国各地的军阀们各自为政,形成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

由于军阀之间的连年混战,广大群众雪上加霜,处于更加贫困的状态。这使郑佑之大失所望,重新陷入彷徨、苦闷之中。

郑佑之在军队中心灰意冷,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后。好在妻子李坤俞用心用情安慰丈夫,他们才度过了一段欢乐时光。与妻子分别半年多,没有想到坤俞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好像比以前更加严重了,在深夜里往往一咳嗽起来就止不住,令丈夫好生心疼。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回到家不久,郑佑之就应邀到当地的学校,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平日里,他除了教书育人,坚持读书写作,也帮助李坤俞打理家务,竭力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

每当郑佑之离开学校、离开家门,走在山乡里,看到的是满目萧条,到处地荒田干,民不聊生,日子煎熬。在这时他常听到看到的是贪官污吏欺负百姓,兵匪四处横行,恶霸纷纷猖獗,以致家乡十室九空,纷纷逃难他乡。

面对惨不忍睹的状况,郑佑之的胸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心痛,痛得他寝食难安,痛得他泪滴胸襟,感觉日子没法正常地过活了……

1917年春节后,郑佑之带着生病的李坤俞离开画象嘴,举家迁居荣县五宝镇岳母蓝明富的娘家避难。在这期间郑就到当地学校教书。

李坤俞一直体弱多病,以致同郑佑之结婚6年了也没有生育。后来,病情逐渐严重,发展成肺痨,常常吐血不止。郑佑之在蓝家借住时,一面到当地的学校教书谋生,一面为妻子请医治病,一面受蓝家人之托做家庭教师。

那年春天,城里起了兵变,乱兵闯到乡下,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伯阳嘴一带也是盗贼蜂起,居家不安。为避免预防匪患,家人受损。蓝明富就叫丈夫李鸿绪带着12岁的幺女端女儿——李坤泰(注:此人后来成了抗日英雄赵一曼)、10岁的小儿子李绍唐,投奔五宝镇娘家生活,她同大儿子李席儒等5个儿女留在伯阳嘴照看家业。

在大女李坤俞他们到了五宝镇还不到一月,李鸿绪就带着一双小儿小女来了老婆的娘家,与大女婿他们生活在一起。幺妹小弟与郑佑之他们同住在一个院里,他就责无旁贷做起了李坤泰和李绍唐的家庭老师。

郑佑之知道李坤泰从小就喜欢读书、追求人生梦想。因此,他之前就对她因势利导,一直关心帮助她,为她指引人生前进的航向……

李坤泰他们来到五宝镇后,与大姐他们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郑佑之当时在当地一个新学堂教授国文和算术。李坤泰和小弟也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郑佑之教的是白话文,更加浅显易懂,算术则更加的经世致用。所学的教材,不同于一般私塾,都是从城里买来的。而大姐夫又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对年幼的李坤泰影响极深。

郑老师比其他老师要开明得多,他不但给学生教授文化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李坤泰的书桌里藏有蝴蝶,郑佑之见了,不仅不责骂她,还笑着对她说:“这是由毛毛虫变成的。蝴蝶在花中飞舞,一是为了采食花蜜,二是利于植物结出果实。”

郑佑之能讲出各种事物发展的缘由,能讲出一棵草、一朵花、一条小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凋谢或消亡的。在郑佑之循序渐进的讲解中,李坤泰逐渐明白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灭亡的规律——

草每年都会枯萎,来年春天又会长出嫩绿的叶子,正如古诗所云“一岁一枯荣”;花朵、花粉、果实、种子的因果联系;虫、茧、蝶的故事……

不经意间,郑佑之给李坤泰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思想大门,大门里有大自然、有社会、有人生。她就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的养料,如痴如醉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暗下决心要向大姐夫学习,今后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每天上完课,李坤泰都要和弟弟一起做习题、写字、造句。吃过晚饭,郑佑之就坐在桌边看书或给朋友写信。三个人一张方桌,守着一盏微弱的桐油灯。而这时小小的端女儿心里就开始惦记着:鸡笼关了没有?鸭子回屋了吗?乡间的孩子是不是又在捉迷藏了?她的心里觉得憋屈,总想出去走走看看。

七夕节的晚上,郑佑之布置作业出去了。李坤泰记起了民间传说,知道今天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她就想在月幕里,看看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李坤泰带着弟弟绍堂溜进了竹林,抬头痴痴地望着月色明亮的天幕,期待着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

静邃的星空、像灯火的萤火虫、幽深的竹林、鸣叫的昆虫……除了这些夜幕下的自然现象,天幕中的奇迹总是盼不出来。眼花了,腿麻了,什么也没有看见。

“我困了。”绍堂打着哈欠说,“我先回去睡了。”弟弟执意回去了。可固执的李坤泰独自留在竹林里,她想一定要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李坤泰的头越来越重,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不停地打架,她不停地揉着眼、拍着头,但还是抵挡不住瞌睡虫钻入身体,渐渐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天黑尽了,夜幕深沉,李鸿绪没有看见李坤泰,就问睡在床上、一脸蒙眬的李绍唐,才知道李坤泰在竹林里,等待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他就出门找寻,在一丛竹子下发现端女儿已经睡着了,他就轻轻地把她背回屋。

第二天上课,因为李坤泰姐弟两人都没有交作业,郑佑之很生气,罚他们当天做两倍的作业。

“郑老师莫生气,我马上就做好!”李坤泰立即向郑老师保证。然而,谁知情急之下,她做的作业错误百出。郑老师在点评她做题出现的错误时,其他同学就幸灾乐祸地哄堂大笑。这对自尊心强的李坤泰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泪水在李坤泰的眼眶中打转,她抿着嘴,飞快地做着习题。

从此,李坤泰和以前不一样,读书的时候更加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需完成后才去玩耍。

是年夏天,郑家的佃户唐大兴的父亲,从左跳子家中赶来五宝镇向郑佑之报告说:“这段时间古罗场的土匪更凶了。我们替你保管的10多石黄谷,昨天被赵海廷、陈四等人串通一伙土匪,竟在大白天把谷子抢走了。因为大兴出面阻止,与赵手下的人发生打架。赵海廷就把大兴抓走了,我就跑来你给报个信,请二少爷想办法、打主意……”

听完唐大叔的报告后,郑佑之满腔怒火地说:“真是无法无天啦!抢了我家谷子,还敢打人抓人,我一定要找那帮强盗算账的。唐大叔你先回去吧,我的谷子被土匪抢了,不会怪你的,现在是救出大兴要紧。”

郑佑之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正直青年,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污秽行为,平时就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男人。这天他待唐大叔走后,郑与在病中的妻子商量说:“我回去处理此事。”征得妻子的同意后,随即告别蓝家人独自返回画象嘴。

回到画象嘴,郑佑之立即进行走访调查,获悉赵海廷这个恶霸,为人阴险狡诈,经常鱼肉乡里,勾结当地土匪横行霸道,时常欺压百姓。而此次赵带着家丁陈四等人,伙同土匪来抢郑家的黄谷,受到唐大兴的阻挠后,出手就打。赵家族大人多、钱多当官的也多,就仗势欺人,做了不少恶劣的勾当。

这次还恶人先告状,称大兴偷盗,将其抓走送进了县府的监狱。

掌握了赵海廷的大量罪行后,郑佑之义愤填膺,勇敢地站出来为唐大兴打抱不平。1917年7月13日,据实向县衙写了控告赵海廷罪恶的呈文:

《为唐大兴被诬致本场当事函》

当事诸公鉴:

唐大兴被贼报诬一事,是非黑白,久在洞鉴之中。延至今日,昭雪、传送,两无一行。申实惑之……唐大兴本是阻挡土匪抢劫,与其发生打斗。赵就令其家丁陈四,反把唐抓走送进监狱。此事在古罗人人皆知,则赵实属首恶也,岂可令为首者逍遥法外,而无辜者却受法令冤乎;唐大兴非贼耶,则陈四、曹三恶人之诬报,又岂可令善良者含冤,而顽恶者得意乎!唐大兴受诬,如今还在囹圄之内,就其何因?

诸公本场代表,有除暴安良之责。申,本场分子,家中黄谷被赵家抢劫,有发言表意之权,唐大兴之昔佣于申,是个本分之人,本无盗贼行为。吾理应行仗之责。法理、情理、天理,事证、物证、人证,精心审察,是在诸公,不胜待决之至。是以据实呈明,恳请注销,以杜嫌疑而免贻累。此乞。

在郑佑之的亲自干预之下,唐大兴很快被获释。当地父老乡亲,对郑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的行为,十分钦佩,大加赞赏。

被诬告坐牢房,出狱后妻子不幸离世

当赵海廷这个横行十乡八里的恶霸,知道自己的丑恶罪行被郑佑之告到县衙后,立即串通在县衙当参议员的族兄等人,合谋贿赂官府,反告郑佑之“诬良为匪,图谋不轨。”

一天,郑佑之正在学校上课时,却被几个官府之人带走说事。临走时,郑佑之还给学生留下作业,说三五天就回来了。因而他们的课也就随之停了……

郑佑之被“请”走了10天,也没有回到五宝镇。后来,他们才知道郑佑之进城“吃官司”去了。可是时间又过了几月,仍不见郑佑之回来。

李坤俞本就身体患病,面对丈夫一走无消息,更是天天忧郁成疾,气急攻心,卧床不起。李坤泰仿佛一下子变得懂事乖巧起来,整天为大姐端饭、送水、熬药、喂药。有时大姐想丈夫时会难过地哭一场,李坤泰也跟着掉眼泪。她盼望着大姐夫早日回来,也许大姐的病就能好起来了。

直到腊月二十八,郑佑之被赵海廷诬陷监禁4个多月后,在胞弟郑瑞符通过渠道,花了不少银钱打点,最后才疏通各种关系,官方才对外宣称“郑佑之无罪释放”……

当郑佑之蒙冤受害,被无辜关监数月出来后,怀着对赵海廷“报仇雪恨”的想法,他就托以前军中的朋友,买了一支新式手枪。

郑佑之出狱后又到五宝镇蓝家。大家终于看到郑佑之没有事了,心才像寺庙里的菩萨坐得稳稳当当。而这时李坤俞尽管在父亲的医术调治之中,但这位老中医的医术,却在大女儿的病体上发挥不了作用,一天一天地看着大女病恹恹的样子,让他束手无策,无力回春。

刚从监狱出牢,郑佑之心中像灶膛燃烧的炭火一样旺盛,但看见妻子瘦削的身体,他只能抑制心头的怒火,用丈夫的温暖安慰妻子……

李坤泰那天看见郑佑之回来时吓了一跳,大姐夫原来英俊的身影完全变形了:头发长长的,一把黑黝黝的连鬓胡子支起来,眼睛冷森怕人。那晚他坐在火盆边,只顾拨着炭火,不说一句话。

李坤泰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姐夫。忽然,郑佑之摔掉火钳,吼了一声:“这个社会太黑暗了!”

看看四周,李坤泰怯生生地说:“我去把灯拨亮点儿。”

“不!我要放火!把一切全烧光!”郑佑之站了起来,他那高大的个儿,把灯光全遮住了。他挥动着攥紧的拳头说,“这个社会,只有强权,没有公理!应该放把大火,把丑恶的东西烧个精光!你明白吗?”

李坤泰当然不明白郑佑之话中的意思。不过,她还是懵懂地点了点头,向大姐夫表示回应。

郑佑之从监狱出来后又到学校上课了。只是郑老师变得更加严肃,对功课的要求也更严格了。如果学生习题错了就让重做。他只说有错,可又不说错在哪里?李坤泰和李绍唐常常要忍饿挨饿,琢磨那些习题,可怎么也做不好。

郑佑之看见他们的样子,就故意用激将法的口气说:“既然不肯用功读书,你们就当个睁眼瞎吧?也许无知无识,头脑里空空洞洞,生活倒过得安稳些。你们靠祖上的田产,也可以好好生活一辈子。”

“大姐夫,你不要生气嘛。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发奋读书,今后长大了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郑佑之向李坤泰点头首肯。

郑佑之那时身受地方恶势力和官府的迫害,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挂着“民权”只不过是用来骗人的鬼话。只有那些军阀、官老爷才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利。由此,他对旧社会的黑暗、恶势力的凶暴更加痛恨。

当唐大兴知道郑佑之为自己打抱不平,蒙受冤屈坐牢数月后终于出来了,他就赶来五宝镇同郑一起商量:为民除害,为自己报仇,枪杀赵海廷。

俩人形成共识后,郑佑之还教唐大兴打手枪。唐回家后就天天练习,很快掌握了射击方法,训练时对着仇人“目标”开枪,几乎做到弹无虚发。于是,他们两个就轮流分工,每天都隐藏在赵海廷经常出入的道路丛林中埋伏,准备为民除害,枪杀赵海廷。

也许是他们的“行动”暴露,走漏了风声。当郑佑之、唐大兴连续守候了20多天,也没有发现赵海廷出没的身影,终未得手,也只好暂时放过赵的狗命。后来郑佑之很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十分荒唐可笑。只要政权还掌握那些坏人手里,像赵海廷这类十恶不赦的人是杀不完的。

郑佑之虽然平安出狱了,可李坤俞为丈夫之前无辜坐牢数月,在五保镇日日气郁难解,病情加重,吐血不止。于1918年正月初七病故。

郑佑之带着十分悲伤的心情,把妻子送回画象嘴,厚葬在郑家的祖坟山中。这时,他面临妻子病逝,很难释怀,整天忧心于家中。

四弟瑞符一直同二哥的感情最好,面对二哥失妻的痛苦,他就主动分担,为佑之排忧解闷,常约二三好友来家赋诗填词,以慰他心,求乐忘忧,减少二哥的悲伤之痛。

在郑佑之人生最为灰暗的时日里,好在有两个兄弟日日陪伴,还有唐大兴不时放下农活,来到画象嘴陪伴郑佑之聊天吹牛,才让郑渐渐地从郁闷中走了出来……

在荣县五宝镇后家住了200多天后,李鸿绪就带着儿女回到了伯阳嘴,让他们继续读私塾。李坤泰虽然从此不再是郑佑之的学生了,但在五宝镇这些时日里,大姐夫对幺妹的聪明伶俐,特别是对她的一些行为思想,极为认可,就潜心扶植栽培,经常通过书信的形式,培养教导幺妹。

郑佑之知识渊博,谈吐优雅,对人生、世界有着深刻认识。李坤泰非常崇拜大姐夫,俨然把他当作自己一生学习的榜样。

李坤泰辍学在家的日子,经常给大姐夫写信,通过书信她学会用拼音注音学英语的方法,大姐夫还为她订阅了算术、英语讲义,鼓励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在书信交流中,渐渐地开始交谈社会思潮、人生理想……

十月革命点亮心空,办学育人迎来春天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像郑佑之一样苦苦寻求新的出路之时,1917年10月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士兵、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下,推翻了沙皇和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使长期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而又在反帝斗争中屡遭失败的中国人民为之振奋,使处于苦闷彷徨中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寻找中国革命的前途。

一天,郑佑之读到《民国日报》刊登的一则“十月革命俄国大政变”的重大消息,报道了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俄国克林斯基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消息为他们点亮了一盏革命的指路明灯,照亮了郑佑之人生中的黑暗心空。

“十月革命”一响炮声,震醒了彷徨苦闷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郑佑之被俄国伟大的革命运动深深地吸引,特别是对列宁讲的“分土地与农民及召集民选国会”极感兴趣。感到这是在全世界史无前例的破天荒之举。从此,他更加密切注视俄国政局的发展。

正在这时,郑佑之一天从以前的同学中,获得了一本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号。这本杂志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的序幕。他读了这本创刊号后,更加坚定了走“教育兴民”,实现教育救国的道路。

郑佑之重新以郑氏联宗会为依托,经过一番准备,在柳嘉乡召开了“八场”代表会议,讨论创办一所完全新式的高初两级小学。校址暂借已经停办的原柳嘉小学,经费由各场筹集交柳场团正代管。会议一致推举郑佑之出任校长。

1918年,郑佑之终于在柳嘉办起了学校。在他出任校长不久,就请唐大兴到柳嘉小学帮助打理一些杂事,同时让唐在学校一边接受教育。

郑佑之自己办学后,牢记“父母为他取名自申的初心”,在教坛上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爱的教育事业之中,才渐渐地从亡妻的痛苦之中走了出来。这时他的思想又重新发芽,像春天的树叶长出了新绿,人也像从冬天阴沉的冷郁中,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李坤俞去世一周年的忌日,郑佑之按照习俗,同唐大兴一起专门回到画象嘴,为亡妻祭事。那天,四弟郑瑞符,还有唐大兴等人,携带祭品到郑家坟山为坤俞祭扫。

郑佑之在为故妻李坤俞冥封纸钱时,写了悼念亡妻的一首诗:

有生谁不死,死去究何如?

太息光阴速,居何岁已除!

当时情宛在,视我异前无?

致祭无他物,题诗当束刍。

更誊前旧稿,包面不令余。

岂为眷无子,亲封当赤符。

土中人觉否,不尽数行书。

1918年的匪患虽暂得到了控制,而变相的团队,又虐乡里,使得民不聊生。郑佑之每与恶势力斗争,均告失败,感受刺激甚深,因而萌发了变政之思,遂在日志上毅然写下古人赞誉文天祥的诗:

尘海焉能活壑舟,燕台从此筑诗囚。雪霜万里孤臣老,光岳千年正气收。诸葛未亡犹是汉,伯夷虽死不从周。古今成败应难论,天地无穷草木愁。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云黯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何人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就是在这个时节,郑佑之践行前妻李坤俞的临终遗言,并征得岳父岳母同意,续娶前妻五妹李坤舆为继室。李坤舆满心欢喜地嫁给心仪的大姐夫为妻,接替大姐尽心竭力地照顾丈夫。丈夫身兼教育为民的重任,经常住在学校,她就在画象嘴勤劳地打理家务。

郑佑之在柳嘉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不忘培养教育李坤泰。为满足幺妹旺盛的求知欲,他就为其订阅了《新青年》《妇女周刊》《觉悟》《前锋》等前卫报刊,还不时托人或邮寄到伯阳嘴。李坤泰得到这些书刊后,总是爱不释手,一读为快。

书是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李坤泰认识世界的思想大门。她总是如痴如醉地读这些书刊。白天,她以绣花为名,一个人偷偷地躲在房子后山上的读书石读书。夜晚,她房内的桐油灯经常亮到深夜。

书里的世界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李坤泰。在这些书刊的启迪引导下,她学会了辩证、科学、理智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事情。

一次,李坤泰给大姐夫去信讲到“母亲要我缠脚,我誓死不从……”郑佑之对坤泰坚决不缠脚的任性之举,敢于同传封建统习惯挑战的行为,大加赞赏,写信给予鼓励:“你是一个反传统的女孩,思想前卫,敢于追求自由,谋求幸福。因此,我想引你走向光明大道……”

随着新知识的增长,新思想的武装,李坤泰心中逐渐开始燃烧起一种激情。这种激情让她心潮澎湃,让她热血沸腾,让她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追求人生的梦想。

在郑佑之的启迪后,李坤泰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不再“循规蹈矩”,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渴望了解社会、认识大众,寻找人生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