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供应下降的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2008年,美国地质学家杰里米·莱格特,在《一半已去:石油、天然气、热空气和全球能源危机》一书中预言。“房市、股市大跌,在很短时间内,人类财富将快速蒸发。无数的公司将破产,无数的人将失业……在一度富裕的设有街头咖啡座的城市将会成为救济站、街上乞丐成群……”
2010年,美国经济学者强纳森·盖特豪斯在加拿大《麦克林》新闻周刊中提到,“全球石油供给将达到顶点,世界也将开始分崩离析……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当真相无法再被隐瞒时,物价将飞涨、经济崩溃,人类文明将像骨牌一样倒下……”这一切,没有人知道答案。
2.伊拉克战争备忘录
2010年10月22日,“维基解密”披露历来最大批、近40万份的机密美军报告,指证联军隐瞒伊战期间当地至少10.9万人死亡,其中63%是平民的事实,另外美军涉嫌枪杀打算投降的武装分子,以及纵容伊拉克军警虐杀囚犯。
美军纵然强调没有平民伤亡官方数字,可是军方战争日志明确记录了10.9万人因“不同原因”死亡,其中66081人为平民,23984人归纳为“敌人”;15196人是伊拉克政府军,3771人属盟军。
此外,还有无数附医疗报告作证的羁留人士受虐报告被公开:狱中人士戴着脚镣,蒙住眼,被吊起手或脚,遭鞭打、拳打脚踢或电击,至少有6名拘押者疑被折磨致死。2009年8月27日,美军医官检验一具伊拉克警察声称自杀的男尸,发现尸身有“瘀伤、烧伤,乃至头部、手臂、身躯、双腿和脖子的明显伤痕”。美方也怀疑伊拉克军人曾斩羁押者的手指后,用酸性液体炙烧其伤口。
“维基解密”的40万份伊拉克战争秘密档案,揭示伊战8年的血腥真相,最脆弱的儿童更惨,成受害者。据档案资料统计,最少有30名儿童在经过检查站时遭射杀。美军军事报告虽用上不少军事术语冷静描述平民伤亡,但寥寥数笔却刻画出战争最恐怖的一面。
美英联军在伊拉克一直宣称要赢得民心,士兵派糖给儿童是常见手段。但陪同“维基解密”创办人阿桑奇出席记者会的英国律师菲尔·施奈尔却指出,英军虽在巴士拉派糖收买人心,但2003年8月巴士拉一名8岁女童在街头玩耍时,却无故遭英军射杀。
“(英军)坦克驶到街尾时停下,穿着黄裙的女孩正站在那儿,枪手突然冒出来一枪把她击毙。”英军事后承认有士兵当天在女孩附近“向天开枪示警”,但拒绝道歉,仅称女孩“有可能”给英军子弹杀害。
公开的美军伊拉克日志披露了不少类似档案,保守估计最少令伊战平民死亡数目增加1.5万人。随武装分子袭击增加,检查站美军草木皆兵,不少平民因误会美军指示,命丧检查站。据公开的档案点算,2004年至2009年间,共有824人命丧检查站,当中681人是平民,占总数八成,武装分子只有120人。命丧检查站的包括50个家庭,最少有30名儿童。2005年一宗事故中,美军向150米外的汽车开枪“示警”,当车子停下来时,车上7人死亡,当中包括两名儿童。
但美军的秘密档案是否已如实反映平民惨况,却引起质疑。档案叙述了2005年1月18日凌晨发生的事故,美军报称,巡逻时发现一辆房车向他们驶近,美军向该车打手势,要车子停下,但车子没理会,美军终于开枪,车上一对夫妇死亡,报告声称车上5名小孩“全没受伤”。
但英国传媒却发现这并非事实,车上11岁男孩脊椎中弹瘫痪,目击事发经过的摄影记者回忆,事发后听到死者14岁女儿大喊:“为何向我们开枪?我们只是回家。”英国传媒称,美军事后只赔偿7500美元了事。《纽约时报》也指出,报告称2005年伊拉克西部哈迪赛镇15名平民遭武装分子炸弹袭击杀害,但事实是,他们是遭美军射死。
3.“中东五战”,血腥的下一场战争
“维基解密”公开大量美国外交机密文件使美国政府陷入“外交危机”的泥淖,泄密文件不仅催化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还产生了骨牌效应,引发埃及动乱,令美国外交在多个地区深陷危机。2011年初,美国驻突尼斯大使高德斯撰写的外交报告披露了突尼斯总统家族的贪腐和奢华,内情被公开后,愤怒的突尼斯民众走上街头,总统本·阿里被推翻。“茉莉花革命”的成功引发埃及政局的动乱,撼动了美国的中东政策,令美国陷入外交困境。
据“维基解密”公开的密件,美国政府每年数千万美元资助埃及“民主进程”,而埃及副总统人选2007年即已经内定。埃及骚乱实际上有着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原因。对于内因,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达到14%(实际上是20%,与美国相似)、房价上涨迅猛等等。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国家基本都存在这些问题。为什么骚乱偏偏发生在埃及?或在中东以及中东周边,如突尼斯和也门等国?
据“维基解密”泄漏的美国外交电文称,以色列已为中东战争做了准备。这份2009年11月份的电文中指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总长阿胥肯纳吉对一个到访以色列的美国代表团表示,伊朗的远程导弹对以色列是严重的威胁。电文还引用阿胥肯纳吉的话,中东的下一场战争将是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地区一直是处于美苏两国争夺之中,分为亲美和亲苏两个阵营。由于美国安插并扶持以色列这个国家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而基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所以基本上阿拉伯国家还是反美的。但是由于苏联的解体,美国军事霸权强硬,阿拉伯国家逐步成为美国霸权的势力范围。但即使是现在,仍然残留几个超级反美的国家,例如:叙利亚、伊朗等等。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是欧洲的侧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处于“五海三洲”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东地区占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亿左右,分布有17个国家。这些国家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大约有20多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的阿拉伯民族,约占中东人口的一半以上。正是中东地区的这种极其优越的战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东不会是一个安宁的地区,加上本地区民族成分与宗教信仰极为复杂,战乱在所难免!
据圣经记载,摩西曾带领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并在约书亚(Joshua)的领导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后,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在包括外约旦在内大部分迦南地区建立起以色列王国。在大卫的儿子所罗门(Solomon)死后,王国一分为二,南为犹大(Judea),北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Assyrians)攻占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了犹大,他们焚毁耶路撒冷的所罗门圣殿,驱逐了大批犹太人。从此之后,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还被无数次地摧毁和重建。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散落到各个地方。大约在公元前61年,庞贝(Pompei)的罗马军团攻占了犹大,占领了耶路撒冷。而耶稣正是在罗马的统治区伯利恒(Bethlehem)降生的。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两次扑灭了犹太人起义的烈火,并于公元135年将所有犹太人驱逐出耶路撒冷。此后,耶路撒冷就被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4世纪),大量的基督徒涌入了巴勒斯坦。那时,巴勒斯坦的人口组成是基督徒、犹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异教徒,以及罗马人和原住居民。大约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阿拉伯的军队北上占领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大部分中东地区,从此,穆斯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这漫长的穆斯林统治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于1517年将巴勒斯坦纳入自己的版图。在这期间,土耳其苏丹还曾邀请离散的犹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个城市里定居下来。在18世纪末拿破仑入侵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机起来反抗埃及和土耳其人的统治,致使土耳其帝国进一步开放其边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时增长了,而且两个民族的民族意识也随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达到了40万,其中犹太人口是2.4万左右。这时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限制犹太移民,但是,犹太人却采取各种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这时在19世纪的欧洲,反犹浪潮和欧洲犹太人解放运动此生彼长,在欧洲离散的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烈火。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反犹和排犹政策,加速了欧洲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迁徙。也是在此时,欧洲犹太人开始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体系化。犹太祭司奥克雷,在19世纪40年代发表了许多犹太复国思想的希伯来语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犹太律师赫茨尔出版的《犹太国》一书,完整地阐释了犹太复国主义。次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根据赫茨尔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与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预期将有数百万欧洲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绝对多数。至于当地的阿拉伯人,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到1914年为止,巴勒斯坦大约有70万人口,61万为阿拉伯人,犹太人还不到10万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德国联盟。这时巴勒斯坦地区爆发霍乱和伤寒,土耳其军事首脑决定赶走所有外国人,大批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间,只有俄国籍的犹太人可以免被逐出。与此同时,英国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帮助。英国政府就许愿给阿拉伯人,只要他们支持同盟国与土耳其人作战,阿拉伯在战后便可以独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劳伦斯的领导下,真的起来反抗土耳其人的统治。但是战后,英国却否认了自己对阿拉伯人的承诺,巴勒斯坦成了英国的“委托统治地”。战后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约70%是阿拉伯人,30%是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时在英国本土,有一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游说英国议会,最终促成了英国在1917年11月签署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宣言允诺建立一个犹太家园。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德国向犹太人做出类似的承诺,会把国际上的犹太人拉向德国一边。英国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
英国却在这时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答谢麦加行政长官侯赛因之子阿卜杜拉曾为英国奋勇征战,当时的英国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1921年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突发奇想,把约旦河以东地区的管理权交给了阿卜杜勒,这片土地是英国所管辖的巴勒斯坦总面积的3/4。阿卜杜拉立刻就把这片地区改名为约旦哈西姆王国,并且在1946年得到了国王称号。在巴勒斯坦的面积急剧缩小的情况下,美国和英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却仍在鼓动犹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领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日益稠密,造成竞争加剧和经济萧条。富有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有很强的竞争力,他们大量购买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种田人流离失所,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人开始预感到大量欧洲和美国犹太人的涌入,会逐渐挤走缺乏商业竞争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来移民炫耀自己与大多数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当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犹太人定居点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装袭击和恐怖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