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台湾这些年2
8313200000039

第39章 “台湾钱,淹脚目”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在台湾有四大族群:闽南、客家、外省、少数民族。但在清朝的台湾,根本没有“闽南人”这种说法,也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闽南人”,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身份是“漳州人”或“泉州人”。

早期大陆移民来台,通常先来的人都是占领港边、河边平坦肥沃的地方,晚到的人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一般来说,闽籍人士比粤籍人士来得多且早,而闽籍中泉州人又比漳州人来得多,所以以地利来说,泉州人坐海口,开店铺;漳州人就占领平原,收佃租。晚到的粤籍客家人为了争土地和水源,也因为信仰、语言和习俗的差异,只好向内陆丘陵发展。

过去闽粤移民间经常有械斗事件发生。即使是同样来自闽南,也有漳州府、泉州府籍认同的两大集团,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更细分形成“县”籍认同、宗族认同等集团,各大小不同的集团间一旦产生利害冲突,便容易演变成集团和集团之间的分类械斗。总之,泉州人多的地方,漳州人不去,漳州人多的地方,泉州人不爱,两方人马尽量保持距离,避免越界,以免横生事端。

清朝时期台湾整个就是乱,号称“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不是械斗就是民变。岛内各族群互相都看不顺眼,清朝时台湾有三大起义,每次起义都是清廷联合台湾岛上其他人去镇压的。话说得好听一点是起义,但起义跟我有利益冲突,我就抵制你,甚至跟你对抗,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开荒立足下来,如果有人想出来打乱我平静的生活,不抵制怎么行?所以不同组合间斗来斗去,也常被政权统治和利用,这演变到后来,台湾人还是好内斗,可是有时候发现内斗的成本太高,所以斗来斗去到超过可接受的范围之前,通常就会自动收手。

在台湾常会见到一些拜“有应公”的小庙,或者叫万善祠,这就是以前都把战争或械斗中死亡而没有人领回去的尸骨埋在一起祭祀。这些有别于供奉正神、天仙的阳庙,是为“阴庙”,你在台湾各处都可见到这种庙,在这些小庙上面都有红披,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字,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叫它有应公庙。有应,就是因为有求必应,所以信徒很多。在台湾,尤其是赌徒最喜欢去拜有应公,是有应公庙最主要的信众。到现在,常常开挖建设的时候,时不时有挖到大量尸骨的新闻,大概就是当初械斗时留下的集体冢,想不管它吧,心里又毛毛地怕有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建个有应公庙来供奉这些无名的好兄弟。

除了乱之外,台湾倒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有一句俗语:“台湾钱,淹脚目。”形容台湾的钱多到可以淹脚面,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想想,到处都是无垠的旷野、无限的商机,正所谓越乱的地方越有商机,简直就是冒险家的天堂,只要勤奋就有发财的机会。这么说好了,到19世纪末,台湾都是中国唯一出超的省份地区,这不断地吸引外省人口想尽办法来台湾。面对未知的新世界和新世界的荒芜,若无旺盛的企图心也不可能移民渡海而来,移民脱离原居地的社会关系,不受其束缚,只能放手一搏,所以都说台湾人性格里有种拼搏精神,那首《爱拼才会赢》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写进台湾人的心坎里去了。

台湾是一个移民不断涌入的社会,一代一代的移民在台湾建立的家族也已经开枝散叶,这又产生了强烈想要谋求安定的念头。面对后来不断涌入的新移民,心中难免有越来越多的反感,尤其是这些新进移民,三教九流皆有,破坏了这块土地的安定性,这也让自我防卫心、排他性越来越强。这么说来,台湾的“省籍情结”并不是1949年以后才有的,对外省人的不信任早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