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页电话号簿是面向电话用户以及其他消费者的一种信息资源。长期以来,这种电话号簿资源都被少数几个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通信、中国邮政所控制,其他企业和个人很难涉足其中。
聪明人应当看到,越是这样的垄断资源就越有利可图。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两位大学生刘泉和钱晓钧的致富案例。
找到市场空白点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的学生刘泉,上大学前是个标准的读书郎。大学二年级时,在学校举行的“竞聘总经理”大赛中他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战胜了几个MBA,竞聘上了“总经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钱晓钧。
1998年,这两位大学四年级学生在一位留学生朋友那里,发现了一本美国旧金山的行业黄页电话号簿。
他们发现,这种电话号簿就像行业百科全书一样,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应有尽有,于是萌发了编撰国内行业黄页电话号簿的想法。
市场调查中他们发现,我国的黄页电话号簿都是按照地区划分的地域性综合黄页,如《中国大黄页》、《上海黄页》等,内容大而全。
这种“水平”方向的编排方式,对消费者查询某个地区的资料确实比较方便,可是对于某个行业来说,它所涉及到的电话号码资源就非常有限,往往只有很少的几页,无法满足行业查询的需要。
即使是社会上有关部门所编写的《北京人手册》、《广州人手册》等,也无一不是这种“水平”方向的信息罗列。
有鉴于此,他们想,如果能编撰一本“垂直”方向的黄页电话号簿当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社会信息资源、3000多个行业分类数据库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很少在市场上流动。另一方面,这些基础信息由于缺乏有效收集、加工、发布渠道,而不得不自生自灭。
开拓一片新天地
掌握了市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后,原来就做过畅销书、办过培训班、附带做过图书行业咨询的刘泉和钱晓钧,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就业机会(这时候的刘泉已经被一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录取,钱晓钧则拿到了国家某部委的接收函),马上在中关村租了一间17平方米的办公室,走上了一条自主创业道路。
他们首先成立了国联视讯有限公司,通过收集号码、谈广告、找客户,大量派送与少量销售相结合,花费8个月时间,出版了第一本行业黄页《中国机电大黄页》。
为了保证电话号码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他们与政府机构进行合作,一方面核实数据,另一方面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因为政府部门的原有统计资料口径窄、数据陈旧,所以除此以外还要从行业外获取信息。
例如“泵”,在政府机构统计资料中,全国“只有”800家企业,可是他们仅仅在温州一地就找到了1000家,全国有4000多家。如果不进行补充和更新,这样的资料显然无法适应消费者需要。
《中国机电大黄页》推出后,“国联”公司与几十家国家级信息机构组成了合作联盟,业务迅速扩展到了机械、电力、建材、石油化工等14个行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新兴领域。
在此基础上,他们乘胜追击,依托政府关心、整合行业资源,业务范围扩大到了为行业用户提供认证咨询、会展出版、专业信息港建设等领域,把自己定位于为国民经济行业服务的立体服务商角色。
即将成为上市企业
专家指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后,黄页电话号簿在国外又成为新的一大媒体产业。
从长远来看,“垂直”型的行业黄页电话号簿在我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某种意义上说比城市黄页更有潜力。因为城市黄页总有穷尽的一天,可是新的行业、新的企业不断涌现,行业本身还可以进一步分类,这是一座挖不尽的金山。
事实上,他们推出的第一本《中国机电大黄页》当年销售收入就达到几百万元、盈利上百万元。1998年9月,当同班同学刚刚参加工作时,他们就用自己赚的钱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
之后,他们的黄页电话号簿销售势头就成逐年翻番趋势,2000年销售收入为500万元、2001年2100万元、2002年6700万元、2003年1亿多元。
“国联”公司目前所拥有的信息采编部门达30个,信息采编和开发队伍的专业人员达到600多人。广告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为70%,这一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他们计划用3年时间开发出100种以上的黄页电话号簿,广告收入达到3亿元。
“国联”公司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后,目前正在争取香港创业板上市。一旦上市成功,2003年还不到27岁的刘泉,将成为香港创业板市场最年轻的上市企业董事长。
电话号簿资源有没有被他们开发穷尽呢?在本书定稿的时候有报道说,美国正在出版第一本手机电话号簿,手机用户无论是否在上面刊登手机号码都要交费(刊登要交刊登费,不登要交保密费)。
不用说,这里又有一个巨大的财富机会。因为在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规模已经和固定电话用户规模完全一样了。谁要是在这方面先走一步,谁就能喝到这鲜美的“头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