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8319900000062

第62章 怎样看待核心竞争力

有经验的企业决策层明白,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企业决策层并不明白这一点,甚至不知道自己企业究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能力究竟是什么?

很显然,这样的企业决策层非常令人失望,难以指望他们会带领企业走向辉煌。

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9年潘罗斯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一书中。作者认为,一个企业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就是“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明确指出,企业所谓的核心能力,就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

正是在此基础上更多学者加入讨论,才逐步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

这样的解释固然生动形象,可是对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并无多大帮助。

从本质上看,要判断某种能力是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它是否具有本企业的个性优势,别的企业难以复制?

二是这种能力的发挥机制是否稳定?

三是这种能力能否持久地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第二、第三个标准中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持续稳定地促进企业发展。

这就是说,如果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或者不能持久地促进企业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称之为企业优势更为恰当。

核心竞争力不是投机竞争力

2003年春天,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SARS(“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疫情。国内8家保险公司闻风而动,马上推出了SARS险种。

有趣的是,SARS疫情不仅中国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SARS侵袭,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保险公司都没有推出这一险种。即使是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也无动于衷。

都说国外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快、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更胜一筹,可是为什么他们在这方面却无动于衷呢?究竟是麻木不仁?还是一筹莫展?

原因就在于,在这些外资企业眼里,推出这样的险种并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企业优势罢了,说是一种“投机竞争力”也不为过。

因为国外的保险公司在设计每一种险种时,都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长期分析,然后才能确定恰当的保险费率和保额。而在这样短的几个月时间内,连收集资料的工作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推出新险种了。

核心竞争力与投机竞争力的区别

国内保险公司的读者读到这里时,一定会感到心中不快。要消除心中郁闷,关键是要搞清楚核心竞争力与投机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核心竞争力把实现利润当作目标而非结果,而投机竞争力则把实现利润当作结果而不是目标。

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不能把追求利润规模当作企业的发展目标。

如果事事处处都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见钱眼开”),那么就很难逃脱迷失方向(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迟早要犯错误”)的命运。

二是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当作目标,而不是把企业做大当作目标。

也就是说,企业如果想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坚决杜绝没有质量保证的规模,避免因为量的快速扩张从而导致质的下降。

投机竞争力同样能够带来利润

企业都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可是往往却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投机竞争力的泥潭。

这很好理解。因为投机竞争力同样能够自觉不自觉地给企业带来利润,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以外,似乎还有这样一条规律:企业总是从投机竞争力中获得实力,然后确立核心竞争力。

以微软公司为例,最早它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了投机竞争力,然后通过规则和标准的制定,确定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海尔公司为例,最早它也是通过优质服务获得了投机竞争力,然后在实力增强以后培育起了以资源整合能力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

但无论如何应当记住,投机竞争力只能一事一时,不能一生一世、永远靠它。真正靠得住的,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远大目标的企业应当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因果关系

至此不难看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一路走强,可是,一路走强的企业却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

以史玉柱为例。无论是当年的汉卡,还是后来的保健品巨人脑白金、脑黄金、黄金搭档,不可否认,史玉柱取得巨大成功以及后来的东山再起,靠的是铺天盖地而又狂轰滥炸的广告。

可是在史玉柱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却不能说广告轰炸就是他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由广告起家的秦池、三株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以商务通为例。在此以前的PDA已经在市场上横行了许多年,可是一直都碌碌无为。直到“商务通”——“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广告语铺天盖地,才把它和成功人士身份紧密捆在一起而名扬天下,使得恒基伟业公司及其代理商大发其财。

可是却不能说一个时尚概念的包装,就是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由概念起家的“俞兆林”已经销声匿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投机竞争力并非一定贬义词。

从概念上看,它是指企业由于把握了不确定的市场机会而迅速获得的、具有较强获利能力的短暂相对优势。

容易看出,投机竞争力具有三个主要特性,即风险补偿性、获利性和暂时性。

一旦“投机成功”,它的确可以在短期内(暂时性)、以较少的投入迅速获得超额利润(获利性),但不过这种获利是建立在企业对某种市场动态(主要表现在营销领域)赌一记而取得的投机收益(风险补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