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意味着不“听话”,中国家长基本上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人身上更多地具有创新精神。因为事实上,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亦步亦趋,这样的人更容易发家致富。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5岁的盛田昭夫离家出走创办索尼公司的致富案例。
开眼界的北美、欧洲之行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日本国土一片荒凉,与发达的美国有天壤之别。这时候,酷爱电子技术的盛田昭夫决定去东京创业。那年他25岁。
由于盛田昭夫出生于名古屋的一个酿酒世家,所以父亲非常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坚决反对他的这一举动。
父亲说:“就凭你们几个毛头小伙子,还想在帝国的废墟上培植出鲜花来吗!”
可是盛田昭夫根本不听父亲的阻拦,硬是离家出走,与自己的老师井深大和一起,投资500美元成立了一家名叫东京通讯工业公司的街道小企业,正式开始了创业之旅。
1953年,盛田昭夫有了一次北美、欧洲之行,第一次踏上了美国国土。
面对川流不息的轿车、宽阔的马路、直冲云霄的高楼大厦,盛田昭夫简直有些不知所措。
他在美国所能看到的“日本制造”的商品,不是局限于一些小饰品,就是廉价的仿制品,令他感到无地自容。
后来他又去了德国,参观了大众汽车、奔驰汽车、西门子公司,心中仍然感到非常压抑,觉得自己的小公司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
到了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总部,他发觉这个世界大企业的集团总部竟然设在一处古镇,心里才感到些许舒畅。
他在写给他的合伙人井深大和的信中说:“飞利浦能做到,也许我们也能做得到。”
也就是说,他从飞利浦公司得到了启发:要成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公司总部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国际知名品牌。
从此,盛田昭夫下定决心要让索尼成为一个全球性品牌。
把产品卖给识货的人
创业之初,他们利用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专长,研制出了磁带录音机及磁带。这种录音机,比原来的钢丝录音机使用更方便、录放音质更高,磁带的生产比录音用的钢丝成本更低。
产品发明后,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种新型录音机并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无奈之下,盛田昭夫只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推销宣传活动中去。用汽车拉着产品到各地进行展示,然后当场录下消费者的谈话放给他们听。这样一来,人们虽然感到信服了,可是购买的人仍然很少。
因为大家觉得,花这么多钱购买一个用于娱乐的东西是不是太奢侈了一点?
后来,盛田昭夫偶然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一位消费者毫不犹豫地花高价买下了一个旧坛子。按理说,这样的旧坛子在一般人眼里一文不值,可为什么在这里能够以高价成交呢?关键在于买的人懂行、识货。
盛田昭夫从中得到启发:新型录音机不能卖给一般消费者,而应该卖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从此以后,他们开始了有针对性的促销。
首先,当他们得知许多法院因为人手不够、书记员需要加班加点时,马上带着录音机上门表演。可想而知,大批订单就签下来了。
紧接着他们来到学校,因为当时的日本学校正在大力推行英语教学,可是由于英语教师不足,许多学校的听力课根本无法开课。这种录音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此,盛田昭夫专门组织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价格更低、体积更小、更适合学生使用的磁带录音机。很快,这种录音机就在全国中小学生中普及开来。
背着收音机去美国推销
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后,1955年,盛田昭夫带着当时还很罕见的晶体管收音机去美国,收音机上第一次贴上了“SONY”商标。
“Sony”商标,最早源于拉丁字“Sonus”(声音),与拉丁字中其他相近的几个字Sonny、Sunny(阳光普照)一样,都给人以一种乐观、光明、积极的含义,对建立健康的企业形象很有好处,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和所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
从这一点上来看,把商标定为“Sonny”似乎更理想。可美中不足的是,“Sonny”读起来和日本话“输钱”谐音,所以最终盛田昭夫灵机一动,把它改成了“Sony。”
开始时盛田昭夫非常沮丧,他找不到一家经销商,因为从来没有人听过“SONY”的商标。后来终于有一家美国钟表公司愿意经销收音机了,可是却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SONY的商标太没有名气了,这样的产品必定卖不出去。如果贴上我们公司的商标出售,我们就定购10万台这样的收音机。”
10万台,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价值超过了东京通讯工业公司的总资本。而且,当时的东京通讯公司困难重重,急需订单挽救局面。所以公司董事会一致决定,要求盛田昭夫接下这笔订单。合伙人井深大和也几次打电话给他,要他无条件答应对方。
可是盛田昭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说什么也不同意。
他铿锵有力地说:“SONY决不会依赖别人的商标过日子。50年前,不是也只有几个人知道布洛巴(这家美国钟表公司的名称)公司吗,我们现在就在踏出这50年的第一步。50年以后,我们要让SONY和贵公司一样著名。”
面对董事会一个个电话,盛田昭夫威胁说:“如果董事会继续相逼,我就辞去董事职务。我做生意考虑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怎样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
多少年过去后盛田昭夫回忆说,这是他在职业生涯中所作出的最好商业决策。如果当时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名牌就会胎死腹中。
别出心裁的U型价格曲线
按照一般的定价方式,要货越多产品价格就应当越低。可是在盛田昭夫一再坚持原则、美国公司放弃了改贴商标的要求、一次订货10万台后,盛田昭夫又犯了愁。
因为他很清楚,当时的索尼公司年产量还达不到这个数字,显而易见无法按时交货。如果要按时交货,就必须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生产规模扩大后,如果以后没有了这样的大订单就会造成设备闲置,得不偿失。可是又不能拒绝这笔订货,怎么办呢?
经过反复考虑,盛田昭夫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在订货价格上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个U型价格曲线,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指挥棒跳舞——当批量订货为5000台时,价格最低;当批量订货超过1万台时,价格就逐渐回升;当批量订货达到10万台时,价格最高。
这样一来,对方自然愿意以最低价格确定订货批量,即1万台。而这样做,既便于索尼公司从容组织生产、及时交货,又没有必要盲目增加设备投资,避免以后设备闲置所造成的潜在损失。
“10年不盈利”的决心
骨气支撑着盛田昭夫艰苦创业。盛田昭夫以“10年不盈利”的思想准备,决心一定要打开美国市场。
1958年,东京通讯工业公司正式改名为“索尼株式会社。”而这时离“10万台事件”才刚刚过去3年,索尼的产品就已经贴着SONY商标摆放到美国高档电器产品的柜台上去了。
随后,盛田昭夫在海外建立起了自己的经销公司。目的就是要通过它了解当地市场,为今后海外设厂打下基础。
1970年9月17日,索尼公司的股票在纽约股票市场上市,这标志着索尼公司真正成为一家跨国公司。
它是日本人第一个实现企业国际化梦想的企业,仅次于日本松下、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公司,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电子企业。
不拘一格用人才
盛田昭夫的用人标准是,重学历而不惟学历。为此,他还写了一本《学历无用,能力之上》的书,来阐述学历高低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学历越高,自尊心就越强,就越无法从基层做起。
特别提出这一点,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用人观会有很大启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2002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所说的那样:“当前很多企业招聘、用人通常要求高学历的做法,看似人才浪费,实际上是管理者无知的表现。”
他在研究了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刊登的部分广告后发现,美国的招聘广告中只有2%要求硕士学位、4%要求学士学位,其余竟没有学历要求!
购买美国影视公司
1989年11月,索尼公司投资35亿美元收购了1924年就存在的美国电影业巨子——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随后把它改名为索尼影视公司。
由于这一交易额在日本企业兼并史上的创纪录,从而引起了日本、美国的巨大反响。
索尼公司兼并哥伦比亚公司的目的,是要拥有自己的软件资产。
10多年过去后,索尼影视公司不仅制作了像《蜘蛛侠》及其续集、《霹雳娇娃》这样的影片,而且在全球74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业务量占到索尼集团总业务量的10%。
2002年,索尼集团的全球票房收入达20多亿美元,业务范围不仅包括电影制作发行、电视节目制作及电视台经营、实用录像制作发行、高清数码技术在电影业的开发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影视娱乐节目发行,而且还带动了整个索尼集团电子产品的销售。
我国观众从很熟悉的《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卧虎藏龙》、《大腕》等影片中,不难看到索尼影视公司的影子。有的是它购买了发行权,有的干脆就是它投资拍摄并发行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盛田昭夫的收购举措可谓高瞻远瞩。
盛田昭夫不断寻找硬件与软件的最佳结合点,终于使索尼公司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这样的操作方式,尤其在当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特别有价值。因为物质产品一旦与文化产品相结合,其发展空间便会更广。在索尼公司现在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产品了。
而且,这种方式也非常有助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无论是化妆品、金融行业,还是体育用品产业,索尼公司都开辟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