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0多年来的一大半时间都生活在“凤城”及她的近郊。这是个很宁静很可爱很适合居家的小省首府城市,但并不是一个“识货”的城市。什么人算人才,如何把人才推举到适合的岗位,小城的人似乎还没有一定之规,也并不十分关心。仿佛这里的人只有流出去才能成“才”,留在此地的便是无才之辈。像宣文这样“学而优则仕”仕而优仍学“的”仕“,一般人是不会很重视的。这也是我很乐意为这本书写序,向读者推荐的原因。
具有悲剧意味的是,这种小城氛围又并非完全是小城领导或小省领导的过错,却是因为发展缓慢而缺乏一种冲刺的力度,又因缺乏冲刺的力度而发展缓慢,以至很少人会深切地感受到人才的可贵,觉察到改革的必须。这个怪圈,在很大程度上便属于地域和历史的因素所形成的了。翻了翻宣文的文章,有不少是发动冲刺,鼓吹改革,对小城的陋习进行批判的。这些我都赞同。但手持长矛面对传统的观念和人情的陋习,常常有无力之感,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像空气,至多像棉花包”,老虎吃天,无法下爪“,令壮士扼腕而叹。
我只请读者注意宣文”求新、求实、求美“的追求。既然这种追求贯穿着宣文的一生,当然也贯穿于这本书中。如果我们看重他的追求,我们就不必过多地在他的文字上吹毛求疵。现在,一般老百姓很难有机会和领导他们的官员沟通。因宣文具有的求实精神,所以他的全部作品里,的确是说实话的,我想,这对一般市民尤其是”凤城“的市民,倒可说是一次认识”当官的“机会。同时,在市民并不能完全决定谁来当他们的官的体制下,老百姓用赞扬”仕而优仍学“的方式来培养好官;使政治更为晴朗和清明起来,也不失一个过渡时代的好办法。因而我想说,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宣文出版这本书都是值得我们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