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与发现
8326800000002

第2章 探秘孔子故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逝去的,不论是创下丰功伟业的卓越人物,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都能给我们以启迪,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缔造文明。

对于孔子的诞生地——山东曲阜,广为人知的也许是孔府大门两侧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实,在山东曲阜城东南几十里处的尼山圣地,还有着很多奇特而有趣的景观。

文德林

文德林是尼山最独特的景观之一。林中柏树的树冠紧紧聚拢在一起,酷似中国文人使用的毛笔。传说尼山原无此类树木,自从孔子在尼山降世之后,上帝特赐神柏于尼山,以供孔子作六经之用。普天之下,只有尼山生此神木,移植别处,皆枯萎而死,故人们称此树为“文人柏”。此树燃烟可成优质墨块,做成墨汁写字,墨香四溢,油光闪闪,墨色经久不褪,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树者颇多。

绝井

尼山孔庙内的绝井也是一大奇景。奇在何处?同是尼山孔庙,内有两口井,南北朝向,相距不过数米,深度相同,北井有水而南井却枯如平地。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这里边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玉皇大帝派文曲星下凡之后,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武神铁拐李不服气,他认为打天下、安天下还需靠武人。二人打赌,次日一早,从曲阜城往尼山跑,谁先到达山顶,并在山上挖井出水,山就归谁。铁拐李自鸣得意,跑到酒馆喝了个酩酊大醉,一觉睡到次日太阳偏西,而孔子在清晨时就已抵达山顶。等铁拐李到达山顶时,孔子早已将水井挖成。铁拐李自知输了,把铁铲狠狠往地上一插,铲子正好碰在地心的巨石上,任凭他有插透地球的力气,也打不出水来。从此,尼山山顶便留下一口绝井。

鲁源村

尼山西麓脚下,有个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古老村庄,名叫鲁源村。鲁源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女性居多,世世代代概不例外。以孔子之家为例,到孔子出生时,他已经有了9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而哥哥却只有一个。

夫子洞

夫子洞又名坤灵洞,洞虽不大,因孔子生于此洞,故名扬天下。也许有人会问,孔母有家有院,有婆家有娘家,为何选择在山洞生孔子呢?大概是因为求子心切,不得已而为之。鲁襄公二十二年春,孔母在尼山求赐男孩。时至阴历八月十五,按孕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常规,孔子应该出生,但孕期已过,胎儿未出。孔母心急如焚,恳求夫婿陪同前往尼山祈祷。传说他们行至夫子洞旁,突然天降祥云,苍龙翻舞,两个仙女在空中抛洒香露,五仙翁在五峰顶恭候,钧天之乐充盈耳畔,艳阳高照,百鸟争鸣,孔子遂生。

直到今天,尼山一带的祥云、香露、鸟语仍是当地奇观。五位仙翁早已化作尼山的五座奇峰,排列有序,忠心保护尼山圣地。

中和壑

夫子洞的东北面有一条万木葱茏的深沟,名叫中和壑,寓意为中庸和谐。沟中盛产砚石。这里产的砚石,不需人工琢磨,皆天然生成。且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尼山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游尼山者将捡得砚石视为幸运。据说,尼山砚石虽多,非正直文人不可得。居心叵测、为非作歹者,即便砚石在眼皮底下,或天天在沟内探寻,亦无缘获得。尼山砚石大者如盘,小者如碟,天然造就,文人墨客获之视若珍宝。

孔府花园

在中国,一个能完整保存900余年的古老花园,大概只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了。孔府花园始建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当时的孔子46代嫡孙孔宗愿,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扩建孔府,同时修建花园。开始花园规模很小,后经过历代修葺,特别是明弘治年间的宰相李东阳、明正德及嘉靖年间的权臣严嵩以及清乾隆皇帝前后三次大修,使孔府花园焕然一新,俨然是皇家御花园。

孔府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占地50余亩,假山、池水、竹林、石岛、亭台、水榭、花坞、曲桥等一一俱全。花园假山位于园之东南,皆由各地奇石怪岩构成。就山势而论,有远山近水之分,高峰低峦之别,岩幽谷险,盘回曲折,洞邃峰奇,若隐若现,羊肠小道,台阶层砌,花木扶疏,从山下一直绵延至山顶。为了使假山喷珠撒玉,园林师别具匠心,在山边沿巧布太湖石,平时泉水滴滴,雨天瀑布飞挂,景色之美如同仙境。

孔府花园的名花异卉独具特色。那500余岁的铁树,躯干粗犷,叶肥茎硕,花开花落,依然生机勃发。生长400余年的“王柏抱槐”——槐穿柏身而生,主干如虎豹,枝杈似虬龙。另有300余载的腊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百回千折,遒劲有力,给人以铮铮铁骨不可压摧之感。还有那200余春秋的枣藤,盘根错节,扶树伸展,两人合抱,冠若天棚。尤其是北国稀有的佛手,更为花园一绝。那奇特的手形果实,色泽金黄,香气清冽,沾染后三日之内不会消散。

至于园中的名贵之花更是数不胜数。孔府主人为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盛开的鲜花,集天下名花于一园,四季常开,月月不败。诸如1月的腊梅、2月的水仙、3月的迎春、4月的牡丹、5月的芍药、6月的丁香、7月的百合、8月的凤仙、9月的桂花、10月的芙蓉、11月的金菊、12月的升牙红等,此起彼落,争放异香。

石碑石雕

孔庙的孔林里还珍藏着大量的石碑石雕,其中很多颇具独特魅力。

孔林内有一块“含泪碑”,位于祭祀孔子的享殿后面,距孔子墓数十米。这块碑很奇怪,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时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是中午,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伤心之人正在流泪。尤其在石碑中部竖刻了“子贡手植楷”的碑文上,流泪最多;人们都说那是孔子的忠实弟子子贡,为祭祀老师而暗暗涕泣呢!当然,这是人们的一种联想,但令人费解的是,假如把石碑上的水珠擦去,不一会儿又会重新冒出来。再擦再冒,绝不会擦干,颇为奇异。

“含泪碑”为什么会“哭”?还是留待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去考证吧!关于此碑的来历,倒是感人至深的。据史料记载,子贡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孔庙大成殿威武的孔子塑像旁,十二位配享的哲人中就有子贡。子贡又名端木赐,卫国人。当时,他虽然是富甲一方的巨商,但他敬仰孔子的道德、学问,于是弃商从学,拜孔子为师,并很快成为孔门高徒。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由此观之,子贡对孔子是极端崇拜的。

音响石

在大成殿的前檐下,距离龙柱不足2米的地方,有一对扣之即响、音若金声、质似玉振的石雕莲花柱,非常引人注目。凡了解此石的游客,都喜欢亲自用手在上边拍两下,欣赏一番夫子庙内不同凡响的响石。

为什么大成殿周围50多个石柱都敲不响,唯独此两柱一拍就响呢?据说1748年,乾隆皇帝赴曲阜祭祀孔子,当他走到大成殿前的10根雕龙柱前时,被那举世无双的石雕艺术惊呆了。面对飞舞翻腾的龙姿、栩栩如生的神态、玲珑精巧的刀工,乾隆慨叹连故宫太和殿也望尘莫及。乾隆抚摸龙柱,良久不语。突然,他向后一转,对着雕龙柱前的那两个莲花石柱用手一敲,自言自语地说:“至圣之道参天地,立人极,为万世师表,于天地终无极。”意思是说,只有孔子才有资格独享雕龙柱这样的殊荣。谁知,莲花柱顶端经乾隆帝一拍,竟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

有人说,这是皇帝摸过的,当然非同一般;有人说,这是孔子感化的,所以响声若琴。因为孔子是个天才的古琴家,他当年在杏坛教弟子弹琴(杏坛距大成殿只有数十米),至今余音犹存,不绝于耳。其实,这都是牵强附会。据说真正的原因是石柱中间透孔,形似一个石质连通器,而且石质本身又是响石,故既能发响,又能回音,天然巧合也,只是碰巧被乾隆帝发现罢了。

除大成殿前的两块响石外,在孔子故宅处,还有两块石雕,能发出金石丝竹之声,这就是孔宅故井的两根石栏。如果在其中的一根石栏上轻轻一拍,另一根便自然而然地引起共鸣。数百年来,瞻拜者几乎把它拍得油光滑亮,此举至今依然。

孔府的其他奇特景观还有很多,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不断去观光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