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鬼谷子与中国式管理
8346300000002

第2章

捭阖第一

原典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口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性,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实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

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去,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进来,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复归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而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自有形势。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力量来约束。阴阳之气互相追求,是依据开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正是天地阴阳之道,也是说服人的方法。因此,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现代释用

捭与阖从字面理解,“捭”是指开启、言谈、阳气,“阖”是指闭藏、缄默、阴气。“捭阖”的本义就是开合,它在《鬼谷子》一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它是掌握事物的关键,因而它也是进行游说和斗智活动的最基本和常用的方法。捭阖之术,在战略上表现为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决策者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当环境形势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应采取“捭”的战略,开启自己,积极主动进攻,以便获取更大的胜利。当环境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应采取“阖”的战略,闭藏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但鬼谷子认为“阖”并不是说消极地等待时机自己到来,而是应该主动去创造条件,用适时的战略使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换。一捭一阖,一阴一阳,开到极点归于合,而合到极点也会归于开,二者循环始终。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勾践三年。越王勾践不听从范蠡进言,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大破越军于夫椒,越王只聚拢五千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越王向范蠡求教,范蠡建议道:“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厚礼,如果他不答应,您就说愿意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同意了范蠡的建议,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求和。文种跪行扣头说:“您的臣民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答应了。勾践忍辱负重三年,吴王最终赦免了他。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内用文种,外用范蠡和柘稽,国势日渐昌盛。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率精兵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的建议下,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杀吴太子。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和吴国讲和了。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再度围困吴都,三年后破城,最后吴王自杀身亡。至此,勾践一举吞并了吴国。

由上可知,勾践三年时,勾践兴兵伐吴,捭不适时,没有正确地估计到自己的实力,兵败夫椒,迫于阖。好在他是智者、贤者,没有消极地等待和颓废,而是苦心经营,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勾践十五年时,他捭阖有度,在估计到自己不能彻底灭亡吴国时,就和吴国讲和了。勾践二十四年,终于一举吞并吴国,有胆有识,适时而捭,显露出了王者风范。

捭阖之术还认为,当自己面临不利情况时,不能被动地等待,而应该采取主动,先发制人,这样才能增加胜利的机会。

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学习,研修兵法,抱负远大,李渊起兵反隋就是在他的劝告和敦促下实行的。后来他率兵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夺取了天下,可以说唐朝的建立,他的功勋最大。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屁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怀恨在心,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李世民虽然深知建成一心置他于死地,但因抓不到其把柄,只好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通报给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李世民虽然多次遭受迫害,但他以大局为重,又念及骨肉亲情,便多次忍让。但李渊屡次断事不明,对李建成也不加处置,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眼看情势十分危急,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长孙无忌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李建成和李元吉浑然不知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当他们走入玄武门时,常何迅速把城门紧闭。

建成、元吉心知不妙,赶紧拨转马头,准备离开此地。这时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了。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尉迟敬德站立城墙,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扔到城下,士兵们见主子已死,大势已去,无心攻城,便纷纷散去。李世民一面指挥手下控制大局,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屡次施用奸计加以陷害。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到了这等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先发制人的捭阖之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综观中国历史,风起云涌、诸子蜂起的春秋战国时代,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尔后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三国时期,孙刘之合,使曹操有赤壁之败,形成鼎足之势;孙刘之分,有蜀虎亭之败,刘备白帝之哀;吴蜀再合,有诸葛亮南中之征,北伐之举。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创立的人民游击战争思想,以星星之火得燎原之势。这正是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的“捭阖术”之精髓所在。

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还是在歌舞升平的和平时期;不管是在遥远的过去,还是我们身处的现在,“捭阖术”的智谋权术已被无数的有识之士当成取胜之法宝,他们不仅验证了这一屡试不爽的法则,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光大了它的内涵,使它在绵绵的历史长河中更加璀璨。

同样地,经营管理一家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宕起伏,正是商战的精彩之处。春风得意时,不妨开启自己(捭),展露自己的才华,无所畏惧,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巅峰。处于低迷时,就不妨闭藏自己(阖),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适时而捭,捭阖有度,永不言败。

总之,“捭阖术”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是独有的,它是纵横家们在斗智、论辩中行之有效的谋略之一。可以这么说,军事家的“捭阖术”,可无敌于疆场;外交家的“捭阖术”,可纵横于诸国;经济家的“捭阖术”,可翻覆于商场;谋略家的“捭阖术”,可游刃于人间。

《反应篇》实际是阐释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法,鬼谷子认为,对其事物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方能万事不失其辞,获得真知。另外,鬼谷子还提出“反应术”也可用于把握对方谈话上,就像用诱饵钓鱼一样,用话头钓人之语,让对方自动说出真话,因此“反应术”也称“钩言术”,这是发挥主观智能的高招。钩言时要明了对方情况,辨清对方是真情还是诡诈。历史说服事例及现代许多商务谈判事件,都发人深省地说明了行“钩言术”反复观察以知事物真相的重要性。

原典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方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别人说话,是动态;自己缄默,是静态。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推测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对方真正的答辞就会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而来的野兽就会多些。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再度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复地用言语试探对方,所有的事情就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以此诱导惑化愚者和智者,使万物不容置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予。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反向形式来得到对方的回应,以观察其寄托。所以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就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要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时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现代释用

“反应”篇实际是阐释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法。鬼谷子认为,对其事物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方能万事不失其辞,获得真知。另外,鬼谷子还提出“反应术”也可用于把握对方谈话上,就像用诱饵钓鱼一样,用话头钓人之语,让对方自动说出真话,因此“反应术”也称“钩言术”,这是发挥主观智能的高招。钩言时要明了对方情况,辨清对方是真情还是诡诈。历史说服事例及现代许多商务谈判事件,都发人深省地说明了行“钩言术”反复观察以知事物真相的重要性。

田文论功折服吴起就巧妙地运用了“钩言术”。魏王设置丞相官职,任命田文为丞相。吴起认为自己的功劳比田文大,理应自己做丞相,因此心中很不服气,他对田文轻蔑地说:“让我和你比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卒乐于牺牲,敌对的国家不敢打魏国的主意,你和我比哪个行?”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又说:“管理众官,使广大的百姓团结一心,辛勤劳作,让兵库粮食装得满满的,你和我比哪个行?”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再说:“防守西河,使野心勃勃的秦国不敢向东进犯,让韩、赵两国亲附魏国,你和我比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不满地说:“既然你承认了这三方面你都赶不上我,可是位次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大王年幼,国人心存怀疑,众大臣尚未心服,老百姓还不信任,正当这种时候,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

田文说:“这就是我位次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对他十分佩服,再也不向他挑衅了。

但是,常拿“钓人之网”套人语言,对方终究会发现自己上当而不再应答,这时,就要以诚挚的语言感动他,作为对他坦露心迹的报答。如果对方的感情随之而动,就加紧引导和控制。自己不断地追问,对方不断地应答,而言语具体又能推理,那么大事可定。如此反反覆覆,一切事情都可游说。高明的人以此诱导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都能得到真情实事。鬼谷子提出:“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取,反与。”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从反面达到正面的方法。

又如三国时期,曹操麾师百万进攻江东,诸葛亮智激孙权抗曹,采用的便是从反面促成的方法。一天,诸葛亮一见孙权的面便说:“你应该尽早投降。”孙权说:“刘备为何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刘皇叔是皇室宗亲,有勇有谋,天下归心,怎么能北面称臣呢?”一席话,气得孙权拂袖而去,但却终于下定了联合抗曹的决心。

将鬼谷子的欲取先与的“钩言”策略运用到军事上,则可收到奇效。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曾称霸一时,权臣智伯贪得无厌,向另一权臣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桓子大怒,而他的部下任章却说:“不妨暂时割地给他,他定会不断向人提出领土要求,然后各诸侯联合起来,他必死无葬身之地。”后来果然智伯被各领主追杀,被迫自尽。

从上可见,鬼谷子亦堪称兵家之师矣!不过,鬼谷先生讨论的重点还是游说术。他认为,谈话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然后从这些谈话之中识别对方的真假,了解相同点和差异点,进而判断真情与伪诈。一个人的言谈动作反映出心声,透露出喜怒哀乐的规律,这是性情决定了的法则。譬如,一个人话不离己,则表明他是自我主义者;喜欢对别人的事寻根问底,说明他是好奇心强烈的人;交谈中常用“但是”,是有理论兴趣、能言善辩的表现;被人注视时,便立刻移开眼光,是自卑感的反映;经常抚摸、抓挠下巴,则透露出理智老练,等等。总之,从交谈中的细微动作变化,就可以观察到对方的感情所托。采用这个权术,首先自己要平静,这样才能鉴貌辨色,明察秋毫。

另外,所谈论的内容也不一定是当前的事情,但是从其他事情的细微征兆中,可以知道这类事情的发展规律。这样,虽不与人交谈很多,就能很快见其真情,犹如从阴知阳,从圆知方。比照类推,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可以知道事物的全部轨迹。这即是“象比”之法(类比法),其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根据两个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形似的属性来推出它们其他的属性也可能相同或形似。在说服别人时,要随机应变地巧妙地运用这种“象比”的方法,从而达到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方心服口服的目的。

如春秋时期,晏婴使楚,面对楚王的凌厉攻势和语言侮辱,巧妙地使用类比推理方法,使得楚王不得不折服。某一天,楚王设宴欢迎晏子。他故意绑了一个齐国人从晏子面前经过,然后问道:“他是干什么的?”官吏答道:“他是齐人,因偷盗被抓。”楚王于是面对晏子说:“又是齐人!难道你们齐人生来爱偷东西吗?”晏子从容答道:“桔树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长在淮河以北便是枳树,这是水土不一造成的。齐人在齐国从不偷盗,一到楚国便成了小偷,莫非是你们楚国的风俗使得人善偷吗?”这一席话,把楚王说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钩言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就是要“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即在劝谏人时,应因人而异,灵活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说服他,才能达到劝说的目的。古人是十分善于运用这一基本原理的,比如臣下劝谏君主,也要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投其所好,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针对齐景公良知未泯而又喜欢享乐胡闹的性格,采取迂回而近于戏谑的方法,使得君主心悦诚服,乐于接受,在不动声色中“致君尧舜”,可谓用心良苦。

齐景公是个十分贪图享乐的人,他叫人修了一个名叫西曲的大水池,池塘里的水很深,塘边建起一座高大的房屋,横梁上刻着龙蛇,立柱刻着鸟兽,十分豪华奢侈。齐景公上穿花团锦簇的礼服,下穿白色绣花的袍子,一身五彩斑斓,腰带上还缀满了宝石,头戴帽子,面向南站在那里,一副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见了晏婴,齐景公问道:“您知不知道当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时是什么样子呢?”晏婴说:“我只听说过只有精通水性的人才能与龙蛇为伍,现在您在横梁上雕刻龙蛇,立柱上刻满珍禽异兽,也不过就是为了建造一座房屋而已,哪有心思经营霸王之业呢?您炫耀居室的华美和衣饰的精致,也不过一间房子就能包容了。您身为一国之王,万众之君,却不务正业,一心用在享乐上,君主的气魄早已荡然无存,还拿什么来图谋霸王之业,和桓公相提并论呢?”齐景公听了他的这番话,十分惭愧,就走下堂来,不好意思地说:“梁丘据、裔款告诉我这所房子修好了,我才私下里穿上这身服装,想和大家开个玩笑。现在我就去换下它,再听从先生的指教,如何?”

有一次,齐景公整天饮酒,喝得大醉,神志不清,过了三天才能爬起来。晏婴十分担忧,就去见景公,问道:“大王是不是因为喝酒太多而病倒了呢?”齐景公很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晏婴说:“古人饮酒,喝到心情舒畅也就行了。所以,男人们不能因为群聚欢乐而妨碍了办理正事,女人们也不能因为群聚而影响了做手中的活计。古代的规定,男女一同聚会,轮流敬酒不能超过五次,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当君主的,就更应该身体力行,要为民众做出表率才行。如此方能在外没有人对国家的政治表示不满,在内没有人敢胡作非为。如今您一日饮酒,三天卧床不起,外面对国家的治理抱怨不已,身边的近臣则趁机在内胡作非为。您这样做,对于那些依靠法制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人,是将鼓励他们任意妄为;对于那些希望得到奖赏和称赞而以此自勉的人,是将诱使他们懒得行善。如此下去,君主背离了德行,百姓轻视赏罚,那就要失去立国之本了,所以希望大王一定要节制饮酒。”齐景公听信了晏婴的话,表示一定会改。

在这些著名的劝谏中,“踊贵而履贱”的劝谏可谓是最著名也最巧妙的。其运用了“钩言术”中的对比手法,引起对方注意,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更能深刻地揭示本质,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时,齐景公曾多次向晏婴赠金,而且试图用多种理由说服他接受,但多次被晏婴一一拒绝。晏婴衣着简朴,住宅非常简陋。齐景公觉得过意不去,打算更换他的住所,便对晏婴说:“您的住宅靠近集市,不仅声音嘈杂,尘土飞扬,而且地势低洼,狭窄潮湿,实在不能居住,请你搬到宽敞明亮、干燥宜人的地方去住吧。”晏婴听了,拒绝说道:“在这所房屋居住,已经觉得很奢侈了,况且齐国的先代贤臣也是居住在这里,我还嫌自己资格不够继承这所房屋呢!而且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买东西方便,怎么敢再麻烦您为我另建房屋呢?”

齐景公见晏婴执意不肯更换房屋,便跟他开玩笑说:“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您知道东西的贵贱么?”晏婴回答说:“怎么能不知道呢?”齐景公感兴趣地说:“那么,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晏婴本来对齐景公滥用刑罚,致使很多犯人被砍断脚的做法很不满(公元前548年,齐景公在位,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这种刑法在那个时候叫“刖足。”它是专门为惩罚那些忤逆、欺君的人设的刑法。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古代称之为卖踊),知道市场上卖假肢的逐渐增多,又见景公问自己东西的贵贱,灵机一动,想借机进谏,便回答景公说:“集市上假肢贵,鞋子便宜。”齐景公听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顿时明白了晏婴的用意,从此减轻了对犯人的刑罚,晏婴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钩言术”在当代商务谈判中的运用就是“顺施逆取”。“顺施逆取”原则在谈判中的应用,就是先暂时放弃所要洽谈的合作项目,转而从其他方面迂回地切入进来,根据客户的反应不断地调整沟通方式,令客户不再强烈排斥,进而取得客户的好感,然后就可以暗中观察他、寻找机会影响他了,一旦发现可乘之机,就可以顺势控制对方。

当然,“顺施逆取”原则并不能够保证100%地解决所有谈判难题,有时候客户确实难以接近(比如地位相差悬殊、客户性格孤僻等),光靠上述办法,效果可能仍然不理想,这时候就要考虑尝试其他办法,例如:利用某种人际关系;寻找竞争对手的弱点;利用客观形势的力量等,这需要你运用其他手段来寻找切入点,探测对方的反应,从而掌握对方的底牌,赢得谈判的主动权。

“内揵”是鬼谷子关于进献计谋的方法。“内揵”进策术主张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采用各种手段与游说对象联系在一起。“内”就是使人采纳自己的计策,“揵”是设法坚持自己的计策,要设法使自己的想法与被游说者暗合,使自己的志向与被游说者一致。鬼谷子主张游说时应内心自守,不被外物纷扰,不被琐事搅乱,“以情为重,而又仁义宽容”,即以“情”字为笼络一切的中心,并辅之以变通之法,才能有所为。他认为得“情”自合,而失“情”则自去,“情”是建功立业的根本。古今中外无数成功说服的事例证明,危言、直言不易被他人接受,“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的“内揵”进策术常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