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时代在先秦思想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诸子哲学中对女性的描述、评判和定位,对其整体思想和哲学都有着重要影响。从形而上角度证明中国两性格局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或缺,在先秦诸子哲学的研究中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制度变迁、礼俗沿革等资料挖掘的角度切入,分析经典文献中对女性地位、作用和影响的看法,并分析儒、墨、道、法各家对于女性的看法并挖掘其深层原因。在这种讨论和分析探究中,有必要多层次、多维度地从考古资料、神话传说追根溯源,并结合《尚书》《礼记》《诗经》《周易》等经典文献,做外围支持和帮助。
从远古初民的崇母意识到中国传统社会的阴阳和合,再发展到当今社会所讲之两性和谐,无不揭示出两性相处的最佳模式。但是社会历史中存在的两性格局不平等,女性受拘束、被歧视的状态也曾发生,这就需要追本溯源,并提出适合当下中国社会的两性相处和女性生存之道。在讨论诸子经典文献中对女性的看法和观点之前,有必要做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现状的评述,因此,绪论界定了本书所论“女性”所特指的人群范围,即专指社会文化性别格局中的女性角色,也不排除作为生物学上性别划分而与男性对立的群体。区别于当下女性思想史和女性历史研究的史学、社会学等特点,本书定位为哲思和史料并重的研究方向,分析了女性研究相关的现状,以作为支持和论说背景,提出了在哲学层面中,阴阳观念对两性定位、格局的形而上指导。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殷周之前初民社会中的性别格局,以考古资料为支持,论述了初民意识中的崇母倾向,并结合社会演进分析了其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发展。以社会历史背景和初民意识为支撑,分析了早期典籍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如《尚书》《诗经》《仪礼》中的女性角色,重点阐述了两性观念的形而上学化,即以阴阳譬喻男女的《周易》中的两性观念,并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性观念是以阴阳和合为主导的。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主要讨论了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女性观。第二章通过对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女性观念的探究,得出先秦儒家女性观念的整体特点。在先秦宗法制度下,先秦儒家的两性观念,建立在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的模式被确定,孔孟虽然都重视人之本能,但是其更重视男女之别、各守其礼,而婚姻之中则重夫妻有敬、夫妇相合。其中分析了男尊女卑、对女性的歧视等相关的内容,并阐述了其原因。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先秦道家的女性观点,以老庄为代表。重点分析了老庄哲学中的女性气质,通过挖掘老子哲学中所带有的女性生殖崇拜的特点、阴柔的特色以及庄子笔下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来分析先秦道家视野中的女性定位和道家哲学的独特雌性气质。并指出,正是儒家哲学的阳刚和道家哲学的阴柔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性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双重特质,这种哲学基调也成为两性格局的阴阳和合的形而上定位。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女性观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女性观。通过整体分析墨学的渊源,指出了墨家女性观所带有的道家遗风和儒家特性;并指出了韩非子思想中女色败国和以“利”视女子的具有强烈歧视女性倾向的观点。
】第五章重点讨论了本书所主张的阴阳和合、和合两性的观点,倡导以阴阳和谐为基调的两性格局相处模式。本章还分析了适应中国社会的两性和合的观念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所倡导的女权主义之间的区别,指出了中国女性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女性生存的特殊状况,认为和合学视域下的女性观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女性观念。只有以阴阳和合的形而上观念为指导,女性才能获得最恰当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才能和合两性,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