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
84218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过去普遍存在的聋哑英语现象逐步得到好转,但外语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学习周期过长的局面仍然困扰着众多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者最适于外语习得的年龄阶段没有提供必要的课时和恰当的学习策略,也缺少必要的教学要求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到学习者已错过了最佳外语习得的时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基础学科或专业学习时,他们却被英语学习困扰着,大多数人使出浑身解数学来的外语充其量能应付考试,根本无法学以致用,用外语来完成交际任务。

伦内伯格(Lenneberg,1967)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指出通过“接触”(exposure)就能习得任何语言的关键期是2岁至发育期(puberty),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伦内伯格并没有指出在这一年龄段之内,儿童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是有变化的,换句话说,伦内伯格的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是一条平直的线段。克拉申(Krashen)根据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认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早期感觉运动阶段之后,青春期以前。彭菲尔德(Penfield)认为青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时期。关键期假说也遭到斯诺等人(C。Snow, M。Hoefnagel Hoble,1978)的反对。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者采取了折衷的做法提出了一种外语学习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最佳期。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我国学者(桂诗春,1985;王初明,1990;吴棠,1992;戴曼纯,1994;杨连瑞,1998)也开展了思辨性的分析和讨论,但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1985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一次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只是间接地回答了“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有关最佳年龄问题的探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青春早期开始学习外语,其语音的准确性和地道程度可塑性较大,但对于如何发挥处于最佳年龄段儿童外语习得者得天独厚的心智优势,提供有效的习得策略来达到可塑性的最大值,以及适合中国儿童外语习得的敏感期是否有所变化等,还缺少广泛深入的探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学生的青春期有所提前,12岁就进入青春期。12岁后大脑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大脑中枢语音识别的神经元功能逐渐衰退(Lenneberg,1967);2—6岁母语第一语言系统还未完全确立。此外,根据皮亚杰划分的儿童认知四阶段:感知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其中处于第二阶段的儿童比较倾向于使用一种语言,如果这时学习外语,他们不仅会产生一定的挫折感,而且还会经常混淆两种语言。因此,外语习得的最佳时段应该在7—12岁,即小学2—6年级。

然而,我国对小学阶段的外语要求偏低,课时极为有限,师资严重匮乏,素质亟待提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处于知识容器的地位,填鸭式教学方法充斥着外语课堂,造成学生从小学3年级至6年级这关键的4年中所学的外语几乎为零,更为严重的是,语音欠佳的教师,导致儿童终生的“语音缺陷”;教学方法滞后的教师成为一批又一批聋哑英语患儿的罪魁祸首。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中学外语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外语到高中毕业这九年中,在词汇方面只要求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学习者基本上是从大学阶段才开始突击外语,在适于外语习得的年龄段没有学到实用且够用的外语,而在不适宜学习语言的年龄、需要从事其他专业学习的时候,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非交际为目的学习外语上“穷于拼命”,最终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使我国外语教学纵然经历几多风雨,终不见彩虹的局面。

目前,我国整体外语教学改革还未取得突破性发展,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显得尤其薄弱。然而,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语要求越来越高,使用外语的频率与日俱增,面对非英语专业人士通过十多年“修”来的聋哑英语现象;大多数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交际中张口结舌,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们对这些现象追根寻源。教育部已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从小学三年级逐步开设了英语课程。这一举措不但对教材编写,教学设备购置,合格师资培养等有迫切的要求,而且更需要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儿童学习外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胆创新,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来让这一重大决定落到实处。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中国儿童外语习得可塑性实现的途径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WYZX2004123)正是在这一严峻现实下,对60名2—4小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后,酝酿诞生的。

本研究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运用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主张外语学习相对集中提前,在最佳年龄时段里,利用儿童心理和智力优势,获得最佳外语习得效果。语言学习不同于数理学科学习,后者需要学习者具有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而前者要求学习者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模仿能力和记忆力等,而这些能力恰好是儿童的优势。大多数儿童天性好表现,情感屏障(affective filter)没有少年高,通过提供外语习得的途径和策略,培养外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正好给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符合儿童心智特征。本课题对60名2—4年级小学生实施集中训练和指导自学为主的办法,采用观察、实验、个案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适合中国儿童外语习得的最佳途径,探索最有效的符合儿童心理和智力水平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构建中国儿童外语习得的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一大难题,提供参考答案。

正如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尤如自发的创造。同时,它的发展遵循着适宜所有儿童的固有法则。”本课题主张外语学习也不是教会的,而是习得的、学会的。倡导自主学习前提下的大量言语实践活动是中国儿童外语习得的最佳途径。在儿童最佳外语学习起始年龄,充分激发儿童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综合型动机,发挥儿童模仿能力和记忆力强等语言优势和智力因素的前提下,外语习得的可塑性将达到最大值。最佳起始年龄、最佳习得途径和策略是外语习得可塑性实现的前提,可塑性的实现是外语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

本研究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项目,可望大大缩短外语学习的周期,探索符合西部中小旅游城市小学外语教学的方法,实现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根本转变,为外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者在小学阶段就具备了坚实的外语基础,等进入初高中,认知能力逐步提高后,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数理学科学习,各门学科的学习得到兼顾和协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本书系该课题的理论性研究成果之一。从我国儿童英语教学和培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儿童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隐患。本书既从理论上阐明了儿童外语学习的规律,又通过实践提供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操作方案,该书深入浅出,为小学外语教师、关心孩子英语学习的家长和社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促进基础外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儿童外语习得可塑性实现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及本书的撰写和出版除了得到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外,还得到乐山师院科研经费的资助及有关领导和外语系全体师生员工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汤红娟

2006年6月于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