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
8421800000011

第11章 儿童外语习得可塑性实现的策略和方法

3.1 动画世界中的儿童英语启蒙教育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中国儿童学习母语,亲近母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对于低年级儿童,童话故事本身是有足够的直接吸引力的,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引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象力。孩子在幻想游戏中,感悟母语,学习语言,从而更充分、更准确地理解母语,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等等。

然而,随着动画片这一声音和图像俱佳的故事载体的普及,观看动画片成了儿童主要业余生活之一,有的儿童对动画片的喜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们模仿、想象,希望把喜欢的情节和精彩的片断带到现实生活当中。动画片成了儿童的精神营养大餐,在对孩子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英语动画片对儿童学习英语进行启蒙教育,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刺激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模仿性、再现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一,能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英语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儿童对动画片有着与身俱来的热爱,节奏动感鲜明的动画片妙趣横生,加上悦耳的音乐极大刺激儿童的感官,引导儿童不知不觉中进入英语的学习环境,调动学习积极性,减少他们的困难感受与畏惧,使儿童比较轻松愉快地进行英语学习,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教育意义。例如《迪斯尼神奇英语》这套以经典动画片组成的产品,童趣十足,有小朋友耳熟能详的《米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阿拉丁神灯》等经典动画片,每课由生动的故事组成,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授英语知识,为中国儿童学习英语开启了兴趣之门,让他们在迪斯尼营造的故事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第二,有利于儿童模仿,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儿童的英语学习首先包括对英语语音、单词、词组和句子的识别、再认和重现,以及对语法规则的理解等。英语动画片以其标准的发音,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尽管儿童的注意力有时集中在有趣的人物、绚丽的色彩和滑稽的情节上,但他们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可以由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同时接受语言输入可以不限场合、不限次数地接受标准的英语语音的刺激,就能熟悉英语的语音,并能自动地将语音与情节逐步地对应起来,模仿并获得针对性的反馈,从而有力地促进语音的发展,这就为其进一步地学习奠定了基础。经过反复模仿和理解,儿童容易获得了该门语言,形成较好标准的语音语调。动画片中的启蒙英语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英语语音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刺激儿童词汇的增长和语感的培养。在动画片中学习英语,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被结合在一起,围绕单词的学习,儿童可以获得以多通道、多形式表征的刺激,从而加深了对词形的记忆效果,这是传统的文本词形教学和单一的视觉通道刺激远不能及的。美国学者艾万斯(1955)曾考察了60所幼儿园电视教育的效果后宣布,电视对婴幼儿的一个最显著的效果是迅速增加了他们的词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说明,在相同智力水平的儿童中,看电视多的儿童的语言和词汇使用水平显著高于看电视少的儿童。英语动画片中的语言纯正地道,儿童最易熟记。动画片中丰富的语境为儿童英语语义的学习提供了最充分的条件。儿童语义发展的过程是借助语言材料建构意义的过程。在当前的英语语义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语言信息输入以单一视觉通道为主,学习内容相互之间孤立且脱离儿童生活,总是试图通过复杂的句法分析来获得对语言的理解,造成儿童的语义学习过程缓慢而保持效果差。利用动画片中创设的丰富语境则可以较好地改变孤立、机械的语义学习现状,使儿童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各种情境线索来比较推理词汇的意义,通过利用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去建构语言意义。另外,动画片中的台词可以将词汇的用法做详尽的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儿童会自发地利用熟悉的主题、概念、词或词汇等线索来推测生词的意义,使生词的意义在某种程序上与儿童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儿童知识系统中有意义的部分,对词汇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就词论词”上,培养了语感,提高学习者对英语文字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际用语和词汇。

此外,看动画片学英语,表面在看,原理在听,这种方法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锻炼听力。通过动画片学习英语,不像听磁带那样干巴巴的,观众可以通过故事发展的逻辑推理,感觉到台词的意思,培养猜词的能力。另外,通过看动画片学习英语,观众可以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将语言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让英语“活”起来。

总之,儿童学习英语,必须从听说入手。英语听说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用词、句式、思维和文化六部分。首先,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语音是基础,它不仅包括单词的发音,还包括真实交际中词汇、习语的连读、失去爆破、不完全爆破、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许多音变形式。至于语调节奏,则是地道流利表达英语的润滑剂,没有接触过地道的老外,没有和他们有过面对面的交谈,是很难感受到语调节奏在表达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和强大震撼力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可以说,达到前四者就达到了与本族人的形似,若是又学会了他们的思维和文化,则可达到神似的效果。动画片中的英语启蒙教育可以达到在语音、语义、单词和句子再认、学习兴趣提高等多方面的学习目的,使英语学习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而成为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它是儿童英语启蒙教育最好的媒介。

3.2 寓教于嘻培养儿童英语思维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活书本,变得更聪明。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当代教育家中已形成共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用在记忆上,而应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另外,斯大林说过:“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景,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既然语言和思维关系那么密切,那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英语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寓教于乐”,甚至“寓教于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有一块寓学于嘻的天地往往为英语学习者所忽视。这块天地就是发表在英语刊物边边角角里的英语漫话、绕口令、谜语和幽默、笑话故事。任何语言大致都有六个层次:语音、词汇和语法、语篇、思维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言实际上就是要掌握语言的这六个层次,而英语漫画、绕口令、谜语、幽默、笑话故事对于英语的每个层次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直观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等反面的训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受益于以上四个语言媒介,应注意以下操作原则。

3.2.1 寓教于嘻英语思维训练的操作原则和方法

(1)尽早学会用英语质疑——体现英语思维训练的及时性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就没有思维的火花,就不能做第一流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要训练用英语思维,一开始就培养问题意识。具体先规范语言,让学生习惯用英语来提问,把疑问句及其相关疑问词“Sorry, I don’t know。”“I don't understand。What does it mean?”“Can you explain it again?”“Does it mean……?”“Pardon?”等尽可能早地储存在学生的头脑里,让他们的头脑尽快进入用英语思考和提问的准备阶段。一有问题,使用英语及时向教师反馈,使得用英语提问和表达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和习惯,并使之逐渐深入到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去。只有这样,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训练才能尽快走上正轨。

(2)从形象思维开始——体现英语思维训练的循序性

小学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想象性,虽然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发展的时期,但在儿童思维逐渐过渡的过程中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所以思维训练应从形象思维开始,遵循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这一发展规律。形象思维是靠现实的、实际的、直观的实象进行思维的。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如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语言情景,模拟交际环境。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给学生增加表象的储备量。

(3)尽可能不用翻译——体现英语思维训练的直接性

成功的英语学习者,不会经常地借助翻译。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头脑里还应该用英语词汇进行思维。优秀的英语也很少用翻译法,教师如果尽量用英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在这些孩子学生的大脑皮层上,言语运动器官、言语听觉器官、言语视觉器官对英语所产生的兴奋中心更容易接通,英语的动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更容易成为这些学生大脑中的直观信号。教师只有让学生尽量“浸泡”在英语里,英语思维的训练才会成功。

不用中文,怎样使学生理解生词呢?下列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生词的理解:

A。常识法:适用于各类词性。

The bananas are yellow, and the grapes are purple。

B。对比法:特别使用于一些表示特性的形容词。

My pencil is long, but yours is short。

These questions are very easy and those are very difficult。

C。归类法:用于一些表明类别的名词。

Tigers are wild animals。 Lions are wild animals, too。

D。解释法:适用于各类词性。

There is a new pencilcase in my hand, the room for pens and pencils。

E。联想法:用于一些相互关联的动作或现象。

It's raining。 My shoes are all wet。

F。概括法:用于一些意义较抽象的词。

Both John and Tom are boys。

John and Tom are both in Class Two。

G。构词法:适用于派生词。

The cook is using the new cooker to cook。

扫除了语言点后,下一步教师就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种检查应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使用中,而这种使用本身就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训练。

1)听音做动作:Touch your nose。(ears, knees, shoulders, etc。)Move your body。Clap your hands。Tap your feet。Punch your left arms。

2)回答问题:

T:It's raining hard。 My shoes are wet。What about you?

S1:My shoes are wet, too。(My shoes are not wet。)

S2:My trousers are wet。

S3:My hair is wet because I don't have an umbrella。

3)举一反三活用:

采用造句、填空等方法。此两种方法中使用的句子要不同于教师的例句,这样才可能准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从接受新知识到学会初步运用,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教师所营造的思维环境中。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尽可能拒绝学生“Yes/NO”的简单回答,以激发学生对所听的和所说的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对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大有益处。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训练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对话,而不是通过中介语——母语的翻译和转化。

(4)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体现英语思维训练的创造性

英语教学活动在侧重语言知识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对未知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创造出与传统思维模式相异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们说:“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其次,让学生在想象中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对shell的认识为例,教师手拿shell的图片,提问“Where is the shell?”,一般学生的回答有:The shell is on the beach。/The shell is in the sea。;思维较开阔的学生回答The shell is on the desk。/The shell is my room。忽然一个学生冒出这么一句:“The shell is in the sky。”举座哗然。教师应鼓励和倡导这种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时要训练的不光是逻辑性,还有对问题的一种“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语言的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和头脑运转获得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第三,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学习“Do you like……?”时,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同学都喜欢什么。这时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如在操练Who's……?How old is……?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画一幅家庭成员的画,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图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can……。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can dance。I can sing。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等等。通过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3.2.2 寓教于嘻培养英语思维的具体方法

3.2.2.1 用绕口令进行语音训练——体现儿童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进行判断,迅速作出反应,迅速得出结论,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敏捷性即要求学生能触类旁通,迅速对语音符号作出判断,适应不同的语音速度,作出快速反应。许多儿童在学习英语语音的时候,往往受方言的影响,发不准这个或那个音素。要纠正这些发得不准的音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练习绕口令无疑是一种有趣并且有效的训练方法。绕口令(Tongue Twister)是一种语言游戏。学说英语绕口令,无论从练习口齿的伶俐性还是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素材。例如:绕口令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shore。可以让学生发好英语中较难的音素[?];而This fish has a thin fin;that fishhas a fat fin。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区别难发拗口的音素[θ]、[?]、[?],还可以清楚地认识一对反义词thin和fat。下面两句绕口令就有一箭多雕的功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还学习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定语从句。

This fish is a fish that has a thinner fin than that fish。

I wish to wish the wish you wish to wish, but if you wish the wish the witch wishes, I won't wish the wish you wish to wish。

再如:Bill’s brother is building a big building between two big brick blocks。可以让学生明白building一词的多义性,形成较好的语感。

绕口令是可以自编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本人或让学生自己编出一些含有同音素的词来构成一句有趣的句子即成。比如在学习pear一词时,不妨把bear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模拟出一只熊bear吃梨pear的情景,然后利用绕口令的方式进行教学:“A big bear is sitting in a big chair。He is eating a big pear。”从而避免单独学单词枯燥无味、学生厌说的情形。

绕口令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同样需要不同的语气语调去表达,才能使之妙趣横生。例如绕口令A big black bug bit the back of a big black bear。The big black bear bit back the big black bug。诚然由一连串语音符号组成的,朗读时语气、语调和感情本身就是思想内容的折射;不同的重音位置也会赋予句子不同的含义,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并感受到这一点,并能达到“听话听音”,这也是英语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们自己朗读时,教师也要求他们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来丰富文字本身的含义并表明其蕴含的言外之意,让他们“话里有话”,这样语言才会在思维中活起来。

总之,英语绕口令囊括了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如果儿童象相声演员练嘴一样,大声且快速朗读英文绕口令,可以强化儿童的口腔肌肉迅速适应英文发音,使他们的口语相当流利,清晰,而且还可以在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的同时,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2.2.2 用英语漫画训练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朱智贤(1981,344)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集体形象思维为主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可以利用漫画来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漫画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漫画的理性表述,漫画的精髓是无拘无束的想象。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 is it 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画可以是最简单的一个圆圈,让学生根据图画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想象;也可以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在学习为数众多的英语方位介词时,教师可以出示方位关系较复杂的漫画,用直观的方法学习抽象的词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连环漫画,在全班用英语讲解看图说话或者看图编故事。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

总之,利用漫画可以创设好启迪孩子善于思考的环境,不但可以训练儿童思维的直观性,还可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和方位感,再加以正确的激励和褒奖措施,孩子们会学得开心,练得投入,此长于思维启迪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不断发展。

3.2.2.3 用英语谜语训练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英语谜语更具有启迪儿童思考的功效,让儿童较深入地认识英语语言的规律。

英语谜语同中国谜语一样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中最为有名的大概是斯芬克司之“谜”了。“斯芬克司”一词源自希腊语Sphinx,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可怕的怪物,它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躯,身上还有两只翅膀。传说中,狮身人面的女怪斯芬克司生性残酷无比,常常守在大路口,让过往的行人猜一个谜,猜错了就要被吃掉。有一次,一位国王的儿子被斯芬克司吃掉了,国王一怒之下,发出悬赏:“谁能把它制服,就给他王位。”青年俄狄浦斯(Oedipus)应召前去,很快就道破谜底,斯芬克司便自杀了。这个世界著名的谜语是:What goes on four feet, on two feet, and three, but the more feet it goes on, the weaker it will be。其谜底是Man。Because he crawls first, then walks on two feet, uses a cane when he is old。因为人在婴儿时用四肢在地上爬行,成人后两腿行走,年老后拄着拐杖走路,所以谜底是“人”。这个谜语还可以这样说:What goes onfour legs at dawn, two at noon, and three at dusk?其谜面的构成方法采用了描写其特征的方法,英语中这种谜语被称为事物谜,也叫做描述性谜语(deive riddles)。事物谜的谜面通常是用比喻、暗示或其他方法来描绘所猜谜底的特征,和汉语中事物谜语的谜面构成及猜测方法基本相同。例如:

1)It's clothed but it is not a man。 It's four-footed but can't run。谜底是“A bed”或者“A table”。

2)Sometimes it looks like a boat, and sometimes like a plate。 Please tell us is it a boat or a plate?谜底需要思维另辟蹊径,不能受谜面的牵制,经过思考,不难猜出谜底是The moon。

另外一种人们经常见到的英文谜语是字谜(charades),字谜经常在字母、音节或是整个词的离合上做文章。字谜的谜面通常是前面几句描述谜底单词的某个或某些字母在哪些单词中出现或是不出现,最后一句点出词义,或是为猜谜提供一些暗示和猜测的方向,有点像中文里的谜目。猜英文字谜的关键是不要被谜面的含义或是寓意所迷惑,否则的话,很可能误入它途,不得要领。例如:

1)What starts with T, ends with T and full of T?谜底是“A teapot”。Teapot(茶壶)一词以字母T开头和结尾,而茶壶里装的自然是茶(tea),所以是full of T。

2)Which word is the longest word in the world?谜底是“smiles”。这个单词的首字母和尾字母之间是单词“mile”(英里),可以理解为首尾间有一英里长,自然就是世界上最长的单词了。猜这个字谜时,千万不要去翻词典去找一个字母最多的单词。

3)If the English alphabet goes from A to Z, what goes from Z to A?斑马一词正好符合谜面的要求,谜底就是“zebra”。

4)My first is nothing but a name;My second still more small;My whole of so much smaller fame,It has no name at all。该谜面是对英语词汇构成过程的具体描述,谜底是“nameless”。

5)There is a thing that is the first to pity and the last to help。

6)I am the beginning of sorrow, and the end of sickness。You cannot express happiness without me;yet I am in the midst of crosses。I am always in risk, yet never in danger。You may find me in the sun,but I am never out of darkness。例5)、6)可用于训练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即对英语词汇的敏感程度,因为谜底并不难,分别是字母P和S,但如果思考角度不得要领,会被弄得无所适从。

英语谜语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是智力谜语,主要涉及一些机智与诙谐的问题(shrewd and witty questions),谜底通常是语义双关,和汉语中脑筋急转弯(brain twister)的问题极为类似,在英语中被称作“conundrums”。猜智力谜语最能训练思维能力,很有趣味,也很有挑战性。破解智力谜语首先要有对语言的悟性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其次是丰富的语言知识,二者缺一不可。例如:

1)Where do smart dogs refuse to shop?谜底是“At flea markets。”。flea market的意思是“跳蚤市场”(经营廉价古物、旧货等的露天市场)。谜底把flea market曲解为“跳蚤的市场”,聪明的狗可不愿长跳蚤,自然不愿去有跳蚤的市场。

2)Which is faster, heat or cold?谜底是“Heat。”。catch cold的意思是“患感冒”,字面意思是“抓住冷”,You can catch cold。但是从来没人说catch heat。

3)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an overworked secretary?

谜底是“One can't wait to get into office and the other can't wait to get out of the office。”总统候选人(presidential candidate)迫不及待地要上任(get into office),而工作过度劳累的秘书则期待着下班(get out of the office)回家休息。

有些英语智力谜语貌似简单,谜底却耐人寻味。例如:

What goes up and never goes down?谜底是“Age”。年龄是永远向上增长,不可能下降的。

还有一些谜语则语出惊人,出人意料,细细品味倒也幽默风趣,让人哑然失笑。例如:

Why should you never marry a tennis player?谜底是“Because love means nothing to them”。love的通用义是“爱情”,在网球比赛中则表示“零分”。

英文智力谜语中有一类比较难猜,这类谜语是通过篡改英语谚语、成语或名句而形成的,要猜出这些谜语就必须对这些谚语、成语了如指掌,否则,就是绞尽脑汁也未必能猜中。略举例说明一下:

1)Why shouldn't you cry if a cow slips on the ice?谜底是“Because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英语中成语“覆水难收”是这样表达的:“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所以谜底就用成语作一戏言,因为母牛摔在地上,它身上的牛奶也洒了。

2)What's a sculptor's motto?谜底是“All work and no c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雕塑师(sculptor)的格言All work and no c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没有土,聪明孩子也变傻。)是模仿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杜撰而来。

3)What's every baby's motto?答案是“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cry, cry again。”孩子的格言“一次哭闹不成功,哭闹再哭闹”是模仿谚语“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try, try again。”(一次不成功,努力再努力。)杜撰而来。

猜英文谜语不是易事,却是件愉悦身心、让人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事,有其难,亦有其乐。在猜谜的过程中,可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丰富语言知识,提高驾御语言的能力,培养对语言的悟性,因为英语谜语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它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有些英语谜语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语音。例如:What two letters mean nothing?答案是MT。MT的发音是[emti:],酷似empty的发音。这则谜语不仅帮助我们学会并且记牢empty的发音,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失去爆破现象的理解。

能够说明词汇问题的谜语可谓俯首皆是,许多英语谜语都是利用英语词汇一词多义、同形异义等特点来体现其迷人的巧思,可以从拼写、同形异义关系、多义性、习惯用法等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

1.拼写方面,例如:

1)What is the smallest room in the world?答案是mushroom。这则谜语帮助我们记住mushroom(蘑菇)的拼写,因为这单词有一部分是room。

2)What is the word, the first two letters of which stand for a man, the first three for a woman, the first four for a brave man the whole for a brave woman?答案是heroine。竟猜过程he(他)—her(她)—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最好帮助理解该词的构成。

2.完全的同形异义词,例如:

1)What month do soldiers hate?答案是March。因为March(三月)和march(行军)是两个完全的同形异义词汇。同样的例子还有:

2)Why is an empty purse always the same?答案是There is no change(零钱;变化)in it。

3.同音异形异义词,例如:

1)Why are Saturdays and Sundays so strong?答案是Because the rest are weekdays。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语中同音异形异义词所造成的幽默效果了weekdays的意思是“工作日”,而week(星期)和weak(弱的)是一对同音异义词。

2)What has panes and doesn't ache?答案是A window。panes是指“窗玻璃”,与pains(疼痛)的发音相同。玻璃当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了。

3)Why doesn't the bicycle go dancing?谜底是“Because it’s two tired。”。“two”和“too”同音异形异义词;“tired(疲倦的)”和“tired/tyred(装有轮胎的)”是完全的同形异义词。

下面三则谜语的谜底包含较特殊的同音异形异义关系,近似于汉语中的谐音:

Why does a mouth look like a flower?答案是It has two lips(嘴唇)。two lips同音tulips(郁金香)。

Which four letters would frighten a thief?答案是OICU,与“Oh, I see you。”同音。

Which three letters remind you of returing money to your friend?答案是IOU。(借条),与“I owe you。”同音。

4.多义词,例如:

1)Why is a car(车厢)like a forest?答案是Because it is full of trunks。“trunk”一词既有“行李箱”之解,又有“树干”之义。

2)How do you know the ocean is friendly?答案是It waves。(起波浪;挥手致意)

3)Why does a book look like a lord?答案是It has a title(多义词:书名;称号、头衔)and many pages(完全的同形异义词:书页;侍者、随从)。

5.习惯用法,例如:

What is that which you can keep even after you have given it to someone else?答案是Your word。因为在英语中有give one’s word“许下诺言”和keep one’s word“信守诺言”这两个固定的动词短语。

总之,就像猜中文谜语要动用我们的想象能力和中文思维一样,在猜英文谜语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谜面翻译成中文,然后用中文思维方式来考虑谜底,这样可能会永远都猜不出答案。反之,我们要用英文的思维方式,从发音、拼写、语境等多个方面考虑。猜英语谜语既益智娱乐,又有益学习英语。熟悉这些谜语,不仅有助于学习和巩固许多有用的英语词语和说法,而且特别有利于掌握其灵活多变的用法,对于了解英美国家人民的兴趣、癖好、心理气质,特别是幽默俏皮的文化背景都大有禆益,而这一点正是精通英语者的必由之路。

3.2.2.4 用英语幽默故事训练儿童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表现为:一是思维的起点灵活;二是思维的过程灵活;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结论。幽默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能理解幽默,本身就是思维灵活机动的表现。

当我们提问“幽默(humor)是什么?”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的相关名词,如:笑话(joke)、机智(wit)、喜剧(comic)、笑(laugh)、好玩(playful)等等。

Lefcourt&Martin(1986)认为幽默、微笑和笑,它们是无所不在的现象,但是要去精确定义它,却是十分困难的。Foot(1991)也是认为幽默是很难定义,乃因其为一个多向度的概念。Saper(1987)认为幽默是属于个体、刺激或事件的情感(affective),以及认知(cognitive)、及美学(aesthetic)的层面。Hallett&Derks(1998)视幽默为一人格特质,在风格及倾向上有很大的变异;Veatch(1998)则视幽默为一种知觉现象。Warnars-Kleverlaan&Oppenheimer&Sherman(1996)声称幽默除了有社会目标(social goal)的性质之外,还有下列几个特质:

一、幽默的产生能力;

二、好玩的感觉;

三、辨认幽默的能力;

四、理解幽默(appreciation humor)的能力;

五、有能力去使用幽默,使成为适应的机制(adaptive mechanism),就是说对问题、困难能使用幽默去中介,以消除个体对负面事件的不良反应。

将英语幽默故事溶于英语教学,能突出幽默的特性,在好玩的感觉中理解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愉悦中涉猎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语篇等各个层面。

许多英语幽默故事能帮助强化英语词汇,划线部分的词汇正是趣味所在。例如:

1)Teacher:Boys, I have a riddle for you。 It has beautiful feathers, and it can wake you up

every morning。 What it it, Tom?

2)I was arrested at the airport just because I was greeting my cousin Jack!

All that I said was“Hi, Jack”,but very loud。辨认和理解此幽默故事的能力来源于读者是否具备词汇hijack(绑架),并且是否知道它和Hi, Jack属于同形异义。

3)A:Which seven-lettered word has three"u"s in it?

B:I don't know。 But it must be unusual。

B没猜着却说对了。这种戏剧性的幽默会使我们记住unusual的拼写中有三个"u"。

4)Teacher:Why are dogs afraid to sunbathe?

Student: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be hotdogs。

学生的回答看似愚蠢,如果能理解hotdogs一词,顿时觉得该回答充满智趣。类似的幽默不胜枚举。

5)Teacher:Tom, how many states are there in the US?

Tom:Fifty。

Teacher:Enumerate them。

Tom:One, two, three,……

enumerate既有“数、点”的意思,又有“枚举、列举”的意思。

6)Teacher:Tom, why can't we lose our head?

Tom:If we lose our head, we will have nothing to put our hats on。

to lose one's head当作成语用时,意思是“失去理智,惊慌失措”,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此中幽默所在。

7)The Mother:My daughter has been learning piano lessons under you for quite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execution now?The pianist:That could be a nice thing to do。

execution既有“演奏”,又有“处死刑”的意思,而物主代词和它所限定的表示动作的名词之间既可以是主谓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因此,her execution既可理解为“她的演奏”,也可理解为“处她以死刑”,显然,钢琴家理解的是后一种意思。

英语幽默故事说明语法问题的也不乏其例。例如:

1)The Plural Form of Child

Teacher:What is the plural of man, Tom?

Tom:Men。

Teacher:Good。 And then the plural of child?

Tom:Twins。

此幽默故事让学习者对英语中重要语法内容,可数名词child的特殊复数形式children得到强化,名词数的问题是理解该幽默的关键。下列三个幽默故事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2)Teacher:Please tell me degrees of compaison of“bad”。

Tom:Ok, bad, very sick and dead。

3)A Clever Answer

Betty:Black hens are cleverer than white ones, aren't they?

Letty:How do you know?

Betty:Well。 The black hens can lay white eggs, but the white hens can't lay black ones。

4)The Sun and the Moon

Two boys are talking about the sun and the moon。“Which one of them is more useful?”asked one of them。

“Of course the moon is。 The moon is in the sky when it's dark, but the sun is in the sky in the daytime when nobody needs it。”

能领会例2)中的幽默全有赖于对bad的比较级worse和最高级worst的认知;例3)、4)将一般形容词clever的比较级cleverer和多音节词useful比较级的构成more useful在幽默中得到强化,有什么方法能比在好玩的感觉中收益更大的呢?

有时幽默也可以在歧义中产生,能玩文字游戏也是思维能力灵活多样的表现。例5)Willy:I thought I told you to come after supper。

Milly:That's what I come after。

Wiliy的本意是:我想我是让你晚饭后再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把after supper看作状语,而将come after看作是表示“寻求”的短语动词,把supper看成这个短语动词的宾语,同样的一句话就会变为“我想我是让你来找晚饭吃”的意思。显然,这里的幽默产生于对于句子结构的不同理解。

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幽默会给人们带来轻松和笑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的作用,它可以冰释误会,消解责难,淡化矛盾,减轻焦躁,调节气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幽默艺术,也可以通过幽默故事来培养自己的教学幽默艺术,做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幽默故事,可以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驱散学生的疲劳感,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内容趣味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教师教学艺术幽默的特点是寓庄于谐,而教学内容的采用幽默故事则在与寓教于乐和嬉,学生要理解幽默来发出会心一笑,其间需要一定的思维想像活动,教学艺术的幽默和教学内容的幽默元素,常常富于启发性,可以大大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2.2.5 用英语笑话训练儿童思维的独创性

英语笑话形式短小精悍,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好的作品能揭发事物的矛盾,对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加以嘲讽。英语笑话是思维独创性的集中体现。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上的表现。小学儿童思维独创性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一是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二是先模仿,再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

用英语笑话训练儿童思维的独创性,首先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发散思维具有多维特征,它能从一种问题情境中取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是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延伸的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骤,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爱想、会想、多想,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具体方法之一:笑话续尾,因为英语笑话结尾处正是思维的发散点。教师在讲一个笑话故事时,在结尾处留有悬念,要么提一个问题,要么让学生把故事的结尾续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结尾,教师不要急于作出评判,而应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再给出让人忍俊不止的答案。如下面的一则笑话:

The Fish Net

Teacher:“Can you tell me what fish net is made of, Ann?”老师问:“你能告诉我鱼网是什么做的吗,安?”

Ann:“A lot of little holes tied toghter with strings。”安回答:“把许多小孔用绳子栓在一起就成了鱼网。”

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给出Ann的答案,而是延缓评论,容多纳异,让学生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寻答案,等每人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扮演完Ann后,教师再给出Ann富于独创性的回答。此方法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墨守成规只会阻滞创新思维的发展。下列六则笑话的结尾处都是发散点和求异点,可以作为思维能里创造性培养的材料。

1)The Cat Is Dead

A worried-looking man said,“I'm very sorry, lady。 I've just run over your cat and I'd like to replace it。”“Well”,said the woman doubtfully,“Can you catch a mouse?”

2)Difficult English

Son:Dad, is English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Dad:At the beginning it is, but after that, it becomes very easy。

Son:That's great!I'll learn the latter half。

3)Thomas Edison'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Teacher:Name some of Thomas Edison'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Student:If it weren't of Edison, we'd all be watching television by candle light。

4)Human Bones

Teacher:“Do you know there are two hundred bones in the human body?”Student:“Please be quiet。 There are three dogs outside this room。”

5)Where Is The Father

Two brothers were looking at some beautiful paintings。“Look,”said the elder brother,“How nice these paintings are?”“Yes,”said the younger,“but in all these paintings there is only the mother and the children。 Where is the father?”The elder brother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then explained,“Obviously he was painting the pictures。”

6)The New Teacher

George comes from school on the first of September。“George, how did you like your new teacher?”asked his mother。“I didn't like her, mom because first she said that three and three were six and then she said that two and four were six, too……”

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应着眼发挥和拓展儿童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利用英语笑话培养儿童思维的独创性的具体方法之二:即兴表演开放式结尾的笑话。例如:

Peter Joined the Army

Peter joined the army when he was eighteen, and for several months he learned how tobe a good soldier。 He did everything quite well except shooting。One day, he and his friends were practising shooting, and all of them were doing quite well except Peter。He had shot nine times and nine times he had missed。The officer was very angry and said,“Don't waste all your bullets, Peter!Go behind the wall and shoot yourself with the last bullet。”

Peter felt sorry for all his missing and he left。 He went behind that wall, and a few minutes later the officer and othersoldiers heard the sound of a shot。

“Oh dear!”the officer said, Has that poor man really shot himself?”

They ran behind the wall quickly, but found that……

笑话的结尾是开放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联想活动,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等学生表演完毕,再提供参考答案:Peter was all right。“I’m sorry, sir。”Peter said to his officer sadly,“but I missed again。”

采用开放式结尾笑话进行表演,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夸张、突出、联想等方式达到创作的目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想象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创新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

3.3 “野鸭精神”下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和输出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在这个公司里具备“野鸭精神”的人才受到青睐和重用。公司总经理沃森把丹麦哲学家歌尔科加德的一段名言作为自己的格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被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沃森把创新作为“野鸭精神的化身”,他采取种种措施激励员工创造发明,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产品,取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制胜权,“野鸭精神”成了IBM公司迅猛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自学—监测—竞赛—仿写”儿童英语教学法中所提倡的指导儿童进行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野鸭精神”是相对“填鸭”而言的。野鸭擅长自己觅食,独立自主生存的能力很强,因而肉美味鲜;填鸭缺少自主性,进食的时间和食量都受人操纵,以至于食之无味而受人冷落。在教学中鼓励儿童发扬“野鸭精神”进行可理解输入,就是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增加英语的“输入”量——包括听与读,提前感知和理解语言知识,通过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让儿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自主控制可理解输入的数量、内容和形式。可理解输入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课本内容、报刊杂志、英语故事、英语电视节目、歌曲和电影等等。儿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让自己感兴趣的语言输入,在轻松的环境完成可理解输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使英语学习生活化,能够长期评价、量规自己的学习成就。在进行可理解输入时提倡“野鸭精神”就是帮助儿童学习者完成从“被动学习”到“自由学习”到“自觉学习”再到“自主学习”这一系列学习观念的转变,把他们培养成为高自主性的学习者。

在引导儿童进行可理解输出中提倡“野鸭精神”,就是树立新型的教育观,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和IBM公司所倡导的“野鸭精神”不谋而合。创新活动可以被看作具有双重作用,它增加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宽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心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和发展了人本身。所以,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摒弃传统教学长期使用的PPP教学模式,多采用任务型教学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师生、生生等多边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采取多维度的评价等来激发学生的“野鸭精神”。

采用任务型英语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野鸭精神”,进行可理解输出。任务型英语竞赛活动一般采用PIP步骤:(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讲明竞赛规则。)(2)任务中(in-task—学生执行任务,比赛任务执行情况。(3)后任务(post-task—教师分析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学生互评各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宣布比赛结果。)B。操练(practice)—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可见,在充满任务的竞赛中,从接受任务、准备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任务到分析任务,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跃、变化的活动中。活动越多,学生可理解性的输入和输出就越多,语言习得就越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争论和比赛往往使学生闪现出富有独到见解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任务的挑战性刺激着学生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创造性的活动,竞赛活动的任务化,增加了可理解输出的数和量。就是在不断的挑战、刺激和激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得到训练、培养、加强和巩固并发展成为良好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只有更新思想观念,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大胆改革,不断培养学生的“野鸭精神”,积极创新,我们的学生必将是新时期的学习的主人和一代创新新人。

3.4 虚拟真实语境中引导学以致用

学英语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中国小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如学习母语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有必要利用各种手段来构建、模拟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乃至运用英语。这符合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言语交际中,因此情景教学法对于构建虚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

情景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情景是揭示外语所表达意义的基本因素。学习外语只有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才能准确理解意义、正确表达思想。情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创设和模拟的外语外语教学情景,即虚拟情景。在这类情景中,学生初步理解英语话语和进行必要的语言操练,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巩固基本句型,概括语言规则的目的。另一类是真实的外语教学情景,在此类教学情景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信息或表达思想,并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后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情景教学就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景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创设外语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学习有关cooking的内容后,就创设“烹饪秀”的情景让学生边说边做。涉及到Shopping这一课时,设计在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以自由小组为单位,分别组成文具柜、水果柜、服装柜购物,最终教师评选出最佳组别。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用到了本课及以前所学的购物方面的句型,还创造性地呈现了讨价还价的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饶有兴致地投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培养了交际能力。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例如:在教“问路”这一课时,可把教室的桌子拉开距离,变成一条条的“街道”,再在桌子上贴上银行、商店、学校、医院、交通灯之类的图片,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室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为了增加趣味性,再请学生扮演警察来指挥交通、指路,这样便于学生将自己融入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问路时使用英语语言知识。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心理充满愉快与成功,进一步增强了运用外语的信心。

另外,课文可采用情景导入;利用课文中的现有材料,对部分内容进行情景扩展。尽量创设听说情景和第二课堂的语言情景,因为此类情景,从本质上讲,是真实的外语教学情景。在这类教学情景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信息或表达思想,并亲身体验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感和愉快感。

综上所述,创设情景进行英语教学是教学法的重要一环,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成就欲和创新欲。它不仅适用于对话教学,也适用于课文、词汇和结构的教学;不仅适用于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也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组织语言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创设情景进行教学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的实现。除此之外创设情景还有利于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教师在情景设计中多注意创设一些有思想性、哲理性的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净化。

3.5 在解读英语习语中贯穿外语文化教育和激发综合型动机

3.5.1 英语习语的特征

英语习语是英语这门语言的精华,是英语中所有的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法。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是英语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简明牛津词典》的解释,“习语是一门语言、一部分人群中特有的表达形式(a form of expression peculiar to a language, person, or group of people)”。除长期习用性(lasting idiomaticity)和独特性(peculiarity)外,英语习语主要有两个特征:语义的完整性(semantic unity)和结构的固定性(structural stability)。语义的完整性表现为习语是个固定的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整体的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中揣测出来,即语义的不可揣测性(unpredictability)或语义的隐性(opacity)是语义完整性的内在意义。譬如,a white elephant不能按字面意思推测出“一头白象”,它完整的意义是“累赘或无用的东西”。遇见kick the bucket,如果不能理解语义的完整性,就会闹出“踢水桶”的笑话,而它的隐性的完整意义为“去世、死”,是一种较为口语化的习语。

从结构上来看,英语习语也有本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分或替换。例如“rain cats and dogs”被改为“rain cat and dog”或“rain pigs and dogs”,都失去了“下倾盆大雨”之意。英语习语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不容随便篡改。

3.5.2 信息差和英语习语信息差

随着60年代末诞生于欧美的交际法的产生,出现了“信息差”理论(information gap)。信息差的概念在七十年代被引进交际教学法并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者Michael Swan称之为当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

所谓“信息差”,就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人们通过交际,缩小或填补信息差距,从而达到一定的“信息平衡”(balance of information),实现交际目的。信息差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

人类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使人类的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而这一特殊性恰好产生语言文化信息差。从英汉动物习语所采用的比喻形象看,这种语言文化信息差就可见一斑。例如,在比喻做一件事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时,中国人说“一箭双雕”,英语用“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比喻形容强壮,汉语用“力大如牛”,而英语用“力大如马或狮”(as strong as a horse/lion);形容十分紧张、焦急,中国人说“热锅上的蚂蚁”,英语用“热砖上的猫”(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类似的例子还有:落汤鸡(wet like a drowned rat),露出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瓮中之鳖(like a rat in a hole),非驴非马(neither fish nor fowl),拦路虎(a lion in the path),牛饮(drink like a fish)。英语习语中信息差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生活环境、思维模式等因素休戚相关。巧妙利用英语习语中的语言文化信息差,对促进儿童外语习得顺利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5.3 研究问题和方法

假设一:以单词为单位的语言输入不利于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出。

假设二:利用英语习语中的信息差可促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出。

本调查采用实证调查和观察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对象是乐山市市区内60名2-4年级小学生,分别来自中心城区内8所不同类别的小学,有实验示范小学,一般小学和薄弱小学。分属不同年龄段,其中7岁10人,占16.7%,8-10岁45人,占75%,11岁5人,占8.3%。实验对象在校学习英语的时间平均为1.5年。

实证调查分为两次进行。在调查时,并没有让实验对象知道该实验的意图。首先,将下列10个常用名词apple, cat, dog, bread, banana, rose, fish, pea, thumb, cucumber作为语言输入的单位,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周后,发给学生印有以上十个单词的试卷,要求学生用这十个单词造句。在第二次调查时,用包括以上十个单词的英语习语作为语言的输入单位进行教学,教学要求和上次相同。这十个英语习语分别是the apple of one’s eye, 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 go bananas, as cool as a cucumber, rain cats and dogs, a lucky dog, a bed of roses, drink like a fish, as like as peas, all thumbs。再过了一周后,发给和上次完全相同的试卷,让学生做相同的造句练习,却得到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3.5.4 研究的结果和讨论

在第一次的调查结果中,实验对象的语言输出几乎是近似句型操练的句子或者纯粹是废话,不包含信息差,因而缺少交际性。(参见表一)

如图所示,在学生所造的600个句子中,61%的句子属于机械呆板的句型操练,24%的句子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信息差匮乏,只有15%的句子能表明实验对象的喜好和对事物的评判,调查的结果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当今外语教学的现状。如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输出毫无意义的句子,这不能不算是教学的失误,甚至失败。如果绝大部分儿童学习者习惯于输出毫无意义的句子,要确保外语习得顺利进行,提高儿童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目标就变得遥不可期,因为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在第二次的调查时,学习者对英语习语的输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纷纷要求老师多介绍一些英语习语。调查的结果让人感到有些欣慰,84%的句子属于可理解性输出,不包含信息差的句子仅占16%,如图所示:

在日后的口笔头交际中,笔者观察到学生完全能够自觉运用学过的英语习语给文章润色,而且乐此不疲。因为无法统计他们在口语中使用习语的情况,图表三显示的是60个人在写作五篇小作文时,自觉运用五个常见习语的使用人数和所占总人数的比例。

“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只有学用结合,才能克服教学脱离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一门外语只有经过反复的操练、经常性的运用和恰如其分的应用才能成为技能。如何在教学中作到“实用够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外语教学改革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3.5.5 英语习语信息差对儿童外语习得的作用

(一)激发儿童归附型学习动机

人类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理尤其突出。这种猎奇心理趋向往往表现为对获取新信息的需要,需要的缺失能够引发儿童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一旦指向外语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儿童学习者即获得了内在动机或归附型动机。根据Gardner和Lambert(1972)对动机的区分,具有归附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浓厚的兴趣,纯粹是出于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感兴趣,期望能更好地同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流而学习外语。儿童学习者在归附型动机的驱使下,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进而极大地促进学习。英语习语最能体现英语语言的文化差异,这种语言文化信息差对儿童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需要的缺失,这种缺失可引发儿童获取信息的内驱力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渴求,通过缩小或填补信息差,变未知为已知,从而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穿插英语习语的输入就是有效地运用了“信息差”原理。当然,向学习者输入英语习语的时机至关重要,必须是在真实而富有情趣的语境下,效果更佳。例如,当教室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时,正是向学生输入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的绝好时机。一阵雷鸣电闪后,教室里乱作一团,只有一位同学正襟危坐、临乱不惊,此时向学生输入She’s as cool as a cucumber。既能恢复教学秩序又能激发归附型动机,真可谓有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功效。

(二)促进语言习得

虽然美国当代语言学家Krashen在80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中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把“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当作一对对立的概念而提出: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但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许多人持否定意见。Stern(1983)认为,区分习得和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两者指的是同一个概念。Ellis(1988)也认为习得和学习之间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习得中包括有意识的学习,两者在部分情况下可以互换。不管怎样,外语教学应该把在真实的语境中的语言习得当成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英语习语信息差与Krashen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五个假设中的语言输入(Input Hypothesis)有很多共同之处。语言输入假设的主要含义是:学习者是通过略高于他们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既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的。例如,在向学习者输入英语习语a white elephant时,“形容词+名词”的语言结构和两个单词的词汇意义为i,该习语的完整意义为1.以英语习语为单位的语言输入方式和语言输入假设完全吻合。以习语为单位的语言输入方式强调获得意义,从中习得语言结构;而以单词为单位的语言输入主张学习语言结构,再应用于实际。利用英语习语信息差是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信息差距,也是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在以英语习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比以单词为单位的语言输入更紧张,信息差距的填补和再生比较迅速,因而学生必须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判断和理解老师所传递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都是语言习得必须具备的。

另外,巧妙利用英语习语信息差与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也不谋而合。众所周知,情感过滤假设的含义是:语言习得虽然主要依靠可理解输入,但也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而且还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英语习语信息差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正是为这种环境提出解决的原则和途径。一般来说,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的因素有三类: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英语习语信息差的应用激发了学习者通过言语交际获取信息的动机。运用英语习语信息差的交际活动着重在于获取意义及交际本身,并不苛求语言结构的准确完美。因而在这样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的动机明确、自信心强、焦虑较少,感情过滤程度低,语言习得顺利进行的可能性就比较高。

(三)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交际性原则是现代外语教学带有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根据Hymes的观点,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语法性,指某一说法是否在形式上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即从语法、语音、词汇等语言系统本身的角度判别某种说法是否正确的能力。(2)可行性,指某一说法是否在实施手段上可行。即懂得哪些句子是可以被人接受的。(3)得体性,指某种说法是否在语境上得体,符合目的语的文化习惯。(4)现实性,指某种说法是否实际出现过。交际能力要求在不同情景、不同语域的口笔头交际中做到准确、地道、贴切和连贯。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最有效地掌握,而真实的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信息差”基础之上的。没有“信息差”,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言语交际。例如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Is swimming a piece of cake to you?”此问句体现了交际能力的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同时能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参与度,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如老师指着课桌问“Is it a desk?”,严格说来,这类问题所引发的对话都不是言语交际,而只是句型操练,因为这类问题属于明知故问,不存在信息差,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更谈不上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Doughty和Pica指出:信息差任务可以促进真实的语言交际,加快语言习得的进程。Brown也在他的Teaching Principles一书中谈到:信息差任务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对信息而不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为交流信息完成任务而产生的交际式互动的必要性。

3.5.6 结束语

在外语教学中合理应用英语习语中包含的语言文化信息差能激发儿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语言习得,增强儿童言语活动的自觉性和真实性,较好地体现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英语习语信息差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以单词为单位的语言输入不利于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出;利用英语习语中的信息差可促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出,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确保外语习得顺利进行。本研究已证明,英语习语信息差的合理有效应用对改进小学外语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给外语教学改革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6 提倡模读、个读,减少教读、齐读

朗朗读书声常常被描述为校园内良好学风的外化现象之一,教师们喜闻乐见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英语。其实,嘹亮整齐的英语读书声中危机四伏,弊多利少,特别是沿用已久的教师“教读”,学生齐声跟读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思潮。自从Henri Holec 1981年出版论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促进学习者自主性成了近代20年来外语教学界的热门话题,外语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学习者自主性应成为每个学习者和每位教师的目标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Brookes&Grundy 1988:1)。然而,一些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不能真正统一,所采用的具体教法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再认识,结合探讨英语语音、语调在交际中的表意功能,指出外语教学中教师“教读”,学生齐声跟读的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教读”弊端之一:与培养学习者自主性背道而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学科领域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急剧增生,新旧知识的快节奏赓续,把教育由阶段性推向永久性;由一次性推向终身化。

终身学习成了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而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教师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包括外语教学,理应培养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自主性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

学习者自主性这一概念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Henri Holec率先将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后,引起了整个外语教学界对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关注。促进学习者自主性成为教材编写的原则和教师培训的领域之一。从Holec(1981:3)认为自主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到Littlewood(1999:73)将自主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自主是一种能力,一种自觉(self-conscious)、自治(self-governed)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Holec大胆地提出让学生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决策的教育思想,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而Littlewood自主学以致用的思想丰富了学习者自主性的内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习者自主性的概念不仅包含学习者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策略、成绩等,而且涵盖自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教读”,仍然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者根本无法实现“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失去了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的权利,英语朗读的内容、方法、时间、地点、语音、语调等等都由老师决定,完全扼杀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如果教师的语音语调本身就不纯正,“教读”更是后患无穷。教师“教读”单词,让学习者失去了自主运用所学语音知识和技巧的机会;教师“教读”句子,夺去了学习者自主选择语音语调的机会,失去体会作者情感用意何在的机会。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容易造成学习者对自己的语音语调的好坏无法判定,对英语学习不自信,产生依赖思想,从而丧失其学习的自觉性。教师“教读”从根本上和现代教育思想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相抵触,应该被废弃。

“教读”弊端之二:忽视语音、语调的表意功能

教师“教读”的另一危害是容易造成学生固定呆板的语音语调。然而,众所周知英语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话语总是自然或不自然地出现音度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等变化,语音语调具有明显的表意传情的功能。一句话除了语法结构,词汇意义之外,还具有语音语调意义,即说话人用语音语调所表达的态度和口气。难怪英国语音学家R。Kingdom把语调看作是“语言的灵魂”。

语言学家王佐良(1980)在谈到语音的文体色彩时指出,英语的不同语音效果可以通过停顿(pause)、音长(length)、重音(stress)、语调(intonation)来实现。停顿直接影响语速和语篇风格,可以加强语气,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故意拖长某个音素,可以产生赞许、挖苦、责备、戏谑、威胁等感情色彩。例如在You are so nice。这句话中,如果重读并故意拖长nice中的元音,就能表达赞许、挖苦、惊喜等感情色彩。增加重音和提高原有的次重音可以达到强调的效果,表达特殊的意义,如提出新信息等。语调就是说话是声调高低抑扬的变化,英语中不同的语调模式表达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降调含有“肯定”、“明确”和“完整”“镇定”等意义和态度,常用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特殊疑问句中,但在日新月异的英语口语交际中,根据Charles C。Fries的调查统计,61.7%的一般疑问句用的是降调;升调表达“不完整性”、“不明确性”、“不太肯定”,用于一般疑问句和对问题没有把握的附加疑问句中,或某些带有特殊文体涵义的陈述句,表示疑问、怀疑、意犹未尽,惊讶等意义,有时还可以用于祈使句中,表示婉转、恳求、劝诫等意义;降升调的基本意义是“犹豫”、“对比”、“保留”,也可以表示“鼓励”、“告诫”、“反驳”等特殊意义,主要用于条件状语从句、带有言外之意或表示对比等许多特定的语境中;升降调表示在强烈的感情支配下反对、赞成、惊讶、气愤等态度,用于强调或讽刺的语气;平调用来叙述将要发生的事情或伴随而来的状况,往往显示说话者装腔作势或夸张的语气。因此,在口语交际中,一个句子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的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调模式的支配,有时如果改变一句话的语调,就改变了整句话的意思。Fries坚持认为,在英语交谈中“重要的不仅是你说的什么,而是你怎么说”。

教师“教读”总是把语调模式与句子的语法结构紧密联系起来:陈述句、祈使句、特殊疑问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列举事物、选择疑问句用升降调。

“教读”

容易造成僵化死板的“疑问句的语调”或“陈述句的语调”。实际上,语调模式的使用是由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决定的,任何语法结构的句型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语调模式来表达,关键要了解某种语调模式表示相应的态度和口吻。长期的“教读”让学习者忽略了语音调的表意传情的功能,失去了选择正确语音语调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英语的口语是由若干有规律的语调群组成的,语调群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为语调群选择某一语调也不是任意的,是要受语篇制约的(胡壮麟,1998),语调的表意功能可以对上下语篇进行预测、连贯与衔接,实现语篇的完整性,使交际双方掌握主题,互相理解,在英语口语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读”弊端之三:阻碍外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大纲中都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交际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其中的日常会话能力,就是交际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发展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分别是两个最根本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对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有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事与愿违,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当真与英美人士交流时,就会发现自己僵化死板的语音语调既妨碍自己传情达意,又负面影响正确理解他人的话语,因为发音正确地道与否会影响到能否听懂对方谈话及让对方听懂自己的谈话,听力上的困难有时是由于自己不正确的语音造成的,而不正确的发音又会造成对方听力上的困难。在听和说两相误的情况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根本无从谈起。英美人士谈话的时候,有时词句中并无什么特殊的字样,借助语音语调来表达讽刺、挖苦、不悦、反对等言外之意,习惯于用平铺直叙,千篇一律的语音语调的英语学习者很难完成成功的口语交际,致使培养学习者口语交际的能力的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者的自主性是先决条件,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为教育目标。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教育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应该成为各种层次外语教学另一重要的目标。长期依赖“教读”的学习者,连自主学习的意识都没有,根本谈不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读”弊端之四:以讹传讹

随着外语学习的升温,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而绝大部分教师,甚至包括小学外语教师,他们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因为各种因素要相对晚些,一般都是初中才开始学,错过了学习外语的最佳时间,汉语发音习惯已根深蒂固,而英汉在发音的特征与规律、音位的数量与性质等方面都有差异,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迁移,是汉语发音习惯、发音部位的负迁移,学习者很难学有一口纯正的语音语调。勿需讳言,少部分“学有所成”的人大多从事外事工作去了,绝大部分甘愿从教的人,或多或少带些中国式英语的口音。

中国式英语口音(Chinglish Accent)广泛存在,它指中国人在说英语时,把汉语的语音规则运用于英语发音中,是汉语语音负向迁移的结果,对英语口语学习有抑制作用。就语音语调而言,属声调语言的汉语语调变化不如英语那么显著,年龄偏大的学习者在说英语时常会受汉语语音语调的干扰,过于平铺直叙,呈平稳趋势,不具备变化起伏,甚至有些起伏夸张的英语语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洋泾浜”式的语音语调,即一种介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由僵化造成的中介语变体。中国式英语口音虽然不该被列入错误分析的范围,但是一种畸形的英语口音,影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教师自身带着很浓厚的中国式英语口音来“教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贻误学生。

学习者自主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教学方法应为教学的目的服务,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首先应该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对培养目标有利,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大纲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口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首先应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性为中心,彻底改变学习学习者的依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学习者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将失去应有的作用,相反,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和复合化,从过去单纯的授业者和指挥者转变为咨询者(counselor)、激励者(prompter)、协调者(coordinator)、组织者(organizer)、参与者(participant)、学习者(learner)、评判者(assessor)等多重角色,正如Benson&Voller(1997:63)指出“自主学习决不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充实,也更具有挑战性。

初级英语口语教学尤其重要,影响学习者的发音习惯和语音语调的初步形成。学英语和学声乐有相同之处,模仿能力是基本功。人从降生到咿呀学语,从幼童到长大成人,甚至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正是从不断地模仿大人说话才开始学说话的,然而儿童对语言的这种模仿并不是机械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理解方式。母亲反复不断地使用语法正确的句子,日复一日使孩子接受着操练。儿童更是乐此不疲喋喋不休地模仿着,操练着。儿童后来的大部分即席语言运用主要来自于这种大量的练习,在实际运用操作中他们形成了能迅速而不假思索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儿童这种模仿与练习语言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往往是一种技能或习惯,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大量的模仿和练习。语言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来授课,以便让学生通过反复模仿来熟悉语言,然后再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从地道的英语中学到地道的英语。H。H。Stern在总结第二语言教学借鉴第一语言习得的七点建议中前两点就是关于模仿与练习的:

1.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地练习,就像观察到儿童学母语时那样,他不断地重复着一些事情。在语言学习阶段中他总是在不断练习,这也是我们学习外语时必须做的。

2.语言学习主要是模仿,你必须像儿童那样成为一名模仿家,他模仿一切事。(H。D。

Brown 2002)

此儿童阶段的口语教学提倡以模仿为主。模仿可以解决教师发音不地道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排除母语的干扰,同时又发挥了学习者,特别是儿童善于模仿和勇于模仿的生理和心理优势。模仿还可以帮助学习者亲身体会到英语口语的特殊性,加深对英语语音语调的认识,产生对新语流的预见性,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一种对语言敏锐的直觉,将现实现象与音义结合的表层意义立刻反映到与之对应的深层意义上的能力。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习者多模仿英美人士的发音,多听和多看英文原版音像资料,换“教读”为“模读”,让学生在准确地道的“模读”中体会讲话者的意图和感情,使模仿达到传神的地步。

另外,传统教法“齐读”应该被“个读”取代。英语“齐读”过分讲究步调一致,对培养学习者地道的语音语调并非好事。“个读”,便于学习者培养声音与符号之间关系的意识,培养语音语调,掌握句法结构,帮助划分意群,加强对了解字里行间的真正含义和对材料整体理解的能力,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由于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不同,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差异,朗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一样,语音语调在使用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不尽相同,即对停顿、音长、重音、语调的处理不可能一致。“齐读”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了照顾朗读慢的学生,不得不把正常的语速放慢,使学习自主性受挫;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为了跟上“齐读”,不惜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嘹亮一致的读书声并不适合于英语学习,教师们应该忍痛割爱,将乐此不疲的教法彻底舍弃。

总之,“模读”、“个读”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读”首先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悖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外语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教读”扼杀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典型的外语教学中的“一刀切”,容易造成学习者千篇一律的语音语调,致使学习者在特定的语境下,很难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思想,完成交际任务,最终阻碍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实现。当然,“教读”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让学生“教读”却是一种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良策。外语教师们应该果断地摈弃有悖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潮流的教法,与旧的教学模式彻底决裂,勇于创新,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在学习者向自主外语学习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肩负起激励者、咨询者、协调者的重任,而且应该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评判者和参与者,对学习者自主采取的学习内容、方式、策略和取得的成效等及时做出评价,褒奖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3.7 语音闯关和逆向跨越式英语音标教学法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语音教学是英语入门阶段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的语音学习效果不理想,就会导致拼读能力差,记不住单词或句子的语音形象和文字形象错位,而最终影响听说能力。许多教师对语音教学把握不好,造成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有了“谈虎色变”不良心理。因此,如何有创新地进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又顺利地过了英语语音这一关,成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师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本节中,我就小学生英语语音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希望对英语语音教学改革带来裨益。

思考问题一:小学生是否应该学习音标?

有的教师认为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加入语音特别是音标,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从语音学习的发展过程来看,有效使用音标有利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语音。一旦学生学会了音标,不仅在学习生词时会轻松许多,而且温习单词或遗忘单词发音时也可以不在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提高了效率,可以增强语言知识的正确性。教师应该更新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音标教学。

思考问题二:何时进行英语音标教学?

首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兴趣放在英语语音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的首要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产生情感的火花,而兴趣的情感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如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音学习的乐趣,才能使之持续下去,那么对学生语音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整个英语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极大的效应。

其次,英语音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有一定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如一开始接触英语就进行孤立的音标学习,只能给学生当头一棒,让学生发怵,语音教学就会成了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拦路虎”。

思考问题三:怎样进行英语音标教学?

传统的英语音标教学模式讲授法,训练法,比较法等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其弊端在于:重讲授轻自学,重注入轻发掘,重共性轻个性,重眼前轻长远等,不利于体现教学民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进行音标教学必须破除“我教你学”的教学观。虽然有古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果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枯燥的“传道”和乏味的“授业”上,学生就会对英语音标产生畏惧感,甚至是厌学情绪。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会知识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师教授音标时应努力让学生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备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进而具备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随着观念的更新,语音教学模式应该创新。在语音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创新教学的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法,情感交流法,自我实践法等。但对教学的内容的先后顺序的考究,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学生自学探求新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有待探索。按照英语语言构成规律是字母构成单词,如果从头探究单词中每个字母的发音,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

我根据教学实验,探索出一种小学英语音标教学模式:逆向跨越式音标教学法,就是把握英语语言的基本单位单词,从单词发音逆向推出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进行逆向跨越式语音闯关。具体教学方法是:在准备学习某一个音素时,教师首先给出已学过的包含有该音素的一组单词,让学生进行拼读比较,找出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和其完全相同的发音;然后,教师再给出该音素的形态;之后,教师再给出另外一组包含有该音素的单词让学生试拼读,充分让他们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最后让学生再补充一些包含该音素的单词。例如:在准备学习双元音[??]时,教师首先列出一组学生能熟读的单词no/go/Pluto/nose,让学生找出相同的音素,学生不难比较出相同字母O的相同发音[??];校正该音素的正确发音后,教师给出另一组词yoyo/Nemo/memo/hope让学生利用学过汉语拼音的拼读能力进行试拼读,比赛谁拼读得既快又准确;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学过的包含该音素[??]的其他单词,如so/rose/piano/photo/radio等进行新旧知识的归纳和巩固,协助学生找出字母O在单词中发字母本音[??]的规律性—在词尾(在绝对开音节中)或在O+辅音字母+不发音的字母e时(在相对开音节中)。

在这自拼自读的逆向跨越语音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极大地体会到语音学习的成就感。语音学习只有成为融会贯通的运用过程,儿童才能逐渐熟悉音与形的对应关系,学会独立掌握单词的拼读方法。

思考问题四:儿童怎样才算英语语音闯关成功?

学习音标的目的是为了能正确拼读单词;学好英语语音的目的是掌握英语的正确发音。但是如果认为能发好每个英语音素就一定能说出标准的英语,那就大错特错了。小学英语语音学习内容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1)掌握英语44个音素的发音。

(2)了解英语的音节结构,掌握不同音素组合的发音。

(3)正确地把握词与词之间的过渡,使同一意群的词连贯和流畅地联接起来。

(4)掌握多音节词的重音模式。

(5)熟悉并会使用单词的强读式与弱读式。

(6)正确地把握句子重音。

(7)掌握正确的话语节奏规律。

(8)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调。

以上八个内容,除了第一项内容有必要单独学习外,其余七个方面只需要融入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只有掌握好以上八个方面,儿童学习英语才能算语音过关了。

3.8在交际性游戏、竞赛活动中让学生享受英语交际的乐趣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既具有认知属性,又具有交际属性,这清楚地表明:英语教学应该是认知与交际相结合的运用过程。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能熟练进行言语交际。但是,语言学习和言语交际的效果,往往受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及学习方法的影响。有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胆怯心理,直接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只有极少数优生能够顺利完成,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立足点,利用游戏或竞赛活动让儿童尝试交际可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优化认知过程,循序渐进地渗透言语交际。引导学生在言语交际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

游戏和竞赛活动在小学外语教学中主要作用在于:一是能开放课堂,鼓励学生“敢交际”;二是强化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能交际”;三是创造语境,促使学生“善交际”;四是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乐于交际”。

课堂不应死气沉沉,相反,它应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场所。在这样一个场所里,学生可进行自由而随意地言语交际。但小学生初学英语,由于受英语信息刺激较少,同时又受母语干扰,他们在面对同学和老师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免胆怯。因此,教师要尽其所能开放语言知识学习的过程,由心底激发起学生说的愿望,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使他们敢于进行言语交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闻乐见,因而游戏可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可以使学生,尤其是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避免学习过程枯燥、单一。例如:在教学人体部位名称时(如head, nose, face, etc。)可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游戏:轮流由一人发号施令:“Touch your mouth。Show me your hand, etc。”其余根据指令做相应动作。并且,最后可发放一些小奖品给表现优秀者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训练了这些单词的听说,加深了记忆,成功创造了一个活跃而开放的课堂,很快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敢于进行言语交际。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言语空间,让他们随意地找寻交谈伙伴。并且,鼓励他们尽量多说,不善表达的即使问候一下也行,而不必顾忌是否有语法错误。语言的学习从来都是一个犯错由多到少的过程,没有谁可以例外。让学生明白这一点,自然也就增加了他们说的勇气。另一方面,在学生交际的同时,作为教师切莫忘记及时评价。当然,评价尽量以鼓励为主。说对了,可用Very good。Great!Exellent。You are smart!等激励性言语。即使说错了,也要用Try again。和Don’t worry。等言语调动和保护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要知道,一句鼓励的话,一声由衷的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能莫大的调动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鼓励学生敢交际,还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找到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实施多种有效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创设和谐的氛围,努力使英语交际开放化、真实化,从而夯实其语言基础。

敢交际是基础,能交际是基本要求,善交际才是最终目标,这是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深化。学生不善于交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少语境和英语思维不够敏捷。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表明:儿童是习得语言,这一过程就如同婴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间没有任何中介语。对此,教师在游戏和竞赛环节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开始听不懂时,可伴以身体语言,营造亲和的语言习得氛围,让学生逐渐习惯直接用英语思维。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或卡片创设相应的情景,建立起英语和客观事物间的直接联系,避免母语的干扰。如在学完一些动物类的单词单词后,就创设森林中的情景,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每次各组派一人,用抽卡片的方式进行动物之间的较量,抽完卡片后,两人分别模仿相应动物的叫声,抽到较凶猛动物的一位同学大声喊到;“I’m more powerful than you!”并且获得一分。较弱的一方也必须哀求道:“I’m afraid of you。I’m running away。”等到所有的同学都抽过卡片后,总体计算得分,得分较高的一组为获胜方,并且得到奖励。用这样的方法诱导学生接受新知识,锻炼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尝试英语交际能力。

促使学生学会交际的游戏或竞赛是意见投票。意见投票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对某人或某事发表意见,陈述理由,并进行投票表决。例如在学习Who will be the host?时,将可能成为候选人的三人的姓名写在黑板上,让每位学生上台依此投票并陈述理由。得票最多的一位的所有支持者获胜。这样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绝好的交际场景,让学生体验交际的乐趣,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儿童英语教学要体现“课堂活动游戏化,课堂游戏交际化”的原则。通过各种具有交际性的游戏活动是儿童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忘记了知己是在刻意学习外语,在无意识注意中毫不费力地吸收了这些游戏所使用的语言。交际性游戏教学使儿童在活动中习得语言,品尝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挖掘潜力,顺利完成交际的目的。

3.9 “浓情巧克力”中的“行为强化法”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My mama always said,“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我妈妈经常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此句经典台词足以说明了巧克力的神秘感和诱惑力。浓郁、润滑、充满诱惑力,巧克力是儿童无法抗拒的美食,将香气浓郁的巧克力作为强化性物质奖励,对儿童更是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将奖励性原则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英语对儿童就有巨大的诱惑力。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的一种理论。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B。F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强化了,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强化,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斯金纳指出,只要一项操作出现后,继之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操作的强度就会上升,只要安排好一种特殊的强化形式,就会几乎随意地去塑造有机体的行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惩罚是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由于负强化和惩罚效果不够稳,而且可能带来一些负作用,所以在教育中多采用正强化。

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适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那些行为方式。(3)强化物和强化呈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教育。

最适合的儿童的强化方法是奖励,奖励就是一种原始的强化剂。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物,是一种正强化。奖励一般可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赞扬、抚摸等,这种奖励对儿童有一定的效果。而物质奖励,特别奖励是用可消费的物品作强化剂,如糖果、饼干等,对儿童有最直接的正强化作用。活动奖励是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如游戏、跳皮筋、踢球等。具体使用何种强化物要根据儿童喜好而定,另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

因此,在儿童学习英语的课堂各个环节应实施奖励性原则。在开心竞赛中奖励巧克力可以帮助强化和巩固学习者的语言习惯,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度。浓郁、润滑、充满诱惑力,巧克力不仅是无法抗拒的美食,更是儿童英语学习者能否体验到成功的象征。

3.10 桂冠式阶段性评价

巧克力作为物质奖励对儿童学习者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桂冠式阶段性评价对儿童同样具有诱惑力。儿童习得一种外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阶段性。学习者在语音语调的是否标准、语速的快慢、用词量的多寡、表达结构的繁简以及语篇的难易的掌握上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对英语教学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价是必要的。

在英语学习的渐进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儿童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听说读写等方面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评选出最佳模仿者、最佳书写者、最积极发言者、明显进步奖、最洪亮的声音、最佳周报员等奖项,并给予桂冠式口头和物质的奖励。

最佳模仿者这顶桂冠是奖励给本月在语音语调的模仿上狠下功夫,能达到基本标准的学习者。最佳书写者不仅英文书写工整符合规范,而且完成作业质量高。最积极发言者的桂冠主要奖励学习态度端正,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者。明显进步奖能让相对的后进生看到希望,促使他们后来居上。最洪亮的声音这顶桂冠是为外语学习量身定做的。英语是交流工具,而声音宏亮、语速适中是成功交流的保证。为了帮助学习者克服胆怯的缺点,实践证明设置这一桂冠至关重要。最佳周报员主要是奖励在自学过程中,学习自觉性高,具备良好学习策略,英语语言知识自我储备充分的学习者。这六顶桂冠涵盖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学习者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对儿童学习者自主习得英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