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
8421800000020

第20章 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对外语教学有何指导意义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主要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的不同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对认知方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40年代,是Allport在1937年首先提出来的。自60年代后期以来,认知方式渐渐渗透到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去,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认知方式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认知风格种类繁多。Messick(1984)将认知方式列为19种,R。Riding等人(1991)认为认知方式有30多种,如场依存——场独立(field-dependence/independence)、审慎——冲动型(reflectiveness/implusivity)、辅合——发散型(converging/diverging)、归类宽度(category width)、听觉——视觉型(aural/visual)、歧义容忍(ambiguity tolerance)等等。在如此众多的认知方式中,语言学家只对为数不多的认知方式,如场独立和场依存,审慎和冲动型,辅合和发散型等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外语教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即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外语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下面讨论几种主要的认知方式极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三种基本认知风格和外语教学

1.场依存——场独立型

场依存和场独立是心理学中主要的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模式。场依存——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在认知领域研究较多、影响较大的一类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40年代研究垂直知觉时首先发现并提出来的。之后,Witkin和他的同事在该领域和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棒框检测(Rod and Frame Test)、身体适应测验(Body Adjust Test)和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等,从狭义的垂直知觉扩展到知觉分析、记忆、问题解决等智力活动。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外界参照依赖的程度不同,依赖程度大或受背景影响大者属场依存型,反之,属场独立型。

继Witkin之后,许多语言学家试图寻找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外语学习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非常相似的结论:即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更有利于外语教学。Brown(1977,1980)对ESL成人学习者的试点研究发现,场依存与他们的语言测试成绩高度相关。Hanson和Stanfield(1981)对293名第一学期选修西班牙语的大学生受试者进行成组镶嵌图形测验(Group Embedded Figures Test),Chapelle和Roberts(1986)在对61位受试者进行的同样实验研究,测试的结果发现:与场独立和场依存关系最密切的是综合能力,其次是语言能力,最后是交际能力。对场独立型者来说,成组镶嵌图形测试成绩与语言的熟练程度的相关系数比场依存的要大。Abraham(1985)在试验中发现场独立型者在推断式的教学方法中占优势;而场依存者在归纳式的教学方法中表现出色。吴一安、刘润清等(1993)在“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中指出,场独立型的学生语言测试成绩要比场依存的学生好,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学习外语。其结论是场独立型的人在达到一定语言水平之后,在进一步的语言学习中占有优势。徐成伟(1999)的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偏于场独立型的学习者较之偏向于场依存型学习者更容易在外语学习中获得成功。场独立型学习者在词汇与句法、阅读、写作这三项技能中的成绩优于场依存型学习者;场依赖型学习者在听力方面优于场独立型学习者。Ellis(1986)概括场依存型的讨论是:(1)依靠外部参照系统处理解决相关信息,(2)倾向于从整体上认知事物,(3)缺乏主见,(4)社会敏感性强,易与他人进行交际。场独立型的特点是:(1)以自我的参照系统处理解决相关信息,(2)倾向分析,(3)具有独立性,(4)社会社交能力较弱。

2.审慎型——冲动型

Kagan(1966)等人提出了审慎型和冲动型认知方式,也被称之为概念化速度,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作出决定速度上的差异。通过匹配相似图形测试(Matching Familiar Figures Test),Kagan等人认为可以把受试者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人能够简单而迅速地作出选择,等于认知冲动型;另一种类型的人在每一次选择前先经过仔细的考虑,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属于认知审慎型。Goodman(1970)注意到冲动型的儿童的阅读速度比审慎型的快。Messer(1976)研究证实,冲动型儿童在用母语进行阅读时,要比审慎型儿童犯更多的错误,把两中认知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得促进语言学习。Doron(1973)的研究早已证实,根据MFFT确定的审慎型成人ESL学生比冲动型的在阅读上更准确。Zeliniker(1979)等人的研究发现,审慎型的学生在需要细节的作业中作得更好,而在要求整体性的作业中,两种认知风格的人表现的不相上下。与冲动型的人相比,审慎型的人更类似于场独立性的人。Jamieson(1992)在一次多变量的研究中,应用MFFT和Salkind(1977)等人的测量反应效应的工具,把受试者分出缓慢、不准确、快速、准确等多个变量,再把这些变量与语言成语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同时具有准确性和快速性特征的受试者是最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实际上,他所确认的优秀的学习者同时具有冲动型和审慎型的认知特征。

审慎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的研究给外语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这一研究有利于在教学中处理好困扰我国外语教学的一对矛盾——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关系。审慎型认知风格长于语言的准确性,而冲动型的则有利于语言的流畅性。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冲动型的学生比审慎型的学生发言活跃,也更容易犯错误;审慎型的学生在课堂上较沉稳,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很多观点都是经过深思过的,只是不愿表达而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冲动型的学生踊跃发言,又要适当照顾审慎型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第三,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发现,审慎型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强,在需要推理的语言学习任务上,占有明显的优势。第四,审慎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外语学习方法和测验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冲动型在各个阶段呈现出快速小幅度跳跃上升的特点,稳定周期较长,因而常常出现起伏,进步较快,但不明显;审慎型学生稳定周期相对较长,但阶段之间跳跃的幅度较大,因而进步较慢,但比较明显。若老师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促进整个外语教学过程。

3.辐合——发散型

Guilford在50年代初在介绍智力模型时首先提出辐合——发散型认知方式,辐合型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传统的正确答案。发散型的人很善于解决需要多个同等可接受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强调多样性和适应性。研究发现,辐合——发散型与场依存——场独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Bloomber(1971)研究认为,在发散思维方面得分高的人在场独立方面得分也较高。Bergum等人(1977)研究发现,学习富有创造性学科的学生比学习缺乏创造性学科的学生更加场独立。根据70年代“创造性结构分析”理论,假设学习者“原则上”使用他们任何原有语言知识作用创造性结构过程的“输入”,则具有重要意义。而第一语言就是其主要知识源泉。发散型的学习者更具有场独立性,更容易借助原有的语言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创造性地学习第二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具有发散思维的学习者抗第一语言干扰能力强,学习效率会更高,具有发散思维的学习者更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认知风格的最新研究发展

R。 Riding等(1991,转引自Skehan,1998)对各种认知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所有认识方式都可以从两个理论上加以探讨:整体——分析和言语——形象。

1整体——分析型(Wholist——Analytic)

Riding认为整体型的人倾向于理解情境的整体,重视情境的全部,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整体,对部分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或对部分不加区分;相反,分析型的人把整体看成是部分的集合,常集中注意于一两个部分而无视其他,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根据Riding的观点,整体型认知方式集合包含场依存、冲动、发散、跳跃、简约、不容思和窄归类;而分析型认知方式集合包括场独立、审慎、辐合、渐进、复杂、容思和宽归类。

2.言语——形象型(Verbal-Imagery)根据双重编码说,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存储的。Riding等人认为,大多数人能够利用视觉表象和言语表征两种形式,但有些人倾向于某一种,那些倾向于以视觉表象思维的人被称为形象型的人,而那些倾向于以词的形式思维的人被称为言语型的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Riding指出,言语型的人在言语作业方面作得更好,形象型的人在具体的、描述的和形象的作业上作得更好。Riding和Dyer(1980)考察了言语——形象型方式和内——外向之间的关系,发现言语型的人往往是外向的,有益于言语表达。

Riding等人对认知方式的研究不在局限于某一具体的认知类型范围内,而是从整体上分析,使视野更加开阔。他们对众多的个体认知方式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把握认知方式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人们了解认知方式和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认知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外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者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上的不同。因此,对认知领域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