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1年4月20日~公元1972年1月9日)
公元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省新会县。
公元1906~公元1912年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幼稚园和神户同文学校初小读书。
公元1913年随母亲李蕙仙回国。
公元1913~公元1915年在北京汇文学校和崇德学校高小读书。
公元1915~公元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
公元1922年6月前往菲律宾马尼拉探望母亲。
公元1923年5月7日因交通事故受伤休养一年。
公元1924年6月与林徽因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9月13日母亲李蕙仙患癌症病逝。
公元1925年在美国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宋)李诫著《营造法式》。
公元1927年2月毕业于宾州大学建筑系,6月获得硕士学位,6月~8月任美国费城保罗·克瑞特(paui cret)事务所副设计师,同年9月至公元1928年2月就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公元1928年3月31日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同月至9月与林徽因同赴欧洲参观古建筑和现代建筑,9月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主任。
公元1929年1月19日父亲梁启超因医疗事故去世,8月女儿梁再冰出生,11月设计监修梁启超墓落成。
公元1930年与陈植、童寯、蔡方荫合作设计吉林大学礼堂图书馆。
公元1931年6月离开东北大学安家北京,9月出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
公元1932年春天调查河北蓟县独乐寺,6月调查河北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8月儿子梁从诫出生,随后应聘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通讯研究员。
公元1932年~公元1933年出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
公元1933年3月调查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及正定古建筑,9月调查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以及山西应县木塔、浑源县悬空寺,11月调查河北赵县隋代赵州桥(安济桥)。
公元1934年任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8月调查山西晋中地区13个县古建筑,10月调查浙江6个县古建筑。
公元1935年2月考察山东曲阜孔庙建筑,并做修葺计划。
公元1936年春天调查河南龙门石窟及山东中部19个县古建筑,冬天调查山西和陕西19个县古建筑。
公元1937年6月调查陕西、山西省14个县古建筑,鉴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为唐代建筑,8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营造学社暂时解散,9月携全家逃亡西南。
公元1938年在云南昆明恢复中国营造学社。
公元1939年调查西南36个县古建筑,汉阙、汉崖墓、摩崖石刻等,出任四川省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国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
公元1940年在重庆中央大学作“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及特点”的系列讲座。
公元1941年集中精力研究(宋)《营造法式》,并陆续完成法式大部分图解工作。
公元1942年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
公元1943年初步完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
公元1944年出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公元1945年中国营造学社结束。
公元1946年出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0月赴美考察战后美国现代建筑教育,并在耶鲁大学讲学。
公元1947年2月出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建筑师顾问团中国代表,4月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公元1948年3月被选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公元1949年5月主持改建中南海怀仁堂,8月当选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并被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9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12月当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
公元1950年1月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月与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公元1951年10月倡议成立中国建筑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并出任主任委员。
公元1952年8月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公元1953年9月以后连续出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副理事长,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公元1954年3月出任中国人民慰问志愿军代表团副团长赴朝鲜访问,6月创办中国建筑科学的第一个学术性刊物《建筑学报》,并出任主编,9月以后连续当选为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公元1955年2月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月开始受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批判,4月妻子林徽因病逝,6月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同年担任国家科委建筑组副组长。
公元1956年3月参加中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工作,6月出任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波兰,9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民主国家建协主席秘书长会议,10月出任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
公元1957年2月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公元1958年3月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建协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报告人会议,7月担任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建协第五届大会,8月担任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副团长率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公元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公元1960年8月当选为全国文艺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公元1961年7月随文化部代表团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12月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
公元1962年6月与林洙结婚。
公元1963年7月担任全国科技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9月担任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国际建协第七届大会、世界青年建筑师会见大会,以及出席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建协第八届代表会议,11月担任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副团长访问巴西。
公元1964年8月当选为北京科学讨论会(国际)特邀代表,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公元1965年7月担任中国建筑师代表团副团长出席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建协第八届大会及第九届代表会议。
公元1966年3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6月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卷),同月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批判。
公元1967年作为“混进党内的右派”和“彭真死党”受到批判和游行示众。
公元1968年被“中央文革小组”正式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公元1969年全年在北京医院治病并写检查。
公元1970年全年在北京医院治病并写检查。
公元1971年全年在北京医院治病并写检查,同年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
公元1972年1月9日在北京医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