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谁说8090不靠谱
8433500000014

第14章 如何调教独生子女 (4)

在北京有一个798艺术园区,在里面我们会看到,比如同样是抽象派,80前的画家“抽”了半天都“抽”不出来,有一些画家画的东西,你仔细辨别一下就能看出来,那是历史的东西。但是80后的抽象画真的“抽”得很厉害,“抽”得我们都不知道像什么了。就像毕加索画的牛,其实没有牛,他表现的是力学,是斗牛,我们看到的是形象,人家是抽象化。80后画的抽象画更抽象。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中,80后的创造力更丰富。我们在北京举行过首届大学生汽车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设计的东西真棒,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水平是世界级的。他们在那么广泛的信息中间成长起来,从小有一定的话语权,其实想象力本身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

另外一个是唯美性,一方面他们自己是长得漂亮的一代,另一方面他们的美学观念和80前是不一样的,80前的美学观念更像写实主义。我有一个形容,比如说拍一部电视剧,有一个人里面开了一枪,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枪打过去有一个洞,这个很写实,但是这不是80后喜欢看的。80后喜欢什么呢?一枪,没洞,也冒血,人物拉起来一看,还是小白脸,这叫偶像剧。如果真像80前那么写实,那是不好的,所以韩剧都是唯美的,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审美眼光。为什么产品的包装对80后比较有吸引力?因为唯美的目光使他觉得新奇。另外,他们希望有纯美的概念,而不是过多地因为现实而导致不美的内容。这些都让他审美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也可以把这些想法转化为生产力,在包装、设计等方面发挥出比较大的优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80后和90后的特点,同时又看到了他们的一些区别。

我们对待80后和90后这样的人群,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要探讨怎么样把他们教育好。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改变,上一代的管教知识和下一代的管教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在于管理多生子女和管理独生子女应用的知识不一样,这不仅仅是被管理的人不习惯,管理的人也不习惯。现在有很多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都是按照西方模式来做的,其实西方模式和我们也有冲突,西方也没有独生子女,所以我们用西方模式的时候,它和我们某些家庭教育的理念是有一些差距的。台湾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叫杨国树,他就提出了本土心理学的探索,在台湾心理学中本土分支的部分是非常发达的。由于我们和西方本来就存在文化差异,而且独生子女的心理也比较特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用纯西方的管教模式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同时按照西方模式管教出来的孩子和按照其他方式管教出来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社会里时,他们之间也有很多问题。

其实对于所有父母来说,我们并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借鉴,所有管教的知识是需要探索的。我们在这里提出了8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决策替代,就是帮孩子作决定。父母决定的事情除了刚才我说的在消费领域中日益减少之外,比如过去孩子买零食,父母是压着的,现在的小孩在零食和文教用品,包括自己的服装上,决策权是日益增大的。但是在其他大部分领域,父母的决策远远超过了过去父母干预的范围,孩子到了20多岁,父母还在帮他做很多事情。

第二个是人格替代,就是父母把小孩作为自己的人格理想实现的载体。一对父母生出一个小孩之后,往往有一个误解,认为小孩应该承载父母的东西,因为他们只有这一个孩子。但是你要知道,虽然是你生出的孩子,但你并不是这个孩子真正的主人,如果父亲是A型血,母亲是B型血,小孩的血型一定是在这两种之间。性格上,很可能父亲是这种性格,母亲是那种性格,而孩子性格跟他们完全不相干,差异非常大。我们家有12个兄弟姐妹,虽然是相同的父母所生,但我们的性格差别非常大。《九型人格》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二种是助人型人格,如果孩子是这种人格,但父母老是想着让孩子挣钱,上金融系,要做个挣大钱的工作,就有可能跟他的人格发生冲突,就算他将来做这个行业,也没有乐趣。

假如你的孩子是思想家型的,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想象,如果他做一个知识分子,或者在咨询公司工作,就特别合适,因为他会从自信的角度找到自己的乐趣,但是他不善于行动,做咨询工作的话,通常不要他有太多的行动,只要发挥创意思维就行,如果你非要他当老板,他就会非常痛苦。如果你的孩子是交易型人格,他比较适合成为企业家,如果你让他当公务员,他很可能是个贪官,因为在他看来交易是天经地义的,我帮他办事他给我好处是应该的,贪污的时候没有负罪感。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真正尊重孩子。父母并不比孩子聪明,父母只是一个媒体,孩子也只是借助这个媒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并不是他的主宰,主宰他的另有其人。你如果常替他做主,你就是一个侵略者。

重要的是,假如我们真的能抚养孩子一辈子,他也能和父母一起死的话,他是可以依赖父母的,但是大部分父母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人格替代会给我们的孩子产生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他人格分裂。我甚至在单位里碰到过有的父母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孩子在你们单位里压力这么大,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这就是工作。你都20几岁了,我还要跟你的父母对话,就说明你没法对职业负责。所以我对大学生们说,你现在是一个在民事、刑事法律意义上的完全人,所以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借了钱没还,你父母没义务替你还,因为你的人格是独立的。所以对父母来说,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育和健全他的人格,同时扶助他的人格健康成长,而不是把我们的人格侵入他的人格空间。我们大部分的人在这个社会上也是很迷茫的,一个本身就迷茫的人格侵入到另一个人格里面,他会更加迷茫,所以家长要特别小心,不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强迫变成孩子要做的事。

第三是应试帮凶。我经常碰到家长问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好好读书,最大问题是太爱玩,都快要考初中了还疯玩。我说会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只会考试不会玩,他是假小孩,甚至是死小孩。家长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小孩既会玩,同时对学习也有兴趣,在学习中不要有过度的压力。我们最近作的幸福感研究表明,最幸福的是70后,最不幸福的不是80后,是90后。90怎么不高兴呢?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处在考试期,上学成了痛苦的来源之一。如果非要在考试和玩之间选择的话,我建议家长站在让孩子玩的这一边。这样一个孩子即使在学校考试考得暗无天日,他至少有一个指望,至少在学习之外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家长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经常布置上钢琴课这些课余的事情,其实15岁以前孩子拿什么证书得了什么奖,对他一辈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历史上我们就有考试制度,杨东平教授就研究了历史上的398个状元,这其中,真正成为名臣的只有两个人而已。

中国历史上的400位名臣中只有两个是状元,大部分是没有中举或者中举了排名也很靠后的人。还有人研究了1979年恢复高考到2001年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位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这说明,即使你是全国状元,它对你的成长也并没有显著的帮助。美国的调查显示,最快乐的人群是卡车司机,因为70%的卡车司机是从小想当司机的,他们快乐也是因为他们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你不要以为卡车司机就没出息,美国一家非常大的物流公司UPS(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的高层,除了设定的1%到2%的副总职位之外,全部来自卡车司机,因为有开卡车经验的人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曹德旺、周成建这些现在的企业家,都是高中没有毕业的人。我借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苦苦相逼,也未必有作用。你逼得太厉害了,他总在痛苦中活着,都不是一个正常人了,这是父母的责任吗?这是你的使命吗?这就是你养这个孩子的目的吗?显然不是。所以一个快乐的卡车司机,远远超过一个痛苦的卧槽的公务人员。

第四是压力缺失。小时候我们把要得到的东西当成一个目标,而达到目标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你要创造条件,条件成熟了才能成功。这就像一棵苹果树,你要得到苹果就得有苹果树,苹果树生长需要肥料,而肥料有很多种,你就要学习肥料的知识,知道正确的施肥方法。如果父母只是给孩子苹果,而不告诉孩子关于栽种、肥料等的知识的话,这个孩子就成了整天吃苹果的人,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作为父母是分阶段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法律规定父母对孩子有抚养的义务,等到父母年老之后,孩子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被抚养,以后我们要被赡养,然后用这个方法来实现传递,如果你培养的只是一个吃苹果的人,而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不仅对你不能负责,对社会也不能负责,压力缺失就是这样来的。包括80后生孩子和以前也不一样了,我经常碰到员工向我请假说:袁总,对不起,我要请假了,因为我一不小心怀孕了。其实如果你真的要生孩子,你要讨论一下,作为父母,两个人应该怎么样分工。在一家公司里,管理是有角色担当的,有的是监督的角色,有的是执行的角色,还有人力资源,负责企业文化的,还有更前瞻的角色承担发展战略的,销售是要解决现实的压力。所以每个人都是有分工的,家庭也一样。但是我们要生孩子的时候,就好像演戏的时候马上要增加第三个角色上场,却很少有人认真商量过角色分工。

刚才我讲到人格,人格中有一部分是天性,老爸是交易型的,老妈是思想家型的,怎么会生出一个付出型的孩子呢?这是由上帝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父母演戏的角色定位决定的。所以过去家庭中父母两个人,有一个是严厉的,另一个是慈祥的。在我们家,我妈就是严厉的那个,我爸是慈祥的那个。我妈要是打我屁股,我爸就说:没事,一会儿给颗糖吃就好了。而且我爸还有一个特点,一边天天看我被打屁股,一边给我看连环画,所以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总打屁股,或者总有玩的。虽然总是要有分工,如果单纯按照自然角色扮演,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说到自然角色的问题,在座有没有没结婚的?问你们一个问题:两个要结婚的人,到底是性格比较接近的好呢?还是差异大些的好呢?(台下:差异大些的好。)我们在全国8个城市调查了1 000对生活幸福的夫妇,最幸福的是谁呢?75%是性格相近的,就是性格相近的人更容易幸福,他们之间的矛盾会比较少。比如说夫妇俩,有一个人爱玩麻将,一个人说麻将很耽误事情,那就坏了。两个人都爱玩麻将,就可以互相切磋,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爱好。两个人都一样爱睡懒觉也是好的,这样两个人就比较合适。如果两个人性格差异太大,可能就会闹矛盾。两个人都是工作狂也行,一到晚上10点钟,老婆打电话说老公下班了吗,老公说我还没有呢,老婆说我也没有,一会儿我们一起下班,12点前到家,这样也有行动一致性。调查中发现,还有25%的夫妇性格不同,但是一个人肯迁就和维护另一个人。剩下的就是新婚小夫妻,他们特别幸福,还没看出来有什么问题。这个调查告诉我们,相近的两个人在一起矛盾比较少,但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就有问题,比如两人不吵架,对孩子都很软,那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怎么办呢?所以在教养中必须有管理的角色分工,不能完全按照自然角色分。

第五是社交偏差,主要是减少了孩子的社交量,孩子被过度地封闭在几个小圈子里。小时候在家庭和亲友的圈子中,长大以后在学校的圈子里,一直到就业了才放到社会上,这时候就会造成重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我们要去非洲作研究的时候,同事都不想去,他们觉得非洲太乱了,听说非洲那地方老有中国人被杀。如果我去了,被杀的人可能就是我,因为我从来没去过,也怕。同样,将来所有的孩子都要放到社会上去,在他进入正式的“江湖”之前,需要通过某种途径去模拟,或者部分实验性地了解,逐渐增加他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如果知识总量增加得比较多的话,确定性就能提高,他就有可掌控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