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学童不好好上课,偷偷跑到村外的池塘边,看一个老头放放鸭子。老头看学童左顾右盼,无所事事,就对他说:“你是读书人,能写文章,也会对句,老头我有个上联,不知你能否对上?”学童听了,心想:在私塾中读书天天对对子,也没觉得有什么难的,便点头答应。老头指着池塘中游泳的鸭子,念出了上联:
鸭婆无鞋勤洗脚;
学童听了,顿时懵了:先生教我对对子,都是以景或以情入对,可这老头的上联却如此怪异,什么脚呀、鞋呀……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也不知该怎么对。老头看着学童,乐呵呵地说:“实在对不上,就先回家慢慢对。”
学童回到家,又想了半天,还是想到下联,不由怨恨自己没好好念书。母亲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明原因后,启发他说:“这对对子可不能生搬硬套,拘泥于常规,得从日常生活中入手。说着,母亲指着门外的觅食的公鸡说,“你看,你可以用‘鸡公’去对他的‘鸭婆’,用‘头’对他的‘脚’嘛!”
学童眼前一亮,看着鸡群又苦苦思索一番,突然高兴地跳起来喊道:“对上了!对上了!”然后飞奔到老头家中,说出了下联:
鸡公有髻懒梳头。
老头听了,高兴地说:“真是慧童啊!”说着,到院中捉了一只鸭子送给了学童。学童接鸭子,朝老头躬身道谢说:“爷爷,等明日放学后,我给您只公鸡来!”
从此,学童再也没逃过学,而是十分努力读书、写文章,长大后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