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第1卷)
8441200000003

第3章 阳光灿烂——老祖天师张陵的青年时代

一、开坛讲学:传道授业天目山

转眼之间,老祖天师张陵就要告别少年时代而步入青年时代了。

在中国古代,有条件读书的人是少数,家境不太殷实而又有机会读书的人就更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祖天师张陵是幸运的。少年时代的老祖天师生性聪颖,又刻苦用功,好学深思。所以,当老祖天师张陵才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有很大的名气了。

因此,从各地慕名而来向他请教的人络绎不绝。孔子当年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受到文化教育,在一片杏林开坛讲学,后来传为千古佳话。步入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看到那么多对文化知识心怀渴望之情的来访者,也心生了开坛讲学的想法。

也许有的人一生注定要与某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天目山”就是这样,因为老祖天师张陵的母亲当年正是在客居天目山的时候有神灵的感应而怀孕的。而现在,“天目山”这个名字将再度与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联系在一起。

《数术记遗》“天目山”这个名字还具有另外一层比较特殊、带有点神秘色彩的文化意义。据英国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考证,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天目山的时候,还学会了一种比较高深的数学大数记数法和珠算法,据传是由一名被称为“天目先生”的隐士那里传授下来的。这些知识现在还记载在一本叫作《数术记遗》的书中。

《数术记遗》开篇即记该书的来历:“余以天门金虎,呼吸精泉,羽檄星弛,郊多走马,遂负帙游山,跖迹志道,备历丘岳,林壑必过。乃于太山,见刘会稽博识多闻,偏于数术。余因受业,颇染所由。余时问曰:‘数有穷乎?’会稽曰:‘余亦以此意问之。’先生曰,世人言三不能比两,乃云捐梦与四维。数不识三,妄谈知十。犹川人士迷其指归,乃恨司方之手爽。未知刹那之赊促,安知麻姑之桑田。不辨积微之为量,讵晓百亿于大千。”其中“天门金虎,呼吸精泉”一句乃为道教修炼常用术语,足可看出该书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道门隐士天目老人。引文中还说,《数术记遗》这本书后来传与了汉代天文学家刘洪(号会稽)。

刘洪,号会稽,其名号是根据其出生之地而取的。古代的会稽山所指正是天目山。后来,刘洪又把他从天目先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以及他自创的乾象历,传授给了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我国先秦以来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数术记遗》以天目先生与刘洪问答的形式,介绍了14种数学运算,其中尤其以大数运算方法为最。

大约在刘洪遇师天目老人之前,老祖天师张陵其时恰巧在天目山开坛讲学。前文已经言及,少年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即精通河图、洛书方面的学问,其中比较多地涉及数学中的大数记数法和数筹运算(尤其是珠算)方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所以,严格地说来,老祖天师张陵还是作为东汉大天文学家、数学家的刘洪的师兄辈。

我们知道,《数术记遗》介绍了古代14种算法,除第14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珠算”之名,首见于此。

通过跟随天目先生学习,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又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演算工具,可以把一些过亿、兆、壤的数字用类似于珠算、筹算的方式加以轻易地计算出来,大大提高、加深了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理解力。

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好老师,片面地强调了其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方面的能力。殊不知,好的老师还应该包括另一方面的能力——学习新的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替自己的知识宝库,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被时代所抛弃。而在天目山传道授业的老祖天师张陵在这方面正是身体力行的!

我们看到史料中记载,老祖天师张陵在天目山开坛讲学时,广泛地向前来问学的学生传授数学、阴阳术数方面的知识。当然,老祖天师张陵所传授的知识还不仅限于数学、阴阳术数,还广泛地涉及道家的哲学经典、儒家哲学的经典、天文历法、地理等内容。

天目山传道授业时期的老祖天师张陵还具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他并不是一般地向他的学生们传授一些僵化的知识,而是不断地引导他们亲自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从活生生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去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同时,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老祖天师张陵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张家诗书传家传统中的经世致用精神发扬光大的。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拜在老祖天师张陵门下学习的弟子有一千多人。作为老师,最愿意看到的是自己弟子们能勤奋学习,永远抱有一颗求知之心。可以想象,当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看到这么多求知若渴的弟子们时,心里该是多么的满足和欣慰!如果排除其他的因素,很多人是愿意以向他人传道授业为终生的事业的。因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文化知识始终会抱有一种虔诚态度的。一个人可能会对金钱、财富和地位有很高的期待和强烈的占有欲望,但却很难说在它们面前会心生虔诚之意。对于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来说,在天目山开坛讲学、传道授业的岁月是让他感到愉悦、充实和满足的——幸福原来也是可以很平静、安宁的,甚至与金钱、名利、荣誉没有任何关系!

二、登堂入室:京城太学生

既然在天目山开坛讲学、传道授业的日子是让人欢愉的,那么老祖天师张陵是愿意终生在天目山待下去的。但是,人生的轨迹常常会被一些偶然的因素所左右,对于尚处于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说就更是如此。这些偶然的因素来自于老祖天师张陵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父母带到这个世界并与他人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所以,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在为自己活着,而且他还为那些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活着,并且很多时候也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感知、尊重他们的感受,希望实现他们的期望。老祖天师张陵的父母正是他所爱的人,同时也是最爱他的人。

从老祖天师张陵父母的角度来说,虽然隐居于天目山,但他们心中其实是留有很多遗憾的。因为张家有着无比荣光的过去,而到他们这一代却只能在回忆之中重温当年的光辉岁月。可以想见,当他们看到老祖天师张陵是那么有天分,读书又那么刻苦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希望老祖天师张陵也能像先祖们那样,安邦治国,经天纬地,尽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并重现张家昔日的荣光。

因此,从内心深处来讲,老祖天师张陵的父母是希望他考取功名,走仕途之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之名虽为一个单字——陵——虽有隐居山林的意思,但其字却叫“辅汉”。所谓“辅汉”,即是辅佐大汉江山社稷的意思啊!

我们总是很难拒绝我们所爱的人对自己的某些期望和恳求!同时,我们又总是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去达成我们所爱之人的愿望!

天目山传道授业的日子固然让尚处于年青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感到快乐、满足,但一般来说年青人的心总是比较乐观、自信而开放的,并且也是很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的。所以,当老祖天师了解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之后,虽然他还是稍带不舍,但终于还是非常愉快地答应父母对自己的人生轨迹做出某些修改。

在中国古代,要步入仕途,除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可凭军功入仕之外,最好最快的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不过,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均还没有科举考试取士的制度。两汉时期当时比较普遍采取的取仕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举孝廉;另一种是察举征辟。前者是地方官员基于本地区某些人士的忠孝、廉洁之名声而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后者是皇帝钦点某些有能力的人成为帝国的官员。可当时青春年少的老祖天师张陵因为家境根本谈不上殷实——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这反映出当时家境富裕人家对举孝廉制度的把控。家贫的读书人是很难被地方官员、名流所推荐给帝国政府的——所以尚还没有足够的名声被地方士族、官员举为孝廉,更不可能被帝国皇帝亲自征召。

两汉时虽然没有科举考试的制度,但东汉政府在帝都洛阳却兴办了两类专门性的学校即国子监和太学来为帝国培养和储备人才。按照当时的规定,国子监是五品及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才能进入学习的学校;太学是六品及六品以下官员子弟能进入学习的学校。老祖天师张陵承蒙祖上的恩泽,虽然说到他父亲那一代家道已趋衰落,但其祖上也可以称得是官宦人家。于是,青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就进入帝国兴办的官学——太学学习。

因为老祖天师张陵生性聪明,读的书又多又博,对那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已经有了很深入的思考,所以在太学的学习并没有碰到特别的困难。

在老祖天师张陵25岁左右,他就很顺利地以“直言极谏科”而被当时的官方学府即太学录取,正式成为一名太学生。也许我们可以不太准确地把“太学”比喻为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因为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官方学术研究机构。

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就要离开那给他带来无限欢愉的天目山,进入一个他所不熟悉的环境,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了。离别总是会伴随着伤感之情的。可以想见,当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与那些给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欢乐的,并始终对他充满尊重、敬意的学生们分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可以想见,当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向养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告别时,心中该有多么地不舍!毕竟,二十多岁还算不上是一个太大的年龄。有谁人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有谁人的子女愿意远涉千里,而一别十年八载与父母不得相见呢?

也许人生的常态本来就是要在这离离别别、聚聚合合中度过的吧?!很多时候,当我们还没能从一次分别中缓过神来的时候,另一次分别马上就接踵而至了。老祖天师张陵那年轻的心儿能承受得住这人生中的一次又一次分别吗?

于是,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先是告别了他的弟子们,然后是他的父母,打点好自己的行囊,带着一种稍稍的兴奋之中又夹杂着些许伤感的复杂的心情上路了。从此,老祖天师张陵再也没能再回来看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从此,老祖天师张陵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从聚会到告别、从告别又到聚会的充满劳绩却又是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富于诗意的人生旅程。

三、官拜江州:短暂的官宦经历

带着父母的重托,怀着对未来的美丽而兴奋的期待,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来到了当时的国都所在之地——洛阳。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国家经济逐渐从西汉末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并出现了中兴之象。作为国家首都的洛阳城也显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确实,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面,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幸福吧。

在太学的日子当然是有苦也有乐的。可是老祖天师张陵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太学的使命——那就是先做一个好的学生,然后做一个好的官员,发挥出自己安邦治国的才干。

老祖天师张陵的为人是诚恳的,同时也是敢于向上直言极谏自己的施政观点的,要不他怎么会通过“直言极谏科”的考试呢?

通常来说,在国家行政部门,像老祖天师张陵这样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太容易受到上司青睐的。但机会永远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不久,老祖天师张陵就被帝国政府拜官江州令。“江州”即今天的重庆,那时的重庆还是一座不大的城市,远不如帝都洛阳繁荣,更没有今天的重庆来得气派。可老祖天师张陵的心中还是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在那里可以提供一个施展他政治抱负的舞台。于是,老祖天师张陵又一次打点好自己的行装,乘着匆匆的夜色奔赴江州上任去了。

从都城洛阳到江州有一段不算太近的距离。不过,江州属巴蜀之地,而巴蜀自古多名山大川,更重要的是此地多奇风异俗、仙话传说。因此,路程虽长,但却可以一路饱览如诗如画的景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可以看到风景迷人的大三峡,即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那时可以看到三峡的秀丽,或一泻千里,或雄强,或清奇,或险峻。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只能从那些古人所留下的名诗佳句中去回味、想象当时三峡的景色了。

可以想见,初赴江州为官的老祖天师张陵有着不错的心情!

从开坛讲学、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到当时的天之骄子太学生,从太学生到官拜江州令,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地自然、顺利,都似乎按着老祖天师张陵所规划好的人生蓝图展开着,呈现着,进行着。

但,人生是可以任由自己规划的吗?

四、辞官归隐:诗意地回归山林

一月后,老祖天师张陵来到了江州,走马上任江州令。

如果单纯从道德品质的角度来讲,敢于对上级直言极谏自己的看法、观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品格,说明此人为人坦率、有责任心、可靠。可是中国古代的官场永远都是复杂的。老祖天师张陵是以“直言极谏科”而被录取为太学生的,说明当时的政府也确实需要敢于直言极谏的人。可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更强调的是对上级权威的服从。这对于老祖天师张陵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常常会给上级留下胆大妄为、不尊重上级的印象。

再说,对于老祖天师张陵这种才华卓绝的人来说,看到的问题总是会比一般人深刻些。但是,在像江州这样的小地方,那些深刻的见解看起来永远都是显得多余的。再说,又有谁会看得出老祖天师张陵远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见解呢?即使看得出老祖天师张陵超出于常人的深刻见解,又有多少人能欣赏他呢?因为帝国的行政过程中,对眼前权力、利益不计较成本、手段的攫取和追求,永远是官员们奉行的不二法则!

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的行政机关,绝对会产生腐败。这一现代政治学对政府权力本质的认识,对于大汉帝国的行政部门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光武帝刘秀确实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的统治之下,帝国也曾一度出现过光武中兴的新气象。可是再伟大的中国帝王,也无法避免政府官员的腐败和变质!这对于原本就依靠大地主、门阀贵族势力而建立起来的东汉政权来说,就更是如此!它永远要以维护这些势力集团的利益为最根本的施政宗旨。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当时的官场,永远是一帮有势力有组织的帝国政府官员密谋着用什么样的措施使下层百姓服从和就范;如何在国家固定的税收之上巧立名目、摊派得更多一点;如何在收租时采用不同标准的度量器具来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以中饱一己之私囊;如何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犯门阀大地主的利益。因此,帝国的官场并不能让老祖天师张陵这种还保持着基本的良心、良知、良能的知识精英满意。简而言之,东汉帝国政府的现状以及它的运行的基本制度、所信奉的基本理念,还不足以带给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以足够光明和希望!不仅未能带给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以光明和希望,它还常常让年青的老祖天师张陵有了误入歧途、误落尘网之叹!

老祖天师张陵那与生俱来的道家人格精神气质,以及他那从来未曾泯灭的知识分子的良知、良能,使得他与当时帝国的官场总是合不上拍,总是与当时帝国的官员们的作风不合拍。官拜江州后的老祖天师张陵对大众百姓是怀有最深切的关怀和同情之心的,可是他常常又无法改变他们被欺凌、被奴役、被愚弄的地位和命运。所以,老祖天师张陵的心情变得日益沉重起来,沉重得使他常常怀念过去在天目山所曾拥有的单纯、简单和幸福、安宁的日子。

昨天,对,正是在昨天,老祖天师张陵还是一位意气风华的青年,可转眼之间,老祖天师张陵就已步入了中年时代——犹豫而彷徨,似乎已经初尝人世间的苦涩和沧桑。人们常说,岁月不饶人,岁月催人老。但岁月在不饶人、催人老的同时,还促使人的心智、内心世界的成熟。

天目山众弟子们那对知识的渴求的眼神还历历在目,父母那语重心长的教诲也还回响在耳旁。可这一切对于此刻的老祖天师张陵来说,似乎有一点宛若隔世的感觉,那样的日子似乎就成了一种奢望。

人在不如意的日子里,是最容易想念过去的,特别是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哪怕只是片刻的欢愉,但只要回想起她,就足以给人以莫大的慰藉。

有趣的是,人有时候会在不如意的时刻,一瞬间闪过很多念头。而常常是这些一瞬间闪过的念头促使我们去做出某一行动,或某种选择。

中国古人是有名又有字的,前文已经提到过,“陵”是老祖天师张陵的名,而“辅汉”则是他的字。一般来说,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会构成某种有所暗示的有意味的关系,比如老祖天师张陵的名跟字之间就是这样。“陵”的意思是山林,隐含有热爱山林、归隐山林的意味,而“辅汉”有辅佐大汉王朝之意。也许在不经意之间,老祖天师张陵的父母就把他们的期望带入了他们儿子的名字之中,希望他们的儿子能够在一个有德的邦国之中大展才华——这就是辅汉的意思;又能够希望他们的儿子在一个无道无德的邦国之中能做到独善其身,如果有需要,还能归隐入山林之中,不坠其青云之志。进退自若,不偏执于一隅,不一条道走到黑,从而获得相对的人生选择的自由,这也许是老祖天师张陵从道家哲学中获得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人生智慧。

当中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在为帝国官场的种种作风现状苦闷、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一定是从他的父母给他所取的名字中得到了某种启示和启发,做出了对他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选择。

我们时常仰望着星空,若有所思地追寻着人生的许多不解之谜:生与死,生命令人难堪不已的现状与人生高远的意义和价值及人性之崇高、光辉,刹那与永恒等等。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苦苦思索,却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思索,一切似乎是那么地徒劳。

难道冥冥之中没有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索,左右着我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对于中年时代的老祖天师张陵来说,他已经对这段短暂的官宦经历心生了厌倦之情。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归隐山林,重新契合于山林、大地、飞泉之上,让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诗意放松一下他那颗已经略显疲惫之心,重新审视一下他刚刚走过的人生道路,细细思考一下宇宙人生的许多大问题。

北邙山是离都城洛阳北边不远的名山,老祖天师张陵于是就近归隐入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