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商之道
8441500000036

第36章 行动快速,在第一时间抢占机会

邓小平推开了改革开放的思想门缝,“猫论”激活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浙江人迈步较早,走得很远。浙商不仅发端于“猫论”,还发迹于行动力经济。处在萌芽期的浙商见到门缝就挤,他们对学院式理论不感兴趣,但对邓小平的朴素思想很感兴趣,对政策很感兴趣,对市场很感兴趣。初期的浙商特别善于伸手抢单,及时下单,在第一时间抢占机会,机会成本很低。

1眼光准,出手快,赚钱多

无论做生意还是经营人生,浙商的行动力都是极强的。就像一首诗所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地全国各地仿佛一夜之间被浙江商人包围。浙商老板们发现和利用信息的速度确实令人叫绝,往往是头一天打听到什么消息,第二天就能拿到订单。速度是浙商的制胜武器之一。

1993年春节,一位温州华侨从美国家里打来电话:“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要换服装,34万人,需要68万副标章,每人两套就是130多万。你们可不可以做?”两个温州个体户心急火燎地直奔美国,向美国警察总署长阐述意向。

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两个温州老板不愠不火地说:“中国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去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也许美国人有“白去谁不去”的心思,两位警察署专员来温州,工人当场表演了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工艺过程。

几天后美国人带着100副样品回去了。美国警察总署的头头们一看,价格还不到美国军工厂的一半,而且不需要定金,68万元的买卖立刻成交。温州人如法炮制,做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标章的生意。

浙商朱张金最大的本钱就是“出手快,眼光准”。他经营卡森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一次产品调整都比人家快。

1980年,初中毕业的朱张金开始了贩卖领带、袜子的小买卖。他修过电器,办过针织厂。到了1988年,已有25万元积蓄的朱张金借了195万元,让村里出面买下了一家制革厂。村里怕以后出问题,坚持“所有亏损与村里无关,所有盈利归朱张金所有”。朱张金高价买壳经营,很多人并不看好,可是谁又能想到,十几年之后,这家企业不仅没有败落,反而越做越好,成了中国皮革行业中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从创业时的25万本钱,到2001年朱张金拥有的卡森资本金已达25亿元,朱张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依靠他敏锐的洞察力。朱张金一年中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国外跑生意,其目的就是看看有多少市场机会。

1995年下半年,朱张金在莫斯科成立了一家公司,当地出现了抢购卡森皮衣的风潮,一天可卖几千件。光靠卡森自产的皮衣显然远远满足不了,于是卡森在海宁成立检控中心,由卡森统一提供羊皮、款式、辅料,让海宁的60个皮衣加工厂为它定牌加工。那一年在俄罗斯总共销掉了60万件卡森皮衣,卡森净赚1800万元。

当海宁老乡纷纷北上与朱张金抢着去俄罗斯卖羊皮衣时,他却转身做起了猪皮生意。1994年,国内皮革业一度走低,许多小企业倒闭,卡森却反其道行之,投资1000万元扩大猪皮革生产规模。不少人感到惊奇,朱张金说,小企业倒闭了,市场份额让出来了,卡森正好可以抢占市场。果然,卡森当年盈利750多万元,比上一年增长6倍。

1997年4月,朱张金到香港参加皮革展。他发现展会上中国、韩国、斯洛文尼亚的企业展出的都是猪皮制品,而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企业展出的都是牛皮制品。从香港回来,朱张金宣布:要把猪皮生产线停了,上牛皮生产线。卡森高管层很不理解,朱张金斩钉截铁地摇头,说:“商机稍纵即逝,如果等每个人都认同的话,太晚了”。

朱张金认准了牛皮市场比猪皮市场大,决意不给自己留退路。有公司把一张100万平方英尺的猪皮单子交给朱张金做,如果接这个单子半个月就可赚100万元,但朱张金没有接。许多人都说朱张金疯了,要知道当时许多企业因接不到订单而头痛呢!

从1997年以来,卡森先后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等设立办事处,了解市场信息。公司技术中心则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1999年开发出普通沙发革、全拉面沙发革;2000年开发出两层革;2001年重点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沙发革和汽车坐垫革。

如今,卡森的牛皮沙发等家具畅销美国,2003年2月,经美国最大的家具经销商的推荐,卡森牛皮革沙发顺利进入白宫。“现在许多企业看我搞牛皮革赚了钱,开始要跟风了,而我则已经在一年前开始考虑上别的项目了。”对于竞争对手,朱张金十分自信。

2行动快半拍,就能领先一大步

行动是成功创富的主要因素。行动成功学已成为许多商界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甚至有人认为,成为成功人士的主要因素便是行动。做人必须学会正视行动的正面意义,并把它作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浙商的行动力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成功者临机果敢如猛兽鸷鸟,失败者优柔寡断观望等待;犹豫者失去机会,观望者丧失机会,等待者永无机会。某些事情市场已经给你机会了,就要立即拿出行动。做事和择业是不同的,择业肯定要更小心,但做事情不能每天停留在研究、讨论、调研和犹豫不决上。在众多人当中感觉敏锐但行动迟顿的大有人在,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会说:“早在几年前我就看出这个机会了,只是没有去做。”没有去做,当然要怪自己。没有果敢的行动,一切梦想都只能化作泡影。

提及温州模式,有人说:“温州个个是能人。”温州的起家是靠家庭工厂,靠社会总动员。温州市的老书记董朝材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里,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温州人就是以这种土法换取效率,以便在市场上尽快获得竞争优势。

蔡大明是温州一个知名度相当高的鞋业公司的老板,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之初,他凭借南方人特有的市场敏锐力,看到了政府的富民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摆脱了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穿衣戴帽都趋向了商品化。于是,蔡大明决定办一个制鞋厂。在做出决定后,他就马上行动起来,请来了师傅,招聘了工人,买来了机器,采购了原料。不出半个月,蔡大明就把产品推向了市场。

刚开始的时候,蔡大明的制鞋厂办的并不顺利。一会儿市场打不开,产品销路不畅通;一会儿资金出了问题,周转不灵;一会儿财务人员管理跟不上,生产管理混乱;一会儿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下降,在厂里闹情绪。总而言之,几乎农民企业家创业能遇到的问题蔡大明全遇上了。其实,这些困难是任何人创业的时候都可能遇到的,更何况蔡大明是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创业打天下的人,那时可供借鉴的创业经验也非常少,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但蔡大明并未被困难击垮,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灵活的头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一年之后,他的制鞋厂终于渡过了难关,给蔡大明一个满意的回报。

这时候,全国鞋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温州、石狮、青岛、成都等地出现。蔡大明的鞋厂仅仅早办了一年,这一年时间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客户和市场。到2000年蔡大明已在全国建起了自己的庞大行销网络,拥有资产数亿元。

商人要想成功,就要具备闻利而动、雷厉风行的素质。“立即行动”,这是一个成功者的格言。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下决心时十分果决,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决不轻易更改决定,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坚守决定。这样的人不仅能够抢占先机,而且还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机会。

在100个把握机会却失败的事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做事不够果断导致的,而要想把握住难得的机会,就要求人们在机会面前果断决策、果断抓牢。我们反对干什么事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味蛮干瞎干,但我们更赞成、更支持、更强调瞅准机会,有了创业设想和计划就毫不迟疑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