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间,普佐正忙着,抬眼一看,母亲来了。他刚要打招呼,母亲食指按在嘴前示意他不要做声,然后装作不认识似的坐下了,悄声告诉他要像对待别人一样地对待她。母亲也像顾客一样叫了酒菜,他为母亲服务着,可做得既慌乱又笨拙,在上最后一道菜时竟把桌上的酒杯碰翻了。母亲盯着他,低声说:“你觉得做侍者丢脸是吗?我看你的样子像做贼,你这样做才恰恰是最丢脸的,你知道不知道?”说着,她手一扬,将杯里的酒全泼在了他脸上,转身走了。普佐站在那里,心一颤,泪流了下来。
晚上回家后,母亲拥抱了他,对他说:“孩子,对不起,白天妈妈做得过分了,向你道歉。”母亲接着又对他说,“孩子,你要珍爱你的职业,你不
能觉得你自己低贱,你心里要觉得自己像一个国王…”
他笑了,对母亲说:“可我只是一个侍者啊…”
母亲说:“不错,你是侍者,可你要做到最好,你就会成为侍者中的国王!”
母亲拍着他的肩说:“孩子,从明天开始,你试试用另一种态度做事好吗?”
对着母亲期许的眼神,普佐点头答应了。
这之后,普佐工作的态度转变了,慢慢地,人们欢迎他了,很多来酒店的人都点名要他服务。就是有时走在街上也会有人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觉得整个罗马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一天,普佐正忙碌而又熟练地招待着顾客,母亲进来了,手捧一大束芬芳的鲜花,递到了儿子的手里,笑容满面地说:“孩子,祝贺你20岁的生日,你今天真的成了国王!”
后来普佐创立了凯莱旺大酒店,他真的成了罗马餐饮业的国王。
在酒店开业的庆典上,普佐幽默地对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母亲说:“一个母亲要想使懒惰和不自信的儿子勤奋和自信,她需要做的并不是太多,只是向他的脸上泼一杯酒就够了。”
精神健康之道
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发展人格的工具,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样的人怎么能期望自己拥有远大的前程呢?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首先要调整好工作的态度!
一个认真的跑龙套演员
他是那种最没有前途的龙套演员。虽然参加过许多影视剧的拍摄,但在
字幕上从来看不到他的名字。默默无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微薄的收入仅能糊口,他的名字从来不被人记起。因为名不见经传,他在片场混迹多年,只扮演过一种角色,没有台词,看不到表情,更没有发挥的空间。可他热爱演艺事业,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奢望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包括“死尸”。
20世纪90年代初,周星驰已经大红大紫,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香港开机。那天在片场,刀光剑影中,正邪两派高手打得难解难分。正在此时,横空飞来一具“死尸”,重重地砸在地上,一动不动。那具“死尸”就是他扮演的。这时,周星驰忽然童心大发,恶作剧起来,朝“死尸”踢了一脚。他躺在地上没反应。周星驰加了把劲,又踩了他一脚,还没动静。于是,周星驰又拿起手中的霸王枪(道具)对准他的大腿戳了两枪,他依然纹丝不动。不好,可能演员发生意外了!周星驰吓得不轻,赶紧叫大家停下,然后亲手把他扶起来。
这时他才睁开眼睛,因为脸上涂满了泥巴,样子极为滑稽。原来是虚惊一场,周星驰面有愠色,质问他:“你刚才为何一声不吭,把我吓了一跳。”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有好心人立即上来提醒他:“快给星爷认个错吧,不然的话,你的饭碗就砸了,今后连死尸也别想演了。”他抹去脸上的泥巴,解释道:“我演的是死尸,只要导演没喊停,就不能动啊!”周星驰愣住了,半晌才开口:“你叫什么名字?以后就跟着我开工吧。”“田启文。”他高声回答。后来,这一幕被周星驰搬进了电影《喜剧之王》中。
一个跑龙套的能把“死尸”演绎得“活灵活现”,还有什么角色演不好?田启文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周星驰,同时也为自己敲开了成功的大门。此后,在周星驰的每一部影片中,都能看到他的出色表演。
精神健康之道
正如一首西方的小诗中写道的:我们不能都做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下有伟业,也有许多琐屑的事要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假如你不是白天的太阳,那就做夜晚的星星;但要努力
做最亮的星星。胜负不由大小定,关键在于一定要做最好的你。在生活的舞台上,或许我们暂时只是个小角色,微乎其微。与其怨天尤人、一事无成,不如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演好每一个角色。
只需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小冯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小冯有着不少优势,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小冯一边抱怨命运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他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小冯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换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小冯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小冯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没有一个接纳他。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小冯一直想改变的命运。
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小冯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小冯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小冯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了多长时间,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小冯得意地一笑,那是成功的喜悦。
刹那间,小冯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需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从此以后,小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小冯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小冯的头上。业余时间,小冯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小冯已被调至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精神健康之道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默默地积累资本,等待机会,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充满热情地去拼搏,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达成心仪的目标。
用好生命借贷给你的财富
4个20岁的青年去银行贷款,银行答应借给他们每人一笔巨款,条件是:必须在50年之内还清本息。
第一个青年想先玩25年,然后在生命的最后25年再努力工作,偿还贷款。结果在他70岁时仍一事无成,去世时仍负债累累,他的名字叫“懒惰”。
第二个青年前25年拼命工作,50岁时就还清了所有的贷款,但是那一天他却累倒了,不久就一命呜呼,他的骨灰盒上挂着一盒小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狂热”。
第三个青年在70岁还清了所有债务。不幸的是,没几天他也驾鹤西去了,他的死亡通知书上写着他的名字“执着”。
第四个青年工作了40年,60岁就偿清了所有债务。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游历四海,怡然自得,逝去时他面带微笑,人们至今还记得他的名字“从容”。
当年贷款给他们的银行叫“生命银行”。
精神健康之道
常言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人世间的一切追求、一切创造、一切奋斗都有赖于健康的身体,都有赖于生命的存在。如果失去了健康,所有的追求、所有的创造、所有的奋斗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工作中要抱持正确的态度,张弛有度,做到健康与事业并重,工作与休息兼顾。
踩着轮子奔跑的松鼠
在一个节日,乡村地主家宅的窗下,拥挤着一大批人,声音嘈杂,大家正在看松鼠踩轮子,感到好新奇。一只百舌鸟也好奇地从白桦树上朝松鼠飞来。
松鼠跑得这样快,只看见它的脚爪的跳动,还有,毛茸茸的尾巴摇来摇去。
“老乡,”百舌鸟问道,“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在这儿干什么啊?”
“啊,好朋友!我一天到晚都在劳动:我正在为地主老爷当急件的信差。啊,我没有时间喝水,也没有时间吃东西。甚至连透气的工夫都没有。”
于是,松鼠又踩着轮子奔跑起来。
“不错,你真的在飞一样跑。”百舌鸟说道,“我明白啦,你在一刻不停地飞跑,可是你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窗口。”
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走却不顾效率的人,和故事中的小松鼠又有什么不同呢?
精神健康之道
在工作中仅有不怕吃苦的决心和努力苦干的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注意效率和效果。方向不清楚,方法不对头,你再努力、再忙碌,也是枉然。
一位平凡的国画老师
他的女儿刚4岁,正上幼儿园。女儿喜欢画画,他就请了一位国画老师给孩子辅导。
第一次见面,夫妻俩就被这位国画老师的儒雅气质深深地感染了,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纯净的一尘不染的艺术气息,让从未学过艺术的夫妻俩也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他们一致认为,这位老师值得信赖,值得将女儿托付给他。
果然,这位老师对待孩子很认真,孩子对国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夫妻俩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后来听人说,这位老师最近在韩国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他的画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誉。夫妻俩更加欣赏老师的魅力和才华,暗自思忖着,他是不是在画协等单位就职。于是,不禁向介绍人问起他的履历—因为当初时间紧促,他们只听说老师的口碑不错就请来了,也没多问什么。
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这位老师一直在幼儿园工作,从事国画的启蒙教育,直到现在,他也一直在那所普通的幼儿园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业余时间,当人们纷纷进入各种娱乐场所或忙着开展“第二职业”时,他依然在书桌前挥毫泼墨,痴迷不悔。
夫妻俩感慨地说,他们就欣赏这样的人,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值得信赖。
精神健康之道
人生在世上,总要有所追求。我们可能不会活得轰轰烈烈,也不一定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份对待自己职业的尊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活得让人信赖,做得让自己满足!
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编辑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杂志社实习,遇上一位以严格要求和博学多才而闻名的编辑。年轻人每次交稿时,这位编辑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年轻人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进编辑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年轻人的文章一天一个样,后来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这位年轻人就是美国着名的科学家、民主主义革命者乔·富兰克林。指点他的那位编辑名叫弗恩。
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按照弗恩的严格要求磨砺自己,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弗恩去世了,富兰克林整理弗恩的遗稿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自己打磨自己?富兰克林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指点自己写作的权威竟然近似于写作盲!自己的写作才能竟然就是自己在一天一篇的积累中打磨出来的!老编辑只不过是对他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而已!富兰克林再读弗恩的其他遗稿时,才相信他的话句句属实—那些手稿幼稚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精神健康之道
把握把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如果说岁月是磨刀石,那么一个人的才华就是磨刀石上的那把刀,握住刀柄的磨刀人就是自己。只有自己不停地磨砺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淬火,在勤奋的熊熊炉火中锻打锤炼,自己的才华才会锋锐明亮起来,并最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