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
8445200000010

第10章 沉着冷静篇:一艘搁浅的潜艇 (1)

我们学会了克制:

凡·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

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巍巍的铁索轧轧作响,箱 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 种进地狱的感觉。

事后,凡·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

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 学会了克制。”

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所 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

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季,但 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春天还会远吗?

福楼拜说:“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 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面对日子,把最坏的都挨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 的了。

平日里不敢做的事: 在一所成人公关学校里,为了让学生增强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一个极高水平的教师给 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题——必须做一件你平日里不敢做的事。

学生们一下子激动兴奋起来,他们想不到老师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太有趣太新奇太刺激了。 是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薄弱的一面,而且往往薄弱得不可思议,令入发笑。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大块头钳工,能扛起几百斤重的钢件大步如飞,能空手制服窜进厂院里的 恶犬,但他都却怕鸡蛋大的小耗子,一见耗子就浑身乱抖。有人一见领导就发慌,就紧张得 说不出话来,像犯了什么错误似的;有人很会讲话,但一到公众场合,就吓得张不开嘴;还 有的人上前线不怕枪林弹雨,但有病时却怕医生注射扎针。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总之,人 们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弱点。遗憾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弱点漫不经心,甚至有意无意地认定是天 生的。很少有人自觉地去同自身弱点斗争对抗。所以说那个老师极有水平。

学生们汇报完成这个特殊作业的情况时,简直妙趣横生。一个男同学说他胆子小怕登高,为 此,他鼓起勇气从他楼顶的窗口爬出去,在半空的楼墙凸出的砖棱上站了5分钟。街上的行 人惊讶地仰望他,以为他精神失常。一个女同学说她过去很畏惧灯红酒绿的大宾馆大酒店, 这次为了完成作业,她雄赳赳地闯进宾馆显赫的门庭,而且还叽里呱啦地说了几句才学会的 外语。当她看到拿破仑卫兵似的门卫和风度翩翩的服务小姐朝她恭敬地点头微笑,她的畏惧 一扫而光,并相当惬意地在宾馆里昂首阔步。课堂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生活中,也许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恐为人知的、荒唐可笑的、却又是难以冲破的弱点和障 碍。然而,如果你决心大胆一次,鼓足勇气直面自己的薄弱点,你就会发现有些畏惧是没有 必要的。

杨秀才练胆量: 杨秀才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原指望科举得第,能弄个官做做,可二十多年过去了,仍 然一事无成。

杨秀才心想:“学文不成,习武兴许会有出路呢!”于是,他决定习武了。

对杨秀才来说,习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他生性怯懦,胆小如鼠。习武必须舞刀 弄棍,没有胆量,永远别想学有所成。

于是杨秀才决定先去练胆量,把胆子练大后再会习武。

一天,几个秀才请他去喝酒,他想,这倒是一次练胆的好机他全副披挂,腰佩宝剑,抬 头挺胸地来到酒店。

秀才们见他这副打扮,都很惊讶,纷纷问道:

“杨兄为何要这样打扮?”

“莫非杨兄要习武从戎了吗?”

“杨兄,你这身衣服从哪儿弄来的?”

杨秀才颇为得意他说:“我觉得做秀才的,身体瘦弱,手无缚鸡之力,成不了大事。我 想,习武才有出息!”

“什么?你要习武?”秀才们哈哈大笑起来。

杨秀才并没有感到大家这是在讥笑他,反而以为大家在为他高兴,也跟着大笑起来。

笑过以后,大家开始喝酒聊天。杨秀才特别兴奋,喝了许多酒,一会儿,已经有几分醉 意了,话也多了起来:“习武,最主要的是要有胆量。我杨秀才,说别的没有,要说胆量, 浑身上下都是!”

一个秀才不服气地说:“杨兄,你说得倒轻松,真要是碰上什么事情,你有胆量去试试 ?”

另一个秀才也附和着说:“是啊!你真有胆量去试吗?”

杨秀才正想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胆量,于是,他提高嗓门说:“怎么没有胆量?你 们说说,怎么个试法?”

“这个容易。”一个秀才说,“城外有一间鬼屋,无人敢住。杨兄若敢独自在那里住上 一个晚上,就谁也不会怀疑你的胆量了。”

“好!鬼屋有什么可怕的?今晚我就去那里住。我倒要看看有什么鬼怪!”杨秀才满不 在乎地说。

大家一起走出酒店,骑着驴子,把杨秀才送到鬼屋门口,转身回城去了。杨秀才壮壮胆 子,牵着毛驴走进了院子。他把毛驴留在院子里,然后手握宝剑走进鬼屋。

他摘下帽子,脱下长袍,把它们桂在窗上,然后坐了下来。

夜深了,屋里漆黑一片。这时,杨秀才的酒也渐渐醒了,心里害怕起来。他东张张,西 望望,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鬼怪从门口闯进来,岂不没命了?”他想着,摸到门口,把门关好拴紧,又推了 一张桌子到门边,顶住门。

他提心吊胆地抱着剑坐在凳上,双眼紧盯窗外。

过了一会,月光投进了窗户,屋子里有了一点儿亮光。

“啊!这是什么?”杨秀才差点叫出声来,只见窗上有一个长长的黑影,一动也不动。 杨秀才看不清他的脸,却感到那个黑影在看着他,他吓得缩到了墙角。

突然,一阵风吹来,那个黑影晃了几下,像要扑过来似的。杨秀才顾不上多想,抽出宝 剑,朝黑影砍去,黑影无声无息地倒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门外忽然传来了“啊乌啊乌”声,紧接着门被推了几下。杨秀才吓得浑身 发抖,心扑通扑通乱跳。那怪物推不开门,就往狗洞里钻,一个黑脑袋慢慢伸进洞来。

杨秀才吓得冷汗直流,举起宝剑,朝怪物的脑袋扔去,谁知胡乱一扔,偏巧刺中了怪物 的头。那怪物发出一声惨叫后,便退了出去。杨秀才经不住几次惊吓,瘫倒在地,昏了过去 。

第二天一大早,秀才们来看他,发现他昏倒在地上,赶忙把他唤醒。杨秀才醒来后,结 结巴巴他讲述了昨晚的事情。

秀才们听罢,四处去查看,只见杨秀才的帽子和长袍都掉在地上,帽子上还有一个洞。 杨秀才的驴子则躲在假山后面,嘴巴淌着血,痛得直叫唤。原来,昨晚那个黑影,是杨秀才 的长袍和帽子,那个想钻进狗洞的怪物,是杨秀才的毛驴啊!

杨秀才练胆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全城人都把它当成了笑话。

生活中的许多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人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坦然地面对真正的 困难,排除自己吓唬自己因素的干扰,才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

大胆做决定的人: 在罗马时代,意大利中北部的卢比康河,是意大利和高卢之间的分界线。在法律上,罗马的 地方长官只能在元老院的同意下,才能将军队带入意大利。公元前49年,驻守高卢的将军恺 撒大胆做出决定,带领他的军团渡过卢比康河,宣告了他和罗马的摊牌,从此,恺撒变成了 罗马真正的英雄。

恺撒的军队带着飘扬的旗子朝意大利行进。最后他们来到卢比康河。那是高卢省的界限,在 界限的另一边便是意大利。恺撒在河岸停留了一会儿。他知道渡过这条河流,就意味着向庞 培及罗马元老院宣战,此举可能让罗马全境卷入可怕的战争中,而其结果无人可以预测。

“我们仍然可以回去,”他告诉自己,“我们后面是安全之境。但是,一旦我们渡过卢比康 河,进入意大利,我们是不可能回头了。我必须在此做出决定。”

他并没有迟疑很久。他发出命令,然后勇敢地骑马渡过浅浅的河流。

当他到达河的彼岸时,他大叫:“我们渡过卢比康河了!现在我们不能回头了。”

消息在通往罗马的道路和小径中喧嚷着传扬开来:恺撒渡过卢比康河了!当恺撒行经乡间时 ,来自每一个城镇和村庄的人民,都出来欢迎这位英雄。他愈接近罗马,人们便愈热烈地庆 祝他的到来。最后,恺撒和他的军队来到罗马城的城门了,当恺撒进城时,没有军队出来向 他挑战,也没有任何人反抗他,庞培和他的盟友已经逃跑了。

两千多年来,大胆做决定的人,总是会想到渡河前站在河岸上的恺撒。

霍姆兹说:“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正向什么方向移动。”在关键的时刻 敢于大胆地做出决定,我们也可以成为生活中的英雄。

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去采访林肯,他们有这么一段对话。

马维尔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 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 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答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 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因此,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的这句话到底 是什么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了,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信里,林肯 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 。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 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 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 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 ,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一位哲人说,许多天才因缺乏勇气而在这世界消失。每天,默默无闻的人们被送入坟墓,他 们由于胆怯, 从未尝试着努力过;他们若能接受诱导起步,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

苏格拉底和狱卒: 古希腊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对西方的哲学发展起过深远的影响。苏格 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 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 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 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 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 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 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 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

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我必须执 行上级命令。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 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 ,离开了牢房。

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 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 度亲切。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 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

克利托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