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一颗坚韧的心
8445200000031

第31章 挑战挫折篇:演奏人生乐曲的最美音乐 (2)

安娅领会到他那句三字箴言所蕴含的智能,由于她容易感到受挫折,于是便在笔记簿上端端 正正地写了“不要紧”三个大字。安娅决定不让挫折感和失望破坏自己的平和心情。

后来,她的新态度遭受了考验。她爱上了英俊潇洒的杰克森。她觉得他对自己很要紧,她确 信他是自己的白马王子。

可是有一天晚上,他温柔婉转地对她说,他只把她当作普通朋友。安娅以他为中心的构想世 界当下就土崩瓦解了。那天夜里,她在卧室里哭泣时,觉得记事簿上的“不要紧”那三个字 看来简直荒唐。

“要紧得很,”安娅喃喃地说,“我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能活。”

但第二天早上她醒来再看到这三个字之后,就开始分析自己的情况:到底有多要紧?杰克森 很要紧,我很要紧,我们的快乐也很要紧;但我会希望和一个不爱我的人结婚吗?

日子一天天过去,安娅发现没有杰克森自己也可以过活。她仍然能快乐,将来肯定有另一个 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她想:“即使没有,我也仍然能快乐。我能控制我的情绪。”

几年后,一个更适合她的人真的来了。在兴奋地筹备结婚的时候,安娅把“不要紧”这三个 字抛到九霄云外。她想:我不再需要这三个字了,我以后将永远快乐。我的生命中不会再有 挫折失望。

年轻人多天真啊!结婚生活和生儿育女不会有挫折失望?这当然不可能。有一天,安娅和丈 夫得到一个坏消息:他们曾把他们的积蓄投资做生意,但这笔钱赔掉了。

丈夫把信念给她听之后,她看到他双手捧着额头。她感到一阵凄酸,胃像扭作一团似的难受 。安娅想起那句三字箴言:“不要紧”。她心里想:“真的,这一次可真的是要紧!”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儿子用力敲打他的积木的声音转移了安娅的注意力。他看见她看着 他,就停止了敲击,对妈妈笑着,那副笑容真是无价之宝。安娅把视线越过他的头望出窗外 ,两个女儿正在兴高采烈地合力堆沙堡。在她们的后面,在她家院子外面,几株槭树映衬着 无边无际的晴朗碧空。她觉得自己的胃顿时舒展,心情恢复平和。不久,她还感到自己的微 笑。于是,她对丈夫说:“一切都会好转的,损失的只是金钱,实在并不要紧。”

许多威胁我们平和心情和快乐感觉的事情,实际上是不要紧的,或者至少不如我们所想象的 那么严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很多生活中的挫折感。

一个四周残缺的形体: 从前,有一个四周残缺的形体,像是被人抛弃般地躲在一个角落里,它终日郁郁寡欢地 躺在那里,等着别人来跟它合并,来弥补它的棱角,好让它能继续朝前滚动。

时间就这样在等待中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可它望穿秋水也没收有等到弥补棱角的形体的 到来。

有一天,它看到一个大圆向它滚来,它向大圆诉苦:“你可怜可怜我吧!你就是我日夜 所期盼的啊!我一定是你残缺的形体吧!”

大圆笑着说:“我本身就很圆满啊!从没失落什么角!”

残缺的形体求着说:“让我和你融为一体!带我走吧!”

大圆很无奈地说:“我真的容不下你啊!你为什么不自己走呢?”

残缺的形体说:“我自己不会走,因为我无法滚动啊!”

大圆说:“谁说的,我也不是天生就圆满。以前我也是跟你一样,有棱有角的。请问 :你努力过吗?”

残缺的形体说:“我也曾努力过啊!可是我一动就会摔倒。”

大圆专注地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然后停了下来,又语重心长地说,“但是, 成功却永远需要自己努力!”

大圆滚动着离开了。留下残缺的形体独自深思。

残缺的形体开始尝试着滚动。它一爬起来就马上摔倒在地,于是,它咬紧牙根,一次 次地爬起,也一次次地摔倒。在爬起与摔倒之间,它的棱角渐渐被磨圆,也开始能往前滚动 了。终于,残缺的形体变成了一个小圆,可以往前滚动了。

要想使自己成熟和强大起来,就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怕挫折,怕摔跤,勇敢地追求自 立,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才不枉此生。

一个家庭主妇的梦想: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某一天突发奇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600多 平方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

辛迪决定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辛迪想 :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 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 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发现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了解, 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 会去超级市场、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级市场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她 很直接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 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级市场,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你赚不少的 钱。”她说,“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辛迪的厉害之 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

一个星期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 0本?”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个超级市场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 500本。”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对方说:“不等于。”“所以总有一个开始, 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对方说:“那……我订4000本好了。”第一笔生意就这 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问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 ”对方说:“你的书很幽默,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 订购4000本好了。”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 订4000本?你不止侮辱我,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 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购多少本?”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对方被她说服 了:“那我订12000本!”

之后,辛迪又卖书给军队。对方告诉辛迪:“我们这里的人是不会有兴趣的,我们这里都是 男人,你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地方销售任何书。”辛迪问:“请问你上司是谁?”“不,我上 司也不可能买!”辛迪不要听“不”,她要听的是“是”。她说:“把这本书交给你上司, 我下个礼拜打电话找你上司,我不找你了。”结果一个礼拜之后,对方打电话来说:“辛迪 ,我的上司说,我们决定订购4000本。”因为他的上司是女的,她想:“天天被男士兵这样 整,我现在弄一本书来整你们。”

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 推销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 ,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

不管多少人对你说“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说“是”的人。挫折总是难免的 ,你只要藐视它们,努力地去寻找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积极因素就可以了。

魔鬼最有用的工具: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魔鬼发布广告出售他的工具。他作恶时使用的各种工具都明码标价地陈列出来,供买主挑选 。工具的品种多种多样,包括憎恨、嫉妒、怀疑、欺骗、傲慢等等。另外还有件看起来无害 的工具,磨损得很严重了,孤零零地放在一边。

“这是件什么工具?”一个买主问。

“哦,”魔鬼说,“它的名字叫气馁。”

“为什么它的价格这样高?”

“因为这是我最有用的工具。每当无法用其他工具接近某人时,我就用这件工具撬开他的心 ,钻到里面去。一旦我占据他的心,就能完全地控制他。很少有人知道它属于我,所以,我 在几乎所有人身上都使用过它,把它磨得很旧。”

魔鬼给气馁的定价太高,始终没能卖出去。所以它仍是魔鬼最重要的工具,每天在人们身上 使用。

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选择气馁、退缩和放弃是最容易的,也是代价最高的。人们总是 倾向于逃避挫折,因而,杰出的成就仅仅属于少数人。

不怕嘲笑的人: 1995年8月以前,域名是免费注册的?就在那一年,蒂姆·伯纳斯·李为自己注册了一 个域名coolcom,当时他还是华盛顿大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

这一做法受到了朋友们的嘲笑,他们不明白蒂姆要一个域名有什么用?当时蒂姆只想挣到 足够的钱,用于支付学费和房租,他差一点把它以不到一万美元的价格卖了。

到了1996年,蒂姆平均每周要接到两个电话,都是想买coolcom这个域名的,这其中就有 个航空公司?但是他没有答应任何人?最后,通过纽约一位律师,蒂姆将coolcom这个域名 以300万美元的现金转让给了一家着名的消费品生产商。

当时也有不少人嘲笑这家公司:七个字母加一个圆点,八个符号而已!花这么多钱真是发 疯了?可是后来,这家公司让这个域名的价格升到3800万美元。

我们都看到了:从一文不值到价值数千万,这一过程是在嘲笑中完成的。实际上,李四 的事例并不少见。凡·高的画作?司汤达的小说,都是在嘲笑中升值的最好例证。真正的聪 明人,肯定是有立场、不怕嘲笑的人。

有头脑的人,不会因为受到嘲笑而改变主意,因为他坚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通过时间 来慢慢体现,会在嘲笑中渐渐升值。要学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怕受到别人的嘲笑?

不怕挫折的法布尔: 法布尔在师范学校毕业时,刚满19岁。毕业的前一天,为了表示祝贺,学校批准毕业生们到 实验室看看制氧实验。正当学生们高高兴兴整装前往时,用作反应剂的硫酸爆炸,实验失败 了。这一声爆炸却使法布尔下定决心:“今天运气不好,来日我定要亲自完成这项实验,总 有一天,没有教师我也能掌握化学。”

果然,毕业后,法布尔通过自修,由一个小学老师升到初中、高中以至大学讲师,一步步接 近既定目标。为了挣得研究费用,法布尔决定一边教书,一边把学到的化学知识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