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8445500000107

第107章 好人一生平安

周筱

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是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全国群英会上亲切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故事。当时学过后深受感动,特别是时传祥提出“宁愿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口号,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是在园艺场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灵武园艺试验场就有一位“时传祥”式的人物。他的敬业精神和实实在在的工作表现在园艺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是一位老少有口皆碑,人人称赞的好人、好工人——芦钟琦,1935年2月出生于风景优美、山灵水秀的浙江永康。1959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毅然以“支援大西北”“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气概和宏伟志向,奔赴西北贫瘠的一隅宁夏灵武。在1960年4月来到地处毛乌苏沙漠边缘的灵武园艺试验场,从此开始了在园艺场40多年的工作生涯。刚到园艺场的时候,他和很多支宁的浙江青年住在一起,跟着场长梅林参加平田整地、开沟挖渠的劳动。那时的老园子只有50亩大,两排土坯房,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很多支宁人挤在一间土坯房内,人们除了平田整地,每天还要脱很多土坯盖房子。

在20世纪60年代末,芦钟琦努力工作,刻苦学习,成为当时园艺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被人们推荐为“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的先进工作者。他看到场内的公厕(全是旱厕)地面污秽,非常脏,他主动向领导要求当园艺场的专职清洁工,在他的心中有个和时传祥相同的信念:“宁愿脏一人,换来百家净。”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场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他承担清洁工的工作后从不懈怠,不仅把厕所打扫干净,把掏出来的粪拉运到指定地点,还把场区的卫生打扫干净,把垃圾拉运到场区外。

清扫公厕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夏天,公厕内臭气冲天,蚊蝇滋生;冬季,公厕内寒冷袭人,滴水成冰。芦钟琦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不畏苦,不怕脏,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了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他忘我的劳动和奉献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由于长期的掏粪工作,耽误了他的人生大事,直到1972年回老家探亲才领回了一位神情有些迟钝的女子,这便是他的妻子李菊青。从我记事起,就看见一个衣衫不整、默默无语、步伐蹒跚的男人赶着一辆毛驴车每天往返场辖区的几个公厕。这辆车前面走,后面跟着一个神情迟钝的女人,车上放着四样工具——一个桶、一把锹、一个长把圆勺、一把扫帚。这种情景延续了很多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情形也感动着场里的老幼。

岁月一天天逝去,芦钟琦夫妇先后有了两个儿子,由于情况的特殊,他们把孩子寄养在浙江老家。大儿子在初中毕业后才来到宁夏并在场工作,而小儿子至今还在浙江。芦钟琦在成婚后,由于妻子情况特殊没有招工,场里就让她帮助芦钟琦做清洁工作,每月给予少量的补助。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用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供养两个孩子,还要尽赡养两家老人的义务。他就这样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几十年,养大了两个孩子。他退休后,清洁工作由他人接替。我常听人抱怨,还是芦钟琦打扫得干净。十几年过去了,至今提起芦钟琦,人们对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掏公厕,无微不至地照顾有病的妻子,抚养孩子的品德赞不绝口。

1995年6月,芦钟琦光荣地退休了。退休后,他领着妻子、小儿子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浙江老家,赡养老人。今年春节前他回到了宁夏,准备在他的第二故乡安度晚年。芦钟琦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职工,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园艺场这片热土。祝愿他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

(这篇文章写完时,惊闻芦钟琦遇车祸去世,恶耗传来,禁不住伤感泪下。此文为怀念和痛悼这位林业老一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