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8445500000098

第98章 灵武城东郊果园中的一株奇葩

段怀君

牡丹是华夏大地上一种很名贵的花卉,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历史上传说,牡丹花最开始生长在皇宫的花园里。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年隆冬季节,武则天游后花园,酒醉中书写了一道上谕:“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等晓风吹。”令百花连夜开放,众花惧怕武皇淫威,不敢违旨,次日竞相开放,姹红嫣紫,万紫千红,烂如锦屏,芳菲满目,但牡丹性格倔犟,不畏强暴,不奉女皇幸臣,枝芽未发。武皇驾幸后苑观后大怒,令兵士掘挖并用火炙,下诏将牡丹贬出京苑,发配河南洛阳。

牡丹花被炙及发配流放洛阳后,顽强生存,反开得艳丽芬芳,它的品种很多,名贵的品种有“姚黄”“魏紫”等。牡丹花绽放时花瓣很厚,花朵直径大,色泽艳丽,气味芳香,雍容华贵,人们非常喜爱它,称它为富贵花,美誉冠天下。

河南洛阳牡丹盛名誉满华夏,很多人每年在牡丹花盛开季节,到洛阳旅游观赏牡丹花一饱眼福。

在灵武城东过关庙桥西边的园艺十一队村民王秀英的果园里,有一株牡丹花,枝杆似铁,树皮如铜,花冠巨大,虽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仍顽强地生存,每年生出绿叶绽放着艳丽的花朵,灵武城里很多人都慕名去观赏过此花。这株牡丹栽移灵武年代久远,曾几易其主。民国初年灵武东大门外有片果园是灵武籍人士徐如珪的私产。徐如珪,字达先,居住在县城柳树巷大柳树南边,他是灵武县衙的一位稿爷,用现在的话讲即文书。徐如珪人很贤惠,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尤其爱好培植植物,曾利用办公外出的机会,在外地引进很多植物品种在灵武种植,如灵武的兰州杏子就是他在民国五年从外地引进的。这株牡丹花就生长在徐家园子内。徐如珪是这株牡丹花的第一位主人。

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驻扎着国民党部队暂九旅,暂九旅三团团长叫任太武,原籍甘肃省环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宁夏省政府给营以上军官每人发了100两大烟,任太武闲暇时到灵武四乡游转,感到这里山水地理非常好,决定在此定居。1945年他用了60两大银,把徐如珪在灵武城东门徐家园子买了下来。这片果园有18亩土地,树木很多,有葡萄、长把梨、楸子、香蕉梨、香椿、软软梨、花红、兰州杏子等树木。任太武请了泥水匠修缮了围墙,盖了房屋,雇了李鞑子洼一位姓党的培育树木的把式,仔细修剪、嫁接了树木,栽种了一些花草。这片果园经过仔细收拾后变得树木葱茏,曲径通幽,柳绿花红。1947年秋天,暂九旅三团一个班的士兵用一个星期时间在园内盖了3间房屋。1948年6月,马鸿逵来灵后,还曾在这片园子里的三间房子居住过。自任太武从徐如珪手中购买这个园子后,就成了这株牡丹花的第二个主人。

1949年灵武解放后,任太武果园的一部分土改时分给了农民张玉龙,张玉龙是甘肃省榆中县青城乡人,家境贫穷,勤快实在,在灵武打工扛活,民国早期在灵武定居。牡丹花在他分到的一片果园内栽种,他成为这株牡丹花的第三个主人。1951年的深秋季节,大概是10月中旬,和张玉龙不远的庄子上有个叫李忠的农民到了张玉龙家里闲聊,自这天起这株牡丹又易了主人。李忠世居灵武,祖辈务农,勤恳耕植,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文魁,随他务农,小儿子李文秀,是个残疾人,人称“李背锅子”。这孩子虽然残疾,但手很巧,补锅焊桶、配钥匙,是个手艺人。在城里仓湾子(现商场西南拐角)开了个修理铺子,每日有少量收入。他们全家勤奋劳动,粗衣淡饭,度着春秋,过着日月。李忠到张玉龙家去转,闲聊中看到这株牡丹,因为和张玉龙私交很好,提出来年开春挖几株蘖生牡丹芽回去种植的要求,张玉龙说:“挖啥呢,这株花不知咋搞的,在我这里花长得不旺实,开得不繁,我家人手少,我也没有时间操心花。你如果想要,明年春天我准备弄一些独杆子棒搭葡萄架、支长把梨树,我知道你家有好多独干枣棒,干脆我们换算了。”

李忠因为非常喜爱这株牡丹,也就很干脆地答应了张玉龙的交换条件。回去后和大儿子李文魁用小拉车拉了23根独苗子枣木棒,又揣了一些钱,赶到张玉龙的果园里,就这样两个憨厚实在的庄稼人,用非常简易、各取所需的方式,当天做成了这笔用枣木棒换牡丹花的交易。

在张玉龙的果园里,李忠和儿子李文魁非常细心地挖出了这株牡丹,回家后,李忠和李文魁、儿媳王秀英将这株牡丹花栽进自己的果园里,他们仔细培了土,灌了水,恐怕花在冬季受冻,用土坷垃砌了围栏,并用麦麸子把花围得严严实实。自此,李忠成为这株牡丹的第四个主人。

第二年春天,移栽的牡丹成活了,绽出了新叶,发出嫩枝。当年农历四月竟开出了艳丽的花朵,花瓣分两层,花的直径有10公分大,非常艳丽。花色是玫瑰色,气味非常浓郁,在很远就能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花朵挂满了枝头。李家有牡丹的消息传得很快,附近的解家桥、余家闸、李鞑子洼、孙家楼的很多村民都来观赏。李忠老汉蹲在花丛边,抽着旱烟,满脸浮现着愉悦和惬意。张玉龙闻讯也来到了李家看花,边看边戏说李忠占了便宜,两个庄户人抽着烟,看着花,聊了很长时间。这株花自1951年移栽到李忠家,每年都盛开着鲜花,但在1962年这一年一朵都没有开过,原因是它遭受到了一次重创,差点枯萎死去。

20世纪60年代,农村是大集体时代,那时家家都垫圈积肥,生产队使用的是马、骡子拉的大胶车运肥。1962年春天,生产队的胶车在李忠家旁边拉粪时,不知什么原因,驾辕的骡子受了惊,拉着车跑下车道,车轮压在了这株花的正中,车装着肥料很重,花被压得枝碎干断,一片狼藉。赶车的社员叫徐元,深知李忠非常喜欢这株花,把花压坏闯下了祸,怕李忠不饶他,蹲在压坏的花旁边一声不吭。李忠闻讯赶来心疼得直咂嘴,也没说什么,只是让徐元赶上车赶紧走。随后李忠用刀削去了断了的枝干,用破布缠住裂了的枝干,又找来红胶泥把断裂处糊了厚厚的一层,仔细地把土翻了一遍,提水把花浇透,这株花的生命力极顽强,经过这次车压轮碾竟没有枯死。在李忠的管护下,牡丹花很快又萌出新芽,但这年没有开花。经过这次劫难,李忠生怕以后花再有什么闪失,用树干在花周围扎了个篱笆墙。靠路边用土坷垃砌了一道高墙,更加仔细地管护着这株牡丹。李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有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希冀和追求,使他精心管护着这株牡丹。说起这株花也很奇怪,当年李忠从张玉龙园子里挖来后,成活得非常快,第二年便叶发花开,但此后再移栽蘖生枝苗很少成活,这株花曾经的主人张玉龙的儿子张鸿年,6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曾挖去牡丹旁几枝蘖生的枝芽回去栽种,没有成活。70年代北门绒线厂的曾全、化肥厂的包万祯都被这株奇葩吸引,来李家挖了几枝蘖生枝芽栽种,也没有栽活。1969年李忠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李文魁,儿媳王秀英仍生活在这片园子里,勤耕度日,不管是大集体时代,还是承包时期,他们几十年种植果木、粮食、蔬菜,闲暇时和其父一样仍精心给牡丹花灌水、上肥、松土、除草管护,侍弄着这株牡丹。很多时光,李文魁和老伴王秀英都是在这株牡丹旁度过,牡丹花如同他们的知己一样,随着他们度过漫长的岁月。李文魁1995年去世后,他的老伴王秀英仍生活在果园的旧宅里,每日侍弄土地,种植蔬菜、水果,也管护着这株牡丹。时间久了,灵武城很多人都知道了这株牡丹,每年花开时节,城里很多人来观赏,有些曾去过洛阳看过牡丹的人讲,这株牡丹是牡丹里珍贵的品种,花呈粉紫颜色,也许就是人们所讲的名贵品种“魏紫”。这株牡丹花也有特点,王秀英把这株牡丹说成是吃肉的“荤牡丹”,那时死狗、死猫很多,人们把它们随意抛在沟渠边,王秀英曾多次把这些死动物的尸体捡来埋在花根底下,等于给花上了营养丰富的肥料,第二年叶片油光闪亮,墨绿肥厚,枝干很茁壮,花也开得繁多艳丽。

岁月如梭,这株牡丹到李家已57年了,李家的人已四世同堂了,几代人都非常喜欢它,考虑到这株牡丹年龄已很大了,为让它传根续代,也曾将牡丹根底的蘖生苗芽移栽,但都没有成活。1998年春天,种了一辈子瓜菜果木的王秀英想了一个办法,将牡丹的枝条压了下来,在中部压上土,说来神奇,经压土两年的枝条,压土的部位生了根,两年后将这株压土的枝条从根剪断,栽植到别的地方,栽种后竟成活了。王秀英用这种高枝压条的办法栽活的两株牡丹,现在也已十几年了,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年也盛开着芬芳艳丽的花朵。

2008年夏季的一天,我和同事芮欣虹、朱春喜到李家园子看牡丹,和王秀英老人谈了很长时间。王秀英今年已80岁了,由于常年劳动,身体康健,记忆力和精神都非常好。她说生活就是这样,庄稼人有庄稼人的乐趣,鲜花果林,粗茶淡饭,布衣简居,清新空气,淡泊心情,是养育人最好的环境,很多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耕细作,身体硬朗,健康长寿。生活中,人们追求美好的事物,爱美也是人的天性。每年农历四月,是王秀英老人最高兴的时光,这时春风送暖,绿草如茵,牡丹盛开,百花齐放,蜜蜂飞翔在花丛中,花香袭人,满目芳菲,这种美丽的景色令人惬意,使人心情舒畅。她还高兴地说这株老牡丹,花龄很大了,但仍然是叶绿花繁,几十年,每年都绽放着美丽的花朵,灵武城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这株奇葩。有一年,灵武电视台的记者还专门来给这株历经几十年雨雪风霜、岁月沧桑仍花繁叶茂的牡丹拍过录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