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中的心理学
8449200000019

第19章 从《三都赋》到冒名顶替

西晋太康年间,有个年轻人叫左思,长得矮小很不起眼,经过多年发奋写了《三都赋》。当时著名文学家陆机知道后说:“这野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太不自量力了,把他的纸拿来盖坛子用吧”。左思把《三都赋》放到文学界品评犷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贬斥。·后来,在著名文学家张华和皇甫谧的帮·助下,《三都赋》一下凤靡京都、刁奇来竟高价难卖,不少人买来纸抄,一形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事过多少年以后,竟出现了类似重视名望而忽视真才卖学的事情。某报披露,有一位爱好文学的小青年,多次投稿均、如泥牛入海。一次他顿生邪意,把自己的作品竟署上了自己柑识的一位著名文人的名字。奇怪的是,这家杂志果然刊登了他的稿子。

《三都赋》的事情发生在早年的封建时代,而小青年的冒名顶替的做法也确实不妥当。但是,这两件相隔1700多年的事情,都反映了同一种心理倾向—崇尚名家。

从人才学的观点看来,一个人越有名望,就越容易成才,他的劳动成果就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相反,名望越低,就越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越容易被埋没。

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但是,现实又往往如此。这是趾为,从心理学角度看来,一个人名望高,他的影响力必然大,人们心目中自觉接受的驱动力就大。比如,学生听老师讲课,如果请来,个著名,教授,学生们就自觉地专心听讲,提高了教授讲课的妓果;相反,请一位般的老师,学生们就不会象听教授讲课那样专心了。在单位里请人做报告也同样,请来一个名人或领导机关的干部,听的人往往专心,反之,请一位不出名的干部,效果自然就会差得多。

崇尚乡人补粤人常有而又易产生的心理现象但是从用人的华声半看,崇尚名人有时也会产生壕差,因为,用人的前提是人的姨种才·而不是名声。人的名声与德和才之间有时是不一致的。一些潜人才,开始往往是不知名的卜而知名度高的人也亨名王符实的。虽终有些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范围内确实有过贡献,才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是屈指可数;但是,和其他事物一样,情况是千变万化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些年轻有为者,一些无名之辈超过名人的现象是层出不穷的,也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如界只崇尚名人,就势必使一批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压抑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