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中的心理学
8449200000028

第28章 “嫉才群”中找人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不惯一些有嫉才心理的人,批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与不道德的行为。嫉妒心理自古有之,现在也同样。据心理学家调查,这种心理现象在出生三个月的婴儿身上就有反映,如果母亲给人家孩子喂奶,自己的孩子就有不快的反映。即使是已经离退休的老人,这种心理也并未消失,据了解有不同程度反映的占60%以上。

据观察,嫉妒心理在同行、同年龄、同职级、同学、同性等之间容易产生。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越为接近,越有可比性,嫉妒心理越容易产生。比如,有两个人是同一大学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甲做出了成绩,乙就可能产生嫉恨心。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就是这个道理。平时人们也可以发现,两个年龄相仿的人容易引起互相卑视的矛盾,而老、少之间就不大容易产生因嫉妒引起的矛盾,同性之间比异性之间因嫉妒引起的矛盾也要多得多;在职级方面,一位高级干部很难会对基层一个小干部产生嫉妒心,反之,基层一个小干部也不大可能去嫉妒一个远离自己的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嫉妒心理,往往投射在自己的周围。

在嫉妒现象中,还有一个并不被人重视的倾向,即嫉妒与被嫉妒双方,不仅仅在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有某些相似性,而且在智力水平等方面往往也比较接近,常常处于一个档次。相反,假如一个是雄世之才,一个是无能之辈,二者难以互相嫉妒,儒弱无能的刘阿斗怎么会去嫉妒诸葛孔明呢?而且,智力极为悬殊的两个人很难在一个档次的岗位上共事。

从嫉妒心理产生的倾向性,我们可以看到,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并没有万里长城,有可能是人才嫉人才。周瑜嫉妒孔明,戴维嫉妒法拉第等等,他们都不失为是当初杰出的人才,只不过有些人的嫉妒心理最后向恶性发展,导致了严重后果,也酿成了自己的毁灭。

根据嫉妒心理的某些倾向,从用人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顺应这些规律去发现人才,挽救人才。也就是说,一个嫉才现象发生,我们可顺藤摸瓜,查查究竟是些什么人,其中完全可能发现一些潜在人才。如果发现嫉妒群中的持有专长的人才,完全可以给他们重新组织安排,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把嫉妒转化为竞争。同时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教育帮助抑制嫉妒现象的发展,让各种人才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

提出从“嫉才群”中发现人才,既不是提倡人们去嫉妒别人,也不是说嫉妒别人的人都是人才。人的自我评判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对嫉妒现象要作分析,对有这种心理的人更要做分析,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