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有位烧锅炉的青年职工,别人几次给他介绍对象,女方都因他是“烧锅炉”的而拒绝见面。后来小伙子灵机一动,别人再介绍对象时,说自己是“热力研究所”的技工,果然,姑娘顺利地与小伙子见了面。一表人才的锅炉工很快赢得了姑娘的好感,时间一久,两人终于建立了美满姻缘。
这件事初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小伙子的办法也未必妥当。但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一个一般的心理现象,即对工作名称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人们对一些名声比较好听、体面的工种,即使路远些,工资低些也乐意;反之,往往人们不太乐意去做。有人统计,有两项工作,A工作体面,但钱少些;B工作不太体面,但工资比A高50%,结果,愿意做A工作的人占5t/ns愿意做B工作的人占34.5%o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只有分工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在单位的名称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因此,在单位名称上,作一些改革,美化一下也是有好处的。这方面,我们党还有很好的传统。早在战争年代,把革命队伍内的“伙夫”改称“炊事员”,“马夫”改称“饲养员”等等,不但体现了革命队伍内一律平等,而且显示了对这些过去被视为“下等人”的同志的尊重。
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还发生了一起伤病员集体请愿的事件。当时,延安有个医院,叫“残废医院”,是专门治疗和扶养一些战场上下来的伤残人员的。当时一些伤员要求找毛泽东同志,不愿再在这种医院疗养。毛泽东知道后找到“残废医院”院长何长工同志,对他说,再也不要叫“残废医院”了,这个名字一见就叫人伤心,改叫“福利医院”吧。同时商量了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使广大伤员很受感动。近些年,原来一些工业局改成了专业公司,级别同样是局级,但不少同志为一个“总”字下了很大功夫,要一个工业总公司才觉得舒服、体面;有一些学校、研究所,不管行政级别如何,也想方设法把“校”“所”改成个“院”字。所有这些,都充分反应了“名称”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名称”不管是否名符其实,但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有影响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作为领导者来说,应该了解这种现象、正视这种现象。不要忽视了名称给干部职工带来的消极情绪。有一些单位的职工,往往会因为工作名称而调动工作,或长期积极性不高。为此,对一些新建单位,应该认真起个名字。对一些工种,也可以改一些适合于一般人心理的名称,从而减少人的心理阻力,增强职工对自己单位、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自豪感。应该知道,对自己工作有自豪感的人,才能对工作专心、踏实,做出成绩。当然,那种随便套用和提高行政级别以提高待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有害的,有关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控制这种现象的发展。了解这一心理学原理,也许对这些单位加强思想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