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8451000000035

第35章 投其所好,劝人成佛

禅语

度人要讲究方法,众生的心念、根基、智慧有所不同,那么度人的方法也就千差万别。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彻底了解要度脱的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如果”药”不对症,那么即使它有再大的效力也无济于事。

这个道理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把它理解为“投其所好”并不为过。

故事

有一位海涛法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佛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的王后叫净德,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净藏,小的叫净眼。这两个儿子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具有神通。

有一天,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净藏和净眼说:“要是妙庄严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恐怕不行,我父亲从来不信佛的。”净藏回答。

“师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难上加难啊!”净眼也附和着。

“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慈悲地说道。

净藏、净眼回到宫中,就一直想怎样能让父王去见师父,他们决定先对王后说这件事。

“母后,我们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访一次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好吗?”净藏问。

王后为难地说:“你们父王只信婆罗门法,恐怕……”

“但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净眼说。

王后说:“这样好了!儿子,你们修佛苦行,应当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国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劝劝他,应该就好办多了。”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中,妙庄严王正埋头忙于国事。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啦!”王后说。

“只有你一个人吗?儿子们呢?”妙庄严王转头看看四周,不见儿子的身影。

忽然从窗外传来二人的声音:“父王、母后,儿臣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王后抬头一望,只见两个儿子凌空站着,惊讶得张大了嘴,说道:“怎么回事?”“父王、母后,请看儿臣十八般变化。”

话才刚说完,净藏、净眼马上变成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还不断朝他们招手。一会儿,佛像不见了,空中又现出两棵开满花的菩提树。忽然树不见了,天上飘下朵朵鲜花。鲜花过后,又见两匹骏马在空中奔腾。

净藏、净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让妙庄严王开了眼,不由得啧啧称奇。

当兄弟俩降到地上时,妙庄严王高兴地问道:“你们的师父是谁?这是什么功力?能不能见到你们的师父?我想马上去拜访他。”于是妙庄严王和王后带着嫔妃、王子及群臣,一起出发到佛所去了,共计四万二千人,声势浩大。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便为国王及王后等众人说法,妙庄严王听了心里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将王位传给弟弟,自己与王后连同两个儿子还有众嫔妃都皈依佛法,出家修行。妙庄严王就是后来的华德菩萨,净德夫人就是光照庄严相菩萨,而净藏、净眼就是药王和药上两位菩萨。

可以想象,如果两位王子对妙庄严王没有如此深刻的了解,那么要度脱他就会非常艰难。

解读

在现实中,人们当然不可能像两位王子那样显示出各种神通,但是这个故事中所讲的道理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没有管理不好的员工,只有愚钝无知的管理者。此话不错,如果只用一种单一、固定的方法对待所有的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那么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人必定会被耽误。

懂得“对症下药”,了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最相信什么、最需要什么、最精通什么,再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点,这样做,才可能让自己的工作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