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零,是为自我设立的一个原点,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理智而冷静地站在这个原点审视自己,找到不足,然后不断完善自我。要想达到归零心态,首先要学会自省。因为归零源于内省,通过内省,人们可以谦虚客观地面对自己,达到归零。归零的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
归零就是抛开过往,从零开始
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第二次却不容易了,这是为什么?
国内一位著名的集团老总曾经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企业的失败往往是因为它曾经的成功,过去成功的理由是今天失败的原因。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中国有一句古话叫风水轮流转,经济学上叫资产重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新再来。不归零就不能进入新的“资产重组”,就不会持续发展。
你可能有过很高的地位,可能拥有很多的财富,具有渊博的知识,但是当你想要追求更大成功的时候,你一定要有归零的心态。只有心态归零,你才能快速成长,才能学到更多的成功方法。
如果你要喝一杯咖啡,就必须把杯子里的茶先倒掉,否则把咖啡加进去之后,就成了既不是茶也不是咖啡的四不像。一位伟人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一切从头再来,就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句话说:谦虚是人类最大的成就。谦虚让你得到尊重,越饱满的麦穗越弯腰。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有数百亿元,但张瑞敏从未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他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谨慎。
成功仅代表过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对以往成功的回忆,那他就再也不会进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追求者来说,成功永远在下一次。保持归零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人们问球王贝利他的哪一个进球是最精彩、最漂亮的,他的回答永远是“下一个”!冰心说过,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过去的束缚,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归零心态,其实就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心有空余,才能装物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修行者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老禅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老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老禅师无疑是个智者,他看出修行者过于自满,未必能从自己这里学到真东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若太过骄傲,就无法虚心向别人学习。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知了学飞。知了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羡慕,就请大雁教它飞翔,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但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让它多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虽然很想和大雁一起远行,可是,它扑腾着翅膀,怎么也飞不高。
望着大雁在云霄之上高飞,知了十分懊悔自己当初太自满,没有努力练习。可为时已晚,它只好叹息道:“迟了!迟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像知了一样自以为是,结果在最后只有感叹“迟了”。自满者总是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不能虚心弯下腰,这样的故步自封,只会让自己退步。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学过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只要保有它们,就不愁没饭吃。但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不更新你的知识,你拥有的知识是很容易贬值的。古语常说“谦虚使人进步”,谦就是一种礼貌,一种礼节上的心态;虚就是一种空杯心态,把自己归零去学习。自以为是只能导致盲目自大,尔后自欺,然后欺人。
一个已经装满了水的杯子是难以再装别的东西了,人心也是如此。
人们生来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为什么所达到的高度不同?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一事无成?主要在于,前者总是“留一些空杯子”虚心接纳,而后者却自我满足,自以为是,最终故步自封,自己淘汰了自己。
人生的旅行,就是汲取各种养分、滋养生命的过程。如果我们带太多的自满上路,就像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得半点水进入,这将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即将上路或已在路上的年轻人,一定要牢记,不论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留一个“空杯子”,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心有空余,才能装物。
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杯子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一个人若心里装满了骄傲,就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受挫,故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在《笔记》中感叹道:“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我们不应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成绩感到骄傲,如果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则心胸将扩展到无限,无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
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泰斗,有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说:“老师的知识那么渊博,为何还能做到学而不厌呢?”爱因斯坦很幽默地解释道:“假如把人的已知部分比做一个圆的话,圆外便是人的未知部分,圆越大,其周长就越长,他所接触的未知部分就越多。”
关于谦虚处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许多人对谦虚这种品质不以为然。事实上,谦虚是一种积极崇高的品质,如果妥善运用,能够使人在精神上、文化上和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谦虚是人性中的美德,也是驯服人、驾驭人的最大要领。
如果你想获得成功,谦虚就是必要的品质。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更重要。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聪明的人最大的特征是能够坦然地说:“我错了。”
真正的谦虚是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事物都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问题;对于来自任何方面的意见,都能听得进去,并加以考虑。这样的人能做到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重名利;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主动进取。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趾高气扬,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你承受得住突然成功的喜悦么?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所成就,就要看他能否有这种承受能力。福特说:“那些自以为做了很多事的人,便不会再有什么奋斗的决心。有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们努力过,奋斗过,战胜过不知多少的艰难困苦,他们凭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使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成了现实;然后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便经受不住考验了。他们懒怠起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往后慢慢地下滑,最后跌倒了。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被荣誉和奖赏冲昏了头脑而从此懈怠懒散下去、终至一无所成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管你多有才能,你曾经有多么辉煌的成绩,如果你一味沉溺在对昔日表现的自满当中,“学习”便会受到阻碍。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归零心态,不断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你终将丧失生存的能力。因为,一旦拒绝学习,你就会迅速贬值,所谓“不进则退”,转眼之间你就会被抛在后面,被时代淘汰。
学习,为你增加事业成功的砝码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竞争都上升为一场知识的争夺战。个人的发展进步取决于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知识就是财富”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指导人生发展的力量。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哥伦比亚大学前就业辅导主任罗伯·摩尔如是说。曾经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写信给摩尔,提到该校被看好可以去该公司上班的高年级学生时,这样说道:“我们是想找出有丰富学识、非凡人格及操守品行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养分。”
本田宗一郎原本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工,他在老家静冈县开自行车修理店,目标是自给自足。三年不到,他就实现了目标,并雇用了50人。
这样过了几年,他不满足于只是单一的修理自行车,于是改修摩托车。在一次摩托车大赛中,他改装的福特摩托车竟然凭借良好的性能夺冠。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决心走进摩托车生产行业。他进汽车专科学校只学知识,却不要学位。毕业后,他成立了“东海精机”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为“本田技研株式会社”,自任社长。
一次,本田获得了一个收购便宜小型发动机的渠道,他将这些小型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这种简易摩托有很大缺陷。于是本田到欧美进行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前后不到三年时间,本田摩托车就超过欧美,取得了第一摩托车的宝座,并在世界摩托车大赛中11次蝉联冠军。
几经发展之后,本田认识到摩托车的市场空间已经很小,必须要扩大生产,便向汽车业进发。他意识到需要找一位具有经营能力的人来管理公司,自己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开发先进技术上,以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特邀藤泽武夫担任总经理,承担全部经营重任,自己则全力开发汽车技术并兼任技术开发部主任。1936年,第一部本田汽车下线。其后,本田以赶超福特为目标,向世界一流汽车生产商学习优势技术,创造了本田独具特色的少污染又省油的汽车,并占领了美国市场,一时引起世界轰动。
本田宗一郎正是由于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才促进了本田公司的发展,让本田公司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公司的行列。
由此看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资本,资本在哪里?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只要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就能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增加砝码。
成功,并不只是战胜别人,更在于战胜自己。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进步。而改变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内在的品性与能力,从而改变外在的处境与地位。“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一个对知识和技能马马虎虎,不把工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失败是必然的。只有不断地用心学习,才能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
有很多成功者,他们时时都在充实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从不浪费时间;凡是与他们事业有关的信息,他们都会积极地学习、吸收,纳为己用,这些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不断努力学习,逐步积累学识与经验,是成就事业的资本,它将使你终身受用。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不要让你的人生充满空虚和遗憾。
厚积薄发,积储成功的要素
有一个年轻画家,由于功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拉斐尔的画很受欢迎,便登门求教。
他问拉斐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拉斐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不解地问:“倒过来?怎么倒过来?”拉斐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一幅画,那么,只要一天就能卖掉它。”
“一年才画一幅,那多慢啊!”年轻人惊讶地叫出声来。拉斐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艰巨的劳动,没有捷径可走,试试吧,年轻人!”
年轻人接受了拉斐尔的忠告,回去后苦练基本功,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缜密构思,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画了一幅画。果然,不到一天的工夫画就卖掉了。
很多人总是急于求成,被一时的近利所迷惑,就像那个年轻画家一样。但凡成功者,绝不是喊几句“我要成功”之类的口号就能轻易实现目标的。冰心说:“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人们大都急功近利,总幻想着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殊不知这种心态是极其有害的,往往会阻碍成功,并为成功付出更大的代价。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在近利的引诱下,许多人失去了忍耐的性子。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人生储备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漫长而遥远的。我们如果没有充足的储备,只会让自己的理想在途中夭折。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储备,我们才能在路上随取随用,满足不断发展的需求。
大学毕业后,何芸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何芸自身有很多优点,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但她却一边抱怨命运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她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对写作也没兴趣了。何芸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也拿一份优厚的薪水。
两年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何芸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何芸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没有一个接纳她。然而,一件小事改变了何芸。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何芸来晚了,她站在人墙后面,踮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她的视线。
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何芸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了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何芸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竟是那样的清楚。
霎时间,何芸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需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从此以后,何芸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她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她的头上。业余时间,何芸也笔耕不辍,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何芸已被调至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很多时候,我们也像何芸一样,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却总是“大材小用”,其实,只要把心态归零,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在脚下“多垫些砖”。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积之于厚,发之于薄。厚积薄发,从低处着眼,积蓄力量,逆风飞扬。积蓄能量,仔细思考前进的方向,选择清楚目标。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成功要素,才能拥有不竭的成功储备,为自己的成功之路铺垫基石。
不做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篇》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中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之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但是井口太小,东海之鳖完全进不去,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描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丈量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也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从没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井底之蛙”由此得来。世上做“井底之蛙”的人并不少,他们自以为是,自高自大。虽然自大的人也有一些突出的特长,但正是这些突出的特长,使他们较之别人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目空一切,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人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进步,就像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绕圈子,步井底之蛙的后尘。
那些自大的“井底之蛙”,对世界的看法往往是局限而肤浅的,他们仅仅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不可靠的感性认知,对事物或形势进行表面的判断,盲目地、自以为是地相信自己,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自负是对自我的片面认识。那些“井底之蛙”遮掩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只在自己的“井底”看世界。他们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自负的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地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跳不出自己的“浅井”。
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不少“井底之蛙”的生活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能碌碌无为,永远蹲在自己的“井底”。
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就像失去了双眼一样。要摆脱盲目的自负,跳出“井底”,首先要有谦虚归零的心态。也许你还未真正认识自己、接纳别人,那么试着改变自己,冷静地面对世界。
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往往关闭他们的耳朵,拒绝别人的批评,这成为他们致命的弱点。要有所进步,就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比尔·盖茨说:“如果我们有了一点成功便觉得了不得,这是很不好的。但是假如在我们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时,有一个人来教训我们一番,那我们就很幸运了。”
与人交往时要平等相处。“井底之蛙”们视自己为世界主宰,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怀有归零心态,降低自己的身位与人平等交往。
认清自我,这是自负者最需要了解和做到的事情。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能孤立地认识自我,应该放到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认清自我,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跳出“井底”的局限,不要让盲目的自大遮住自己的眼睛,用一颗归零之心面对自己,面对世界,你就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警惕成功背后的失败
千百年来,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之心,对“功败垂成”的遗憾之情,从正面和反面激励着人们向往成功,追求成功。
不少人为了成功而不懈努力,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令世界上无数追求成功的人爱不释手、深思细读,以求按书中总结的规律和途径前进,达到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光辉顶点。
做人,追求成功;做事,追求成功;做官,追求成功;做生意,追求成功;做学问、搞发明也追求成功。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这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然而,当我们赞美成功、为成功鼓掌喝彩的同时,也必须时时警惕成功背后所隐藏的危机。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的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向导。”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最难的是成功之后再成功一次,因为第二次做的时候往往会用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容易被第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
很多时候,成功者会在已有的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忘记了以前奋斗时的斗志和气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在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如果拒绝学习,拒绝采纳别人的意见,那么无论曾经多么成功,失败仍会紧随而来。因此,在成功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自信心过度膨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这会使成功者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从而低估困难和挑战的影响,低估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缺乏对形势、任务、现状、问题等的清醒判断,缺乏对实现新目标和完成新任务的周密思考和充分准备。因此,在成功时,一定要冷静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有自知之明;正确地判断形势和任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自我夸耀、故步自封,这是某些成功者在成功之后产生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使他们觉得船到码头、车已进站,可以并且应该歇一歇、松口气了。这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松懈了进取的意志,削弱了开拓的勇气,忘却了新的奋斗目标,对迫在眉睫的新矛盾、新任务、新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终致积重难返,无力扭转,走向成功的对立面。因此,对成功者而言,必须居安思危,才能使成功可持续、不变质。
把自己的经验绝对化、凝固化,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成功者在成功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表现。成功是有规律的,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些人因为取得成功不易,而把取得成功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及经验模式化了,以为凭着这些曾被实践证实过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永远成功。当事易时移、时过境迁,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固执地、习惯性地运用上一次成功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甚至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以不变应万变。他们不理解或不承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事如棋局局新”等辩证法的精髓,难以完成自我否定和突破。
成功,很多时候像是一株剧毒的罂粟,麻痹成功者的斗志和毅力,在成功背后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因此,在成功面前,需要把心态归零,时刻警醒自己,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成功是什么?有人认为是金钱,有人认为是地位,有人认为是荣誉。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已经实现了所有的社会价值,并认为他们是社会的重要人物。于是,“他们像心满意足的母牛——他们已停止了生长,终止了学习”。
“我认为‘成功’或者‘胜利’这个词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能力——包括你的体力、智力以及精神和感情的力量,而不论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感到满足,我便认为你是个成功者了。”著名律师威廉斯指出。
如果说成功就是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达到理想目标,那么,成功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欲望无止境,总会有更高的目标等着你。只有不断向新的目标出发,甩开“成功”这个包袱,才能在成功之后取得更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谁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真正伟大的人是绝不会停止成长的。16世纪意大利画家提香一直作画到去世为止。19世纪英国的政治家、曾历任四届英国首相的鲍尔温,70岁时还在学新的语言。俾斯麦死时83岁,但他最伟大的工作是他70岁以后才完成的。歌德在他82岁时才完成巨著《浮士德》。天文学家拉布兰在79岁去世时说:“我们知道的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是无限的。”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前进。只有归零,才能收获更多的成功喜悦。
大学毕业等于“零”
7月里的一天,一所名牌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毕业生们都雄心勃勃地展望着未来,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自信,这是他们参加毕业典礼和工作之前的最后一次测验了。
一些人在谈论他们现在已经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则谈论他们将会得到的工作。带着经过4年大学学习所获得的自信,他们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并且能够征服整个世界。
他们都认为,这只是一场很简单的测验,很快就会结束。因为教授说过,他们可以带他们想带的任何书或笔记,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他们不能在测验的时候交头接耳。
他们信心十足地冲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现出了自信的笑容。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恐惧的表情。教室里一片寂静,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所有参加考试的毕业生。他俯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5道题目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4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3道题?2道题呢?”
很多学生都把头埋得深深的,他们用静默回答了教授的提问。
“那1道题呢?当然有人会完成1道题。”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在这种沉默无声的气氛中,弥漫着一种深深的沮丧和挫折感。
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我只想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学业任务,但关于该学科仍然有很多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考核,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学习仍然只是刚刚开始。”
这是一次难忘的毕业考试。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教授的名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所有参加那次考试的毕业生都牢牢记住了教授那意味深长的话。
人只要活着,就没有终点,人生每一阶段的结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在人生中,总有无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大学毕业只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开始,并非进了大学就有了金饭碗的保证。
有很多大学生,自大地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理所应当拥有一个锦绣前程,他们以为进了大学,学习了专业知识,就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相应的价值。而残酷的现实环境却告诉他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不足以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地生存与发展。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很难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工作岗位上无法适应。
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吗?当然不是!而是必须具备五大素质结构,即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从这五大素质结构来看,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文化知识素质中的一部分。所以,对大学生来讲,他们要将“大学毕业等于零”的思想铭刻脑中,用归零心态去面对社会与工作,因为,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只是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中所需的一小部分知识。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等于零,人生处处可为零。一份新的工作、一个新的领域,都需要我们抱着归零的心态努力学习,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不断走向人生的前方。
活到老,学到老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时刻都在折旧。在风云变幻的工作环境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这绝非危言耸听,在大学课堂上美国教授曾指出,现在的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族。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刚毕业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1年零4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
所以,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学习必须积极主动,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胜出,就必须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寻智慧。
现在,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更新的人,其适应性将越来越差。新世纪的发展已经表明,未来的社会竞争将不再只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
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你可以避免因无知滋生的自满损及你的生活和工作。假如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你的培训要求,自己可以额外出资接受再教育。这类培训更多意义上被当做一种“补品”,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增加你的“分量”。
在社会上拼搏的人的学习有别于在校学生的学习,他们缺少充裕的时间和心无杂念的专注以及专职的传授人员,所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尤为重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求我们认真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善读生活这本“无字书”
“事事洞明皆学问。”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成大事者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成败之理。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年轻人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还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通过实践获得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就非常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并且善读这部“无字之书”。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他从农村生活中了解到很多知识,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知道,这位大文豪只上过几个月的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高尔基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残酷。不过,他在流浪漂泊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的很多思想正是从生活的历练中获得的,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众所周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一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可是,每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不计其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在生活中思考、学习。被誉为“蒸汽机之父”的瓦特也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的人。瓦特8岁时就对“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被顶起来”这一现象提出疑问,也正是这个疑问促使瓦特开始研究它,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许多伟人的成功大都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最难忘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教给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第二节 务实心态:奠定成功的基石
但凡成功者,都具备务实心态,他们不是只有梦想、只做计划、只擅空谈的人,而是行动者,是把梦想和计划付诸行动的人。一旦他们下定了决心,就会马上行动。因为他们懂得,成功必须依赖行动,像技能和知识这些东西,只有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它们才会助你一臂之力。
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无知与好高骛远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他们常常失败的原因。”许许多多的人内心充满梦想与激情,但却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干。
很多大学新社团刚成立时,参与者总是希望获得认可与肯定,希望英雄能有用武之地,一旦他们对社团工作厌烦时,就会抱怨社团工作的枯燥与单调,埋怨社团工作毫无前途。当他们遭受挫折与失败时,就会怀疑工作的意义,逐渐地轻视自己当初的美好设想并开始厌倦这种生活。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具备务实的心态,都是踏踏实实地从简单的工作开始,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找到自我发展的平衡点和支撑点的。他们积极调整心态,通过持久的努力走出困境,并逐步迈向成功。
只有踏实肯干,才能有所成就。如果只流于空想,那就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许多人拥有较好的条件,包括天赋、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却终生碌碌无为;与之相反,一些人生存环境恶劣,且厄运不断,然而最终却能成就大业。连接人生起点与成功彼岸的桥梁究竟是什么?追根溯源,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真理,这就是“做”!“做”是连接人生起点与成功的桥梁,而“不做”则是隔断人生起点与成功的深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的真谛在于脚踏实地地去做。只有脚踏实地,你才能用勤劳的双手收获丰硕的果实,从而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只有脚踏实地,你才能展现出思想的勃勃生机,从而领略社会原本的多姿多彩;只有脚踏实地,你才能感受人生的五味,从而尽情体验自然所赋予生命的固有本义。反之,你若仅是“动口不动手”,或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那么生命中所有的色彩都会与你无缘。
只有努力去做,辛勤地付出劳动和汗水,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驰骋疆场、驾驭时空的能力;只有积极地去做,满怀激情地面对人生,你才能在生命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契机;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做,充满信心地迎接生命中的风风雨雨,你才能从挫折和失败中汲取力量,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摘取成功之花。
只要从“脚踏实地”开始,我们就能体验生命的乐趣,展现生命的风采;只要以“脚踏实地”为本,勤奋的人就会变为天才,人生就会走向辉煌。
务实者才能成大事,而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
你的舞台是自己走出来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人人都熟知的道理。春种秋收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做大事、成就事业的一个规律。凡事要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只知享受,不知行动,想成就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只有培养勤劳务实的习惯,才能换来不菲的收获。
生活中,有很多人努力了,为什么仍然没有成功?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大于收获,付出总得不到回报。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把收获完全等同于奖学金、荣誉称号,他们认为自己为学习和工作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和时间,而得到的仅仅只是一声表扬,甚至只有一个赞许的目光和微笑。这些与自己的辛苦工作根本无法画等号,这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被抹杀了,因而心理不平衡,进而影响到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这种想法使他们消极地对待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工作越做越差。
大多数学生只重视学校的待遇,计较自己的奖学金,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回报,比如:在学习中认识了新朋友,拓宽了交际面;在学生工作中学到了新本领,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工作能力提高了;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实现了自我价值,等等,这些都是你付出的回报,加上你领取的奖学金,这才是收获的全部。只是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都来自于你的付出。其实,你的付出和收获之间也是守恒的。所以,你必须坚信,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走上人生的舞台。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只有务实地行动,才有真实的成就,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人在成就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不脚踏实地的行为只能让你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期以这种侥幸的心理取胜,最终对你将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想得到,必须先付出。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要想从银行取到钱,就必须先存钱进去。
付出就会有收获,但有时候你必须耐心地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付出、等待、收获是质朴的农民千百年来所奉行的准则,也是在工作中获得成绩的必经之路。很多人以为付出了立即就能有收获,因此,当他们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时,内心就会焦躁,以为自己的付出是没有价值的,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静静等待。
立足实际,拒绝空想
许多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和理想,但在对待平凡的生活和琐碎的工作时,却不屑一顾;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然而一旦面对具体问题时却总是挑三拣四,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立足实际是务实精神的基础,而好高骛远者恰恰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脱离实际、期待幻想成真和等待奇迹就如同好高骛远者的专利一样。他们盲目地相信奇迹能够突然降临;他们不相信成功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而是相信自己只用一步就可以踏上阳光大道;他们的理想比其他人的目标更“远大”。
事实上,只有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想和自信才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如果我们的理想远远地脱离实际,而且所谓的自信实际上已经演化为自负,那反而会阻碍我们的成功。
奇迹不会凭空降临,那些好高骛远的空想家们却一直痴痴地幻想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别人劝告他们不要过于脱离实际时,他们不但不知反省,反而还振振有词地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反驳。结果呢?当发现奇迹不会降临时,他们就一蹶不振、萎靡颓废。其实,幻想奇迹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的空想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他们经常试图逃避努力,好逸恶劳;总想体验痴心妄想时的快乐;不喜欢做分内之事,想要逃避责任。而这些表现实际上都体现了一个实质问题,那就是不能直面现实,希望不劳而获。
相信奇迹会降临的空想家实际上就是希望不劳而获,不论他们是否承认,这都是一个铁定的事实。这种浮躁的心态注定会导致他们的失败。当一直以来幻想的奇迹都没有发生却遭遇到现实的沉重打击之后,如果不能深刻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反省,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他们会愈加浮躁,最终只能面临彻头彻尾的失败。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却有很多人渴望奇迹凭空降临到自己身上,这不能不说是对空想家们的一种讽刺和嘲笑。
那些空想家只是纸上谈兵,而纸上谈兵的人永远无法取得成功。为什么华盛顿、林肯这样的伟人永远只是少数,因为世界上有着成千上万个和他们一样富有理想的人,却由于眼高手低的心态而把机会扼杀了。
在成功的定律中,理想是改变命运、决定成败的先决条件,目标是方向,方法是工具。只有脚踏实地地采取行动,生命才会变得有意义。
我们也曾有过伟大的理想,但总是摇摆不定,将理想变成泡沫。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行动,将永远停留在起点上。尽管行动并不一定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但是不行动一定不会带来任何结果。
不要让眼高手低的心态束缚了你的手脚,立足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不论大小都值得用心去做,而且对于那些小事更应该如此。无论你的职位如何,如果你能像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投入全部精力去工作,所有的疲劳和懈怠都会消失殆尽。
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从低微的职位上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对他们来说,创造奇迹不是凭空想,而是凭脚踏实地、立足实际地实干。他们总能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支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用恒久的努力打破困境,走向卓越与伟大。这就是他们的“奇迹”。
深陷于对未来的空想是没有前途的。你正在从事的职业和手边的工作是你成功之花的土壤,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更专注,才有可能将寻常变成非凡。
认清自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人生重要的是要认清自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对自己的诚实和务实。坐在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才最心安理得,也最能坐得长久。
美国营销学会曾经评选过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界、企业界影响最大的观念——不是大卫· 奥格威的品牌理论,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理论,而是赖兹的定位理论。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认清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多么重要。没有准确的定位,人就不能从实际出发,正确实现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把它做好。但并不是每个工作都能做到最好。需要寻找一个自己最热爱、最擅长,能够做得最好的工作。
认清自我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生命目的是什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什么工作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工作,什么工作自己才能做得最好。
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有清晰的人生定位,就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能力所在,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毕竟,人生有限,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飘摇不定中。
的确有很多人仍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他们整日为自己的位置而奔波忙碌,或者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结果不但跳得眼花缭乱,而且伤痕累累。不知道是这个社会不容自己,还是自己不适合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埋怨位置太少、伯乐太少,也埋怨竞争力太强,活着太难。其实,你的伯乐就是你自己。
在认清自己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考虑到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一个人人生过程的影响。如果他对影响人生的各种因素认识不清,就不可能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不可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快乐、财富、自我实现、朋友都没有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认清自我本来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成功的基础,但是那些把事业、理想、成功,以及完善自我等词语挂在嘴边的人常常缺少对自我的足够认识。他们华而不实,没有务实的精神。正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他试图承担起拯救世界的重责,但是却连自己到底是谁都不知道,结果只能在虚幻的世界里与风车战斗,成为别人的笑柄。
一个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的人,不仅要从内在分析自己的能力结构和素质水平,还应该借助外界环境作参照,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加以完善。
认清自我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随时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实实在在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能够做到这些的人才算是做到了务实,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识,也不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而是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因素,那么他就只能在指责与埋怨中抱憾终生。
要认清自我,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首先要做那些真正适合自己并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但是很多人却常常背离了自己的愿望,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能量力而行。他们或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或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要想找到真正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事情,仍旧需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我:清楚自己的才干和潜能,即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哪种工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能。知道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这将关系到你日后在学习道路上能够接受的挑战难度。了解自己对挫折的忍耐力,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克服困难、抵御逆境,那你日后的事业必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认清自我,就要立足于实际,发挥务实精神,对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全面权衡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在正确认清自我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不是来自周围的压力,而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会认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不然。自己的事情似乎自己应该完全了解,然而人们却常常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卑与自负的心理,这会让我们过低或过高地评估自己。有的人对于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却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有的人则是过分忽略自己的缺点,总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加以克服和改正才是最重要的。改善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缺点,并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缺点。但最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评估什么是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把这些长处和优点找出来,发展它并运用它。
有人把对自我的定位比作鞋,把人生比作脚,脚穿上鞋的目的是保暖和走路,但主要目的是为了走路。路虽然是脚走出来的,但走什么样的路、走多远的路、走路的姿态甚至走路的心情都和鞋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对自己的“鞋”,要合适才行。
我们生活得好与坏,事业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什么样的角色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这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位置决定角色,角色体现价值。我们只有在合理、合适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体现出自我的社会价值。
认真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10岁小男孩,他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记中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但如何才能实现如此宏伟的抱负呢?经过几天几夜的思索,他拟定了这样一系列的连锁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实力雄厚的财团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财团最好就是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的前提需要练好身体,练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规划,他开始一步一步实施他的计划。一日,当他看到著名的体操运动协会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途径,因而萌生了练健美的想法。他开始刻苦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3年后,凭借着发达的肌肉和雕塑似的体魄,他开始成为健美先生。
短短的几年时光,他包揽了欧洲、世界、奥林匹克的“健美先生”美誉。在22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10年时间,利用在健美方面的成就,用心塑造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终于,他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相恋9年后,终于接纳了他。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恩爱的婚姻生活过去了十几个春秋。他们有了4个孩子,建立了一个典型的“五好”家庭。2003年,年逾57岁的他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并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
他就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他的经历让人们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从穷小子到美国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施瓦辛格却没有被自己的处境吓倒,他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知道自己要怎样做才能将这个“天方夜谭”似的梦想变成现实。
做白日梦的人有很多,有人梦想成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有人崇拜毛泽东,还有人喜欢成龙、乔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并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他们的“复制品”。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却总是难以实现,这固然有很多的客观原因,如个性、环境、智力等的影响。但这些并非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他们只流于空想,不能为自己认真规划,像无头苍蝇那样茫然无措。
认真规划,为自己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蓝图,必须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只是帮助你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你真正了解自己。正如社会学家麦克·法兰德所说:“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根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它也是个人职业与组织、社会关系的总称。为什么要从被动中寻找主动的作用空间,也就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没有规划的职业生涯最终会失去方向,事倍功半。要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必须事先就有规划。根据外界职业环境、个人素质条件,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是什么,中期的阶梯在哪里,短期的门径是什么。这份规划清楚地告诉我们要做什么。
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认清自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的认真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预测,确定一个人的人生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等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具体来说,个人制订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长期性
规划一定要从长远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生设定一个大方向,使自己集中力量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做出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2.可行性
规划要有事实依据,要根据个人特点、企业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来制订,不能设立不着边际的梦想。
3.清晰性
规划一定要清晰、明确,能够转化为一个个可以实行的行动,人生各阶段的计划与安排一定要具体可行。
4.适时性
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事情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5.适应性
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6.挑战性
规划要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规划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成功之后才能有较大的成就感。
7.持续性
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应连贯衔接,各具体规划与人生总体规划一致,不能摇摆不定,浪费各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
付诸行动,莫让梦想成为空谈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去做。世上的事情没有绝对完美的,如果等所有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那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人生短暂,倘若不想成为生命中的过客,那么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躬行。
所以,有了梦想,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
梦想是比较模糊的、短暂的,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有些人今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但也许一夜之间就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对另一种生活开始执着起来。
行动能够帮助你将这种梦想的不确定性消除。进一步明晰梦想的目标,使你前进的道路变得有序和清晰,每一阶段的任务都一层层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知道如何去行动。
无论是梦想还是目标,都是很容易想出来的,难的是付诸行动。梦想和目标都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但实现它们却需要切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为自己制订了详细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似乎可以称为谋略家。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一事无成。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延误时机,以致计划化为泡影。
行动是打开梦想与现实之间大门的钥匙。枯坐在那儿想打开人生局面,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中国香港大富豪杨受成被称为“钟表大王”。他的父亲在九龙窝打老道及弥敦道交界处开了个天文台表行。他在为父亲做帮手的过程中,逐渐对做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经常钻研赚钱之道,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大富豪。
杨受成的“大富豪”梦想并不只是流于空想,而是根据自己做帮工的经验摸索出一个规律——游客的消费力最强,与游客做买卖利润最大。他大胆地行动起来,与其在店里守株待兔似的做买卖,不如主动走出去寻找顾客。于是,他开始到码头带领一些澳洲游客返回天文台表行买表。首次主动出击寻找游客就获得了成功,这激起他更大的勇气。
杨受成又到机场设法和一些导游取得联系,许予优惠,再采取给介绍客人的酒店司机、裁缝师傅以报酬的方法争取让游客来表行。这些办法个个奏效,更多的游客找上门来做买卖,表行营业额直线上升。
后来,杨受成干脆跑到日本和当地的旅行社联系,让他们安排游客到表行购物,此举又获得了成功。
主动找顾客,这就是杨受成总结出的经营策略。这一决策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努力,也体现出他直面人生、英勇拼搏的精神。主动找顾客这一做法使小小的杨家钟表店赚到了第一个100万。杨受成固然有远大的梦想,但更为实现梦想付诸了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支持着他,让他走向成功。
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一句话: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躬行。面对人生、面对梦想,怀有务实的心态,付诸实践,才能让你的梦想不再是空谈,更不会是笑谈。
坚持到底,尽全力实现目标
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知识和才能才有了用武之地;正因为有了无所不在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内在的自我潜能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所以,逃避困难的行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还极不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为此,我们不但不能逃避困难,而且还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迎接困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克服困难、实现成功。
坚持到底是务实的必备要素,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失去了这些条件,即使你才识渊博、技能熟练,也无法成功。
卡勒先生说:“许多青年人的失败,都应归咎于他们没有恒心。”的确如此,大多数青年虽然都颇有才情,也都具备成就事业的能力,但他们缺乏恒心、缺少耐力,只能做一些平庸安稳的工作,一旦遭遇些微的困难、阻力,就立刻退缩下来,裹足不前。可见,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是获得胜利的基础。
一旦你拥有坚定执着、永不放弃的品质,不论在什么地方,你都不难找到一个适当的职位。反之,如果你自暴自弃,只知道糊里糊涂地依靠别人,迟早会被人踢到一旁。
换种思维方式考虑,困难其实就意味着机会,解决问题,你就能够实现成功。如果我们能够看清困难背后的现实意义,抱着务实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任务,一步一步地努力坚持,那我们终将克服这些困难,远大的目标也会在这一步一步的努力中最终得以实现。
如果我们害怕困难,把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都看作灾难一般,如果因为恐惧而在挫折面前退却,那么困难永远都不会得到解决,它们永远都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如果我们不被困难所吓倒,如果我们勇敢地迎接挑战,并且尽自己的全部努力来克服困难,那么困难就会被我们打败,就会成为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坚强意志、大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心以及汲取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这些都会为我们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才能找到一条连接成功的通天大道。一个下定决心就不再动摇的人,无形之中能给人一种最可信任的保证,他做起事来一定勇于负责,一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我们做任何事,事先应想好一个完善的计划,一旦制订之后,就千万不能再犹豫了,要遵照已经定好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去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成功者的特征是:绝不因受到任何阻挠而沮丧,只知道盯住目标,勇往直前。一个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绝对不会成功。
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坚持。人们最信任意志坚强的人,当然,意志坚强的人有时也许会碰到困苦、挫折,但他绝不会一蹶不振。只要能够坚持到底,一个平凡的人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否则即使是一个才识卓越的人,也只能遭遇失败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了坚持到底的品质,才有了宏伟的埃及金字塔,才有了耶路撒冷巍峨的庙堂;正是因为有了坚持到底的品质,人们才登上了气候恶劣、云雾缭绕的阿尔卑斯山,才在宽阔无边的大西洋上开辟了通道。坚持到底的品质让天才在大理石上刻下了精美的作品,在画布上留下了大自然恢弘的缩影;坚持到底创造了纺锤,发明了飞梭;坚持到底使汽车变成了人类胯下的战马,在天南地北往来穿梭;坚持到底还让白帆撒满了海面,使海洋向无数民族开放,每一片水域都有了水手的身影,每一座荒岛都有了探险者的足迹。
坚持到底,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唯有坚持,才能有丰收的果实。
发挥主动,不为拖延找借口
在务实中,我们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及时行动,绝不拖延。我们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所以应尽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要拖延到明天。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美好的憧憬、远大的理想、切实的计划。假使我们能够抓住所有憧憬,实现所有理想,执行每一项计划,那我们事业上的成就、我们的生命真不知有多么伟大!然而我们总是有憧憬而不能抓住,有理想而不能实现,有计划而不去执行,终致坐视这些憧憬、理想、计划一一破灭和消逝!所有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拖延。
拖延是一味慢性毒药,它会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时间的流逝感到麻木,等到发现属于自己的“时日”不多之际,这味毒药已经浸入了我们的骨子里,毒性已经扩散到全身,过去的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原本可以得到的一切也如东去之水,永不回头。对待工作必须要积极热情,必须立刻付诸行动,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情绝不要拖到明天。
人的一生中从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看准时机、抓住机会的能力。“命运无常,良缘难续!”如果当时不把它抓住,就可能永远失去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足以将事情做好。处理以前积累下来的事情,每个人都不会感到愉快,而是感到厌烦。本来当初花很少时间就可以很容易做好的事,拖延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困难了。
拖延就等于浪费生命,这并非耸人听闻。想一想工作在我们生命中占据的时间和地位,在我们的一生当中还有什么能够像工作一样占据着我们既富于精力又潜力无穷、既充满朝气又不失成熟的时期,还有什么能够像工作一样既给予我们成就感,又为我们创造无数次的成功机会。除了工作,再没有任何事情对我们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拖延工作或者消极地对待工作。
第三节 共赢心态:分享成功的秘诀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共赢时代,合作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知识的纵深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对人生的超越,所以这个世界既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又充满了合作与快乐。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共赢心态成为人们走向成功所必备的一种心态。
共赢是利己利人的互利合作
共赢是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更好的、和谐的共处方式。共赢观念在人脑中的植入,无疑改变了传统思维中那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意识。如今,有些人已深知,要以良好的合作、共同获利作为互补共赢的生存主题。
如果我们放开眼界,倡导共赢规则,共同分享利益,我们就会和我们的朋友乃至同行取得共同发展。当然,这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而是以理智的态度求得共同的利益。因此,利益共享不仅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就像面对一桌山珍海味,是孤单地独享快乐还是几个朋友一起分享快乐呢?答案是后者。
诚然,经营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力更生,这也是为业之道。但是个体力量与群体力量相比总是小而有限的。如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形成合力,为我所用,那么竞争实力就会增加,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也会增加,从而达到你赢我也赢的共赢效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你越有本事,所做的事越大,就越需要别人的帮助。虽然这世上有天才,却没有全才,脱离别人是无法生存的。”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是真理。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每一个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已被高度重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决定性的因素”。
一种共赢的经济思想正在当前的中国兴起,“老店新人开,经营靠人才”,“善用人者胜”。
要想互利合作,就要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共同的信念下,自愿、自觉,互助、互惠,为企业效力、献身。
中国古代宽厚待人、力求和谐的思想,正在融入新的共赢哲学体系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范的理念,以及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之道,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共赢思想的有机结合。卓越的东方型的共赢方法、用人之道,原本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成果,而不是从外国引进的全新的东西。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兴”。若能坚持共赢心态,与他人合作,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共赢是具有远见的和谐发展
共赢心态不仅利人利己,而且还可以让自己与分享者得到更多的利益,更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
曾经,荷兰有一位花匠得到了一种非常珍稀的花种。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向他询问有关情况。花匠害怕大家都种这样的种子而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到了收获的时候,这位花匠的珍稀花种却没有结籽。于是,花匠去向专家请教。专家经过分析,查出了不结籽的原因:这种花的花粉很少,必须大规模种植才能有足够的花粉进行授粉。
于是,花匠改变做法,将这种珍稀的花种分发给大家。一年后,这个地区的花田里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这一年,花匠和邻居们所种的珍稀花大卖。有很多媒体采访花匠,问他的成功经验。
“你为什么将你最好的花种与邻居们分享呢?”记者问道。
“先生,”花匠说,“这种花的花粉量很少,只有我一个人来种,是产生不了足够的花粉进行授粉的。而我与邻居分享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大家都得到了回报。这个地区都被这种美丽的花儿所装扮,你不觉得这样更好吗?”
这位花匠原来的单赢思想使自己遭受了失败。后来他改变做法,与别人共享花种,使自己和邻居都得到美的享受和丰厚的收益,这就是共赢思想所带来的成功。
由此可见,共赢是一种卓有远见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比赛,又相互激励;达到的效果和影响远远比单赢要大得多,远得多。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共赢,人类与自然才能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唯有共赢,人与人才会互惠互利,利益互享。而原来,竞争双方为了“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付对方,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因此,改变传统的“输赢”观念,树立全新的“共赢”观念,成为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著名学者史蒂芬·柯维曾说:“两个人之间,相互妥协是1 1=1,各自为政是1 1=1/2,集思广益是1 1=3.”共赢精神可以产生个人以前无法产生的效益,甚至比单个效益的总和还要大。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如果注重合作共赢,众志成城,就会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功!
成功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共赢则两利,分裂则两败。这就像一棵树,无论它多么高大、粗壮和挺拔,也成不了一片森林;一块石头,无论它多么巨大,也成不了一面墙。任何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之中,与大家齐心协力,这样才能赢得发展。
但凡在事业上成功的人都懂得“1 1&;;gt;2”的道理。成大事者善于合作,因为他们明白两个拳头和一个拳头的力量是不同的,如果他想领导一个企业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他会建立一支强劲的队伍做后盾。
共赢不能靠命令来维护。人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如果仅仅是因为害怕,或者出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那么,这种合作的很多地方都不会令人满意的。因为这种做法把合作的精神忽略了,而正是这种精神——心甘情愿的合作态度,对企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你若想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唤起别人合作的意愿,使其直接或间接地看到自己的利益。人们都希望得到这样的评价:承认他们正在做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他们所做的事情,对其人生旅程非常重要。希望给予他们与其才能相称的、有意义的工作,并且承认和肯定他们迈出的每一步。这就强调了这一事实:要不断地得到合作,就必须让人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经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把帮助别人作为回报。
相互之间的合作会使得预想的成功迈向更高层次。合作的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相加,更是二者之间智慧与力量激荡互补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单赢,“近视”的成功
曾经名震一时的史丁尼斯公司后来为何失败?
其创始人史丁尼斯虽然具有超凡的能力,一手建立起一个商业帝国,但他却刚愎自用,不懂得与人合作共赢的道理。结果,在他死后,“帝国”随之而崩塌。只凭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即使成功也不会走得太远,史丁尼斯用他的经历告诫了世人。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人能够不借助别人的力量独自成功。即使能够成功,也短暂如昙花一现。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富有团队精神,融入到整个团队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个人的才能。一个团队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有求同存异的思想,这个“同”就是大家的目标一致,“异”就是个人工作风格相异和工作中逻辑思维的差异。如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了这种求同存异的想法,那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是惊人的,甚至是可怕的。
个人单打独斗的工作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缺乏相互合作的精神——一种共赢的精神。其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是“吃独食”,不能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携手做“更大的蛋糕”。他们总是希望只有自己能崭露头角,为此甚至不惜贬低和诋毁别人;他们总是怀疑别人的能力,害怕别人得到某种好处,进而影响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态度使得他们无法与周围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等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损害了群体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影响了组织的整体工作效率和效益,最终自己将无法适应讲求团队精神的组织和讲求合作生财的社会。
“独食主义者”所崇尚的是单赢,即在相互竞争中,只有一方可以取得胜利,这是一种狭隘的看法。而成功的人往往知道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知道如何借助别人的力量。就像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也会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许多现象表明: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世上没有全能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单凭自身达不到的目的。只要有心与他人合作共赢,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真正的合作共赢是取得成功的最佳方法。因此,凡是成大事者都力图通过合作的方式“完善”自己。
切忌独断专行,追求单赢,否则即使成功也只是短暂而浅薄的。
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愿望是一种智慧,虽然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每个人都可以与人合作,携手做出更大的事业。
和他人共赢,会赢得更多
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奥运会是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那是法西斯势力猖狂的年代,希特勒想借奥运会表明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
在纳粹一再叫嚣把黑人赶出奥运会的声浪下,当时田径赛的最佳选手是美国的杰西·欧文斯。欧文斯鼓足勇气报名参加此次运动会的100米跑、200米跑、4×100米接力和跳远比赛。在这4个项目中,德国只在跳远项目上有一位选手可与欧文斯抗衡,他就是鲁兹·朗。希特勒对此十分重视,并亲自接见鲁兹·朗,要他一定击败欧文斯——黑种人的欧文斯。
为了给德国运动员打气,跳远预赛那天,希特勒亲临赛场。鲁兹·朗顺利进入决赛。轮到欧文斯上场了,由于受到场外反对声浪的影响,他第一次试跳便踏线犯规;第二次他为了保险起见,在离起跳板很远的地方便起跳了,结果成绩非常糟糕;还有最后一跳,欧文斯一次次起跑,一次次迟疑,不敢完成最后的一跳。
希特勒认为这个“低劣”的黑种人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于是他便退场了。在希特勒退场的同时,鲁兹·朗走近欧文斯,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对欧文斯说,他去年也曾遇到同样的情形,他用了一个小窍门就把问题解决了:把毛巾放在起跳板后数英寸处,起跳时注意那个毛巾就不会有太大的误差了。欧文斯照做了,结果差点破了奥运会纪录。
决赛中,欧文斯以微弱优势战胜了鲁兹·朗,但他们都打破了世界纪录。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看台上本来狂热傲慢的德国观众也变得情绪低落。这时,鲁兹·朗拉住欧文斯的手,一起来到聚集了12万德国人的看台前,他将欧文斯的手高高举起,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看台上先是一阵沉默,然后突然爆发出齐声的呼喊:“杰西·欧文斯!杰西·欧文斯!”欧文斯举起另一只手来答谢。等观众安静下来以后,欧文斯举起鲁兹·朗的手,竭尽全力喊道:“鲁兹·朗!鲁兹·朗!”全场观众也同时响应:“鲁兹·朗!鲁兹·朗!”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这种奥林匹克精神所征服,此时的赛场上,没有了种族歧视。两人赢得比赛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
杰西·欧文斯创造的世界纪录保持了24年。他在那届奥运会上荣获了自己所参加的全部项目的4枚金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多年后,杰西·欧文斯在回忆录中真诚地说,他所创造的世界纪录终究会被打破,但鲁兹·朗高高举起他的手的那一幕却会永远被历史牢记。
杰西·欧文斯和鲁兹·朗两个人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同样光彩照人。所不同的是,杰西·欧文斯的荣誉来自于运动场内,是对他展示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褒奖;而鲁兹·朗的荣誉则来自于运动场外,是对他展示人类心灵之美的褒奖。
很多人对于输赢的看法都是绝对化的,非此即彼,赢便是代表其他所有人都得输。运动场上非赢即输的角逐、学习成绩的排列都向我们灌输“永争第一名”的思维方式,于是我们便只通过这副非赢即输的眼镜看人生,不能唤醒内在的醒悟,只为了争一口气,一辈子拼个你死我活,却从来不曾想到通过合作的手段让彼此得到更大的利益。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互相联系的,我们谁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比如说,人们常因完善自己而成就别人,又因别人的成就而改变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你如果不让别人赢,可能你也会输掉自己。
我们应当看到,“赢”的真正意义是实现目标,而不是对立的双方争个你死我活,分出高低上下。所以若用合作代替竞争,便能在有效的时间或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目标,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欣赏别人的事业风景
大概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嫉妒心,无法面对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这一点正是阻挡大多数人迈向成功的绊脚石。羡慕和嫉妒只会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上,使你无法保持平常心。这样,你就不能在工作中取长补短,更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嫉妒就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得好他嫉妒,别人身体健康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事业有成他嫉妒,别人薪水多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
西方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30岁的脸上就写满60岁的沧桑。嫉妒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生活,还会影响我们的心情,是我们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障碍。
在社会中,嫉妒常常是当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的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种情绪体验。它带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令人做出攻击诋毁他人的行为,这样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障碍,最终会摧毁自身。
嫉妒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它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连沟通都成了问题,更不用提合作共赢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相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也都有优点。我们只有欣赏别人的事业风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优点为自己服务。
拿破仑一生中指挥过许多战役,并屡屡得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拿破仑懂得,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他选拔将才从不要求十全十美。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依照这一原则,他果断选择了贝赫尔做他的参谋长。他说:“贝赫尔缺乏果断,完全不适于指挥任务,但却具有参谋长的素质。他善于看地图,了解一切搜索方法,对于最复杂的部队调动也很在行。”这样的人,对拿破仑来说,无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参谋长。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了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能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成功者最重要也最宝贵的经验。
任何人如果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具有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利用这些优点。
面对别人的成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学会坦诚面对
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要有宽阔的胸襟,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是正常的。
2.化嫉妒为动力
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每个人都要在竞争的条件下客观地对待自己。不要把比自己优秀的人当成自己的敌人,而要将其当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学会赞美别人,把别人的成就看作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权利的剥夺或地位的威胁。将别人的成功当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欣赏,你在各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与人牵手,快乐合作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以说,竞争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竞争者与合作者作为竞争与合作的主体及对象,与竞争合作相伴而生、相伴而灭。
合作与竞争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不然,合作与竞争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合作与竞争,可以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合作与竞争不仅没有削弱、消亡,相反,他们的联系在增强。而且,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拓展、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与自然斗争的不断深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合作与竞争的联系也日益加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通讯、交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空前便捷。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抑或是人与人之间,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效率则大幅度提高。实际上,封闭的个人和孤立的企业所能够成就的“大业”将不复存在,合作与团队精神将变得空前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可能成就事业,更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人们只有承认个人智能的局限性,懂得自我封闭的危害性,明确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以合作伙伴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挑战。
与人“牵手”才能快乐合作。若想成大事,必须学会“牵手”。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团结才有力量,只有与人合作,才会众志成城,战胜一切困难,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说合作是生存的保障实不为过。
没有合作人类就如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建筑工人把沙子掺在水泥中,就能成为建造高楼大厦的水泥板和水泥墩柱。如果化工厂的工人把沙子凝结冷却,就会变成晶莹透明的玻璃。单个人犹如沙粒,只要与人合作,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变成有用之材。要共赢,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事业向前发展。
关于“牵手”合作,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没走多远就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鱼的肉香,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当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用完了,他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吃。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无论是得“鱼”还是得“渔”,都只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前两个人不懂这个道理,结果都饿死了。我们若想成功,就要学习后两个人的合作精神。如果你有着成大事的抱负,就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要学会与人“牵手”。
由于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学识、修养的不同,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性格、爱好。如果你觉得与人相处很困难,那么,以下的意见能使你获得启示。
首先,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其次,与人相处时学会随和幽默,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无疑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良方。
无论跟谁“牵手”,要想业绩辉煌,首先要学会与对方合作。要达到此目的,不妨先向他提出善意的想法。跟对方好好分工合作,处处采取客观的态度,尽力配合,才能够达到默契,共享来之不易的成果!
学会分享,微笑竞争
一个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共享自己的力量,他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成功必须从理想开始,而理想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成功的开始就在于我们独处时的所思所为,而真正成功的奉献则会凌驾于自私之上。圆通成熟的个性,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服务人群的献身上表现出来,它开始时可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较量,继而向外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和谅解。成功并不是我们独自拥有的,也不是行为本身,它是用来判定我们自身价值的东西。
成功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生活。
当一个人公开地承认并非自己能独立获得这些成就所以不能独享荣耀时,一种完美和谐的感觉会在其内心和人际关系中逐渐浮现。相互的感激与温暖的友谊使彼此不但共享成功的果实,而且因此相互鼓励、不断地成长。
足球守门员知道球队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因为他知道队友在球场拼搏的重要性。因为有了队友的配合,球才不会轻易地被对方抢走,球队才可能取得好成绩。那些清楚这个事实,并能公开、大方地赞美队友的人是值得嘉许的,因为他们具有令人赞赏的风度及雅量。
每位班级领导者都知道,班级的荣誉是全体同学一起努力的结果。大方地赞许这件事吧!感谢那些每天勤奋学习的人,为他们喝彩,称赞那些为这个班级而努力学习的人,因为嘉许学生、和他们分享成功,班级将会得到更多。
可见,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分享。即使在竞争中也是如此。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竞争的本质和普遍规律,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所在。竞争是与人争利,合作则是与人共利。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相生相克、互为补充。
如今的成功不再是孤立的含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共赢成为主流,而如果想要与人共赢,就必须与人分享,在分享中学会微笑竞争。
第四节 感恩心态:孕育成功的心灵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因此,困难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我们的生活因苦难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性格因坎坷而锤炼得更加成熟。学会感恩,我们便会在困难中升华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人生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经历了什么,任何坎坷的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感恩是对生命过程的一种珍惜
人们常说:懂得感恩的人会懂得珍惜,就容易得到幸福。那么,感恩到底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
有一个善良的人,死后升到天堂,做了天使。他成了天使后,仍然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人们能感受到幸福。
一日,天使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农夫对天使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耕作呢?”
于是,天使赐给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流浪者。流浪者非常沮丧地对天使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法回乡。”
于是,天使给了他一些路费,流浪者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又一日,天使遇见一个作家。作家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且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作家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作家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次把天使难住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天使把作家所拥有的都拿走了:拿走了作家的才华,毁去了他的容貌,夺去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作家的身边。
作家已经奄奄一息,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了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再去看望这位作家。
这次,作家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一个人要对昨天的日子感到快乐,对明天感到有信心。”你如果做到,那就是幸福了。其实幸福不是向外在环境索求,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在某一刹那,心中的某一根隐秘的弦忽然被牵动,泛出甜美的满足感,那便是幸福。
但有很多人却忽略了这种感觉,把追求幸福当成了一项事业,结果反而离幸福越来越远,人也越来越空虚,越来越不快乐。
曾经有一个贵族青年,有一天他突然想离开家乡,去寻找他想要的幸福。因为有一位非常伟大的巫师跟他说:“幸福是一只青色的鸟,有着世界上最美妙清脆的歌喉,如果找到它,就把它马上关进一个黄金做成的笼子里,这样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幸福了。”
他听了这位巫师的话,不顾父母的苦苦挽留,就带了一个黄金笼子踏上了寻找那只代表幸福的青鸟之路。英勇的年轻人一路上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是他都没有退却,只因为在他心中有“幸福”支撑着他的梦想。他经过了许多国家,得到了很多以前从没看过、从没听过的知识,成了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一路上,他抓过很多青色的鸟,但是总在放进黄金鸟笼后,不知什么原因鸟就死去了。他知道,那不是他想寻找的幸福。
后来,黄金鸟笼变得旧了,他也不再年轻。他突然强烈地想念远方的父母。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家后发现已物是人非。他的父母早在他离去没多长时间,就因为过度的悲伤和思念而离开了人世。
无家可归的青年在荒凉的街头落寞地走着。这时,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拉住了他的衣角,盯着他怀里的黄金鸟笼。
“大巫师!”青年认出了他,失声叫道。
“孩子,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让你去寻找青鸟。”老人难过地说道。他从破旧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件物品,说:“这是你父母在去世前让我交给你的,他们要你好好珍藏。”说完,老人便摇着头,哀伤地离去了。
青年一看,原来那是父亲为他雕的一只木鸟。在这一刻,所有的回忆都在他脑中涌现,青年流出了悲伤的眼泪,他把这只木鸟紧紧地抱在怀中,十分懊悔。突然,他感到怀里的木鸟动了动,叫出了声音,他愣了一下,这就是幸福的青鸟!但他还没来得及将它放进黄金鸟笼,一不留神就让它飞走了。
人总是很奇怪,拥有幸福的时候总是不知道珍惜,每每要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其实,幸福就在你的面前。
肚子饿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放在面前,这就是幸福。
筋皮力尽的时候,躺在软软的床上,这就是幸福。
痛哭的时候,旁边有人温柔地递来一张纸巾,这就是幸福。
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的一些小事也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于你如何看待。
在你的生命中,有过很多人、很多事,不管是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只要你心怀感恩,用爱心浇筑,你就会拥有幸福。
感恩,就是一种幸福。
感恩是对人生苦难的一种感谢
一个年轻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半工半读。学习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工赚钱,而他上班的地方是父亲开的一间工厂。他要用打工得来的工资去偿还父母为他垫付的学费和伙食开支。虽然他是老板的儿子,却没有任何特权,跟其他工人一样,打卡上下班。在每个月的月底凭车间给他评定的质量分和完成工作的情况来领取工资。有一回,他因坐车晚点迟到了2分钟,那个月他应得的奖金就被扣了一半。
大学毕业后,父亲并没有让他接管公司,反而对他更加苛刻。父亲的严格让他无法忍受,结果他离家自立。年轻人觉得父亲不像是他的亲生父亲,而像仇人一样对待他。他想自己跟父亲反正已经没有关系,不如去外面另闯一条生路。
刚开始做生意,因为缺少资金,他去银行贷款,但父亲坚决不做他的担保人。没有担保人,他就没有办法向银行贷到一分钱。被逼无奈,他只有给别人打工来谋生。但即使是小公司的一份微薄薪水他也没有保住,被别人挤了出来。失业后,他用打工攒的一点钱开了家小店。小店的生意不错,他又开了家小公司,小公司慢慢地变成了大公司。
在他正准备“磨刀霍霍”干一番事业时,他的公司倒闭了。为此,他十分难过,甚至想到了自杀。他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认真地思考,想父亲为什么这么冷酷无情地对待自己,想自己在打工和经商中为什么会屡遭惨败,他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他没有继续沮丧下去,而是决心咬紧牙关挺起胸膛重新开始。
在这十分艰难的时刻,父亲却出人意料地来到他的面前,并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他,决定让他来接管自己的公司。父亲说:“孩子,你虽然跟几年前一样,依然没有钱,但你却有了一段宝贵的经历,这段经历对你来说是一场艰苦的磨炼,但它却是非常值得的。如果我前几年就将公司交给你,你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迟早会失去公司,最终会变得一无所有。可是现在因为有了这段宝贵的经历,你就会珍惜它,并且会把公司经营好,还会让它不断地发展壮大。孩子,不管干什么事情,不经受一番磨炼是很难干好的。”
这个年轻人后来真的干成一番大事业,他就是伯克希尔公司总裁,被誉为“美国股神”的沃伦·巴菲特。他的父亲叫霍华德·巴菲特。
人生中总会遭遇一些挫折,总会经历一些苦难、一些磨炼,但这并不是坏事。沃伦·巴菲特正是从这些苦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经历苦难、磨炼意志能让人坚强,让人热爱和珍惜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更让人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因此,它对你的人生弥足珍贵,是你生命历程中的财富。
面对苦难,我们要怀有感恩之心,感谢苦难的恩赐。
人生总免不了经历苦难,但只要你正确对待,苦难也会成为一笔财富;反之,你会被苦难吞噬。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蛹快要化成蝴蝶了。这时的蛹上有了一道裂缝,蝴蝶在里面痛苦地挣扎。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历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蝴蝶之死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
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困难都是一粒珍珠!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是磨炼,一切的挫折都是你人生成功所必须经历的。只要你感恩苦难,就会将苦难磨砺成一粒粒美丽的珍珠。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说:“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水里。”珍珠原本是嵌入贝壳内的一粒沙。贝用尽全身力量疗伤,要到伤口愈合,治疗的工作才停止,这时在旧伤处出现的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因为伤口的刺激,贝身上许多平时未发现的力量出现了,全力打造了这样一颗晶莹的珍珠。
在我们一生中,苦难可以变为经验,伤痛可以变成无价的奇珍,缺陷也能成为自救与救人的新力量。
对于苦难,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伤害,因为它磨炼了你的心智;
感恩欺诈,因为它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恩中伤,因为它砥砺了你的人格;
感恩鞭打,因为它激发了你的斗志;
感恩挫折,因为它强化了你的意志;
感恩遗弃,因为它教导了你的独立;
感恩斥责,因为它指出了你的缺点;
感恩嘲笑,因为它坚定了你的信念;
感恩嫉妒,因为它肯定了你的成就。
感恩是一种得到的付出
感恩是一种得到的付出。你只有付出爱心,才能收获希望。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救援的双手;在别人迷茫无助时,敞开怀抱让他们依靠。无私奉献你的爱,你收获的将是别人的感动和铭记,还有一颗因满足而幸福的心。
一个美丽的圣诞前夜,哥特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那天,哥特从办公室出来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不时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哥特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是很好。此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哥特说,“这是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送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
哥特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哥特原以为小男孩希望的是自己也能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哥特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问他:“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对哥特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门前?”
哥特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他的弟弟。他的弟弟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小男孩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他坐下,然后指着哥特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是不是?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分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它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哥特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将小男孩的弟弟抱到车子前排的座位上。小男孩的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3个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哥特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真的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很多人都只是一味地索取,他们快乐吗?当他们贪得无厌地掠取利益时,他们丧失了更宝贵的东西。而懂得付出的人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不仅感动了别人,更让自己快乐。付出,并不是没有收获,它会让你得到更美好的东西。
或许,我们的付出不能立刻得到物质的回报,但日子久了,不经意间,一抬头,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鸟儿在歌唱。懂得帮助他人的人,将会越过堵在前面的高墙,独自走进春意盎然的花园,寻找到那种特殊的快乐!这种幸福是心中的天堂,不断地耕耘才能收获。它就在你我心中,而不必在大千世界里苦苦地求索。付出本身便是一种回报。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名誉,也不是任何外在物质,而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心的安宁与美好,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即使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你也不一定能拥有幸福。幸福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只有给予和付出,你才能实现这一追求。那位有金子般爱心的小男孩便得到了这种巨大的幸福。
海伦·凯勒曾说:“任何人出于他善良的心,说一句话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坎坷不平的路,他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致使他终身去追求这种欢欣。”在生活中,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都可以让我们感动,因为这种小小的付出后面,蕴藏的是一片真挚的爱心。罗曼·罗兰说过:“快乐不能靠外在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感恩,是一份对万物都无私付出的爱。对于爱,付出便是得到,感恩便是这样一种得到的付出。
心中有爱才能感恩
一个印度哲人说:“就像母亲疼爱自己的孩子,照料他、保护他、教育他一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身上种植、培养和爱护那世上最宝贵的东西:对他人和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
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你的父母长辈、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亲朋好友、爱你的同事、爱你的上司下属、爱你的客户和你自己、爱你周围的一切。如果没有爱,你还拥有什么?你将会失去热情、失去责任、失去希望、失去梦想,你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心中有爱,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人只有通过付出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得到的将是无愧于心。请用我们的生命和爱,和痛苦的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和贫穷的人分享我们的财富,和孤独的人分享我们的热情,和残疾的人分享我们的双手。心中有爱,才能感恩这个美好的世界。
无论是什么样的信仰,中心都是一个“爱”字。可见,人间处处充满了“爱”的召唤,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爱是什么?是歌声,是翅膀,是春天的暖风和冬天的瑞雪,是根深叶茂的大树和潺潺的溪水,是被弹拨的吉他,是被低吟的短诗,是腮边一滴感动的泪珠和热唇上的轻吻,是彩虹涂抹在画布上,是黄昏挥动在炊烟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的美好往事,是无法比喻的比喻,是无法描述的描述,是语言的地平线上出现的彩霞。
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变得可爱。他乐于帮助别人,总是用自己的愉快感染周围的人。他给需要笑声的人带来欢乐,驱走烦恼和忧愁,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他是那么透明,那么坦诚,是爱给了他人格上的魅力和精彩。
爱是一种博爱,它可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人们爱事业,爱荣誉,爱老人和孩子,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爱世界和人类,爱自然界里一切的生命和小桥流水。人们从自己的爱里面享受着光荣和骄傲,享受着风和日丽,享受着美好与诗意。
爱是多么神圣和美好。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就像失去了生命一般。那么,他只是行尸走肉,只是木头或是机械,他会生活在麻木中。如果他有知觉,那么他感觉到的就一定是无尽的痛苦和郁闷。生活成了苦酒,白天成了黑夜,人群成了沙漠,他还有什么可期待、可翘首、可梦想的呢?一个人没有了爱,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席慕蓉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想一想,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装满这一片波涛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把山石冲蚀成细柔的沙粒,并且均匀地铺在我们的脚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酝酿出这样一个清凉美丽的夜晚?要多少多少年的时光啊!这个世界才能等候我们的来临?”
优美的文字,唯美的意境,但更美的是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沉而真挚的爱:这样充满爱的心灵,这样充满感恩的心灵,常常让我们感动良久。拥有如此美丽心灵的人必定会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精力去回报社会,回报这美丽的大自然。
只因心中有爱,才能感恩这个世界,回报一片赤诚之心。
白天给了我们阳光,我们要抛开烦恼,尽情微笑,不然就辜负了这温暖和明朗。夜晚给了我们月光,我们应该在宁静而幽远的月光中静静沉思:我是否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在清冷的月光中,心灵的尘埃会被月色涤荡,混浊的眼睛会被月光之水洗得明亮。自然是如此的美妙而多情,我们面对这片自然之美,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她的怀抱,才能真诚地赞美她、爱护她。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以深沉如大海般的父爱、温暖如阳光般的母爱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在无言的感动中体会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朋友给了我们友谊,他们用信任抚平我们的伤痛,用理解融化心灵之冰,用真诚为我们带来一方明亮的天空,我们在友情的香气中知道了世上有一株永不凋零的花。
社会赋予我们成长与智慧,用风雨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傲然于天地间。回报社会是每个人的天职。青春、智慧、热血,甚至生命,是人生不息的咏叹。只有用赤诚的礼物回报社会,才能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关外牧羊的苏武、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陆游、“踏破贺兰山阙”的岳飞、“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们多是苦难的回报者,也是痛苦的回报者。他们名垂青史缘于一种山河梦、家国情,缘于一种义不容辞的豪迈,一种令人神往的激情,一种感恩的情怀。
心中有爱,我们才能用感恩之心看世界,我们会让父母欣慰,让朋友快乐。用感恩之心看世界,我们会凭添几分信心,增长几分激情,热情回报社会。
让我们用微笑面对生命,轻轻地说:我懂得回报,我会让爱我的人因我而幸福。
感恩,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
美国著名潜能开发大师席勒有一句名言:“任何苦难与问题的背后都有更大的祝福!”他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员积极思考,由于他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连他的女儿——一个非常活泼的小姑娘在念小学的时候就可以朗朗地附和他念这句话。
有一次,席勒应邀到外国演讲。就在课程进行当中,他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紧急电报:他的女儿发生了一场意外,已经被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手术,有可能要截掉小腿!他心慌意乱地结束课程,火速赶回美国。到了医院,他看到的是女儿躺在病床上,一双小腿已经被截掉。
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口才完全派不上用场了,笨拙地不知如何来安慰这个热爱运动、充满活力的天使!
女儿好像察觉了父亲的心事,告诉他:“爸爸,你不是时常说,任何苦难与问题的背后都有更大的祝福吗?不要难过!”他无奈又激动地说:“可是!你的脚……”
女儿又说:“爸爸放心,脚不行,我还有手可以用啊!”两年后,他女儿升入了中学,并且再度入选垒球队,成为该联盟有史以来最厉害的全垒球王!
“任何苦难与问题的背后都有更大的祝福!”席勒的女儿说出这句话时,是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灾难的。
你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你可以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也许你没有办法改变外在的现实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变成欢乐的喜剧,也可以变成痛苦不堪的悲剧,一切都由你决定。
有一个女孩常常对父亲抱怨自己遇上的事情总是那么艰难,她不知道该如何应付生活,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一天,父亲把她带到厨房,把水倒进三口锅里,然后用大火煮,不久锅里的水就烧开了。
父亲在第一口锅里放进了胡萝卜,第二口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口锅里则放入研磨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小心地将它们放进去用开水煮,但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一直嘟嘟囔囔,很不耐烦地等着,不明白父亲到底要做什么。
大约20分钟后,父亲把炉火关掉了。他把胡萝卜和鸡蛋分别放在一个碗内,然后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父亲这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她回答。
父亲让她靠近些,用手摸摸胡萝卜,她发现胡萝卜变软了。接着,他又让女儿拿着鸡蛋并打破它,然后将壳剥掉,她看到了煮熟的鸡蛋。最后,父亲让她喝一口咖啡。当品尝到香浓的咖啡时,女儿终于笑了。
她怯声问:“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回答说:“这三样东西都是在煮沸的开水中,但它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结实的,但被开水煮过后,它就变得柔软了;而鸡蛋本来是易碎的,只有薄薄的外壳保护着,但是一经开水煮熟,它的内部却变硬了;至于粉状咖啡豆则很特别,进入沸水之后,彻底改变了水的特质。”
感恩就如这咖啡豆一般,在苦难的煎熬下,散发出香浓的芬芳。
有人说,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这话不假。上帝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而是用一种感恩的心告诉自己: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只要你相信,自己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你就能坦然面对人生坎坷,欣然迎接未来的生活。
施与爱心,体现生命价值
生命的最大价值是向他人施与爱心,我们的人生好坏往往不是由自己评定的。别人和社会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只有学会付出,施与爱心,才能体现出我们的人生价值。对于一个有给予心的人来说,别人对于他所提供帮助的那些小事比他曾经做过的那些大事记得更清楚,会在被给予者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英国诗人勃朗宁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每天都感受着来自周围的爱,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爱,将会变成一片荒芜的沙漠。
曾经有一位女子,她看到3个留着长长的白胡子的老者站在她家的门前。她从来没见过他们。她对他们说:“虽然我不认识你们,但我想你们一定饿坏了,如果不介意,就请到屋里来吃点东西吧!”“男主人在家吗?”他们问道。“没有!”她说,“他出门了!”“那我们不能进去。”他们回答说。
到了傍晚,她的丈夫回到了家,她告诉了他白天发生的事。“去告诉他们我回来了,让他们进来吧。”
于是,女子到外面邀请他们进屋。“我们不能一起走进一间房子。”他们说。“为什么呢?”她有点迷惑地问。
其中的一位老人指着另外两个中的一位说:“他的名字叫‘财富’,”接着他指着另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你进去和你丈夫商量商量,你们想要我们哪一位进到你们家。”
女子走进屋子并告诉丈夫他们所说的话。她的丈夫笑着说:“太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进来,让他使我们家充满财富吧!”
女子不同意,对自己的丈夫说:“亲爱的,为什么我们不邀请‘成功’呢?”
他们的女儿在屋里听到他们的对话,也过来提出自己的建议:“邀请‘爱’进来不是再好不过的吗?我们家将因此充满了爱!”
“让我们接受女儿的建议吧!”丈夫说。
“好!邀请‘爱’当我们的客人。”
女子走到外面问三位老人:“哪一位是‘爱’?请进来当我们今晚的客人吧!”
“爱”站起来并走向屋子,其他两位老人也站起来跟随着他。
女子惊讶地向“财富”和“成功”说:“我只请了‘爱’,为什么你们也要进来?”
三位老者一起回答:“如果你只请‘财富’或是‘成功’,那么,另外两个人将留在外面。但是既然你邀请了‘爱’,‘爱’到哪里,我们就会跟到哪里。哪里有爱,哪里就会有财富和成功!”
爱是一粒种子,只要你把它种在自己心中,用心浇灌,它就会带给你美丽的果实——成功与财富。
只有施与爱心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这是追求成功者需要的感恩心态。爱的巨大力量可以巩固和完善我们的优良品格,懂得这一人生秘密的人往往抓住了通行于世界的根本原则,能够认识到世间事物的美好与真实,并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
无论发生什么,都应该直面生命,用健康的、快乐的、积极的思想去直面生命,都应该满怀希望,坚信生命中充满了阳光。传播成功思想、快乐思想和鼓舞人心思想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心扉,真诚地爱他人,去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他们是世界的救助者,是负担的减轻者。施与别人的同时,也回报了自己。
当关爱的思想治愈疾病、为创伤止痛的时候,当那些与此相反的心态带来痛苦、郁闷和孤独的时候,我们就真正领悟到了博爱的真谛。施与爱心,便是在你心中种下一粒美好的种子,让它成长为你人生中的参天大树。
感恩你所拥有的幸福
有个修道者告别了母亲,来到深山,想要拜菩萨以修得正果。在路上,他向一个老和尚问路:“请问大师,哪里有得道的菩萨?”
老和尚打量了一下修道者,缓缓地说:“与其去找菩萨,还不如去找佛。”
修道者忙问:“请问哪里有佛?”
老和尚说:“你现在就回家去,在路上有个人会披着衣服、反穿着鞋子来接你,那个人就是佛。”
修道者拜谢了老和尚,开始启程回家。路上,他不停地留意着老和尚说的那个人,可是他已经快到家了,那个人也没出现。修道者又气又悔,以为老和尚欺骗了他。
等他回到家时,夜已经很深了。他灰心丧气地抬手敲门。他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连灯也来不及点着就去开门,慌乱中连鞋子都穿反了。修道者看到母亲狼狈的样子,不禁热泪盈眶,也立刻觉悟了。
修道者是幸运的,因为到最后他及时领悟了“佛”的含义。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人总是认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我们想要这个或那个,如果我们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停地去想它,并且保持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就会在新的环境中再次滋生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新的欲望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仍旧不幸福。
我们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而一旦拥有,却又不去珍惜,反而苛求更多。我们应该改变思考的重心,从关注自己所想要的转到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不是抱怨你的薪水,而是珍惜你的工作;不是期望你能去夏威夷度假,而是想到你家附近也有乐趣,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当你跌入对“追求”无限贪婪的陷阱中时,要爬上来,并且重新走过。深吸口气,记住: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如果你珍惜你的工作而不去抱怨,那么你将会把它做得更好,并且可能最终得到加薪;如果你聚焦在房屋周围享受的方式,而不是等着在夏威夷享受,你最终会有更多的乐趣。总之,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智者眼中的幸福很多,因为他们懂得感恩。
有这样一段话,把活着当做一种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当我们站在野蒿丛生的墓地前,凝望那已然化为一捧黄土的逝者,想到他们生前的兴衰荣辱都随这一捧黄土烟消云散。我们还能走动、沉默、追思、悲伤,因为我思故我在,有感觉,会思想,我们仍然活在这世界上,而在地下安眠的人却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权利。活着便是一种幸运,对无可逃避的死亡的敬畏变成了内心涌动着的对此时还拥有生命的感激。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生命自它诞生的刹那起,就进入死亡的倒计时。生与死,只是一线之隔。佛说:生死呼吸之间,一口气转不来,即成来世。很多时候,生命太过脆弱,一点小小的意外便会让生命之火熄灭。对于那些逝者,我们除了回忆他们的功业和智慧以外,更多地只会叹息:他要是还活着就好了。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永远无法与你竞争了,那些昨日还曾见面的人,今日就只能凭借想象来遥望他的音容笑貌。死亡有时很容易,仅仅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如车祸的发生。虽然我们一生都在与死神赛跑,可却对生与死的界线依然懵懂。对于活着的感动,只有那些经历过生与死考验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活着是一种美丽,是一种幸福,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活过的每一秒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战胜过无数次疾病,以及每天都可能飞来的“横祸”,才有了平安、健康、幸福的生活。生命是脆弱的,拥有活着的权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只要你拥有感恩之心,你就不会失去你所拥有的幸福,还会创造更多的幸福。
感恩对手甚至敌人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感谢你的敌人吧,是他们使你变得如此坚强。”这句话说得颇有道理,因为朋友会在危难时帮你一把,而敌人却能在危难时成就你。
你应该感谢你的敌人,因为在与敌人的周旋中,你才越来越经得起考验,越来越坚强。
在动物世界中,天敌的存在往往会让一个物种繁盛,而没有天敌的物种则会走向灭亡。
大自然中的这一规律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有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职员,在一家公司做基金研究员时,主管老是看他不顺眼,处处刁难他,而且,当主管邀请办公室的同事下班后到他家吃火锅时,还总是不小心地将他忘掉。这位职员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是,去更高级的地方吃更高级的火锅,比他还享受!主管要给他难堪,谁知他更得意!这位主管分配给他的基金总是冷门商品,让他很难有业绩上的表现,但是他并不生气。现在,这位职员说:“还好他这样对我,否则我现在只能在那里做研究分析。”这位主管的态度逼使他走出另一条路来,现在,他在另一家公司的企划部如鱼得水。“很感谢他对我的刁难。”这位职员说。
歌德说:“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你所与之为敌的人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探你自己的胸襟与气魄。”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更何况你怎么知道,上帝的安排不是让你扛起更大的责任呢?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就会甘于平庸,最终碌碌无为。有了对手,你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发愤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那些令你跑得很累的人,恰恰是他们才能使你跑得更快。好好感谢他们吧!这些敌人也正是你的恩人。
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非洲有一个部落,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从60岁算起,随着婴儿长大,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得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了。
好独特的计岁方法,人生不过是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还”一岁,直至生命终止。可惜我们常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日子长着呢!于是,我们懒惰,我们懈怠,我们怯懦。无论做错什么,我们都可以原谅自己,因为来日方长,不管什么事放到明天再做也不迟。
但终有一日,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我们,这时我们才悚然而惊:糟了,总以为将来还长着呢,怎么死亡说来就来了。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那些未了的心愿怎么办?那些未实现的诺言怎么办……可面对死亡通知书,人们只能踏上那条不归路。追悔也罢,遗憾也罢,那个早已写好的结局无人能够更改。面对即将降临的死神,也许人们会在迷迷糊糊中想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教诲,可一切都悔之晚矣。
生命既是借来的一段光阴,当然是过一天少一天了。而面对自己日渐减少的寿命,谁能无动于衷呢?那个倒着计岁的非洲部落,他们的人生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每过一分钟,我们便会失去生命中的一分钟。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假如人能活70岁,而每天睡觉8小时,那么70年会睡掉204 400小时,合8 517天,为23年零4个月。这样,人还剩下46年零8个月的时间。此外,闲聊、发呆等时间,再加上退休后不工作的时间,约合36年零2个月。如此算来,一个人活到70岁,自己只有10年零6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些事。更何况并不是人人都能活到70岁。
由此看来,我们真正拥有的时间寥寥无几。树枯了,有再青的机会;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刻;然而,人的时间一旦逝去,就覆水难收,难以挽回。
因此,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利用好你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又有人这样计算时间,人的一生其实只有3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逝,明天未至,而我们要面对的只有今天。
李大钊说过一句话:“我认为世间最宝贵的是‘今’,最易失去的也是‘今’。”很多人都喜欢憧憬明天,渴望明天的太阳和今天不一样;也有一些人常常在昨天的绿洲里流连忘返,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今天。是的,也许明天很好、很美,明天的太阳比今天的灿烂辉煌。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珍惜今天的时光,又怎么谈得上珍惜明天的光阴呢?
“今天”与“生命”聊天。“生命”问:“过得怎么样?”
“今天”答道:“到现在为止,今天是我最好的一天!”
“生命”为“今天”的答案感到吃惊。“你最好的一天?”“生命”用一种惊诧的口气重新问道。
“是的。”“今天”迅速而且又充满信心地回答。
“生命”又问了一遍:“你确定吗?”
“是的。”“今天”再一次确认。
“今天”能感觉到“生命”并不相信他讲的是真话。当然,他知道“生命”相不相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相信。
“生命”问他:“你怎么能说今天是到现在为止你最好的一天呢?你结婚那天呢?难道不比今天更好吗?”
“今天”答道:“我一直而且将永远记得我结婚那天,我的妻子是多么快乐。我也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情景。我记得给一只眼睛看不见的小鸭子喂食的那天。我也记得我和儿子一起爬上奥林匹亚山那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世界。我一直记得当我看见刚刚犁过的、黑色的、潮湿的、肥沃的泥土,等着我们播种的那天。我还记得在学年手册上读到学校里最传统的女孩儿写的评语,说我是高年级最好的男孩子。我还记得有个女孩对我说她尊重我,而我告诉自己,我也尊重自己。我记得那天船长公正地对待我。我记得海军军官说我不能参军,而母亲仁慈地告诉我说还有希望。我也记得其他两万多个美好的日子,每一天都成就了现在的生活。那些天里,一定有许多天可以排在我好日子列表的前面,但没有一天是最好的一天,它们中的任何一天都只能排第二。”
第五节 包容心态:通向成功的保障
包容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待人,首先是要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在接受别人的长处时,也接受别人的短处。其次,当你遇到事情打算用愤恨解决时,不妨试试“包容”,或许它能帮你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包容是设身处地的理解体谅
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所以有时摩擦、争吵不可避免,这些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多些理解,学会包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不会因他人与自己见解不同而生出隔阂,进而产生矛盾。
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见解,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朝气,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生事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自己与他人有不同见解存在,也才会使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自己固有的见解原本就是错的、不科学的。正是由于他人的不同见解使自己反省,从而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与观点,并获得新的进步。因此,正确对待不同见解,不仅不是理亏,反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而要做到这点,所需要的就是“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环境,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不固执,不偏激,不斤斤计较,更莫为小事而与别人打“肚皮官司”,弄得自己心神不安、伤神又伤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一缕精神阳光,借助这缕“阳光”,可以澄清我们的思路,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充实,更自在,更快乐。
肯尼斯·库第在他的著作《如何使人们变得高贵》中说:“暂停一分钟,把你对自己事情的高度兴趣跟你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比较一下,那么你就会明白,世界上其他人也正是抱着这种态度!这就是,要想与人相处,成功与否全在于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解别人的观点。”法国作家伏尔泰在遗言中说:“包容是什么?它是人性的特点,就让我们原谅彼此的愚蠢吧!”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与差错。在这时,如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很容易引发争斗。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宽容,懂得宽容待人的道理。
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对方的情感;把别人当成自己,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感受;把别人当成别人,我们无法强求别人改变,只能理解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我们的一切理解和包容并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包容我们自己!
包容是可容纳万物的广阔胸襟
米特夫妇带着两个儿子在意大利旅游,不幸遭劫匪袭击。如一场无法醒来的噩梦,7岁的长子理查德死于劫匪的枪下。就在医生证实理查德的大脑确实已经死亡的半小时内,孩子的父亲米特立即做出了决定,同意将儿子的器官捐出。4小时后,理查德的心脏移植给了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畸形的14岁孩子;一对肾分别使两个患先天性肾功能不全的孩子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一个19岁的濒危少女,获得了理查德的肝;理查德的眼角膜使两个意大利人重见光明;就连理查德的胰腺,也被提取出来,用于治疗糖尿病。理查德的脏器分别移植给了亟需救治的6个意大利人。
“我不恨这个国家,不恨意大利人。我只是希望凶手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米特,这位来自美洲大陆的旅游者说,嘴角的一丝微笑掩不住内心的悲痛。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的庄重、坚定、安详的面容和他们4岁幼子脸上小大人般的表情,尤令意大利人灵魂震撼!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事情发生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尊与慷慨大度,令许多意大利人深感羞愧。
米特一家人用他们如海般辽阔的胸襟震撼了整个意大利。注意,是震撼,而非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整个意大利都为之动容。
胸襟开阔是人生的奥秘。胸襟开阔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包容要有点豪气。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果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执着目标,却不可执着结果。包容何尝不是人生大智慧?
胸襟开阔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是对待人世的一种态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生命的跌宕起伏,被其博大胸襟所涵盖;人生的种种挫折,为其善良忠直的道义孕育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所战胜!“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此态度,足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跨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丈浪;有时低一低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
胸襟开阔可容纳万物,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之一。
胸襟开阔的人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决定的权利,他们会以德服人。
胸襟开阔,既是包容他人,也是升华自我。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个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不一定非得是对的。
恢宏大度,胸无芥蒂,方能海纳百川。若是拥有一颗包容之心,痛苦、折磨算什么,飞短流长能怎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容对待一切,待到云雾散尽,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
包容别人,放松自己
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赢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人想活着轻松,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开阔一些、宽广一些。学会宽恕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作包容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人要活得从容,首先就得接受自己,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也不要因看不起自己而焦虑不安。遇到不幸和灾祸,要能够想得开,而且能“不动声色”。
包容者活得很随意。他们摸透了自己的脾气,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观点,干什么事都不用先去调查求证,或者察言观色,看别人的意见,他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飞短流长。
同时,包容者能够包容他人。生活变化无常,这是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现实,不能改变,那就欣然接受,让自己活得快乐些。不要为了无法改变的事情而忧虑,那只是浪费感情。
因为这种包容,包容者与他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因为他们能平和自然地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而不管这些人的年龄、教养和性格特点。由于他们是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待人接物,所以他们很少会对别人感到失望,更不会吹毛求疵。
有了包容,才有了人生的快乐和放松,这就是包容的真谛。所以人生的包容是一种建立在认识现实基础上的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包容不是抱怨,也不是虚假的开心、欺骗的宽容和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
我们包容了别人,包容了世界,自然就会放下情感的包袱,放松自己。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这两句话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能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说水是“上善”,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典范,倡导人们效仿呢?
孔子说:水有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有德;流必向,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有义;浩大无尽,有道;流向几百丈深的山涧而毫无畏惧,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正直;无孔不入,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观察、体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语出《易经》,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而无所不包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用大地的宽广厚实来比喻人的胸怀气魄。意思是说,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广深厚的好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这句话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对应,告诫君子不但要有与众不同的济世才能,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具有造福万众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强调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由此可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以宽广深厚的胸怀、美好的品行来承载万物,包容万物,滋养万物,造福万物。
古人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美德作为自己处身立世的准则,思想境界是多么崇高。难怪他们能够在与大自然抗争的遥远岁月,逢灾受难、历经艰险,一次又一次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一次又一次从险象环生的民族生存竞争中生还。他们自强不息,生息繁衍,由弱到强,发展壮大,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一大片美丽富饶的生存空间。
正是因为这种美德赋予了中华民族柔中带刚、坚不可摧的强大生命力,包容之心也成为深植于中华大地的一种民族灵魂。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是非修炼无以得到的一种民族宝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必须经过艰苦的修身养性才能得到的。因为要做到宽容,那就应该既宽容善美,又包容污垢。但是后者对很多人来说不可想象,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污垢只能被消灭掉。但是,如果世界是善恶分明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是非了。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包容的最高境界,不是压抑内心的厌烦勉强忍耐,而是做到无欲无我。宽容,是那种真智慧的心灵自然而然地显现,没有半点做作和强加。如果一个人能像水那样,含污而不失本色,甘愿居卑地生活,那他就是圣人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属于一个整体,所以不能因为自己用右手做事的时候割伤了左手,左手就反过来割右手以做报复。只有宽容才能更好地把两只手握在一起。
广纳百川,万事亨通
拥有一颗包容心,你的人生道路便不会难走。
台湾作家罗兰曾说:“宽宏大量是一种美德。它是由修养和自信、同情和仁爱组成的。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快乐必多,烦恼必少。”包容是一种俯瞰的姿势,是一种善与美的投入,更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的源泉来自于文化的修养和思想的明智与深刻。拥有包容心的人,他一定有一种祥和的心境,这种心境来自于他的阅历。
包容的胸襟,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他人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说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当那些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真正的包容者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会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能宽容的人,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广纳百川”的胸怀。广纳百川,是一种容人容物的器量。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相处得来。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广纳百川,万事亨通”,意思是说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那么他事事皆会称心如意。广纳百川,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责备人,唯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的基础。广纳百川,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广纳百川,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广纳百川,更应表现为能虚心接受批评,一经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待人宽。
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可能有“广纳百川,万事亨通”的胸怀和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更远、更大的目标的人,才能具备广纳百川的胸怀,领略到万事亨通的精神境界。
记住恩惠,洗去怨恨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经过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于是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悲欢离合、嬉笑怒骂,人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但这其中有好有坏。我们都想要快乐幸福,抛弃悲伤怨恨。那么,就应该学会包容,像马沙一样,将怨恨写在“沙中”,而将恩情刻在“石头上”。
宽容和博爱使人的心灵变得广阔无比,仇恨往往使人永远处在愤怒和狂暴的阴影里。它不仅会烧伤别人,也会烧伤自己。
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克服仇恨这一弱点,那就像是戴着枷锁和脚镣登山。最终作茧自缚,让自己跌入黑暗的深渊之中。
当我们对敌人心怀仇恨时,就是赋予对方更大的力量来压倒我们自己,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甚至我们的心情。结果这样,我们就是给自己的敌人帮了一个大忙。仇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炼狱。
人生苦短,若是让怨恨充斥,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它毁掉了我们原本美好的人生。但若宽容常存,便会留下一片美好的天地。而别人所给予我们的恩惠,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温暖与美丽,以及善良的魅力。所以,我们不要让怨恨蒙蔽了心,不要丢掉恩惠的温暖,用一颗可纳百川的包容之心看待过往:记住恩惠,洗去怨恨。
性格就像一棵树,声誉只是树的阴影;人们常将树阴当作树,然而真正实在的依然是树本身。
-----[美]亚伯拉罕·林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