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84525300000005

第5章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题解

本篇侧重论述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及军事实力的战略运用问题。作者认为,尽管谋略十分重要,但军事实力的强弱,更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不仅“攻城”“伐兵”离不开事实上的军事实力,就是“伐谋”“伐交”,也必须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那么,如何发展军事实力呢?作者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是“修道而保法”,即通过修明政治,掌握战争规律,维护法规、制度等来使自己的军事实力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地步。当然,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我方也有力量处于劣势的时候,这就更需要在军事实力的运用方法上高敌一筹,不能一味地发动进攻,而要充分利用地形等有利条件进行防御,相对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逐句注释详解

【4.1】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1],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等待机会打败敌人。不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里,而能否战胜敌人完全取决于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1]先为不可胜:奠定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自己在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子兵法》“重战”“慎战”思想的著名观点,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自己的实力,形成不可战胜的基础。无论是智战还是兵战,都要拥有一支武器精良充足,士卒训练有素的“霸王之兵”,对敌人要有“以镒称铢”的明显优势,形成“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九地篇》)的强大威力。二是综合道、天、地、将、法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在战争中要始终牢牢把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防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当敌人不可战胜时,要暂时采取守势;当敌人有可能被战胜时,要不失时机地主动进攻;当实力、士气、地形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又能够及时“逃之”“避之”,避免全军覆没的悲剧。三是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在努力强化自身“不可胜”的内因的基础上,再察明敌人暴露出的“可胜”之隙,将主客观条件完全结合起来,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战胜敌人。

【4.2】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2]。善守者,藏于九地[3]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4]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善于防守;要想战胜敌人,就要善于进攻。进行防御,是因为兵力不足;发动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在地下那样隐而不见;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从九霄而降那样突如其来。所以,他们既能保护自己,又可以获得全胜。

[2]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进行防御,是由于兵力处于劣势,发动进攻,是由于拥有优势。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此处则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这两种表述在古代文献中都常常可以见到。

[3]九地:形容地的极深处。九是虚数,古人常用它来表示数的极点。

[4]九天:形容天的极高处。宋人梅尧臣注《孙子》言:“九天,言高不可测。盖守备密而攻取迅也。”

【4.3】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5]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6]。不忒者,其所措[7]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8],故能为胜败之政[9]。

对胜利的预见不能超过普通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的将帅中最高明的。通过浴血奋战而获取胜利,即使天下的人都拍手叫好,也不算是高明的将帅中最高明的。这就如同举起秋天野兽刚刚长出的细毛算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算不上是视力好,能听见雷声算不上是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那些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他们打了胜仗,既不显露智谋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们获得胜利,只是不出现失误而已。之所以不出现失误,是因为他在战前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接下来只是如何打败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往往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才企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总是修明政治,加强内部团结,确保各项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因此能成为胜负的主宰。

[5]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绒毛,极细小。古人以它用来比喻分量极其轻微。

[6]忒(tè):失误,差错。不忒,没有失误,没有差错。

[7]措:措置,措施。

[8]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加强内部团结,确保各项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是《孙子兵法》建军思想的核心。结合该书其他篇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只有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现仁爱信义,“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打起仗来才会奋勇向前而不退缩。第二,法是维护军队正常运作的基本保障。要健全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能分工及隶属关系、军需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定,使军队的正常工作有章可循。在日常管理中,对军纪军法要严格遵守,信赏明罚,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持杜绝“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的混乱现象。在战时紧急情况下,甚至可以违背常规旧章,“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九地篇》),以达到号令三军就如同指挥一人的目的。

[9]政:通“正”。银雀山汉墓竹简此处即作“故能为胜败正”。在这里“政”是主持、主宰的意思。

【4.4】

兵法:一曰度[10],二曰量[11],三曰数[12],四曰称[13],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4],败兵若以铢称镒。

兵法上判断胜负的根据有五个方面: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国土的幅员不同,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也不同;大小不同的土地面积,所产出的物产资源的数量不同;物产资源数量的不同,导致兵员数额众寡的不同;兵员数额众寡的不同,影响到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的成败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与失败的军队相比,拥有以“镒”称“铢”那样的绝对优势;失败的军队与胜利的军队相比,就像以“铢”称“镒”那样居于绝对劣势。

[10]度:计算,量度。这里是指丈量土地的幅员。

[11]量:数量,容量。这里是指计量物质资源。

[12]数:数目。这里是指计算兵员多寡。

[13]称:比较,衡量。这里是指对敌我双方力量强弱优劣的比较和权衡。

[14]以镒(yì)称铢(zhū):镒、铢均为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1镒为20两(一说24两),1两为24铢。以镒称铢是形容二者相差悬殊。

【4.5】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15]之溪者,形[16]也。

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作战,就像在千丈高山上决开积水一样,奔腾直下,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15]千仞(rèn):仞,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1仞为8尺(一说7尺)。千仞则是形容山极高。

[16]形:在这里指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