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爱拿皇帝当“招牌”,都想跟皇帝贴点边,以显示皇恩浩荡的荣幸。康熙知道那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不想当那个“羊头”!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十四日,八年的三藩平叛战争终于胜利结束了。
消息一传到北京,年轻的康熙非常高兴,即刻传旨:表彰云南前线官兵。
他在谕旨中说:看到你们统领满汉官兵,遵照朝廷命令,收复云南省城,疆域荡平。可见你等筹划周详,调度有方,剿抚并用,立见成功。朕非常高兴特此命令从优议叙,加重奖励。
康熙把旨传下之后,立即着人将这件特大的喜讯报告给太皇太后、皇太后,然后,王公贝勒及文武各官昌集在乾清门举行庆贺典礼。捷音传遍了大街小巷,堪称普天同庆。
康熙亲自到孝陵致告,上慰世祖章皇帝在天之灵,下遂中外臣民热烈的期望,万众欢呼。接着又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并决定东巡盛京,拜谒祖陵,庆祝天下大定。
所有的这些礼仪都完了之后,有的官员就很自然地想到康熙了,认为作为一代明君,他勤于亲政,有智有谋,指挥调度有方,平叛的功劳应该归功于他,所以大家建议给康熙加上至高无上的称号,即上尊号。
十二月九日,湖广道御史何嘉祜上疏,说:天下太平,全是皇上一人功德所致。请加上两宫徽号,以宣扬圣孝;上皇上尊号,以彰功德。
康熙对大学士说:“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前已有旨,朕表示同意。但若说天下荡平都是朕一人之功,朕会坐立不安,你们说的都没有用。现在天下太平,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君臣之间,应该多为人民做点事,才能共享太平。若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在是无益有害。”
听过皇上的话之后,有的大臣为了进一步劝解康熙同意上尊号,又补充道:“吴逆反叛以来,一切军事指挥不是臣下意见所能左右,都是皇上指挥有方,确是皇上之功德,理应崇上尊号。”其他官员亦有同奏。
康熙见疏后仍然不允。他说:逆贼吴三桂叛乱,生灵涂炭八年。幸赖上天眷顾、祖宗威灵,借满汉兵士之力,才将其歼灭,让天下太平了。考虑到数年之中水旱频繁,常有天灾,军队疲于征调,天下贫穷也还没有复苏,每每想到这里,朕就感到非常遗憾。若大小官员们人人廉洁奉公守法,为国为民,则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即便不上什么尊号,朕也能获得更多的好名声。如果一切政绩没做好,那上尊号又有什么用呢?朕坚决不接受这样的虚名。
康熙讲到这里,动了真情,又说:“朕自幼读书,看到古代人君行事,始终如一者太少,便经常作为鉴戒,惟恐政治有失,不能保持晚节。”
康熙说:“……朕并非不知安乐休息。原来所爱不在一身,总是为天下百姓着想,政事的处理务求得当,官员之任命必须是人尽其才,盼望家给人足,百姓乐业。”
康熙最后说:“……从今以后,大小官员,应当各自加强道德修养,廉洁奉公,休息人民,培植元气。大家等可向朝廷各部官员传达朕之意思,你们也不必多说了。”
又过了几天,为了满足群臣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以解大家的意愿,太皇太后出面了,她也提出了要给皇帝上尊号。
太皇太后谕曰:自吴三桂叛乱以来,至今八载,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大盗削平,海内安宁。皇帝应受尊号,以答天下臣民共望。
康熙回奏太皇太后说:臣虽无尊号,传示中外,亦有荣光。太皇太后再三劝告,但康熙帝仍然力拒。
康熙帝说:自征讨吴逆以来,将士疲劳,生民困苦,战争之创伤尚待恢复,喘息未定。虽然军事行动已经停止,疆域初步得到了安定,但国家的各项政策仍需进行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安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而受纳尊号?只希望太皇太后圣心欢乐,臣实幸甚,天下幸甚。
在康熙帝再三拒绝之下,太皇太后也不得不放弃劝谕了,她只表示皇上既然拳拳恳请,我等也不能强行,可照礼仪行事。
一向特别听从太皇太后话的康熙,这次却不同了,他同意给太皇太后加上徽号,而自己仍不上尊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代君王,这种高尚品质,伴随了康熙整个政治生涯。这既是他内心的思想流露,也是他以身作则、安定民心的策略。
这种策略便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天下人数不胜数,建立丰功伟绩的人也很多,但谦虚的人却实在很少,康熙对尊号,始终不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认为一时的成就不可能跟随你一生。万一有一天,自己不留神犯了错,那尊号很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