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五千年未解之谜
8494900000062

第62章 汉景帝阳陵未解之谜

公元前157年,西汉第四代皇帝刘启即位,后世称之为汉景帝。他统治期间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西汉王朝在初步发展的基础上走向了繁荣昌盛的高峰时期。汉景帝因此而被后世史学家称颂不已。

景帝虽为一代明君,也不能走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墓的老框框。公元前153年,为当朝皇帝汉景帝与其皇后王氏修建陵墓的巨大工程开始了。这项工程的主要劳动力就是从全国各地征发来,被称之为刑徒的囚犯。这个特殊的墓地埋葬的就是修建陵墓时受尽折磨而死或因不堪凌辱而反抗被处死的囚徒。

截至1994年底,阳陵考古队先后发现葬坑、建筑遗址数座。阳陵以其规模宏大、撼人心魄的丰富文物遗存而轰动一时。

其中,大批排列密集却整齐有序的彩绘陶俑,仿佛一支久已潜入水底的水军突然浮出水面,其场景令人震撼。

根据陶俑身上的遗迹来看,当时的陶俑应当有木制的双臂,并戴帽着衣。执戟佩剑,一副军士装扮。这些陶俑虽然形体较小,高约60多厘米,仅及真人的1/3,但其整个造型比例适度、体形匀称、刻画细致、工艺精湛、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特别是陶俑的面部表情丰富多样、颇具个性。

有的面容清秀、稚气未脱,透出一股少年特有的率真坦诚之气;有的阔脸宽额、浓眉大眼、棱鼻厚唇、表情安详沉稳,给人以憨厚老成之感;有的面庞圆朗、细眉凤目、长相秀气,但却抿嘴不语、若有所思,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有的双眉紧蹙、眼含忧愁,也许是长年离乡戍守,又很久没有听到家人的音讯,浓郁的乡愁不由得使他愁眉苦脸;有的微微颔首、双目细眯,露出一丝略带羞涩的笑意,大概他们在回味与心上人相聚的美妙时刻,那种天使般纯洁而稚气的笑意不禁使人怦然心动。

从总体上来讲,这批陶俑大多脸庞丰润、目光平和、表情愉悦,荡漾着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那种少年的稚真纯情、中年的持重练达、故园难投的如烟轻愁,尤其是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含羞微笑稍纵即逝。

但汉代工艺师们却将这些难以捕捉的美好情感,用匠心独运的生花妙手塑作了永恒的艺术品。

考古队员们经过观察和初步研究后确认,阳陵从葬坑的这些陶俑当初可能是在西汉京城中的专门手工作坊中统一制作的。近年来,在位于今西安市城区西北的汉长安城中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此类陶俑。这可能就是当年制作陶俑的作坊遗址。陶俑在作坊中的工艺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选定合适的陶土,经过筛选、淘洗使之更为纯净,然后将之和为干湿软硬适度的陶泥,再将之压嵌进模具内。

当时的模具分为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陶俑的主体部分压模成型后再将诸如鼻,耳、阳具等小部件粘接上去。

并将鼻、耳、肛门等人体窍孔插成很深的孔洞。为了避免模制出的陶俑千人一面的弊病,工匠们还对其面部进行了捏、塑、刻等艺术加工,使同模的陶俑形象各具情态。待陶俑粗坯制作完成后,将之放入窑内烧烤,使之变为坚硬的陶质。出窑后,首先在陶俑肩部预留的贯通两侧的圆孔处安装带有关节并可以活动的木制臂膊,然后再根据真人身体每一部分的实际情况为其绘彩。譬如陶俑的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而其颜面、躯体则绘为橙红色,值得一提的是,工匠们在绘彩时,对陶俑的面部又进行了划、抹、绘等进一步的深加工,使之更加生动逼真。至此一件陶俑的基本造型就算完成。接下来的工作是根据需要给陶俑穿着服装。例如阳陵从葬坑是按军阵设置的,其中需要大量的军士俑,于是作坊里那些已经完工的陶俑便被穿上战袍,披上铠甲,双手执戟拥盾,装扮成一副英武雄壮的武士形象,至此陶俑的工艺程序即算彻底完成。然后按当时军队的建制放入从葬坑中。

今天,当人们饶有兴致地步入陈列馆,观赏那些神奇瑰丽的文物珍宝,领略感受大汉神韵的时候,不知是否能够体会到古代璀璨夺目的瑰宝上浸润的辛劳、汗水乃至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