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留洋博士,学成后在欧洲求职。奇怪的是,这位学业颇佳的博士多次参加面试却四处碰壁,在欧盟国家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终于,某日遇到一位中国老板,“自家人”问他,有没有过工作失信的经历?博士说,我只是在假期里到一家公司实习过,三个月未满时,我另有他事,就拍屁股走人了,当时连第三个月的工资都没领呢,哪来什么工作失信?老板告诉博士: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正是因为这次不辞而别的实习,使你的个人信誉受损,导致你现在的求职困难。
博士震惊之余,如梦方醒,从此对欧盟的信誉机制刻骨铭心。既然在国外混不下去了,那就回国吧。博士海归后“痛改前非”,埋首学问,终成一位明星级的经济学家。
这是在湖南品牌信誉论坛期间聊起的一个故事,联系到论坛的主题:品牌、信誉和社会责任,听者感慨颇多。
古语有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起码的道德修养。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今天,诚信已经是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而把诚信放大到企业生存问题上,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史玉柱重出江湖,高调还债,一举博得世人好感。如果从营销策划的角度来说,这显然又是巨人的一次成功策划,着手点正是“诚信”二字。经历过这样的跌宕起伏,史玉柱终于敢放言“江湖险恶,但已经不容易险恶到我头上来了。”
其实,古往今来,每一个优秀的品牌都是信誉的积累,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传承,终得金字招牌。海尔提出“星级服务”、“真诚到永远”,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所言不虚,一举奠定了中国家电老大的江湖地位。相反,“欧典地板”虚构一个莫须有的“德国制造”并大肆宣传,被媒体捅破之后品牌形象瞬间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无数保健品从耀眼的辉煌到灰飞烟灭几乎只需半年的时间,其根本在于没有诚信的基石。
所以说,品牌的基本要求是兑现承诺,那些能够超值兑现承诺的品牌,我们称之为顶级品牌,画一个饼却无法兑现承诺的,叫做泡沫品牌。你的企业是顶级品牌还是泡沫品牌,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广告要学会造梦
大宝卖给强生了。这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总有一天,再也没有中国的产品可以往脸上抹了。但大宝怎么就卖不过强生呢?强生收购了大宝之后,人还是那些人,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只不过是把大宝的品牌换成强生的,为什么就能身价倍增了呢?
原因就是:大宝的掌门人关门到临头都没弄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是卖什么的。强生却知道,自己卖的是女人爱美的梦幻。卖法不同,结局也不同。
请看大宝的广告:
内容平易近人。广告模特用的是:小学教师、工厂里的女工,还有一位在大街上抗着三角架照像的男子,一张口:“干我们这行的,风吹日晒,用了大宝,嗨,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而小学教师和女工则向大家倾诉心声:“我们一直用大宝,量足、价格又便宜。”
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据说,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广告,可老百姓真的会喜欢这样的化妆品吗?
“量足、价格又便宜。”仿佛卖的不是增白粉蜜,而是在卖面粉。我们不禁要问:化妆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消费者在买化妆品的时候,很可能要考虑价格成本,在他们下岗的时候,在他们生活困顿的日子里。出身寒门的小家碧玉,也许涂脂抹粉的时候,还在算计怎样才能省几个钱。可当生活富裕了,当灰姑娘嫁给了白马王子,她们还会钟情于“量足、价格又便宜”的化妆品吗?
绝对不会。她们会义无反顾地背叛,她们会去买玉兰油,去买旁氏,去买lancome,去买Christian Dior,反正再也不买大宝了。
无独有偶。精明的上海商人在推销蜂花洗发水时,广告画面用的是一枚弹起的硬币,告诉消费者,用蜂花洗发水洗一次头发只用几分钱。这简直是算计到家了,可结果怎样?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大学里,学生宿舍与公共浴室相隔很远,女大学生们要端着放洗发水、沐浴露的脸盆,穿过生活区才能到浴室。那些用蜂花洗发水的女生都用毛巾遮起来,而用海飞丝、飘柔的女生则把瓶子露出来,一个个趾高气扬。在大学里家境贫寒省吃俭用的女生,毕业后挣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会迫不及待地去买一瓶海飞丝而将蜂花视如敝履。
你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也可以专供普罗大众草根阶层使用,但何必在广告里自贬自损呢?让消费者也跟着受委屈。丑小鸭都天天盼着变成白天鹅,可你的产品为什么非在广告里说是丑小鸭专用呢?广告可以承诺利益,但一定要有梦想,即所谓的附加值。给我十块钱,让你吃饱饭,只是原始阶段的诉求。很多时候,请客吃饭是吃环境,吃饭是次要的,跟谁吃及在哪里吃才是最重要的。这是餐饮广告的秘决所在,也是其他广告的普遍真理。
生活是平淡的,广告却要动人心弦;女孩子肯定不是个个貌若天仙,但广告模特儿却必须要人见人爱。
其实,大宝和玉兰油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海飞丝的成本也不见得比蜂花高,可为什么会给人以高低贵贱之分呢?即使卖低档的产品也不一定非用低档的广告。看过一则香港先施百货公司的大减价广告,但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满大街吆喝卖处理货,而是拍得美仑美奂赏心悦目。架子倒了威风也不能倒。
艺术是生活的代偿,生活欠你的债,所以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来偿还你。美妙的舞姿,悠扬的歌声,催人泪下的爱情……因为在生活中不常有,所以才格外动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那么广告是什么?广告是造梦的,是梦工场。要消费者品牌忠诚,必须使他们好梦不断。广告来源于产品,但又要高于产品。马克思说,从产品到商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了产品的价值。而从商品到品牌则又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因为它实现的是产品的附加值。
这附加值是所有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所谓名牌不过是比其他牌子卖得好、卖得久,同时又比其他牌子卖得贵的产品,同样质地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价格。物有所贵,这就是附加值。附加值正是广告所创造的。
消费者希望广告能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的广告打动不了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为什么大宝逃脱不了被强生收购的宿命。
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里小女孩的火柴卖不掉?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灵魂终于跟在天堂的奶奶重聚,读者在悲悯之余也总算得到些许安慰。但是每个看完这个童话的小孩子,都会有一个感慨,要是小女孩能够把火柴卖掉该多好?
其实如果转换营销思路,也许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卖掉火柴,用换来的钱给妈妈治病。
一、正视不利因素,及时调整策略
糟糕的雪天,冷得可怕,这看起来似乎是销售火柴的良机,但小女孩忘记了这天是除夕,火柴的目标消费者的关注点都转移到了迎接新年的仪式上。这个时期对于礼品和食物是销售旺季,而对属于简单生活必需品的火柴,销售形势则恰恰相反。
因为资金短缺,清仓变现是小女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如果按常理出牌,一如既往选择路人作为销售对象,不做任何改变,肯定无法有效吸引路人的眼球。
但是,如果小女孩能够放弃沿途兜售方式,转而做团购市场,情况就可能有转机。
要知道,小女孩天天在城里的大街上遛达,商铺位置、营业状况了如指掌,甚至店铺伙计也许都混了脸熟,团购客户的沟通基础是具备的。年末清仓价格对于商家采购不会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关键就在于面洽时的谈判技巧。
就算商家在年尾一天放假没人接待,小女孩如果能储存以前老顾客信息,还可以到老顾客那里看看有没有说服他们做些年末备货的可能。
二、因势利导,巧做行销策划
火柴作为日用品,在节日里肯定无法热卖,但是如果打破常规思维,把火柴打造成节日礼品的必需品,结果会怎样?
节日蜡烛、烟花都需要火柴点燃,小女孩可以跟蜡烛商或烟火商达成协议,以附送火柴抽利的形式进行捆绑销售。
如果不是资金紧张,小女孩还可以投资给每根火柴做个温馨包装,干脆就当成个性化的新年祝福礼品卖。
在节日消费季节,事件营销也是个好主意。比如,组织最优雅划火柴姿势大赛,前三名的奖品是合作赞助的火鸡商的美味产品,而每个报名者要参赛就必须采用指定销售的小女孩的火柴。
三、找对人,说对话,选对销售场所
在人群行色匆匆的路边叫卖,旁边也没有能引起人购买欲望的广告文案,比如“特别的火柴燃起母亲对远归游子的期待”什么的,很难引人注目,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而在满是采购人群的商铺一角,喜气洋洋的氛围里,人们往往对荷包里的钞票逐渐变得不大敏感,如果小女孩把销售地点改在那里,定会有所斩获,并且销售单价可以比在街头高出许多。
跟商铺达成以销售流水分账抵租金的条件租赁销售场地,并非难事,凡是基于共赢的合作意向,不管在何时都会受到欢迎。
四、赋予产品情感,讲述感人品牌故事
家贫、母病,如果那些经过小女孩的路人知道她的状况,还会对她熟视无睹么?美丽的金发上散落着剔透的雪花,衣衫褴褛,楚楚可怜——她背后的故事,足可以赚到世人大把的眼泪。
我们姑且把小女孩手里的火柴命名为爱之火,再讲一个关于爱之火的品牌故事——
有一天,小女孩哭了。奶奶慈爱地抱起她,告诉她奶奶永远爱她。
小女孩抽泣着问:“什么是爱呢?爱是什么样子?”她的眼睛眨巴眨巴地,睫毛边还闪烁着泪光。
奶奶温柔的拿起一根火柴,划着它。她凝视着火光说:“孩子,爱是上帝最宝贵的馈赠,是我们快乐的源泉。爱就像这燃烧的火光,温暖而明亮!”
随着烛光的摇曳,墙壁上映出了两人相拥的剪影——这也是爱之火的logo。
有了这样的品牌故事,人们将不但为了获得火源,更为了感受爱和表达爱而购买爱之火。
在度过资金难关后,小女孩完全可以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征求爱之火代理商,将品牌发展得更大更好。
五、终端话术和销售心态
小女孩在进行除夕清仓甩卖的时候,还在运用老掉牙的终端销售用语——“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这既没有道出所卖火柴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所具备的差异化优势,也没有针对消费者当下心态做任何促销信息的传达,生意惨淡当然在情理之中。
作为终端销售人员的小女孩沉浸在对病重母亲担心和对慈爱奶奶回忆的情绪中,没有办法让自己散发积极向上的气息,也没办法把对销售产品的信心传递给每个路人。失魂落魄的她在不断遭受拒绝后干脆放弃了推销,把自己退缩到个人的思想世界,完全不跟外界沟通。这绝不利于销售的实现。
试想,如果小女孩收起内心的阴霾,问候每个路人新年快乐,然后在路人稍作停留时讲述火柴的故事,结局应该是另一番风景了吧。
每个童话故事里都蕴含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就看你能够从什么视角、以什么心态去解读了。
如何拯救星巴克?
继2008年7月宣布裁员12000人、关店600家之后,星巴克发布的财务季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净亏670万美元,股价也遭腰斩,跌破16美元,创下历史新低。
与其说全球经济不景气迫使星巴克关店,不如说是品牌的贬值打破了星巴克的品牌神话,虽然星巴克的官方口径仍然是诸如全球经济低迷、食品与汽油价格上涨导致中产阶级与小资的荷包变扁了之类的解释。然而星巴克的灵魂品牌设计师霍华德.舒尔茨却不得不私下承认,从1000家店到13000家的无度扩张,确实导致了“星巴克体验”的平淡化和“品牌商品化”,削弱了星巴克的品牌。
回想星巴克的黄金十年,自星巴克股票在华尔街上市10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成长,已成了市值逾百亿美元的大企业。其股票价格这10年中增加了2200%,投资回报率之高超过了沃尔玛、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及IBM的股市收益总和。
今非昔比,星巴克把衰落归结为宏观经济的影响,虽只是一种托辞,但也表明星巴克也许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