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绝对收视率和收视人数来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要远远高于超级碗。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晚广告也在萧条中再次创下了世界上最昂贵的电视广告纪录。春晚报时广告合每秒价格235.05万人民币!但央视在设置此广告回报时,还有附加的套餐形式,可量化的附加回报总计2800秒,综合计算为每秒1.67万人民币。
CCTV1的十九点报时广告:时长15+5秒,中标额5100万/1~2月,平均每天86.4万,每秒为4.32万;新闻联播后标版广告7.5秒,最高中标额4740万/61天,平均每天77万,每秒为10.36万;而美橄榄球超级杯的30秒广告只是单播一次就要68万人民币。
在《福布斯》(Forbes)一期全球最卖座的10大体育比赛榜上,全美超级碗橄榄球赛出人意料地名列榜首,而夏季奥运会和男足世界杯分列二、三位。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NBA总决赛,却只能排到第十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什么价格涨幅最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让人们感触最深的除了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以外,就是各种各样物品的上涨:猪肉从每斤1.5元涨到了12元多;汽油从每升2元涨到了6元多;袜子从一元多涨到了10元多,房价从每平米1000多元涨到了2万多元……
30年来,其实中国升的最快的既不是房地产价格,也不是猪肉的价格,更不是汽油的价格,而是央视的广告价格。2008年11月18日,2009年央视广告招标会在落下最后一槌的同时,该次招标会也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创纪录的收入了92.5627亿元的招标总额。而在此次招标过程中,人气非常高的《新闻联播》后标版的广告时段最终拍得了4330万元的金额,相比1993年同时段的广告,其价格涨了72倍。
央视广告历年招标金额增长图
早在1993年以前,《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间并没有广告,唯独《天气预报》中有一条5秒的广告,这条5秒广告全年只卖60万。在1993年的时候,由于有两家企业同时要购买5秒的广告时段,因此,央视在天气预报后面多加了一条5秒的广告时段。
到了1994年,多家企业要求定这个位置的广告,而在这一年,5秒广告涨到了370万,价格相比前一年虽然涨了6倍多,但竞争仍然非常激烈。随着购买这一时段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1月至4月尝试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增加了6个5秒的广告,这就是最初的“5秒标版广告”。
在推出“5秒标版广告”后,央视做了相应规定:谁先来、谁的资料全,就卖给谁。于是这个时段的广告从八点半开始,不到半个小时全卖光了,而在销售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公司,参加购买广告的所有资料都已齐全,唯独那天公司管财务的人看病去了,支票没拿出来,此公司最终没能购得这一时段的广告,知道这个消息后,全公司的人都哭了!
从60万到4330万,短短的15年时间,其价格涨了72倍,这种涨幅,恐怕还没有其他行业能够超过。
有人形容央视招标会是企业界的“富人俱乐部”,一条5秒的广告时段,需要的价格动辄数千万元,有的甚至上亿,贵的实在有些离谱。
虽说央视的广告贵,但确实有其贵的理由。相对地方台而言,央视的覆盖范围遍布整个中国,其收视率也远远高于一般的地方台,这对于需要树立品牌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许多企业都愿意花大手笔在央视进行品牌传播。
尽管花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广告费,但企业仍然觉得很值,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广告,它还是体现企业实力的一个象征,消费者觉得能在这个时段上广告的企业,一定是大企业,而且中央电视台广告的可信度强,再加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高收视率,这一时段的广告自然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视台而言,央视的广告价格并不算贵,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便宜。以美国的福克斯电视台广告价格为例,在2004年和2005年期间,其高峰时段的30秒广告价格卖到了65.8333万美元,价格稍低些的时段广告也卖到了60万美元。这种价格在中国也许只有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时段的广告价格能与之相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视的广告在目前而言还并不是最贵的。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企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品牌传播这一方面的投入将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优势媒体,比如央视,其今后的广告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企业越早做广告越值。
中国最廉价的稀缺资源是什么?
1992年,蓝色巨人IBM陷入泥潭,创造了次贷危机前商业史上最大的年度亏损——亏损额高达50亿美元。
郭士纳接下这个烂摊子,而他上任伊始所做的两件事也被争议一时:一边裁员4.5万人,一边却花费千万美元聘请专家在60天内提交咨询报告,进行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细分、品牌管理、消费者偏好分析、销售渠道和广告系统整合等一系列策略建议。
结果,郭士纳创造了会“跳舞的大象”的商业奇迹,IBM借助外脑的那次咨询分析被认为至关重要。
事实上,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智慧与知识的支持,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脑袋常有捉襟见肘之感。这一点,是企业家们共同的烦恼。
世人评说中国的崛起,总会把“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关键要素之一,而说到劳动力,脑海里立即浮现工厂流水线上民工的身影,仿佛这是我们最廉价的资源,其实真正廉价的中国资源不是肢体劳动力,而是智慧生产力。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普通工人工资薪酬的确只有发达国家工人的1/20~1/30,但同时,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而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今天的廉价资源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透支将来作为代价的。
相形之下,以知识与创意为基础的中国智慧生产力日益具备国际竞争力,但价格却远远低于国际同行——国外咨询公司一个项目的费用可以抵得上国内顶尖公司一年的营业额。
中国有句老话,一分价钱一分货。但这句话用在智慧资源上并不尽然,尤其在高速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与地理空间,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本土企业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集中体现为对国情的了解,对中国社会的切身体会,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洞察。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能否善用智慧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素养。当人流、财流、物流、信息流日益趋同质,智慧流的掌控力与发掘运用能力将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强悍自信如郭士纳者,在巨额亏空的烂账面前,为什么要先用千万美金换来一纸报告?今天全世界的利益集团的身边背后哪个没有或隐或现的智囊团?
被当代人当作企业竞争经典来读的《三国演义》,表现的正是对智慧资源的一部争夺史以及智者谋士们的一次次精彩对决。刘备三顾茅庐求得卧龙先生,赢来三分天下有其一;曹孟德“求才令”,“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亦可用”,遂成霸业;孙权举周郎、用陆逊,得以东吴一统……而诸葛亮、庞统、许攸、郭嘉、徐庶等等“民间智慧”一旦得以重用,无不释放出改写时局的巨大能量。
就像今天的企业竞争,智慧资源成为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可口可乐、麦当劳、沃尔玛之类的跨国巨无霸,还是联想、蒙牛这样的中国骄傲,无不拥有长期、广泛的外脑合作伙伴,并且从中获得无数重大的成果。毫不夸张地说,不懂得借用外部智慧的企业很难在漫长的比赛中取得胜利。
接下来的商战,智慧资源的争夺会愈演愈烈,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尚处在廉价阶段的智慧资源为我所用,在技术创新、战略设计、品牌竞争、营销策划、广告包装等多方面充分借助外脑的力量促使企业跃上新的台阶。
得智源者得天下!
开放旅游之后到美国买什么?
美国终于开放为中国民众的旅游目的地了,但困惑接踵而来:到美国买什么呢?麦当劳、星巴克、迪斯尼……美国品牌好像全都到中国来了,其实美国人自己最向往的是到巴黎去购物,看来拥有强大海外购买力的中国游客,到美国后会陷于无货可买的境地,因为美国人买的都是外国货。
从品牌的角度分析,消费并不存在绝对的崇洋媚外,之所以出现了品牌来源地的偏好,那是因为在消费者认知体系中,已经建立起了来源地与品质的认知和联想。
就像消费者认为来自大草原的牛奶才是最好的,来自巴黎的香水才是最具诱惑的,来自米兰的服装才是最时尚的……如果将消费者的品牌来源地偏好等同于崇洋媚外,那么我们可以说美国人“崇洋媚外”的程度绝不亚于中国人。
前几年曾有一部美国影片The Devil Wears Prada(中译名《时尚女魔头》)风靡全球,这部美国影片从片名到内容都“洋味十足”。片名中的品牌普拉达来自意大利,除此以外涉及到的其他品牌也很多:Armani、Gucci、Fendi、Dolce&Gabbana、Ferragamo、Clavin Klein、Valentino、Versace……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意大利品牌。另外还记得女主角的同事面对前往巴黎时装周机会时的憧憬及最后未能去成时的失落吗?这部美片描绘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人对意大利品牌的追崇和对法国巴黎时尚界的向往。
这部影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此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蝉联6个月的冠军,待到电影上映,短时间内就创造了一亿美元票房的好成绩。但是没有人说美国人“崇洋媚外”,尽管她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的热爱,因为她们有追崇的国外品牌,也有热衷的本土品牌。
其实这一切跟崇洋媚外无关,而是与消费者的心智有关。在消费者的心智认知体系中,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早已形成:意大利的服装、法国的香水、德国的啤酒、中国的茶……
美国人谙熟品牌之道,于是我们在美国市场同样会发现跟中国市场一样的状况——“虚拟洋品牌”。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在品牌的命名上会故意起一个洋名,意大利、法国、美国、韩国,总之企业在品牌的塑造上极力迎和着消费者的喜好。
而很多美国本土的啤酒企业在给品牌命名时也竭尽全力地在自己的品牌上烙上来自德国的痕迹。看看美国市场上的啤酒品牌:舒立滋(Schlitz),帕布斯特(Pabst)、百威(Budweiser)、布希(Busch)、黑尔曼(Heileman)、布拉茨(Blatz)、雪弗(Schaefer)、麦斯特布劳(Meister-Brau)……所有这些品牌听起来都德国味十足,但其实它们都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货。
另外一个在全球都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美国品牌,品牌名称却深深烙上了欧洲血统的印记——Haagen-Dazs(哈根达斯)。
Haagen与Dazs是编造出来的两个单词,一眼望去,它绝对不代表着美式,而是给人浓郁欧洲血统的感觉。Haagen-Dazs这个品牌是马特斯根据北欧语系而创造的,这源于他年幼时曾在丹麦吃过的一个冰淇淋,他认为那是他吃过的最好的冰淇淋,因此,冰淇淋的品牌来源地认知价值在他脑海中形成。在创造这个品牌之时,就运用此语系进行了品牌命名,而哈根达斯在推广之初,美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它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货,都觉得它就是欧洲的舶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