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魔鬼营销
8552500000035

第35章 高手过招 (2)

李光斗: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品牌处女地,是品牌可以快速成长的最后宝地。中国品牌要先“插位”后“升位”,让自己的品牌更加精致化、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全世界消费者的心。

钻进被窝,还是出门打猎

——与郎咸平的一场争论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唱衰经济”的音调言犹在耳,“南柯一梦”还是一做就做了几十年。一朝梦醒,“大笔消费未来钱”的美式生活告一段落,地球人都跟着美国人一起勒紧腰带过日子。

经济的冬天来了,没了南柯梦,只为稻粱谋。那么,在这样一个萧条的年代,企业该如何经营?

年初时,我和郎咸平教授在南航明珠精英论坛上相遇,并一起为全国的“空中飞人”发表演讲。郎咸平给出的答案是:“睡觉”。对于2009年的经济情况预测,郎咸平总结了一句话:“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金融危机是极其复杂的问题,难以控制,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企业能做些什么呢?基本束手无策,只能睡觉。”

而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的确,2009年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但所谓危机,往往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让企业措手不及。而一旦我们能预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就一定会有一个应对的策略。正如《赤壁》中所说,任何阵法都有弱点,任何困局也都有破解之法。

“钻进被窝,还是出门打猎?”

冬天要来了,猎人们钻出被窝,出去打猎。北方人购置运动装备,准备趁着冬天去冬泳,去运动。而广东人则开始研究菜谱,希望抓住进补的好节气。

经济的冬天来了,企业是“钻进被窝”,“还是出门打猎”?答曰:“斧斤以时入山林。”越是非常时期,对企业来说,越是存在非常机遇。

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与你一样经历烦恼,如果这时候你的竞争对手选择退出,你恰恰可以趁机扩大你的市场份额。上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有电影企业在经济窘困面前的退缩,给了美国电影乘虚而入的机会,1945~1949年间,意大利从美国进口影片达2000部,使得好莱坞成为了全球电影业当之无愧的王牌。

另外,在逆境时期10个做广告的企业中你占一份,效果要比经济形势好的时候100个企业做广告你占其中之一要好,因为大家这时候的注意力都会集中于你。

“冬天的狩猎技巧”

出去打猎要讲究因地、因时制宜。如何打猎?战术很重要。在萧条时期,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需要把握时机,集中力量进行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具体做法有四个方案:

第一个是目标精准化:一家航空公司开张时说“我们是老百姓坐得起的飞机”,但是坐飞机的人通常是为了省时间而愿意多花钱的人,而且在中国,老百姓大量依赖于火车,把企业变成廉价航空公司,这就是定位偏差。萧条时期品牌建设首先是要静下来想清楚你的品牌是卖给谁的。

第二是形象国际化:无论是萧条期亦或繁荣期,全球化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入WTO组织、国外企业和资本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在加快。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更是说明了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品牌的国际化则成为品牌发展、升位的必然阶段,在全球经济疲软之时,提升国际化形象,是赶超国际名牌的绝佳时期。

第三是品牌年轻化:中国缺品牌吗?不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1949年,我们中华老字号10000多个,但去年初步估算,只剩1000多个。为什么?因为他们一直在墨守陈规,没有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互联网引导下的时代,互联网的崛起让年轻一代摆脱了“经验论”的束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中来,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重心,这使得品牌年轻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年轻人对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只有努力推进品牌的年轻化,实现与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才能为之招揽到最广泛的支持,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是终端精致化:为什么人们喜欢看韩剧?因为韩剧的每个故事细节很精致,而中国人拍电视,皇上吃的东西都是从旁边的小店里拿来的。中国古语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对于品牌也是这样,国际化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决定了精致型品牌是未来品牌生存的第一要素。

总体来说,这样一个经济的冬天,恰恰是企业品牌发展的春天,钻出被窝面对它,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趁“机”而入,升华企业愿景、年轻品牌形象、差异品牌个性、塑造专家权威、传播品牌故事、宣传企业领袖、预埋扩张管线,加强品牌的构建和品牌的传播,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下一个三十年,中国企业靠什么赚钱?

改革开放,西风东渐。

中国企业也在如饥似渴、亦步亦趋地向西方学习。

西方的营销大师纷纷到中国传经送宝,但首倡定位理论的阿尔.里斯(也有说为杰克.特劳特)绝对是价值被低估的一位。“定位”已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商业观念,中国企业家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企业家打算严格按照他的理论去实践,因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满眼都是机会,丢弃哪个都舍不得。

USP理论 品牌形象 营销管理及消费者

“让渡”价值理论 竞争价值链理论 定位理论

劳斯.瑞夫斯 大卫.奥格威 菲利浦.科特勒 迈克尔.波特 阿尔.里斯

杰克.特劳特

这些理论都成了中国商学院必学的经典课程。

上个世纪末,有位哈佛名教授造访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国最大的羊绒企业,给出的建议是专心致志搞羊绒,做世界羊绒大王。离开后,企业家却并没有亦步亦趋按照教授的建议去做,反而抓住了能源城市的发展契机,大举进军煤炭、化工、房地产等热门产业,企业由十几个亿迅速做到了几百个亿的规模。

理论往往赶不上实践的脚步。

我曾与阿尔.里斯和劳拉.里斯父女同为评论嘉宾,参加《时代周报》在广州星河湾举办的第二届时代营销盛典,就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在阿尔.里斯看来,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并不懂得聚焦战略,而是盲目地进行着企业扩张,以至于消费者对那些知名品牌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

的确,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企业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依靠高速增长,更多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中国企业目前只有500大,而没有500强。多元化的发展往往只是成就了一个企业的规模,但并不能为长久持续的盈利和更高效的经营提供保障,反而常常成为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障碍甚至是潜在的危险。“定位”理论的核心词汇就是“聚焦”(FOCUS),然而中国企业家一直喜欢的是另一个词EXPAND(扩张)。所以里斯和他的定位理论在中国一直颇受冷落。

下一个三十年,中国企业也许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聚焦战略了。

万科做“减法”的案例广为人知。1992年之前的万科广泛涉及零售、机电、印刷、影视制作等领域,还考虑发展电影、电视、娱乐等业务,但踌躇满志的王石被投资银行家泼了冷水,“我不关心万科有什么,请告诉我万科是什么?”王石一时语塞,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痛苦的抉择,万科决定瘦身,确定以房地产为主营方向,逐步收缩并最终彻底剥离其他业务。现在,万科成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对此,王石颇多感慨,他说伟大的公司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把自己讲明白,现在的万科需要三句话,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有记者问,既然中国的企业需要“聚焦”,那聚焦之后又该采取怎样的战略呢?里斯停下来想了一下,告诉他说:“应该建立品类的第一。”

聚焦之后,惟有插位。

因为企业的定位最终确定市场格局,要想异军突起,就不能墨守陈规。采取插位理论,以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改变现状,才有机会在重新排序中另立山头,独辟蹊径。

附:定位理论(POSITIONING)据称是由阿尔.里斯和特劳特在上世纪70年代为美国《广告时代》撰写的一篇文章里首次提出来的,但后来两人因为谁是首倡者闹起了矛盾,原本是合作关系的特劳特和里斯广告公司也最终不欢而散。而科学家也同样会闹版权官司,当年珠联璧合亲密合作16年之久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宙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但最后也彻底分手老死不相往来。杨振宁伤透了李政道的心,以至于迎娶翁帆这么大的喜事,李政道也没有向杨振宁道个喜。

有言在先